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一部灌注了德、識、才、學的佳作
      ——論劉奎著《詩人革命家——抗戰(zhàn)時期的郭沫若》

      2020-11-17 17:11:42廖久明
      郭沫若學刊 2020年2期
      關鍵詞:革命家抗戰(zhàn)時期郭沫若

      廖久明

      (樂山師范學院 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四川 樂山 614000)

      人們對成為良史的四種素質德、識、才、學的解釋存在較大爭議,筆者基本贊成倉修良在《“史德”“史識”辨》中的以下解釋:“德”指“能否忠實于史實的一種品德”;“識”指“對歷史發(fā)展、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是非曲直的觀察、鑒別和判斷能力”;“才”指“寫文章的表達能力”;“學”指“具有淵博的歷史知識,掌握豐富的歷史資料,‘博聞舊事,多識其物’”。在筆者看來,劉奎著《詩人革命家——抗戰(zhàn)時期的郭沫若》(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以下簡寫為《詩人革命家》)是一部灌注了德、識、才、學的佳作,故從這四個方面談一談自己的閱讀體會。

      班固在《漢書》中對《史記》的評價“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應該是“忠實于史實”的理想境界。在《詩人革命家》中,劉奎根據(jù)原始史料,對抗戰(zhàn)時期郭沫若的言行進行了相當客觀的論述。在論述郭沫若抗戰(zhàn)初期對民眾動員的思考與呼吁時,劉奎引用了《郭沫若全集》中被刪去的《發(fā)揮大無畏的精神》中有關《國民精神總動員綱領》的兩段文字,然后指出:“抗戰(zhàn)初期,他作為國民政府第三廳廳長,他的‘鳴鑼奉告’只能是奉蔣介石的文告,如他提及的《國民精神總動員綱領》,便是國民政府于1939年3月12日,即孫中山逝世14周年紀念日之際,開始實施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的綱領性文件”;“《發(fā)揮大無畏的精神》一文,原本也有副標題‘論文藝作家在精神動員中的任務’,只是后來被刪除而已。事實上,就郭沫若抗戰(zhàn)初期的話語和政治實踐來看,將其置于國民黨左派的傳統(tǒng)來考察也未嘗不可?!保ǖ?6-77頁)這才是歷史的本來面目。

      不但治史對象發(fā)生在治史之前,治史人對治史對象難免有好惡之分,所以,如何做到“忠實于史實”不僅僅是方法問題,還存在態(tài)度問題。在筆者看來,“知人論世”(《孟子·萬章下》)、“了解之同情”(陳寅?。┍闶峭ㄍ爸覍嵱谑穼崱钡挠行緩?。要想做到“知人論世”,必須盡可能占有相關史料?!霸娙斯?jié)是40年代前期一個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第185頁),《詩人節(jié)緣起》的執(zhí)筆者臧運遠晚年在《霧城詩話》中有如此回憶:“反動派甘[干]著急,卻沒法子禁止。”劉奎在引用了臧運遠的這一說法后如此寫道:“這種說法一定程度上還是忽略了國民政府是詩人節(jié)的積極推手這一事實,同時,這種定勢眼光——無論是節(jié)慶對政治的顛覆,還是國共政爭——也難免遮蔽詩人節(jié)與當時政治權力間的多重關聯(lián)?!保ǖ?90頁)接著,劉奎引用了《中央日報》《文化先鋒》《新華日報》《大公報》等報刊發(fā)表的文章,有力地證明了自己的觀點。假設劉奎沒有翻閱當時的報刊,不了解相關史實,相信他也不能夠得出這種全新且更加符合事實的結論。

      一些人也許認為“忠實于史實”與“了解之同情”是南轅北轍的事情,筆者卻認為陳寅恪的以下說法有道理:“凡著中國古代哲學史者,其對于古人之學說,應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筆。蓋古人著書立說,皆有所為而發(fā)。故其所處之環(huán)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則其學說不易評論,而古代哲學家去今數(shù)千年,其時代之真相,極難推知。吾人今日可依據(jù)之材料,僅為當時所遺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殘余斷片,以窺測其全部結構,必須備藝術家欣賞古代繪畫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說之用意與對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謂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而對于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否則數(shù)千年前之陳言舊說,與今日之情勢迥殊,何一不可以可笑可怪目之乎?”在歷史面前,史料永遠只記錄了其中極少部分內容,即使是現(xiàn)在的影像時代,也只能攝錄一個人的外在言行。記錄下來的這些史料,隨著時間的流逝,只有極少部分能夠保存下來,有些史料保存下來了卻不為人知道。面對這樣極其有限的史料,由于人們難免受時代、見識等的影響并且難免自我感覺良好,如果不持“了解之同情”的態(tài)度,怎可能做到“忠實于史實”?

      劉奎在他博士畢業(yè)論文的后記中如此寫道:“博士畢業(yè)論文最終定題為‘抗戰(zhàn)時期的郭沫若’,還是讓我不無顧慮。除了學力的問題外,更讓我擔憂的是,作為改革的一代,或者說八零后,我們真的還能理解那一代人么?我們又能站在哪個位置與他們對話?他們的歷史經(jīng)驗對于當代真的還有意義么?更何況郭沫若又有些特殊,‘文革’期間他的政治表態(tài)使他往往容易遭致物議。以至于在跟別人談及郭沫若時,任何人似乎都有資格指責他一通,而不需要閱讀他的任何著作。在我看來,與其做一個歷史虛無主義者,倒不如嘗試著去理解,即便不同情,最起碼也可做到歷史地去看他們。”首先,在對郭沫若普遍缺乏好感的現(xiàn)在,愿意將其作為博士畢業(yè)論文選題本身便意味著劉奎這位八零后對郭沫若持“了解之同情”的態(tài)度;其次,在具體論述過程中,劉奎也堅持了這一態(tài)度。在論述郭沫若與中國共產(chǎn)黨之間的關系時,劉奎如此寫道:“抗戰(zhàn)時期,郭沫若等知識分子的言議,尚具有維系道統(tǒng)的能力,因而他與在位者的交往也處于師友之間;但現(xiàn)代是一個傳統(tǒng)崩壞的時代,隨著中共自身道統(tǒng)的確立,功業(yè)之念難泯的郭沫若,也只能‘以順為正’了。這與人格固然有關,但也是‘權勢轉移’的結果?!保ǖ?90頁)這樣的論述不但是“了解之同情”的結果,也是“忠實于史實”的。

      在交代《詩人革命家》的研究方法時,劉奎如此寫道:“本書更愿意從第一種方法(按:通過還原歷史情境、語境等方式,盡可能靠近歷史的真實)出發(fā),在將人物與事件語境化、問題化,從而與革命史、黨史、文學史及學術史的既有敘事展開對話,先還原人物及其所處語境、所面對問題的歷史復雜性。在此基礎上,借助知識社會學、觀念史乃至意識形態(tài)分析等方法,考察郭沫若文學理念、社會實踐與政治意識生成的歷史過程及其必然性?!保ǖ?-10頁)就研究方法而言,劉奎是這樣寫的,也是這樣做的。在評價郭沫若對毛澤東《沁園春·雪》的唱和之作時,劉奎首先詳細梳理了唱和的背景、過程,然后以比較的形式指出了郭沫若唱和的“交往倫理”:“柳亞子從詩的角度解讀《沁園春·雪》,是詞人的本分,后來他雖再度和沁園春詞,都止于私人之間,可見他始終堅持的是詩的立場。而作為局外人的郭沫若,卻奮起辯駁,既是為維護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時也不無‘投桃報李’之思,而后者正是唱和的交往倫理。”(第177頁)

      在筆者看來,史識不但指“對歷史發(fā)展、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是非曲直的觀察、鑒別和判斷能力”,還包括歷史觀、史料觀等。

      歷史觀應該包括對研究對象的總體認識,而不僅僅限于對歷史的總體認識,因為在涉及具體研究對象時,不可能要求人人發(fā)表對歷史的總體看法?;谶@樣的觀點,筆者認為劉奎具有不一般的歷史觀,《詩人革命家——抗戰(zhàn)時期的郭沫若》這一正副標題及其對它們的解釋便是最好證明。正如劉奎所指出的一樣,“‘抗戰(zhàn)時期’的視野,提供的是開放的歷史視野,展示的是遠未完成的歷史想象力。對于郭沫若來說,這種想象力不僅通過他的政治家、革命家及其社會實踐得以體現(xiàn),更通過文學家郭沫若的形象得以體現(xiàn)”(第21頁);“鑒于詩人身份對郭沫若主體形態(tài)的基始性作用,我們將他抗戰(zhàn)時期的諸多面向依然概括為‘詩人革命家’。這種概括給郭沫若的多重身份帶來了一個整體視野,但它不是問題的解決,而是問題的開端。首先,它不是一個本質化的描述,即這并非指郭沫若就是一個詩人革命家,或者只是一個詩人革命家,而是從方法論的角度,描述郭沫若的主體形態(tài)。同時,這個指稱本身便暗含著選題的中心議題,也就是本書問題的出發(fā)點,即情感與政治的關系問題?!保ǖ?5頁)由于劉奎具有開闊的視野、敏銳的眼光,所以,不但用“詩人革命家”準確地命名了抗戰(zhàn)時期的郭沫若,并且通過豐富且可信賴的細節(jié),在該書在中為我們呈現(xiàn)出一個立體而真實的郭沫若。

      《孟子·滕文公》中有這樣一句話:“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孔子成《春秋》”的方法則是“述而不作”(《論語·述而》),由此可知,孔子的“述而不作”實際上是以述為作,否則,怎么可能出現(xiàn)“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的情況呢?所以,對史料的選擇、編排等都是有目的的,都體現(xiàn)了編選者的史德、史識?;诖?,當筆者看見劉奎如此評價《郭沫若在重慶》這部資料集時非常佩服:“雖然是資料集,也是一種歷史敘事?!蓖ㄟ^這種“史料敘事的方式”,劉奎還發(fā)現(xiàn)了“郭沫若在新時期所遭遇的某種危機”(第5-6頁)。正因為劉奎對“史料敘事的方式”有充分認識,所以他在引用史料時顯得相當謹慎:全書三十余萬字,上千條注釋,在引用郭沫若作品時,都堅持引用初版本。這樣做的必要性,不妨看看劉奎引用并在腳注中對比過的兩段引文:“歷史在它長期停滯的期間,就給流水竄開了水津,便只是在西流里打洄漩一樣,是可能重演的”(第134頁);“我哀憐我生在這世上多受艱苦,長太息地禁不住要灑雪眼淚”、“我怨恨你做君王的終是荒唐,你始終是不肯揣察出我的私心”(第252頁)第一段引文出自《華商報》1948年8月26日第三版的《遙望宋皇臺》,在《郭沫若全集》第14卷中更改為:“歷史在它長期停滯的期間,就象流水離開了主流一樣,只是打洄漩”。正如劉奎指出的一樣,經(jīng)過這樣的修改,“大大淡化了郭沫若當時的歷史悲劇意識”。第二段引文出自開明書店1935年版《屈原》,1943年群益出版社重新出版時更改為:“我哀憐那人民的生涯多么艱苦,我長太息地禁不住要灑雪眼淚”、“我怨恨你王長者的真是荒唐,你始終不肯體貼人民的憂心”。將1935年版的“我”更改為1943年版的“人民”,實際上反映了郭沫若思想的變化。由此可知,因為《郭沫若全集》中的作品有不少改動,如果引用其中的文字來研究抗戰(zhàn)時期的郭沫若,極有可能出現(xiàn)用后來改動的文字來論述抗戰(zhàn)時期郭沫若的情況,所以,引用當時的版本很有必要。不過,如果研究內容對時間要求不嚴格,也不一定非要引用第一手資料,引用可信賴的資料即可,全集本常常是不錯的選擇。

      在筆者看來,史識不但來自于天賦,還來自于史料的掌握程度,所謂“見多識廣”。劉奎在梳理了沈尹默與郭沫若“交游中的詩書畫”后寫道:“從上文的梳理來看,書拓、詩詞與書法是沈郭二人交往的綜合媒介,因此可以說,這些尋常為郭沫若研究界所忽略的部分,恰為我們了解郭沫若重慶時期的生活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如磚拓便綜合了考古、歷史、美術等多個領域,尤其是作為詩詞唱和的特殊媒介,讓我們得以窺見政治與新文化之外的郭沫若,他不僅與士林來往密切,而且深度參與了他們的活動,這是后來的革命史和抗戰(zhàn)史所遮蔽的。另外,制作拓片、題詩與唱和,這些‘無意義’的行為,也顯示了郭沫若戰(zhàn)時行為詩意的一面?!保ǖ?27頁)由此可知,劉奎用整整一章來研究《詩詞唱和與士大夫情懷》是有必要且大有深意的:不但“為我們了解郭沫若重慶時期的生活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還為我們了解抗戰(zhàn)時期的重慶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如果不具備史識,便無從認識到研究這些詩詞唱和的意義;如果沒有充分掌握相關資料,則無從對它們進行研究。所以在筆者看來,劉奎的類似研究,充分說明他不但具有史識,并且掌握了表現(xiàn)史識的有效方法。

      在寫作抗戰(zhàn)時期的郭沫若時,一般寫法是以時間為序分成以下四部分:三廳成立前、三廳時期、文化工作委員會時期、文化工作委員會解散后,《詩人革命家》卻將全書主體分為以下五章:《“由情以達意”:浪漫的情感政治學》《詩詞唱和與士大夫情懷》《屈原:一個文化符號的生成》《學術研究的歷史想象力》《文學、制度與國家》。由于作者是根據(jù)主題而不是時間安排全書結構,不但使主題得到凸顯,還使人們習見的史料從新的角度得到運用。

      劉奎的表達能力不但體現(xiàn)在全書的結構上,還體現(xiàn)在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邏輯、高度的概括能力、學理化的語言等方面。在論述過程中,劉奎非常注意章與章、節(jié)與節(jié)之間的起承轉合,使整本書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第三章《屈原:一個文化符號的生成》開頭,劉奎如此寫道:“如果說詩人革命家的生成,倚賴于郭沫若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話,那么,抗戰(zhàn)時期郭沫若的詩人形象與屈原分不開的?!保ǖ?83頁)其中的“倚賴于郭沫若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話”照應了前兩章所寫內容,“抗戰(zhàn)時期郭沫若的詩人形象與屈原分不開”則開啟了本章所寫內容。在《緒論·歷史與敘述》中,劉奎僅用11頁篇幅(第1-11頁),圍繞郭沫若自己和他人的“敘述”,不但梳理了抗戰(zhàn)時期郭沫若的“歷史”,還完成了一般的研究現(xiàn)狀述評。學理化語言不但體現(xiàn)在使用了大量學術術語上(看看每章標題及本文引用的文字便可知道該特點),還體現(xiàn)在準確而有條理的論述上。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劉奎盡管使用了大量學術語言,但全書并不晦澀難懂:他是用準確、通俗的語言將大量的學術術語串聯(lián)起來,猶如萬里無云夜空點綴著點點星星。

      根據(jù)上面的論述已經(jīng)知道,《詩人革命家》之所以灌注了史德、史識,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作者劉奎掌握了豐富的史料。很明顯,劉奎在寫作相關內容前,廣泛地查閱了與之相關的資料,包括當時的報紙、書刊,后來的回憶、研究等。如在《書拓與詩詞唱和·漢磚拓片與郭汪唱和》不到七頁的篇幅中(第108-115頁),劉奎引用的文獻便有以下三類(括號內數(shù)字為引用次數(shù)):當時的報刊《益世報》(3)、《抗戰(zhàn)文藝》(1),粉碎“四人幫”以來的期刊《社會科學輯刊》(1)、《郭沫若學刊》(1)、《考古》(1),郭沫若及同時代人的集子《靜晤室日記》(3)、《汪辟疆文集》(7)、《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 10卷(2)。為了說明題“昌利磚”一詩應為佚作,劉奎在腳注中指出《郭沫若全集·文學編》、《郭沫若年譜》(龔濟民、方仁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上海圖書館編《著譯系年目錄》(《郭沫若專集2》,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郭沫若全集〉集外散佚詩詞考釋》(丁茂遠,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等書都未記載或收錄該文。假設劉奎沒有查閱過這些書籍,他是不可能知道這一情況的。為了更直觀地說明該書的引用情況,筆者對它的腳注進行了統(tǒng)計,除去沒有腳注的序言、參考文獻、后記外的392頁,只有以下25頁沒有注釋:第11、22、28、30、31、82、102、105、127、133、155、178、181、182、183、238、276、314、316、317、354、363、388、391、392頁,第181-183頁接連三頁沒有注釋的原因為:第181頁為第二章結尾、第182頁為空白頁、第183頁為第三章開頭,第166、262頁的注釋甚至多達8個。盡管作者“僅列出一部分正文中直接引用”過的參考文獻,仍然多達20頁:第393-412頁,由此可見作者在正文中直接引用過的文獻之多。正因為劉奎閱讀了大量相關文獻,所以寫起來得心應手,舉重若輕。

      在筆者看來,當理論被用來證明作者觀點時,理論也成為了史料。劉奎掌握的該方面史料是極其豐富的:在他羅列的中文版研究論著中,外國學者的文藝理論著作便多達五十多種,另外還羅列了英文版著作11種。為了給讀者一個具體印象,現(xiàn)在來看看劉奎在論述教育劇時的引用情況:首先引用了布萊希特的《娛樂戲劇還是教育戲劇》《戲劇小工具篇》《論實驗戲劇》中的觀點,接著引用了本雅明在《什么是史詩???》中對間離效果的高度評價,最后引用了羅蘭·巴爾特在《布萊希特批評的任務》中的觀點。(第220頁)通過引用這些理論著作,劉奎有力地證明了自己的觀點。需要說明的是,劉奎對外國文藝理論的引用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恰到好處,由此可知他對外國文藝理論及自己的研究對象非常熟悉,能夠找到合適的理論來論述其研究對象。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盡管《詩人革命家》是筆者很少看見的佳作(這當然與筆者的孤陋寡聞與評價標準有關),這實際上與作者所寫內容有關。正如作者自己所寫的一樣:“在八年之內他能夠自由地發(fā)揮各種身份的優(yōu)勢,也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如前文所述,他的主體性最終經(jīng)由社會實踐而得以建立,人格走向了成熟,因而能夠在各種身份之間自由轉換;另外就是他的各種身份都各自對應著相應的時代問題。”(第28頁)當郭沫若的主體性與社會實踐、身份與時代問題發(fā)生矛盾時,郭沫若的表現(xiàn)便受到諸多非議,當劉奎在寫作這一時期的郭沫若時,是否還能表現(xiàn)出自己的德、識、才、學,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本書也存在著有待完善的地方。如:第17頁的“國民政府行政院政府處長”應為“國民政府行政院政務處長”、第416頁的“在政治部從科員升為副主任”應為“在政治部從科長升為副主任”;第66、96頁的“每天都有一個主題”最好改為郭沫若本人的說法“每天有一個主要節(jié)目”;第17頁的注釋4最好刪去,因為謝冰瑩的該說法值得懷疑;第46頁注釋“1932年7月23日郭沫若致葉靈鳳函”最好交代具體出處,第63頁第5個注釋、第305頁的第3個注釋最好如其他類似注釋一樣交代具體出版時間,第365頁的“有論者”最好在腳注中說明。當然,這只是白璧微瑕。

      猜你喜歡
      革命家抗戰(zhàn)時期郭沫若
      湘籍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群體的黨性風范
      郭沫若書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學刊(2021年3期)2021-12-16 06:04:38
      郭沫若書法作品分享(一)
      郭沫若學刊(2021年3期)2021-12-16 06:04:32
      抗戰(zhàn)時期的“跑警報”
      《詩人革命家:抗戰(zhàn)時期的郭沫若》出版
      郭沫若學刊(2019年3期)2019-10-12 08:09:28
      郭沫若佚詩一首
      郭沫若學刊(2018年4期)2019-01-03 08:41:50
      反七步詩
      文苑(2016年2期)2016-12-08 11:51:19
      抗戰(zhàn)時期的周恩來與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抗戰(zhàn)時期間諜劇綜論
      懷念老一輩無產(chǎn)階段革命家——彭沖
      札达县| 吉首市| 太和县| 昭通市| 建湖县| 临湘市| 夏河县| 洛川县| 白河县| 海阳市| 陕西省| 高要市| 绵阳市| 永平县| 江孜县| 兴城市| 津市市| 许昌县| 宁远县| 永新县| 财经| 安康市| 孝昌县| 巴彦淖尔市| 安图县| 布拖县| 南宁市| 安泽县| 华池县| 诏安县| 塘沽区| 察哈| SHOW| 阿拉善左旗| 游戏| 乐业县| 眉山市| 灵寿县| 顺平县| 天镇县| 姚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