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提要】本文旨在從孝養(yǎng)、孝敬、孝順和孝承等視角分析儒家之孝與西學之孝的異同性問題。人的肉體物質(zhì)性、精神主體性和靈命永恒性是一種整全性人論,提倡孝道為解決西方人學現(xiàn)代性中的家庭危機具有積極性價值,但是孝觀念中具有孝對象的絕對性與相對性權威之間的差異,在充分分析其現(xiàn)代性中的積極價值之外,也應看到孝道并沒有很好解決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所批判的儒孝中存在的人生問題故。因此,不能簡單的說儒家孝道比西方經(jīng)典中的孝觀念更具現(xiàn)代性價值。
結合當代中國孝研究的熱潮,①季慶陽:《“近十年中國大陸孝文化研究綜述”》,《社會科學評論》2009 年第 3 期,頁 121-128;人大復?。骸秱惱韺W》2010 年 01 期。曾振宇,《孝》,(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2006)。2018年11月3日,“現(xiàn)代視域下的儒家孝文化”高峰論壇在山東大學召開,參見https://www.sinoss.net/2018/1105/84769.html。蔡祥元,“認為“家”不能成為哲學命題,是質(zhì)疑儒家思想的哲學合法性”,《澎湃新聞》2017年3月7日。徐英瑾在澎湃新聞網(wǎng)上針對張祥龍《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一書發(fā)表了書評“當一個哲學家想關心‘家’的問題時,首先就要放下哲學的架子”,https://www.rujiazg.com/article/10613。本文以張祥龍和孫向晨教授等人的研究為原始資料,①張的四本專著是:1.張祥龍,《〈尚書·堯典〉解說:以時、孝為源的正治》(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5年8月)(下文標注簡稱 張祥龍2017a)。2.《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7年1月)(簡稱 張祥龍2017b)。3.《先秦儒家哲學九講——從〈春秋〉到荀子》(2019年收入《儒家哲學史講學錄》,為第二卷),(廣西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簡稱 張祥龍2010)。4.《儒家心學及其意識依據(jù)》(《儒家哲學史講演錄》第四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11月)(簡稱 張祥龍2019)。張的九篇論文是:1張祥龍,“孝意識的時間分析”,《北京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14-24頁(簡稱 張祥龍2006)。2.“全球倫理如何體現(xiàn)‘家庭’與‘孝道’的根本地位?”,“中國傳統(tǒng)倫理與世界倫理”國際學術研討會,(2001年10月,北京)(簡稱 張祥龍2001)。3.“《哈利·波特》中的親子關系與孝道——人類本性的一種展示:不死還是雖死猶生?”,《江蘇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第1-13頁(簡稱 張祥龍2012)。4.“Time in Familial Reverence-Deference(孝):A Comment on Roger T.Ames’s Confucian Role Ethics”,F(xiàn)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Vol.7,No.4,Dec.2012,pp.635-639.5.“舜孝的艱難與時間性”,《文史哲》,2014年第2期(總第341期),第38-44頁(簡稱 張祥龍2014a)。6.“孝道時間性與人類學”,《中州學刊》2014年第5期,第11-20頁(簡稱 張祥龍2014b)。7.“良知與孝悌——王陽明悟道中的親情經(jīng)驗”,《廣西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第1-6頁(簡稱 張祥龍2015)。8.“家庭和孝道是否與人性相關?”,《晉陽學刊》,2016年第4期,第67-72頁(簡稱 張祥龍2016)。9.張祥龍,“‘父親’的地位——從儒家和人類學的視野看”,《同濟大學學報(哲社版)》,2017年第1期,52-60(簡稱 張祥龍2017c)。另有一個重要的原始文獻是孫向晨,《論家:個體與親親》(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來探索儒家之孝是否為中國優(yōu)于西學之道?②周桂鈿:《“孝道:中國優(yōu)于西方之道”》,《人民日報》,201502-03(007)。伍宗文,“現(xiàn)代孝親思想之家庭危機與轉機”,《光明日報》(2015年11月21日 08版)。參見馬保奉,“中西孝敬父母之差異”,《人民日報》(海外 版),2013-08-24(06)。Baker,Hugh D.R.Chinese Family and Kinship.(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9),98。另參考黃保羅,“儒孝能夠解決西方現(xiàn)代性中的家庭危機嗎?”(待刊)。根據(jù)馬丁 .路德將人整全性地視為靈、魂、肉之統(tǒng)一體的理論,從肉體物質(zhì)性、精神主體性和靈命永恒性三個層面③LW(Luther’s Works)29(Fortress Press and 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1957),166.對筆者所選定的孝文化研究文獻進行分析。④Paulos Huang,“A Theology of Soul and Body as an Approach for Sinicization of Christianity”,in Yearbook of Chinese Theology 2016,ed.by Paulos Z.Huang(Brill:Leiden and Boston,2016),pp.viixix。
從技術上,筆者使用系統(tǒng)分析法,從術語概念、命題判斷、論證邏輯、前見結構等方面分析。⑤關于系統(tǒng)分析法,請參考 Paulos Huang,Confronting Confucian understandings of the Christian doctrine of salvation:A systematic the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basic problems in the Confucian-Christian Dialogue(Leiden &Boston:Brill,2009),18-19。參考文獻則包括(中國)大國學和西學(包括人學與神學)對孝的經(jīng)典論述與學術研究。①參考文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中國大國學特別是儒家視野中的論述和研究,如四書五經(jīng)、陽明心學的原始論述及現(xiàn)當代學人的研究著作。2)西學中的人學論述和研究,如科學類學研究中的代表作Conrad P.Kottak:Anthropology: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Diversity(twelfth edition)(簡稱“Anthropology”),McGraw-Hill Companies(科塔克著,《人類學:對于人類多樣性的探討》人民大學出版社與McGraw-Hill出版(亞洲)公司合作出版,2008)、《大自然的獵人——生物學家威爾遜自傳》(愛德華·威爾遜著,楊玉齡譯,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0年)、《古代社會》上冊,路易斯·亨利·摩爾根著,楊東莼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人類婚姻史》,韋斯特馬克著,李彬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等。西學中的哲學文化類研究,如柏拉圖、康德和海德格爾等人的研究,而《青年雜志》(1915,后名《新青年》)則是在漢語世界里人學視野中的典型文獻之一。3)西學中的神學論述和研究,特別是猶太基督教學理中對孝的論述和研究,如《圣經(jīng)》和馬丁·路德的《大、小教義問答》及相關的學術性研究等。其他相關論著將會在下文中以附注說明。本文所云的西學乃是以西方思想為研究對象的學問,不僅涉及西方文明,而且涉及普世文明,包含人學現(xiàn)代性②黃保羅:《“對話與批判: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與現(xiàn)代性”》,《國學與西學國際學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no-Western Studies),vol.12,(赫爾辛基Helsinki:Nordic Forum of Sino-Western Studies,June 2017).頁 1-13(https://www.sinowesternstudies.com/back-issuses/vol-12-2017/)。和猶基學理研究兩個分支。③Paulos Huang and Qinghe Xiao,“The Dialogue between Chinese Great Guoxue and the Western Studies in the Light of Globalization”,Yearbook of Chinese Theology V,Chief editor by Paulos Huang(Leiden and Boston:Brill,2020),i-x。
筆者的假設是,張在儒家“敬天、法祖、崇圣”體系中提倡孝,今天雖有積極價值,但其致命缺陷是未能充分區(qū)分“天”之絕對性與“祖、圣”相對性的差異,未能解決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所批判的儒孝的缺點,因五四以西方人學現(xiàn)代性為根基對孝有全盤否定之失,但其所批判的儒孝之缺陷確實存在。④呂明灼指出,五四批孔是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非難乃至否定五四批孔者,因為不了解當時的歷史情形,反而帶有極大的盲目性。1.把傳統(tǒng)儒學作為封建主義的思想基礎來批判;2.把儒家倫理作為自由平等的對立面來批判;3.批判和揭露北洋軍閥新專制主義者利用孔學為其反動政治服務;4.指明孔學已不適于現(xiàn)代生活。這些批判今天看來仍然正確、進步,不容否定。見呂明灼,“再論五四批孔”,《齊魯學刊》1999 年第 03 期,頁 4-12。(人大復印:《中國現(xiàn)代史》1999 年 10 期)
相比于黑猩猩和波諾波猿(bonobos),張祥龍強調(diào)人類的獨特性之一是,婚姻制度保障了人類的性結合。不僅有亂倫禁忌,且更有親子關系的獨特性,即“人類終生都與兒子們和女兒們保持聯(lián)系”,①科塔克:《人類學:對于人類多樣性的探討》Conrad P.Kottak,Anthropology: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Diversity(12th edition)(簡稱“Anthropology”),McGraw-Hill Companies(人民大學出版社與McGraw-Hill出版(亞洲)公司合作出版,2008),84。故孝成為人類不同于其他靈長類的重要特征。②同上,83-84。
無論是科學、宗教、文化傳統(tǒng)還是各個國家民族地域,將孝視為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重要特征之一,應該沒有太大的質(zhì)疑,盡管不同傳統(tǒng)對于“孝”的內(nèi)涵本身會有不同的理解。雖然孝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特點,但孝價值觀是在所有文化傳統(tǒng)中都得到發(fā)展,還是儒家所獨有呢?為了辨明孝是否為儒家所獨有,我們需要理清孝的定義。
張說,“如其漢字本身所顯示的,孝是子代對上一輩(‘老’輩)親代的敬愛、扶持、善待和繼承。它是現(xiàn)存人類的獨特能力和本質(zhì)性特征。黑猩猩與我們只有百分之一點多的基因差異,但它們還不會孝。中華儒家文化可說是一種廣義的孝文化,而儒家對于孝的含義也有深層的發(fā)掘。按照《禮記·中庸》所引孔子的話:‘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滤廊缡律?,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梢?,盡管在父母生時,孝子孝女必有直接的孝行孝心,如養(yǎng)之(既養(yǎng)其體,亦養(yǎng)其志)、敬之,但在父母去世后,孝也有同樣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表現(xiàn),即善于繼承父母遺志,體現(xiàn)到具體的事-情里,使父母之死不礙其生,其亡不塞其存,這才是‘孝之至也’。按照這個原則,周武王和周公都是達孝之子,因為他們繼承其父文王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志向,并實現(xiàn)之。”③張祥龍:“《哈利·波特》中的親子關系與孝道”,2017b,179-222。
據(jù)此可知,一則張不僅通過將人類與黑猩猩等動物類進行比較而把孝視為一種人類獨特的現(xiàn)象,二則還把孝的定義界定為中國儒家的最獨特之處,④“‘親親’不只是心理的,也是身體的;不只是私人的,也是倫理的、公共的乃至超越的。”張祥龍,“海德格爾與儒家哲理視野中的‘家’”,2017b,頁17-54。意為子代對于老去的親代的敬愛、扶持、善待、照顧、尊重、懷念和繼承。而繼承又分繼志和述事。不僅父母長輩活著時要孝,而且他們?nèi)ナ乐螅踩匀灰匦?。但就此定義而言,張對“孝”概念的內(nèi)涵有待于進一步的批評性分析,一方面,張未能把孝進行更加細致的分析,比如,物質(zhì)肉體生活層面的贍養(yǎng)、思想情感精神層面的孝敬和孝順,以及靈命層面的守孝等。另一方面,張對非儒家或非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的“孝”之概念的存在及其定義的關注,有待加強。其實,孝的一般表現(xiàn)為孝順、孝敬、孝養(yǎng)、孝承等,下文將對此分別論述。
張稱儒家之孝為中國哲理的最獨特之處,暗示了孝乃中國儒家之最為獨特亦即獨有之處的結論。首先,張在《家與孝》序言中說“西方哲學史是一部沒有家的歷史,而追隨西方哲學的現(xiàn)代中國哲學也就罕見家的蹤影?!贝苏摶痉衔鞣秸軐W的狀況,但他沒有注意到在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會實踐中,孝所扮演的真實角色。①張祥龍2017b,“序言”,頁1-8。其次,張主要是通過對“家”在中西哲學特別是與海德格爾哲學進行對比中的地位來得出孝是中國儒家所獨有的結論。②張祥龍2017b,“海德格爾與儒家哲理視野中的‘家’”,頁17-54:“海德格爾對于家的探討屬于他的主導思想,即他關于存在意義的思想?!睆埥尤〉幌抻谖鞣秸軐W的現(xiàn)象學轉向帶來的哲理新意,以中國古代的哲理特別是儒家的孝悌倫理方法來研究家與孝的問題。張在《家與孝》的“序”中指出中國儒家傳統(tǒng)注重家與孝,但認為西方近現(xiàn)代哲學卻完全忽視家,直到海德格爾和列維納斯才從哲學上關注到家的問題。③“但西方哲學在兩千多年里忽視這人生第一經(jīng)驗,……一直要到相當晚近的現(xiàn)象學思潮中,才出現(xiàn)了像海德格爾、列維納斯這樣開始關注到家問題的哲學家。”張祥龍2017b,“序言”,頁1-8。此論有其合理性,但張教授似乎沒有注意到猶基學理和實踐對家與孝的重視,他雖也曾專門以亞伯拉罕獻子④張祥龍2017b,“‘亞伯拉罕以子獻祭’中的‘親親’位置——從克爾凱郭爾《恐懼與顫栗》起頭”,頁3-16。作為專門的分析對象,但他未準確而充分地認識到猶基傳統(tǒng)之孝。以西方啟蒙運動路徑的理性至上哲學作為整個西方哲學、思想甚至社會的代表,忽視了猶基傳統(tǒng)重視家與孝的理論和事實。
其實,孝并非中國儒家所獨有,因為除去道、佛、墨、法等對孝的界定之外,在西學傳統(tǒng)中,也有豐富的“孝”理論和實踐。若對西學中的猶基學理傳統(tǒng)關注有限且不完全,而把主要精力用在對西學中的人學傳統(tǒng),如科學人類學、⑤張祥龍 2014b,第11-20頁。亦見張祥龍2017b,“亂倫禁忌與孝道”,139-150及“孝道時間性與人類學”,頁75-122??档?、⑥張祥龍2017b,“家庭和孝道是否與人性相關?——對于新文化運動代表的反家思潮的批評”,頁55-74。海德格爾⑦張祥龍2017b,,“想象力與歷時記憶——內(nèi)時間意識的分層”,頁113-138,以及“海德格爾與儒家哲理視野中的‘家’”,頁17-54。哲學等對于家庭、婚姻及孝的論述上,得出孝乃中國儒家所獨有的結論,是筆者要質(zhì)疑的。就實踐層面而言,從肉體物質(zhì)性的贍養(yǎng)、精神主體性上的敬重順從、到靈命上的懷念與繼承,孝是古今中外到處皆有的人類生活之重要內(nèi)容。就理論層面而言,指出“家”沒有成為西方哲學的核心,但在猶基學理中,無論是在《圣經(jīng)》原始經(jīng)典還是后世學者如路德等人的研究中,孝的理論不僅存在,且是重要內(nèi)容。⑧關于儒孝與基督教之孝的比較,參見方蘭欣,“中西文化比較視域中的儒家孝道觀”,《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6期,2015年12月,頁42-47。
首先,在《圣經(jīng)》原典中,“十誡”包括神人關系和人倫關系兩大方面,其中人倫之第一條帶應許的和人倫中最大的誡命,就是“孝敬父母”。《舊約 .出埃及記》20:12等,希伯來語原文中,孝是“3513/ kabad or kabed/ to be heavy,weighty,or burdensome;make honourable,honour,glorify”,表示“使……重、加重、敬重或尊重”的意思,有褒貶兩種用法,用在父母身上時,表示“使……光榮、尊重、榮耀”等褒義。①your mother and your father-Honor 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參考https://biblehub.com/hebrew/3513.htm《新約》希臘語原文里的孝是“2151 [e]/ eusebein/ to be devout,to show piety towards”,這個動詞所指向的對象可以是“虔誠地崇拜、尊敬上帝”,也可以是“尊敬、孝敬父母”。②根據(jù)Thayer’s Greek Lexicon, 2515 (pious), to act piously orreverently”(toward God, one’s country, magistrates, relations, and all to whom dutiful regard or reverence is due); in secular authors followed by ; rarely also transitive, as Aeschylus Ag.338and in the Bible:, 1 Timothy 5:4;, to worship God, Acts 17:23; 4 Macc.5:24 (23)variant; (Josephus, contra Apion 2, 11, 1) 。請參考https: //biblehub.com/greek/2151.htm在漢語和合本《圣經(jīng)》中,“孝敬父母”被明確地界定為“你們各人都當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靶⒕锤改浮背霈F(xiàn)10次,③這十次分別是:1)《出埃及記》20:12:“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2)《利未記》19:3:“你們各人都當孝敬父母,也要守我的安息日。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3)《申命記》5:16:“當照耶和華你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馬太福音》15:4:“神說:‘當孝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馬太福音》15:6:“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這就是你們藉著遺傳,廢了神的誡命?!?)《馬太福音》19:19:“當孝敬父母;又當愛人如己./ Tima ton patera kai teen meetera,kai agapeeseis ton pleesion sou hoos seauton / You shall honor the father and the mother,and you shall love-neighbor of you as yourself.7)《馬可福音》7:10:“摩西說:‘當孝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馬可福音》10:19:“當孝敬父母?!?)《路加福音》18:20:“當孝敬父母。’”10)《以弗所書》6:2:“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其中“孝”一詞出現(xiàn)13次。④有三次“孝”沒有與“敬”一起出現(xiàn):1)《撒母耳記下》14:2:“穿上孝衣”。2)《箴言》4:3:“我在父親面前為孝子”。3)《提摩太前書》5:4:“便叫他們先在自己家中學著行孝……”就后世學者的研究而言,路德在《大教義問答》和《小教義問答》中對“孝敬父母”有系統(tǒng)而深刻的論述。⑤馬丁·路德、菲利普.梅蘭西頓著、逯耘譯,《協(xié)同書:路德教會信仰與教義之總集》1之“基督教大教義問答”,(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頁75-84。(以下簡稱為《路德大教義問答》,而同書收錄的小教義問答則簡稱為《路德小教義問答》)。不僅在基督教的教義教條、倫理學的探討研究中,而且在教會活動、教牧關懷和生活實踐中,孝敬父母都是核心內(nèi)容之一。張教授幾乎完全忽略這個理論與實踐中的事實,稱孝乃中國儒家所獨有,實在值得商榷。實際上,需要學界加以探討的是,儒家之孝、基督教之孝和西方人學之孝的各自內(nèi)涵及其之間的關系。
其次,路德早在五百年前的研究中就強調(diào)孝之必要性。在孝敬父母的誡命中,上帝分配給子女們的工作是美好、圣潔、良善的。若人孝敬父母,就在遵行神的旨意而行善,且如此生活的人也必然圣潔。⑥《路德大教義問答》,頁7。孝敬父母的人,會成為敬誠的兒女,要比那些“自擇善功”的人更符合上帝的旨意。①《路德大教義問答》,頁76-77。孝敬父母是對父母的養(yǎng)育表示感恩的責任之一。人活在這世上,孝敬父母就是要擔的責任之一。②同上,頁79。但魔鬼卻讓兒女忘記父母,忘記孝敬父母的責任,故上帝藉著誡命提醒和督促世人默想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人的身體和生命來自父母,且蒙撫養(yǎng)之恩,否則人早在自己的糞溺中被悶死過千百次了!③同上,頁79。人其實,從父母而得的一切好處,都是神藉著父母施與的。④同上,頁80。若人孝敬肉身和靈性的父母,上帝應許會祝福它們,⑤同上,頁86-87。這是上帝給“孝敬父母”誡命所加的溫和可親之應許,⑥《申命記》5:16。《以弗所書》6:2說:“ ‘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毙⒕锤改刚?,在今生此世就能過上平安祥和、健康幸福的生活。但不孝敬父母者則無法得到這些祝福,而會經(jīng)常違法犯罪,在此生就受到懲罰。使人更愿意遵守。此處有,路德以獲得益處的規(guī)勸來論證孝敬父母的必要性。⑦《路德大教義問答》,頁80-81,86。故孝敬父母是蒙神悅納的事,不僅父母會得到好生活,且兒女們自己也會得到祝福。
再次,孝在猶基的實踐傳統(tǒng)中非常豐富,不僅學理上在大學和職業(yè)院校里有專門的“教牧輔導(Pastoral Counselling)、婚姻預備訓練(Marriage Preparing Training)、親子輔導(Parents-Children Counselling)、家庭輔導(Family Counselling)”學科,而且在實踐中有專門的職業(yè)人員需要經(jīng)過攻讀學位、通過考試而獲得資格證書來從業(yè),而且,“婚禮”是猶基傳統(tǒng)的重要禮儀甚至是圣禮之一。這種專業(yè)性和隊伍的龐大規(guī)模,非常突出。漢語語境里的人們早就意識道猶基學理和實踐對孝的重視,因此,從唐代入華的景教始,猶基在中國就非常強調(diào)孝和忠。這雖有處境化的策略性緣由,但核心還在于其教義本身之中就具有孝的概念、理論和實踐傳統(tǒng)。⑧朱謙之、黃夏年,《朱謙之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頁607。此傳統(tǒng)一再被來華羅馬天主教耶穌會士和新教所繼承,更發(fā)展出“大父母”概念⑨韓霖在《鐸書》對此有很好論述,相關原始文本及研究,參見肖清和,“儒耶對話:明清天主教徒身份問題芻議”,https://xiaoqh.jimdofree.com/2013/08/24/儒耶對話-明清天主教徒身份問題芻議/(24.August 2013)來發(fā)展孝理論。
鑒于猶基傳統(tǒng)中關于孝的理論論述和實踐都很豐富,主張孝乃儒家最獨特或所獨有的結論難以成立。
相關學者強調(diào)的儒家之孝乃中國勝于西學中的價值之結論,源于其批評西方哲學模式有重大缺陷。一方面,他們接取卻不限于西方現(xiàn)象學轉向之哲理新意,因為此法本身并未讓即便海德格爾這樣的深邃思想者最終進入有真實血脈的家庭和親人,更不用說孝道了。而儒家的孝悌則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主流。①張祥龍2017b,“序言”,頁1-8。比如,張還認同笑思的《家哲學——西方人的盲點》②笑思,《家哲學:西方人的盲點》,(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此書提及猶太-基督教傳統(tǒng)和《圣經(jīng)》,但對其傳統(tǒng)中“家”概念的理解,不夠準確。與自己都認為家乃人類生存、德性之源,西方模式有重大缺陷。另一方面,張自我分析所受西方哲理方法影響的主要是現(xiàn)象學,對維特根斯坦分析哲學和庫恩科學哲學多有感應,且對當代人類學、心理學、甚至認知科學感興趣,從而對于孝道哲理有強烈關注,并認為對孝現(xiàn)象和孝意識的切當領會或許是理解家和人類獨特性的一個關鍵,也是認識儒家及其未來的一個要害。③張祥龍2017b,“序言”,頁1-8。張說:
“相比于西方的父性,無論是古希臘、古羅馬還是基督教的,中國古代的或儒家的父性,由于陰陽思想的構成和護持,無論是在夫婦關系還是父子關系上,都從根本上或維度上更豐富、平衡和富于變體或他者意識?!雹軓埾辇?017c,頁52-60,60。
張以父親的地位為例指出,儒家孝文化語境中的父性“可能會比西方的經(jīng)典父性更有生命力”。⑤同上,“內(nèi)容提要”。儒家之孝真的是優(yōu)于西學的價值觀嗎?
從肉體物質(zhì)性而言,各民族都有肉體“孝承”和物質(zhì)“孝養(yǎng)”的意識與風俗習慣,但表達方式有很大差異,而華人語境里特別是儒家的“孝”是比較突出的特點。
(1)孝承:就肉體生命的繁衍而言,儒家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是否優(yōu)于西方人學的現(xiàn)代性中呈現(xiàn)出的“不婚不育的獨身和丁克現(xiàn)象”呢?
張正確指出,儒孝的界定與人的肉體物質(zhì)性的孝承體現(xiàn)之一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孟子·離婁上》),體現(xiàn)出肉體生命通過血緣的繁殖和延續(xù)之重要性。⑥張祥龍2017b,“儒家會如何看待同性婚姻的合法化?”頁223-246。就目前的出生率低、人口老化等困難而言,儒家是優(yōu)于西方人學的現(xiàn)代性的,因為前者強調(diào)孝在繁衍后代上的責任,而后者則過分強調(diào)個人主義以忽略繁衍后代的義務。但當張教授批評現(xiàn)代性導致的不婚不育的獨身和丁克現(xiàn)象時,他沒有充分關注到猶基傳統(tǒng)中的上帝命令人要“生養(yǎng)眾多,遍滿全地”(創(chuàng)1:28)之價值觀。⑦黃保羅,“馬丁 .路德婚姻觀的神學反思”,《山道》(Hill Road)卷19第二期(總第38期)(香港:香港浸會神學院,2016),頁107-128。黃保羅,“馬丁 .路德的婚姻觀初探”,《基督教研究評論》(總第22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頁179-196。就此而言,中國儒家和猶基傳統(tǒng)對于繁衍后代的重視,是類似的。但是,從人學視野看,西方現(xiàn)代性中的個人主義則不再如此重視繁衍后代,而是注重個人主義式的利益、情感和幸福。①比如,德國社會學家穆勒-呂爾就對婚姻的三種動機經(jīng)濟、子女與感情的重要性順序進行過研究,他的觀點是,上古時代婚姻的動機是經(jīng)濟第一,子女第二,愛情第三;中古時代則是子女第一,經(jīng)濟第二,愛情第三;而現(xiàn)代社會中就是愛情第一,經(jīng)濟第二,子女第三。Franz Carl Müller-Lyer,Revival:Evolution of Modern Marriage(1930):A Sociology of Sexual Relations.(Routledge,2019)。
(2)孝養(yǎng):就肉體物質(zhì)性的養(yǎng)老而言,儒家的“養(yǎng)兒防老”是否優(yōu)于西方人學現(xiàn)代性中的親子之間“潛在契約關系”呢?
儒家強調(diào)“養(yǎng)兒防老”,父母期待兒女為他們提供物質(zhì)性安全,從物質(zhì)上贍養(yǎng)父母則是兒女的責任義務。如張正確指出,并非在所有文化傳統(tǒng)中都承認和實踐如此價值觀。②張祥龍2017b,“誰養(yǎng)老才合理?”頁247-252。
就人的肉體物質(zhì)性而言,中國儒家孝論天經(jīng)地義般地主張,人應該贍養(yǎng)父母。但各民族對“孝”的理解和態(tài)度有很多差異。人類學研究中比較極端的案例有愛斯基摩人為了團體的生存而殺害或拋棄老人的現(xiàn)象。學界也有“生”與“養(yǎng)”之間孰重孰輕的爭論。③盧明霞,《養(yǎng)老視閾下中國孝德教育傳統(tǒng)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張博,“儒家學者談養(yǎng)老:中國人為何對養(yǎng)老院難以親近?”2015-07-12 14:30 來源:澎湃新聞,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51614
一則如張指出,“西方起碼自康德起就有這樣的主導觀點,即父母未經(jīng)子女同意生下子女,就有義務將其撫養(yǎng)到能獨立之時;之后雙方即為平等的利益交換關系,至多有情感上的聯(lián)系和相互幫助,子女完全沒有道德上的義務去盡孝?!雹軓埾辇?006,頁14-24。張祥龍 2014(2),頁38-44。西方不以家庭而是以“法”作為國家的合法性根基,因此,西方近現(xiàn)代人觀察家庭關系和親子關系,主要持契約論或潛在契約論。⑤張祥龍 2014(2),頁38-44。但需要注意,此論并非一直在西方獲得推崇,它只可歸到康德以來的現(xiàn)代性思維傳統(tǒng),而非猶基傳統(tǒng)的價值觀。
二則可參考21世紀以來以北歐福利社會為代表的歐美發(fā)達國家,法律上把贍養(yǎng)老人視為政府而非子女的責任。這種制度要求政府有足夠的經(jīng)濟能力,也與人的思維方式和關于孝的價值觀有關。這種福利社會現(xiàn)象最近幾十年才出現(xiàn),以前父母多由兒女親人養(yǎng)老。因此,這不能成為西方人不重視孝養(yǎng)的例證。⑥Yu Tao,“Social Care in Protestant Spirit:On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forma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Nordic Welfare State Syste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no-Western Studies(《國學與西學國際學刊》),vol.17,37-45.(https://www.sinowesternstudies.com/latest-volumes/vol-17-2019/)
三則涉及人權和財產(chǎn)權。如張祥龍指出,儒家所云“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經(jīng)·開宗明義》),強調(diào)個人之“身”首先不是個體之身,而是親子一體、家庭聯(lián)體之身。因為人就其本性而言,實質(zhì)上是一種要生活在夫婦家庭和血親/姻親家族中的動物,而不必然是城邦中的動物。身不是個體的自我之身,而是具身化的家庭人格,即包括我和家中的他人、首先是我的父母和子女的那樣一個親身?!抖Y記·禮運》道:
“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人之義?!雹購埾辇?017b,“海德格爾與儒家哲理視野中的‘家’”。
儒家所強調(diào)的個人乃是上述十義關系網(wǎng)絡之中的一部分,比起現(xiàn)代性中過分抬高個人以至于脫離網(wǎng)絡的危機,張祥龍重新關注儒家的人觀,是有積極意義的。
但猶基傳統(tǒng)對人的界定兼顧了儒家和現(xiàn)代個人主義而又超越了二者。從人權上來說,猶基傳統(tǒng)強調(diào):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chǎn)業(yè);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 ?!保ā对娖?27:3)
也就是說,兒女是絕對而神秘的耶和華上帝的產(chǎn)業(yè),而不是父母、兄長、夫妻或君臣的私人產(chǎn)業(yè)。人是擁有身、心、靈統(tǒng)一的獨立個體,除去永恒的上帝亦即真理之外,無人可在絕對的意義上擁有另一個人的人權。在兒女沒有成年之前,父母有義務從物質(zhì)性和思想精神性的層面養(yǎng)育兒女成為獨立之人;但人獨立之后,不但有獨立的人權,而且有獨立的財產(chǎn)權等。但從血緣和情感而言,兒女永遠不可能與父母割離,當父母在肉體物質(zhì)性、精神主體性或靈命永恒性方面遇到困難時,兒女一定會幫助和關愛,但卻不會在父母或其他人面前喪失個人的主權,而他們之間的親密程度并不一定會低于儒家中的親子關系。張教授在比較儒家和西方現(xiàn)代性中養(yǎng)老盡孝時,對猶基傳統(tǒng)的關注有所遺漏,他的上述兩點論證不能作為歐美人都不認同盡孝價值觀的充分證據(jù)。比如,在基督教原典和學理傳統(tǒng)里,兒女從肉體物質(zhì)性的層面孝敬父母是基本的價值觀,如《提摩太前書》說:
“5:4若寡婦有兒女,或有孫子孫女,便叫他們先在自己家中學著行孝,報答親恩,因為這在上帝面前是可悅納的。…… 5:8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p>
路德則強調(diào),在行動上,兒女應當要通過我們的身體和財產(chǎn)表示孝心來孝敬父母:
“當他們年老、有病、衰弱和貧困的時候,要侍奉、幫助和供養(yǎng)他們?!雹凇堵返麓蠼塘x問答》,頁76。
可見,在猶基原典及學理傳統(tǒng)中,與儒孝類似,也強調(diào)從物質(zhì)性層面看顧親屬、家人、學著行孝,是核心的價值觀和實踐傳統(tǒng),二者難分優(yōu)劣。財產(chǎn)權的明確的區(qū)分,甚至兒女不承擔孝養(yǎng)父母的責任,都是現(xiàn)代性社會和政府物質(zhì)能力強大的福利社會才有的現(xiàn)象。
從精神主體性而言,孝可表多重含義。本文所云的精神主體性主要是指人性,特別是理性、感性和意志三個方面。雖然肉體通過父母而來,但西方人學現(xiàn)代性和猶基學理都堅持:
“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雹佟肚迦A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西學現(xiàn)代性對華人也有很深影響,此乃王國維之語。
“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惟有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里的,正要怕他們?!保ㄌ?0:28)
因此,在精神、思想、靈魂上,面對父母,顯然要在敬重、順服的同時,需避免愚孝盲從和喪失自我。但張只關注西方現(xiàn)代性人學之偏頗的視野②孫向晨就沒有完全拋棄西方現(xiàn)代性在家與孝上的貢獻,而是在吸收其有益性的基礎上來從新反思儒家之家與孝的概念,把“修身”替換為“個體”。而張則對西方現(xiàn)代性持過于全盤的否定態(tài)度,其公正性有待商榷。參見孫向晨2019,“后記”。而忽略了學理之整全的維度,也沒有充分關注兒女與父母之間在道德情感上的自愿行孝以及肉體上的不可分割之事實,因為父母是兒女肉體生命的來源,兒女的肉體生命由父母派生而來。這個血緣的事實會產(chǎn)生情感道德和思想精神層面的必然聯(lián)系。孝可能是出于謀求自己利益的偽孝,也可能是迫于道德義務壓力之下的不得不為,但更可能是因為肉體血緣上的聯(lián)系和情感上的不可分割使孝無法被放棄。③《孟子 .萬章上》云:“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為不順于父母,如窮人無所歸。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憂;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于父母可以解憂。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于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边@說明,孝是其他情感或欲望無法替代的一種獨特關系,孝是舜獨異于他人的專長。參見張祥龍,“舜孝的艱難與時間性”,2014(2),38-44。若就實踐的落實而言,舜是少見的能孝者;若就此類的欲望和情感需求而言,則舜并非獨特。除去通過行動來提供肉體物質(zhì)性的愛來對父母行孝之外,從精神主體性來說,我們可通過分析孝的“敬”和“順”意涵,來看儒家之孝是否優(yōu)于西學。
(1)就孝乃“孝敬”之義而言,儒家對父母之“敬”有過分盲目之虞,西方人學現(xiàn)代性則對父母有“失敬”之嫌,猶基傳統(tǒng)則有抬高大父母而忽略肉身父母之可能。
“敬”不僅是情感上的反映,且是理性認識的結果。當兒女認識和記得自己的肉體生命來源于父母時,當兒女回憶起成長過程中父母從物質(zhì)到精神上對自己的養(yǎng)育之恩時,以“敬”的方式向父母表達愛意和報恩,孝敬就自然而然,這是意志力對情感和理性進行綜合后的決定和實踐。
如張所云,西方現(xiàn)代性語境的兒女因看重個人主權和隱私,一般會在成年后拒絕父母干涉兒女私事,強調(diào)兒女與父母在人格上的平等和互相尊重。而儒家傳統(tǒng)則強調(diào)兒女無論多大年紀在父母面前都是孩子的觀念,并不太強調(diào)兒女與父母之間的人格平等。前者的危機是過分強調(diào)個人而有不敬重父母的失敬可能,而后者的危機則是過分抬高父母的地位而存在忽視兒女的可能。
而基督教則強調(diào)父母與兒女人格平等的基礎上孝敬父母,比如,對于血緣上的肉身父母的“孝敬”,路德列出了目的、言語、態(tài)度和動機等方面內(nèi)涵。①《路德大教義問答》,頁76:“在目的上,我們要敬重父母,視他們?yōu)榈厣献钫滟F的,不應該藐視他們。在言語上,我們不要頂撞他們、責罵他們,或對他們固執(zhí)己見、吹毛求疵,或亂發(fā)脾氣。反之,我們要恭讓;就算他們太過火,我們也不必作聲。我們也不惹他們發(fā)怒。在態(tài)度上,我們作出孝敬父母的行動時,要樂意,本著恭順和尊敬的心,像是為神所做的一樣?!比水敼Ь础⒎?、順從、親愛、尊重他們。②同上,頁8。兒女要以敬上帝的心來敬父母。孝敬父母所需的首要工具是“心”,且應是“敬上帝的心”。這是什么樣的“心”呢?一則人所敬的是上帝要人孝敬父母的旨意,而不是父母的為人,他們的古怪和缺點并不應使他們失去我們的孝敬。即使人的父母卑微、貧困、衰弱、有怪僻,但仍然是神所賜給人的父母。二則這種長卑之分與“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并不矛盾,因在人的社會里這種“不平等”是必須和有益的,故神以容易理解的方式要人們加以注意:“順從我為你的父親,承認我的權威?!雹弁希?5。孝敬父母者應滿心歡喜地感謝神,因神揀選人們有機會做如此寶貴且為他所悅納的事。④同上,頁77-79。人們應如何具體落實孝敬,就應考慮父母有的真實需要。
但是,猶基傳統(tǒng)的孝“敬”父母,在理論和實踐中也曾出現(xiàn)偏差。如理論上過分強調(diào)上帝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肉身父母。在實踐中,也曾出現(xiàn)過簡單而片面地將肉身父母及家人與上帝對立起來,錯誤地詮釋如下幾段經(jīng)文:
“耶穌還在對群眾講話的時候,他的母親和弟弟站在外面,要找他講話。有人告訴耶穌:“你的母親和弟弟站在外面,有話要跟你說。”他回答那人:“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他伸手指著門徒說:“你看,我的母親,我的弟兄!凡是遵行我天父旨意的,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保ㄌ?2:46-50)
“因為我來就是為了:使‘人與父親對立,女兒與母親對立,媳婦與婆婆對立,這樣,一個人的敵人。就是自己家里的人?!?愛父母過于愛我的,不配做我的門徒;愛兒女過于愛我的,不配做我的門徒”(太10:35-37)。
“有極多的人和耶穌同行,他轉過來對他們說:‘人到我這里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緪畚覄龠^,“愛”原文作“恨”】。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保?4:25-27)⑤比如,耶穌自己少年時就很聽話、孝順。(路2:51)。
盡管正統(tǒng)的教義一般把這些經(jīng)文詮釋為,凡是真正遵從耶穌基督之的道就是祂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人要放下一切才能真正的跟從主。否則,一遇困難或人情、親情的纏累,就會退卻,不能跟從。這里提到的“恨”也不是真正的“恨”,而是比較之下,要人撇下一切來跟從祂,因為唯有這樣才能好好的跟隨。祂不是要人恨他們的父母。但實踐中,還是有許多人包括信徒在理論和實踐中都犯下錯誤。
可見,路德所強調(diào)的孝敬父母不遜于儒家,主要差別是,兒女在人格上保留了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人的靈魂只有上帝才能管轄,即使父母也需要尊重,故兒女不該盲目愚孝。但有時候,在猶基傳統(tǒng)里會出現(xiàn)過分強調(diào)上帝而忽略肉身父母的傾向。儒家雖也反對愚孝,但在實踐上卻常難免愚孝,①比如《二十四孝》中的“埋兒奉母、恣蚊飽血”等許多愚孝盲從,慘無人道。因未充分關注父母與兒女人格平等與血緣派生關系之間的平衡。而西方現(xiàn)代性則存在著過分強調(diào)兒女的傾向??傊?,猶基、儒家和西方人學現(xiàn)代性都有出現(xiàn)錯誤的可能,一個過分強調(diào)上帝,另一個過分強調(diào)父母,再一個過分強調(diào)兒女的自我價值。
(2)就孝乃“孝順、順從、服從、順服”之義而言,儒家對父母有“盲從”之虞,西方人學現(xiàn)代性對父母則有“不順從”之嫌,而猶基傳統(tǒng)則有混淆次序而忽略父母的可能。②漢語中“順”與“舜”同音,“孝順”也與“效舜”同音?!八础笔侵袊猩瞎盼宓壑?,傳說二十歲時以孝道聞名于天下。與堯同為在中國歷史上“禪讓”的代表人物。也被儒家言論所引用,尊為古代圣人之一。但舜的孝行也并非完全盲從或屈服,傳說中象(舜的同父異母兄弟)聯(lián)合父親多次謀害舜,舜逃走而不是盲目順從犧牲。參見《史記·五帝本紀》。
“孝順”涉及情感,當人的理性辨別出父母的動機和建議行為不正確或不友善時,子女很易受情緒影響而不愿順服。但經(jīng)過理性與感性的較量,最后以意志做出順服的決定并實踐出來,這是人類精神思想中的重要內(nèi)容,與理性、感性和意志都密不可分,體現(xiàn)了人的主體性特點。
通過比較儒家之孝與西方現(xiàn)代性道德倫理,張以公明高對孟子話語“以孝子之心,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為子職而已矣,父母之不我愛,于我何哉?”為例,強調(diào)康德以服從道德律而盡義務為道德根本的學說之缺陷。張?zhí)貏e贊美了舜在對父母的“孝順”上所達到的境界及其超常孝意識激發(fā)出的超常時機意識:“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保ā段宓郾炯o》)③張祥龍 2014a,頁38-44。舜很好地處理了孝敬、孝順而又非愚孝、盲順的關系,當家人要殺害舜時,家人總無法得逞;但家人真有求于舜時,舜又總出現(xiàn)于家人身旁。舜孝的確是個好榜樣,但張祥龍把舜在父母不慈與弟弟不悌的語境中仍然能把孝當作西方不可能出現(xiàn)的范例,④張祥龍 2014a,頁38-44。張祥龍 2006,頁14-24。是值得商榷的,因為這只是以西學中的人學特別是現(xiàn)代性為參照物得出的結論,沒有關注猶基傳統(tǒng)種的孝順。
如《圣經(jīng)》里也有許多孝敬和孝順的故事,兒媳婦路得在丈夫死后面對婆婆拿俄米要她離開時,她對婆婆便是孝的范例,充滿信、孝、敬、順與愛。⑤“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愿耶和華重重地降罰于我!”《舊約 .路得記》1:16-17。馬丁 .路德從目的、言語、行動和態(tài)度等方面討論過如何行孝,其中對“孝順”的“順服”之意的強調(diào),非常重要。①如《以弗所書》6:1-3節(jié)說:“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里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芬蘭信義會就孝順之義時強調(diào):“盡管父母希望子女得到最好的,他們的言語和行為仍有可能缺乏愛心或是錯誤的。但是,即使我們作子女的已決定不按父母的意思行事,我們?nèi)砸獌A聽他們,孝敬他們?!薄督塘x問答》,芬蘭信義會總會編、黃保羅譯,(赫爾辛基:芬蘭信義會總會,2002),頁16-17。
也就是說,一,就生命本源言,人的肉體生命從父母而來,故人應永遠尊敬他們,不因其道德、地位、能力等而受限。儒家、現(xiàn)代性的西方人學和猶基學理對此的態(tài)度值得比較。二,父母像所有人一樣都是罪人,非全能全善,故他們向子女發(fā)出的建議或命令都可能有錯。西方現(xiàn)代性人學有不順從父母意見的傾向,而儒家則有過分盲目順從父母而不辨是非的危險,雖然舜做到了逃命而不失孝敬孝順父母的境界,但在中國孝文化的實踐層面,卻對父母既值得孝敬又有罪有錯誤的意涵關注不夠。三,即使兒女已決定不接受父母的錯誤或不當建議,兒女也要感謝父母,因為父母多出于愛而向子女提出意見,所以,兒女要態(tài)度溫和、言語恭敬、心存感恩。西方現(xiàn)代性人學可能缺乏如此耐性來順服,而儒家的順服則需避免偽孝和盲目愚孝兩種極端。故基督教的“孝順”與儒家民間口頭所說的“百孝不如一順”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更非當面一套、背后另一套的陽奉陰違,且此順亦非是非不分地愚盲順從。張等儒家人士論孝時,未足夠關注猶基傳統(tǒng)的上述主張和實踐。
綜上所論,不能簡單地把儒孝當作優(yōu)于西方價值觀的東西,因為在儒家里,天道對于父母與兒女之上的權威性就相對較弱;在猶基傳統(tǒng)中,上帝是父母與兒女之上的權威;而西方現(xiàn)代性則以個人的權利和理性等主體性來解構和反抗“權威”概念并對“順”有本能的抗拒。就肉體物質(zhì)性和精神主體性言,儒孝、猶基傳統(tǒng)與西方人學現(xiàn)代性對父母的態(tài)度,各有長短,值得互相學習借鑒,難以簡單比較高低、好壞與優(yōu)劣。在肉體物質(zhì)性贍養(yǎng)上,儒孝對父母的關愛有很大優(yōu)勢;但產(chǎn)權不分引起的混亂,比起西方人學現(xiàn)代性來有待改進。在精神主體性尊敬和順服之孝上,儒家比較溫馨而富于人情味,兒女順服給父母帶來的精神愉悅和心理舒暢也優(yōu)于西方人學現(xiàn)代性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而猶基則在理論上對父母的物質(zhì)性孝養(yǎng)和精神性孝敬及孝順上,都有著明確的以敬神為孝敬/順/養(yǎng)父母之根基的次序,且在有很悠久的實踐;但是,猶基傳統(tǒng)中有時會出現(xiàn)過分強調(diào)上帝而忽略肉身父母的理論,或在實踐中錯誤地把敬神當作了忽略父母之理由。而西方人學現(xiàn)代性的平等意識也能避免儒孝中兒女被虐的潛在危險,自有其優(yōu)點值得儒家借鑒學習;當然,其過分強調(diào)個人權利和主體性而當作權威的危險也會產(chǎn)生消極的結果。因此,儒孝是否比西方的價值觀更優(yōu)越?無法簡單下定論,我們應該將儒家、猶基和現(xiàn)代性三者相結合,來對孝進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