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晴
(青島大學,山東青島 266071)
前言,寫于正文前,旨在對書籍內容、寫作緣由、成書過程、書籍價值進行簡介,從而使讀者快速了解該書、決定是否要購買。在某些情況下,書籍前言還具有激發(fā)讀者興趣、刺激讀者購買欲望的作用。在文本分析模式中,譯者可以通過把握文本功能、分析文內文外因素來進行翻譯實踐,本文旨在探討該模式對書籍前言翻譯的啟發(fā)。
1988 年,諾德在其出版的《翻譯的文本分析模式: 理論、方法及教學應用》一書中提出了文本分析模式。諾德認為,譯者在開始翻譯工作之前,需要先對源語文本進行全面分析,既要考慮文本內的影響因素,也要考慮文本外因素對翻譯的影響。對此,她就文本分析的文內、文外因素進行了劃分,為譯者提供了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模式和方法。同時,諾德的文本分析模式始終是以翻譯為導向的,即無論是對源語文本的文內因素還是文外因素進行分析,都要緊緊圍繞翻譯功能[1](湯莉2013:216)。
賴斯將文本分為三類,即信息類語篇(Informativer Texttyp)、表情類語篇(Expressiver Texttyp)和運作類語篇(Operativer Texttyp)(朱小雪2010:43)[2]。在此基礎上,諾德進一步指出了文本所具有的四種基本功能。其中,信息類語篇具有指稱功能,表情類語篇具有表達功能,運作類文本具有呼吁功能,此外,諾德還在三種文本類型之外提出了文本的寒暄功能(die phatische Funktion)。譯者需要明確文本的功能,再對文本進行具體的文本分析。
翻譯導向的文本分析不但要求譯者能透徹地理解源語文本,準確地闡釋源語文本,解釋語言和文本的結構及其與源語語言系統(tǒng)規(guī)范的關系,還應考慮到翻譯過程中影響譯者決策的一切因素,以便使譯者能確定與翻譯目的相適應的翻譯策略[3](張文英2012:76)。諾德將影響文本分析的文外因素細分為文本發(fā)送者(der Sender)、發(fā)送者意圖(die Intention des Senders)、文本接受者(die Adressaten)、傳播媒介(dasMedium)、地點(der Ort)、時間(der Zeitpunkt)、動機(der Anlass) 和文本功能(die Funktion)具體八個方面,譯者需充分考慮,避免在翻譯中產(chǎn)生信息偏差。同時,諾德將文內因素分為了主題(das Thema/die Thematik)、內容(die Informationen)、順序(die Reihenfolge)、非語言因素(die nonverbale Elemente)、詞匯(die Lexik)、句法(die Syntax) 以及文本的語氣(der Ton)七個方面[4],譯者也需全面考慮,實現(xiàn)內容的傳遞。譯者需把握文本功能,對源語文本的文內文外因素進行全面分析,然后制定合適的翻譯策略。
前言屬于書籍的一部分,前言翻譯也通常是整個翻譯任務的一部分。因此,在分析文外因素時,可以直接考慮整個翻譯任務的情況。從譯文發(fā)送者來看,中譯本的委托者一般是中國的出版社,所以其意圖通常是為了在國內銷售書籍。中譯本的文本接受者是中國讀者,但不同類型的書籍面向的具體讀者群體也有所不同,比如兒童讀物以兒童作為目標群體、文學讀物以文學愛好者為目標群體等。但是,前言寫于書前,篇幅較短,能夠迅速讓讀者了解該書,決定是否要購買該書。因此,前言的目標讀者群相對來說范圍要更大,且要有能盡可能激發(fā)人們閱讀興趣、購買欲望的作用。就傳播媒介來說,前言屬于書籍的一部分,以書面形式寫成,所以需要使用書面語表達。雖然,時間和地點因素在前言中較少體現(xiàn),但仍要考慮原著出版的時間、接到翻譯任務的時間、譯本預計出版時間的差別。前言產(chǎn)生的動機,是為了對全文內容進行簡介,同時表達作者在寫作過程中的感想等等。因此,文本具有傳遞信息、抒發(fā)感想的功能,同時還具有吸引閱讀者興趣的功能。
在分析源語文本的文內因素時,需結合具體的文本來看,譯者首先應該提取源語語篇的主題,分析原文是怎樣圍繞主題展開的,準確理解和把握源語文本的主題和內容。此外,譯者還需考慮詞匯選擇、句法組織及表達順序在譯語中的差異,對譯文作出適當調整。若在源語中存在非語言因素的排版、標點等問題,也需要對譯文作出相應地調整。這些因素不一定在文本中都有體現(xiàn),但是諾德所提出的這些方面可以幫助譯者全面考慮,避免造成信息的遺漏和偏差。
接下來,以一本關于智力測試的書的前言為例,來看文內、文外因素對源語文本分析有何影響,在翻譯時應當如何處理。
源文:Doch denken Sie daran: Sollten Sie sich in n?chster Zeit besser an Telefonnummern erinnern, beim Fernsehen bei Günther Jauchs Sendung Wer wird Million?r“mehr Fragen im Büro durch schnelle Probleml?sung überraschen, dann wundern Sie sich bitte nicht darüber, dass nun die anderen dumm aus der W?sche gucken!
譯文:要是做了練習后記憶力改善了,電話號碼記得清了,看電視時有獎問答的成績提高了,考試成績提高了,對此你大可不必感到奇怪。讓別人吃驚去吧!
這句話主要有兩種作用:第一點是作者對這本書作用的介紹;第二點其實就暗含著讓讀者們去購買這本書。原文中提到了一個叫“誰會成為百萬富翁”的德國的電視節(jié)目,顯然德語讀者對這個節(jié)目比較熟悉,能夠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但是,由于兩個國家的文化環(huán)境不同,中國讀者對該節(jié)目一無所知,對此也不感興趣,聯(lián)想不到這樣一本書會對自己有什么作用。所以,保留這個表達起不到激發(fā)讀者閱讀興趣、購買欲望的作用。這就體現(xiàn)了譯文接收者對翻譯的影響,譯者在此處選擇了省譯為“看電視時有獎問答的成績提高了”,從而令譯文也具有相同的功能。雖然,中國沒有這個節(jié)目,但也有許多類似的有獎問答節(jié)目,那么就起到激發(fā)中文讀者興趣的作用。并且,可以看到譯文接收者和譯文功能是相關聯(lián)的,通過一個因素也可以推導出其他的因素。
前言作為書籍的一部分,雖然字數(shù)不多,但內容豐富、功能顯著。在進行翻譯時,要先明確文本功能,在充分考慮文本外因素對翻譯的影響,結合具體文本進行文內因素的分析,準確把握源語文本,制定合適的翻譯策略。同時,前言屬于書籍的一部分,所以前言的翻譯也是整個翻譯任務的一部分。因此,不存在單獨的前言文本翻譯任務,也不能孤立地進行前言文本的翻譯實踐。所以,若譯者對正文某些地方進行了調整,那么前言也需要進行相對應的調整。所以,前言雖然寫在前面,但可以最后再進行翻譯,如果先譯前言的話,要在譯完全文后對前言的翻譯再進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