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永杰 劉穎
(大連外國語大學,遼寧大連 116044)
現今,世界各國聯系日益密切,跨文化交際對當代年輕人提出了挑戰(zhàn),對外語學習者更是如此。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借助微信公眾平臺充分利用外語院校的資源,傳播西方文化是互聯網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之一。
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但學習一門語言,不僅僅是學習一種符號、一種文字,更多的是需要了解符號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十分密切,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要靠語言表現出來,兩者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當今中國的外語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經常容易陷入一個誤區(qū),那就是重語言,不重文化;重語法,不重語用。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進行西方人文知識的傳播就顯得十分必要且刻不容緩。
學習西方人文知識,能帶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提高學習者的文化素養(yǎng)。西方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其知識,了解其精神,深刻體會其內涵,不僅可以增加外語學習者的文化儲備,還可以反過來促進外語學習者的語言能力。
此外,了解和學習西方文化,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走出去,培養(yǎng)從國際化視角看問題,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理性地審視本國文化,增強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豪感。
外語學習者將來很有可能走向國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他們肩負著傳承本國文化、引進外來文化的重要使命。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外語學習者不可避免地要面臨跨文化交際的問題??缥幕浑H,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行為。那究竟該如何恰當且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呢?在掌握語言的基礎上,最重要的就是了解本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
傳播西方人文知識,可以幫助西方語言學習者發(fā)現、認識和對待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尊重非本民族文化的價值觀、理解和適應目的語文化。
“空殼拯救計劃”公眾號正是基于以上原因開通,面向外語學習者,通過介紹西方文學經典,實現西方人文知識的傳播。
當下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社交平臺,以其便捷的媒介屬性和便捷的社交聚合性在大學生群體中廣泛使用,借助微信公眾平臺實現西方人文知識和外語院校資源相結合勢在必行[1]。
近些年,微信公眾平臺以其便捷的操作模式、豐富多樣的內容贏得了自媒體人和讀者的喜愛。微信公眾平臺借助互聯網,能夠快速發(fā)布信息,相比傳統(tǒng)紙媒和電視媒體,它的即時性更高,操作也更為簡單。
而在實踐當中,運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西方人文知識的傳播時,可以結合時事,將社會熱點融入文章內容。如針對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在“空殼拯救計劃”公眾號上,運營者就可以出一篇文章介紹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在進行知識傳播的同時,也可以惋惜哀痛,呼吁大家保護文物、提高安全防范意識。
此外,微信公眾平臺內容豐富多樣。不同類型的公眾號風格不一,有的嚴謹務實,有的輕松活潑,為不同品味的用戶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公眾號圖文搭配,還可以插入視頻、音頻、鏈接等,超越了傳統(tǒng)媒體的界限,搭配多種元素,迎合了互聯網時代的用戶需求,趣味性強。從該角度來看,借助微信公眾平臺這一形式,可以將對部分人來說較為枯燥的西方人文知識變得輕松有趣,多媒體也有利于將抽象、難解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
微信公眾平臺還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內容創(chuàng)作者可以及時看到用戶反饋,與用戶進行互動交流,也可以根據反饋對創(chuàng)作內容進行調整修改。公眾平臺作為運營者和用戶之間的橋梁,便捷了二者的溝通,促進提高了內容創(chuàng)作的效率和質量。
隨著手機通訊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對智能手機的依賴越來越嚴重,而如QQ、微信等聊天軟件更是深得大眾恩寵。公眾號背靠微信,擁有龐大的市場和潛在的用戶基礎,其內容一經推出,便迅速在互聯網閱讀市場中占據了大量份額。依靠公眾號的種種優(yōu)勢和人們的生活習慣,如碎片化閱讀、公眾號上的文章,不管是短篇評論還是長篇連載,都收獲了大批忠實讀者。
人們越來越多地在微信公眾平臺上開展閱讀,選擇這一方式進行西方人文知識的傳播,可以說是借了互聯網的“東風”。
本文前面已經論述過文化對于語言學習的必要性,再加上外國語院校不僅擁有豐富的外語文獻資源,還有濃厚的外語學習氛圍,該類院校是跨文化交際生長的樂園。在進行內容創(chuàng)作時,創(chuàng)作者可充分利用校內資源,無論是去圖書館查閱外語文獻,還是在校園內進行調研,亦或向老師尋求幫助,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訴求。
校內資源是基礎,而外語學習者個人的意愿是動力。當今社會國際交流日益密切,學習外來文化,不管從個人文化素養(yǎng)提升還是從對外交流層面上來說都有其緊迫性。想要走出國門的外語學習者更是有著強烈的學習意愿。這種主動學習會給公眾號的推廣帶來極大便利,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以西方人文知識為內容的微信公眾號正是大多數學習者需要的。
由此可見,在外國語學校進行西方人文知識的傳播,可謂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
“空殼拯救計劃”是在上述眾多有利條件下創(chuàng)立的公眾號。該公眾號通過調研確立了推文風格,以輕松幽默的方式介紹西方人文知識。該平臺首先在院系內推廣,隨著用戶基礎的不斷壯大,項目成員又將其推向全校。
在推廣階段,該公眾號充分利用了校內資源,即從校友的需求出發(fā),指定推廣策略,不斷擴大用戶范圍。在內容創(chuàng)作方面,公眾號也基本遵從校友的需求這一原則。選取的內容盡可能和大學生關注的熱點話題進行聯系,降低閱讀門檻、拉進與用戶之間的距離。比如,公眾號曾推出一篇文章《揭開你的面紗來——西方文壇大拿趣味簡介》就利用了“中式英語翻譯”這一點,趣味性十足,文章推出后,瀏覽量達到新高。
“空殼拯救計劃”下設兩個專欄,一為西方文學經典作品推薦,一為西方人文知識的深度閱讀。兩個專欄側重點不同,相輔相成,滿足了用戶不同層次的需要。得益于校內文獻資料詳實,公眾號內容創(chuàng)作合理有據,得到了讀者的廣泛好評。
當然,“空殼拯救計劃”之所以能夠發(fā)展起來,最重要的還是項目成員的努力。該項目成員皆為西方文化愛好者。他們具備的知識儲備為公眾號內容輸出打下基礎,成員們高度的熱情使公眾號得以長足發(fā)展,而每個成員獨特的寫稿風格則使公眾號生機勃勃。這是合理利用校內資源的又一個有力體現。
在建設與實踐中,公眾號也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問題。
首先從微信公眾平臺這一媒介看,個人公眾號成長周期長、推廣難。個人公眾號可以借助的力量少,推廣范圍基本集中在校內,難以形成規(guī)模。受眾又都是無收入或收入低的大學生,如想盈利,也需要克服重重困難。
其次從內容輸出來看,以西方人文知識為重點,公眾號受眾群體固定,即使風格做了輕松化處理但仍顯得有些單調。微信公眾平臺本是一個偏向娛樂風格的媒介,用來做知識傳播固然可以,但這對內容的質量要求非常高,文章需要兼顧知識性與娛樂性,以迎合不同層次的讀者需求。
最后從校內資源對公眾號的支持來看,盡管校內的外文資料豐富,但閱讀起來較為耗時,如何將文獻資料快速轉化為所輸出內容,成為公眾號的一大挑戰(zhàn)。此外,校內各院系、各組織均有較為代表性的微信公眾平臺,如能借助這些媒體的力量,定會為“空殼拯救計劃”公眾號的發(fā)展帶來極大幫助。但這些公眾平臺較為零散,缺少統(tǒng)一組織,很難從中借力。
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西方文化傳播,順應了社會時代發(fā)展的潮流,迎合了當代年輕人的需求,有利于傳播,在與外語院校校內資源進行結合時,也獲得了諸多便利。但發(fā)展過程中也遇到許多問題,如個人公眾號成長緩慢、對創(chuàng)作者和創(chuàng)作內容要求高、沒有取得與其他校內平臺的聯系等。這些都是進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新媒體手段拓寬校園文化建設渠道,是我們需要深入且長期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