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娟
文言文言簡意豐,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統編本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就安排了文言文的學習,這是文化傳承與民族精神培育的需要,也是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需要。作為教師,如何利用好文言文這種獨特的語言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得以提升呢?
一、練習仿寫,落實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所謂“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就是通過主動積極的積累、梳理和整合,掌握和理解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形成個人的語言積累,從而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在文言文教學中,有許多語言的形式值得教師引導學生仿寫、仿說,從而實現語言的遷移運用。如,《伯牙鼓琴》一文中有這樣的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教學這兩個句子時,教師可出示“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鍾子期曰:_________”這樣的句式讓學生仿寫。有的學生寫道:“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風?!庇械膶W生寫道:“伯牙鼓琴,志在白雪,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皚皚乎若白雪。”……再如《楊氏之子》一文中的句子:“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苯虒W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如果來的是“李君平”“黃君平”“梅君平”……楊氏之子要怎么答?學生有的說:“未聞李子是夫子家果?!庇械恼f:“未聞黃鸝是夫子家禽。”……
憑借教材的表達特點,學生發(fā)散了思維,積累、建構了語言。
二、找準支點,實現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
教學文言文,我們可以找準支點,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等方式豐富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在培養(yǎng)語用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
1.引導想象,拓寬思維的深度廣度
三年級上冊《守株待兔》告訴學生,遇事應靈活變通,不能把偶然事件當成必然,抱有僥幸心理,寄希望于意外的收獲。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內化寓意,我在學生讀懂全文后,出示了幾幅圖讓學生觀察說話:(1)(出示“耕者拾兔圖”)補充句子:耕者拾兔,甚_____?。ㄓ梦难晕模?)(出示“耕者守株圖”)補充句子:路人:何故守株?耕者:? ? ? ? ? ?(用文言文)(3)(出示“耕者守株圖”)問:如果是你從這里路過,你會對耕者說什么?學生借助圖片想象,不但回顧了全文內容,內化了課文的寓意,而且訓練了想象說話能力,拓展了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2.巧設問題,培養(yǎng)思維的批判性
當下的課堂,雖然較之前的“滿堂灌”有了很大的改觀,但許多學生仍是知識的“容器”,對問題缺乏自己的見解。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設問,引導學生思辨,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學《伯牙鼓琴》一課,可以讓學生討論:“你對伯牙破琴絕弦這一舉動是贊成還是反對?”對于這一舉動,可能有些學生會不贊成,認為伯牙是一位有名的音樂家,他從此不再彈琴,對音樂藝術的發(fā)展來說,這是多大的損失??!而且,鐘子期雖已不在人世,但可能還會有人能聽懂伯牙的音樂,可能他還會遇到一位知音,可他摔了琴,就等于放棄了這個機會……學生表達的觀點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又如,教學《司馬光》,可以問學生:如果不砸缸,還可以用哪些方法救人?有的學生說“用梯子爬到缸上,把小伙伴拽上來”;有的說“找一根長竹竿,讓小伙伴抓著爬上來”……學生各抒己見后,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司馬光的方法與上述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在討論中,學生明白了在當時危急的情況下,司馬光砸缸讓“水”離開“人”是最省時、最有效的辦法,從而更加體會到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機智勇敢的品質。
三、品文悟道,滲透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
1.在誦讀中感受語言美
文言文語言凝練,音韻和諧,或質樸親切,或氣勢磅礴,或直抒胸臆……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誦讀品味,感知其語言的優(yōu)美,體味其意蘊的深長,讓學生浸潤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教師指導學生誦讀時,除了按標點停頓外,還應在理解文言文意思的基礎上處理好字詞之間的停頓,使句子的結構、意義、語氣和語調和諧統一起來,讓學生在吟詠誦讀中陶醉于文言文的語言美、音韻美,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在想象中體驗意境美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直觀呈現文本內容,同時配以有感情的誦讀,可以讓學生自然地融情于文章的意境美中,獲得共情的體驗。如,教學《伯牙鼓琴》時,可以配上古樸典雅的《高山流水》古箏曲,讓學生在悠遠的古曲中想象、體驗“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這種知己相知的意境,深刻理解二人相知可貴、知音難覓之情。
3.在品析中領略哲理與人格美
“文以載道?!蔽难晕氖枪湃怂枷氲捏w現,對我們有很大的思想啟迪。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文言文中蘊含的豐富哲理和人格之美,讓主人公的精神品質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情操,完善學生的人格。如,教學《囊螢夜讀》《鐵杵成針》,引導學生明白做事要有目標,要持之以恒;教學《司馬光》,讓學生懂得遇事應像司馬光那樣沉著機敏;教學《書戴嵩畫?!?,引導學生知曉要善于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守株待兔》《自相矛盾》《學弈》的哲理美,也應該成為文章鑒賞的重點。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明理啟思,汲取營養(yǎng),逐漸懂得追求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
四、激趣拓展,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文言文承載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學生學習文言文,能很好地傳承與理解文化。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文言文有“三難”——難讀、難懂、難用。要破解這“三難”,首先要縮短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距離感,讓學生產生自覺理解文言文的動力,在此基礎上被文言文背后的文化所吸引,從而深入地學習、積累,最終達到自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目的。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對事物充滿好奇心,是小學生與生俱來的天性。在教學文言文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產生閱讀期待。如,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時,教師可以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在一條道路旁邊,有一棵李子樹,上面結了很多李子,但是沒有人去摘它們,你知道為什么嗎?讓我們一起走進《王戎不取道旁李》。又如,教學《兩小兒辯日》伊始,教師讓學生談談對孔子的了解,在學生一致認為孔子是一位智者時,教師順勢設置懸念:就是這樣一位學識淵博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卻被兩個小孩提出的問題給難倒了,這是怎么一回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文。教師設計的問題,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他們自然會興趣盎然地走進古色古香的文言文世界。
2.授之以法,得之以效
“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對于接觸文言文不多的小學生來說是重點,也是難點。因此,教給學生理解文言文、讀好文言文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如,教學《守株待兔》時,我將重點、難點定為:理解這則寓言故事;讀好課文,讀出韻味。教學設計如下: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確,讀通順。
(2)借助注釋或聯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3)跟同桌說一說每句話的大致意思,遇到問題和同桌討論。
(4)教師出示句子“因釋其耒而守株”,逐步訓練學生讀好此句。
(5)師生共同小結將課文讀通讀懂的方法:借助注釋或聯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據意思,讀好句子。
(6)學生遷移學法,運用同樣的方法讀好句子,教師適當點撥引導。
教學過程中,教師從“釋其耒”入手,重點指導學生理解“因釋其耒而守株”的意思,并引導學生根據意思,讀好這個句子的停頓:因/釋其耒/而守株。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掌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扶到放地習得了“借助注釋或聯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據意思,讀好句子”這兩個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有了方法的指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情緒自然減少,積極性大大提高。
3.適度拓展,豐富認識
統編本教材中的文言文數量有限。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進行拓展,擴大文言文閱讀量,豐富學生的認知。如,教學完《守株待兔》后,可以補充《截竿入城》,使學生加深對“不知變通”這一寓意的認識;教學《兩小兒辯日》時,可補充《口鼻眼眉爭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爭辯中的哲學……根據所學文言文的文體、題材、主題、人物進行相關拓展,可以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開闊學生的思維,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文化的理解與傳承。
(作者單位:廣東中山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宋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