王 洋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課本是毋庸置疑的“權威”,教師淪為知識的“搬運工”,學生只是知識的灌輸對象,知識的獲取、積累更多源于對結論的簡單記憶。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然而大部分教師卻將課堂當作高考的練兵場,缺乏對學生生命的關照,學生的“生命”和文本的“生命”不在場,教育一度淪為成“器”成“材”而非成“人”的教育。
2001 年,熊芳芳老師首次提出了“生命語文”這一理念,她認為,生命作為“生命語文”的出發(fā)點,是這一理念應遵循的本質屬性。語文課堂應融入生命教育,應該由單純的知識灌輸、技能訓練轉向對學生生命的完整構建,語文教學應能進入并喚醒個體的生命,應是一種能豐富學生文化底蘊、內心世界、人格內涵和生命體驗的實踐活動,使生命更有力量和意義。作為一名一線教師,熊芳芳老師只是為我們展示了自己對語文教學的探究與思索,即教師要打開自身的生命去教學,并沒有形成一套可供直接使用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但她的這一理念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審美鑒賞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注重對文化的理解和傳承,這些都契合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應有之義。因此,“生命語文”給予我們更多的是“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教師在專業(yè)發(fā)展方面的啟示。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具有積極的生命教育意識,自覺以課堂為載體滲透生命教育。教師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生命觀,使學生在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同時認識到生命的意義。課堂上,不僅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還要重視學生生命的歷程。作為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整體,學生在個體背景經驗、知識結構、思維方式、情感體驗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這就決定了教育教學行為要具體指向每一個人,將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和體驗當作教學的寶貴資源,實現(xiàn)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真正意義上的對話,從而促進學生情感的滿足、思想的啟迪、個性的發(fā)展和人格的完善。語文課堂的生命在于將知識內化為意識、情感、信念和心靈的悟性。
語文教材選入的都是那些文質兼美的作品,典范性決定了其是學生探索知識、能力訓練的好材料。因而在語文教學中,對文本創(chuàng)新且深入地解讀顯得尤為重要?!吧Z文”理念認為對文本的解讀應該經歷原味、深味和新味三個階段。教師可以通過“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方法走進文本,讀出文本的原汁原味。但淺嘗輒止的解讀,無法讓學生真正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獲。教師還需要用心去思考和體悟,才能品出文本背后深藏的文化蘊涵和藝術。這對教師的知識儲備、專業(yè)水平和語文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還停留在前兩個階段,熊芳芳老師認為,教師在理解文本之后還應該及時跳出文本,只有這樣,才能用理性的目光發(fā)現(xiàn)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的新味,才能對文本中傳遞的生命意識有更深刻地理解。每一個文本都是作者獨特生命體驗和感受的投射。同樣的雪,在高適筆下是“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的悲壯;在岑參筆下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的真摯;在李商隱筆下是“散關三尺雪,回夢舊鴛機”的凄戚;在毛澤東筆下則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大氣磅礴……可以說,每一個文本都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浩瀚的精神世界,若不細讀、不深讀、不思考、不體悟,又怎能煥發(fā)文本的生命活力?
基礎性、工具性是語文這一母語學科的顯著特征,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過于注重這兩個方面的特征,而忽視了母語教育的人文性、民族性。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關注到語文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教師要想讀“活”文本、喚醒文本背后的生命,巧妙捕捉、處理課堂中生成的資源,要想使教學更具啟發(fā)性和創(chuàng)造力,就必須廣泛地閱讀,積淀自身豐厚的文化底蘊。熊芳芳老師于2001 年首次提出“生命語文”這個名詞,又于2003 年首次在全國公開提出“生命語文”這一理念。在此后的十幾年間,熊芳芳老師對這一課題進行深入細致地研究,并躬身實踐。在理論層面,她對“生命語文”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CN 期刊發(fā)表的400 多篇文章和出版的三本專著是其研究成果的集中體現(xiàn);在實踐層面,她做了大量細致的教學設計工作以使理念落實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不僅如此,她的學生高考成績優(yōu)異,很多學生憑借在其指導下發(fā)表的作品而獲得名牌大學自主招生的報名資格。在熊芳芳老師的課堂上,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才華橫溢、文采斐然的語文教師,各種名著片段、詩詞歌賦她都能信手拈來,依靠但不依賴教輔資料,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和理解,循循善誘,點燃學生探索的熱情,引導學生品讀文本中最具生命本質的內涵,讓學生的生命走進文本,又讓文本融入學生的生命。同樣,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只有廣泛閱讀,持續(xù)寫作,才能延續(xù)生命的活力。
語文和生命是緊密聯(lián)系的整體,語文教學對生命的關注,關注的是教師的生命教育意識、文本背后豐富的生命體驗,更是每一個鮮活生命的完整性、獨特性和潛在性,關注的是人精神的成長、人格的健全。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有責任通過自己的努力提升語文教學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