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五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里,積累了大量珍貴的語言文化資源,最終形成了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繼承發(fā)展、博大精深的語言寶庫,俗語就是其中一件瑰寶。不知道各位同學(xué)有沒有發(fā)現(xiàn),在不計其數(shù)的俗語當中,有許多和數(shù)字有關(guān)的,比如,為什么“一問只能三不知”?怎么才算“八竿子打不著”……本期,就讓我們來探索一下這些與數(shù)字有關(guān)的俗語吧!
一、一問“三不知”
一問“三不知”這個詞,最早出自 《左傳》。公元前 468 年,晉國的荀瑤率兵攻打臨近的小國鄭國。齊國怕晉國勝利后國力太過強大, 就派大夫陳成子帶兵援鄭。大軍趕往戰(zhàn)場的路上,有個名叫荀寅的將士報告陳成子說:“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zhàn)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國的軍隊全部消滅!”沒想到,陳成子聽罷不僅沒有慌張地撤兵,反倒對他大發(fā)雷霆:“出發(fā)前,國君命令我說,‘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也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即使出動超過一千輛的戰(zhàn)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zhàn)。你現(xiàn)在竟然講壯敵人威風(fēng),滅自己志氣的話!”
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道: “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止,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這句話的意思是:聰明人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 發(fā)展、結(jié)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 然后才向上報告,而我什么都沒搞清楚就上報了,反而把事情弄糟了。后來,人們就用“三不知”表示對事情一無所知,而所謂“三不知”, 即不知道事情的開始、發(fā)展和結(jié)果。
二、“八竿子打不著”
就是指關(guān)系疏遠,目前大多數(shù)人認為它出自母國政《飄飛的大雪》:“現(xiàn)在有些人,千方百計地尋找在國外八竿子打不著的親友,想方設(shè)法要出去?!?/p>
但也有說來自于臺球運動,是說打八桿子也擊不到的距離,比喻很遠;還有說“八”在這里是一個虛數(shù),并非實指;第三種說法是為“扒桿子”打不著之誤。就是扒著桿子也夠不著,“扒”是動詞而不是數(shù)詞八九十的意思。八竿子還有一種解釋是放風(fēng)干肉用的竿子,因為竿子很長所以用來形容關(guān)系疏遠。
三、“八字還沒一撇”
人們在說事情還沒有眉目時,常常會說“八字還沒一撇”,追根溯源,這句俗語是來自一個歷史典故。
南宋理學(xué)家朱熹 《與劉子澄書》一文云:“圣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但人自不領(lǐng)會,卻向外狂走耳。”就是說,通向圣賢的大門早已敞開,可是人們并不領(lǐng)會,不但不進去,反而朝外走。
因“八”字形似兩扇門,朱熹在這里以“八”喻門,很是形象,俗語“八字沒有一撇”即源于此。所謂“八字沒有一撇”本意是指沒門,和我們常說的“沒門兒”一樣,后來便演變?yōu)橛脕碇甘虑檫€沒眉目,早著呢。
四、“不管三七二十一”
最早出處在明朝馮夢龍的《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若三日沒有銀時,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頓孤拐,打那光棍出去?!?/p>
而后又有典故如此,當時蘇秦主張合縱抗秦,與張儀主張的連橫事秦針鋒相對。蘇秦遍游六國,到了齊國都城臨淄,見到了齊宣王,進行游說抗秦。齊宣王慨嘆齊國的兵力不足,蘇秦說:“都城臨淄有七萬戶,我計算了一下,每戶按三個男子服役,這就是三七二十一萬雄兵,抗秦的兵源僅臨淄一城就足夠了,若再加上別處兵源,力量就更加強大?!碧K秦的這種算法,顯然是如意算盤,因為臨淄城不可能每戶都能達到出三個男子當兵。這里有各種情況,有的是鰥寡孤獨,有的有女無男,有的只是老弱病殘,所謂臨淄二十一萬雄兵僅僅是紙上談兵而已。
謂三七相乘之積為不祥之故,最早可能是讖緯家、陰陽家的用語說法?!稘h書》載,路溫舒的祖父就說過漢朝的“厄運”在“三七”之間,三國時代的陳琳作《神女賦》有“漢三七之建安,荊野蠢而作仇”的話,太平天國發(fā)布《奉天討胡檄》也有“三七之嬌運告終”的話。后來,人們把三七二十一作為譏喻的貶義詞相傳,并在含意上有所擴展,成了不顧背景和前提,不認清形勢局面,不顧條件與可能,不問是非曲直,不分青紅皂白,不考慮事物發(fā)展的過程與后果,一味胡干、蠻干、愣大頭的同義語。但是,此說也不盡然,“不管三七二十一”有時也要作褒義詞使用。如某人辦事有魄力,有辦法,不怕困難,不管三七二十一,總要把事情做好。這里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贊頌?zāi)橙擞兄\略,不怕風(fēng)險,敢于承擔(dān)責(zé)任,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的優(yōu)良工作作風(fēng)。寶應(yīng)地區(qū)對“不管三七二十一”這句話應(yīng)用非常廣泛普遍,使用頻率比較高。
相信小朋友們了解完這些有趣的俗語,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的祖先用勞動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多么光輝燦爛的語言文明。小朋友們學(xué)習(xí)完本期小知識后可以向爸爸媽媽講解一下這些有意思的小俗語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