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云
(河北省唐山市海港經濟開發(fā)區(qū)王灘鎮(zhèn)新開口初級中學,河北唐山 063600)
道德與法律觀念對于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和規(guī)范作用,所以我國也一直非常重視學生道德與法治觀念的培養(yǎng)與教導,不僅在學校開設了道德與法治課,而且也提倡學校和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校的情況,采取多種多樣的手段加強道德與法治的滲透工作,不僅用榜樣的力量影響學生,而且也在滲透過程中融入了實踐教育與情境教育。多重手段、多管齊下,確保了道德與法治滲透的效果。
教師作為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主要的引導者和教育者,在學生的發(fā)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立德樹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該將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秀思想品德和法治觀念作為日常教學的首要任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首先成為一個具有優(yōu)秀品德的人,為他們日后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人才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要想真正在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標,就必須清楚立德和樹人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讓人才的培養(yǎng)標準既能夠合乎道德與法治觀念的約束,又能夠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1]。
這兩年我們國家一直在大力推行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不僅要求學生能夠掌握豐富的文化課知識,還應該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為了能夠真正實現(xiàn)了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教學目標,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強學生學習過程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滲透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將學生從枯燥的學習過程中解放出來,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采取了適合學生的多種教學方法和引導方式,潛移默化的幫助學生形成了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從而也對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和日后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德育教育一直都是學校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學內容,但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受應試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很多學校和教師都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上,只需要有好的學習成績,能夠掌握扎實的文化知識就可以了,卻忽視了立德樹人背景下學校教育,對于學生思想品德和法治觀念的培養(yǎng)。即使能夠引起重視,也認為道德與法治觀念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抽象的東西,在教學過程中不太重視對于學生的引導和啟發(fā)。道德與法治教學滲透性認識不足,也違背了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對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教學理念,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道德與法治觀念不僅僅是一個紙上談兵的概念性的東西,它也需要學生在大量的實踐中去體味和感受道德與法治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作用,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漸深化對于優(yōu)秀道德的認識。所以適當?shù)膶嵺`機會對于學生吸收和掌握法治與道德修養(yǎng)知識有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雖然所有的學校都開設了專門的道德與法治課,但是卻并沒有為學生提供太多的道德與法治的實踐機會。很多學生對于道德和法治的觀念都僅僅是存在在書本和課堂的教學中,缺乏實踐經歷也極大的影響了他們對立德樹人背景下道德和法治觀念的理解,也讓立德樹人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滲透,流于形式和表面,并不能真正發(fā)揮實效[2]。
目前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觀念的理解和學習,主要是通過學校開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但是在實際的道德與法治授課過程中,很多教師的教學工作和教學方法都比較單一,僅僅是圍繞課本上有限的知識內容進行備課,然后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課本知識的傳授與講解,這樣教學不能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現(xiàn)實,讓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道德與法治對于個人成長的作用,也不能靈活地采取多種適合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更加忽視了在授課過程中如何做到讓道德與法治知識與學生日常的實踐相聯(lián)系,真正做到道德與法治理論聯(lián)系實際,讓道德與法治教育滲透進學生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這也是立德樹人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滲透,不能夠真正影響學生成長的又一重要誘因。
我們國家這兩年一直在倡導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yǎng)具備綜合素養(yǎng)的知行合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立德樹人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滲透教學也同樣不例外。要想讓道德與法治教學在學生身上真正收獲實效,就需要引導學生主動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主動的去接受和感知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因此從學校和教師的角度出發(fā),應該結合學生的發(fā)展實際,靈活地采取多種教學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不僅能夠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而且也能夠主動的去探索和道德與法治知識有關的內容。
比如在每一節(jié)課的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可以結合課本中的內容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利用課余的時間查找資料,然后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想法形成一些觀點。上課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將自己在預習階段的收獲,形成的觀點表達出來,然后教師再適時的從旁進行引導,這樣不僅可以更好的加深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相關理念的理解,而且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主動的去進行探索和思考。
實踐教學是加深學生對于道德和法治理念理解的有效的途徑,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結合實踐教學,讓學生真正做到道德與法治的知行合一。比如每一學期教師都可以結合課本中的內容,選擇適合學生討論的議題,開展多次的辯論賽或者演講比賽,讓學生自己搜集整理資料,形成自己的觀點之后在比賽上暢所欲言。也可以利用課余的時間結合學生的生活,給他們創(chuàng)設豐富的實踐內容。
比如人教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中第4 單元的主要內容是對于生命思考。教師在這一單元授課結束之后為了更好的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對生命的敬畏之心,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學校所在地的烈士陵園參觀,通過對革命英烈先進事跡的講解讓學生感受生命存在的意義。也可以利用主題活動日的機會,帶領學生去敬老院參加義務的志愿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幫助別人的成就感的同時,進一步懂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道理。
傳統(tǒng)的德育教學僅僅將教學時間局限在課堂上,雖然也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卻不能夠真正實現(xiàn)立德樹人背景下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滲透。而且,這樣的教學背景下,道德與法治的教育在很多學生看來也只是一種很抽象的流于表面的教學內容。所以在實際的滲透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現(xiàn)實內容來豐富學校教學的內容。比如選擇一些學生比較關注的熱點社會現(xiàn)象或者問題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引發(fā)學生思考的同時,還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理解,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意義。
因為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比較發(fā)達,各種網(wǎng)絡直播也層出不窮,依托發(fā)達的互聯(lián)網(wǎng)而誕生的各種網(wǎng)紅以及年輕偶像也成為了許多學生的關注點,這也導致了現(xiàn)在很多初中學生中間都流傳著一種不良的觀點,就是“學習無用論”,認為比起吃苦讀書,做網(wǎng)紅的收益會更快。而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一單元“成長的節(jié)拍”中就重點向同學們闡明了學習的重要性。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當結合課本中的教學知識,多向學生例舉一些接受過完整的系統(tǒng)化教育的名人在某一領域所取得成就的案例,讓學生意識到只有接受系統(tǒng)而完整的教育才能夠成為一個收獲更多成長的有用型人才,也可以結合反面的案例讓學生意識到不好好學習所帶來的惡果,從而讓學生主動的投入到學習過程中。
初中階段是學生道德與法治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而立德樹人的目的則是為了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纳鐣髁x建設者。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靈活地采取多種方法,將抽象的德育教育變得具體化,同時結合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將道德與法治教學滲透進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確保立德樹人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滲透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