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建明
明代呂坤的《呻吟語》中有一段話說得好:“心要如天平,稱物時物忙而衡不忙,物去時即懸空在此。只恁靜虛中,正何等自在!”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心要像天平一樣,稱量物體時,物體上下動蕩而衡桿不會隨之搖擺不定,物體去掉時就空懸在那里。在那樣的清靜虛空中,真不知有多么自由自在!斯言誠哉!
生活絢麗多姿而又紛繁迷亂,世間充滿美好也充滿誘惑。權勢、名利、金錢、美色,常令人心旌搖蕩、欲罷不能。作為黨員領導干部,面對種種名利的誘惑,難免會貪念萌生、心浮氣躁,而心浮氣躁則不利于修身養(yǎng)性、凈化思想和提升境界。只有真正讓自己的內(nèi)心安定平衡,做好“平”字文章,方能擁有健康的身體、自在的生活和瀟灑的人生。
要懷平靜之心。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本统浞终f明了一個人內(nèi)心保持平靜的重要意義。人生就如同一杯水,只有懂得沉淀,才能讓水變得澄清。內(nèi)心不夠平靜,就如杯子不停地晃動,水自然會變得渾濁,人生自然會變得痛苦。一個人只有內(nèi)心平靜,心有定力,才能神志安定,從容不迫,風云在握,才能不為進退滋擾,寵辱泰然不驚,浮躁之氣自然會離你而去。中國醫(yī)學也認為,精、氣、神為人生三寶,而神寓于精與氣之中,“靜則藏神”,躁則消之,故安和平靜有利于蓄精養(yǎng)氣,神亦得其養(yǎng)。
要修平和之境。平和是一種心態(tài),是一種氣質(zhì),更是一種精神境界。人生一世,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有順境逆境、或喜或悲,難免有成敗得失、酸甜苦辣,那都是自然的。面對成功、榮譽、鮮花和掌聲,要平和待之,切不可趾高氣揚、忘乎所以;面對事業(yè)的低潮、競爭的挫折、生活的不如意,更要學會自我調(diào)適,坦然面對現(xiàn)實;不爭不躁、不慍不怒、不氣不餒,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能提升人生境界。這里不妨學習一下蘇東坡。蘇東坡一生多次被貶,坎坷頗多,但他卻在《定風波》一詞中說:“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彼且宰约贺S富的人生經(jīng)歷,展示了自己的曠達情懷,向我們闡明了人要有平和心境的道理。
要品平淡之味。俗話說:“平平淡淡才是真?!边@就告訴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大多數(shù)時光是要在平淡中度過的。人生在世,歲月匆匆,權勢、金錢、名利都不過是過眼云煙,人生的點點滴滴,都始于平淡,終于平淡,平淡才是人生的真正況味。有了人淡如菊的從容,才能欣賞到生命過程中至善至美的風景。
要做平實之人。做人平實,是一種清醒,一種睿智,更是一種品質(zhì)。平實的人,拙于外而秀于內(nèi)。平而不顯山露水,少了幾分炫耀,多了幾分務實,實則不外強中干,展現(xiàn)的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涵養(yǎng)。平實的人,既不孤芳自賞,也不自慚形穢;既不鄙人之短,也不妒人之長;從容而不急趨,自如而不窘迫,審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平實的人,崇尚的是踏踏實實工作,簡簡單單生活,傾聽內(nèi)心的聲音,按照心靈的指引去過屬于自己的生活,去掉一切偽裝,做真實的自己,為了自己的夢想去奮斗,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