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明
《張富清傳》是我的約稿,是鐘法權的大作。約他寫時,正是春去夏來,古城正熱;當書稿擺在我案頭的時候,已經(jīng)是天涼好個秋,正好伏案悅讀。我是一口氣讀完的,讀得淚流滿面。我是真被張富清感動了。人到中年后,心靈被一個人、一本書打動,說來頗有點稀罕。
《張富清傳》使我拍案驚奇,并給我一種震撼的感覺:英雄還有這樣的!此前,經(jīng)過網(wǎng)媒廣泛的宣傳,對張富清這個英雄我已經(jīng)有了先入為主式印象,覺得他隱瞞功名60余年,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而他做到了,他自然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對他的事跡我也知道一些,卻缺乏完整,缺乏深入,缺乏細節(jié)。讀完《張富清傳》,我有很多沒想到:沒想到張富清是那樣參軍、入黨的,沒想到他是那樣機智勇敢的,沒想到他是那樣去了湖北來鳳的,沒想到他從脫下軍裝到離休一直是副科級卻始終無怨無悔;沒想到他是那樣“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一系列的“沒想到”使我對張富清不能不肅然起敬,對他的人生觀、世界觀不能不進行深入的思考,這樣的思考實際上伴隨著張富清的成長,也伴隨著《張富清傳》里一個接一個精彩故事的娓娓說道與精心描畫。
《張富清傳》首先告訴了我這樣一個張富清:他是陜西洋縣人,1924年生,排行老三。大哥夭折,父親中年便不在人世了,是母親拉扯他與二哥苦度日月。為了活命,先天瘦弱的張富清給人家當長工。國民黨抓壯丁,因為二哥是家里頂梁柱,他就替二哥出丁了,卻因為瘦弱,未被看上,被鄉(xiāng)長留下干仆役。第二年,他還是被當成壯丁入伍了,穿上了國民黨部隊的軍裝。瓦子街一戰(zhàn),他被俘虜。三排俘虜橫隊立正,連長講話:愿意留下的向前一步,當解放軍;不愿意留下的,原地不動,發(fā)給三塊大洋,放其回家。張富清第一個向前邁了一步,這是他人生的一小步,卻也是他轉變人生的一大步,他從此成了西北野戰(zhàn)軍里的一名普通戰(zhàn)士。他機智勇敢,很快就成長為一名突擊隊員。他兩次炸毀敵人碉堡,榮立一等功,被授予“戰(zhàn)斗英雄”稱號。戰(zhàn)后,他又在黨旗下宣誓,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他累立戰(zhàn)功,被提拔為副排長。1949年,隨王震部隊入疆剿匪。抗美援朝爆發(fā)后,他請纓參戰(zhàn)。1953年,他與十幾位戰(zhàn)友徒步一個多月,出疆赴京,待命出征。趕上朝鮮戰(zhàn)事結束,他先后奉命赴天津、南昌惡補文化課,最后落腳在武漢,繼續(xù)學習。學成結業(yè)又轉業(yè),他有三個去向,由他自己選擇:留武漢,回洋縣,去恩施。他選擇了去恩施來鳳縣,先當糧油所主任,后升糧食局副局長。任職未久,去紡織品公司當書記。1959年,被調到三胡公社當副主任。那里山大溝深,窮得沒水,他就身先士卒找水源。他熱衷下鄉(xiāng)駐隊,真是哪里艱苦哪里去,與老百姓“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1966年,他被打倒,停發(fā)了基本工資,一家六口的日子可想而知。1975年,他官復原職,被調到卯洞公社(即今百福司鎮(zhèn)),仍當副主任。1979年,他被調回縣城,出任縣外貿局副局長。第二年,他奉命籌建湖北省建設銀行來鳳縣支行,他出任副行長,主持工作,一直干到離休。從轉業(yè)到離休,崗位轉來轉去,他一直是副科級。
出任建行副行長時,張富清曾經(jīng)向上級如此表白:“我張富清從來沒有想過把官做大,只要能把黨組織分配的任務完成好我就心滿意足了?!边@豈止是他的表白?一路走來,他做的比說的更好。他一直干副職,也一直干實事,干得有聲有色,在民間一直留有口碑。他有實權,分管的不是錢,就是物,這是考驗,也是信任,在那個物質貧乏、稀缺的年代,還是一種榮譽。離休前,他有了一次提檔增薪的指標,論權力,論資歷,論貢獻,沒人和他爭的,他卻讓給了一位年輕的副行長,左右人都不理解,兒女說他是“孔融讓梨”,他欣然默認,他是一直用“孔融讓梨”教育兒女的。這個“讓”字,一般人誰能做到?他做到了!他是建行事實上的一把手,當仁不讓,誰能把他怎么樣呢?他是這樣解釋“讓”的:“我做牽頭的副行長,哪能見了好處就往自己懷里扒?”如果那樣,就不是張富清了。
《張富清傳》告訴我,張富清確實是很能干的。無論在部隊,還是在地方,無論接受啥任務,他都義不容辭,也都干得很漂亮。壺梯山戰(zhàn)斗,是他炸毀敵碉堡;緊接著楊家凹戰(zhàn)斗,也是他炸毀了敵暗碉。壺梯山戰(zhàn)斗,他是突擊組組長。打楊家凹,敵暗碉阻止了沖鋒,連長喊突擊隊員上,張富清貓腰跑到連長跟前。在壺梯山戰(zhàn)斗中,突擊隊員已犧牲得只剩他這個組長了,連長說:“換人,我得讓突擊隊留個種!”換誰呢?張富清還是帶著一名戰(zhàn)士沖了上去。他總結了犧牲戰(zhàn)友的教訓,貓腰迂回,貼著敵人戰(zhàn)壕,貼近碉堡,將身上僅剩的四顆手榴彈直接塞進碉堡的射擊孔。就這樣,他既炸了碉堡,又保存了自己生命。這,不正是一個戰(zhàn)士應有的機智勇敢么?他在卯洞公社當副主任時,為了開山修路,也組建了突擊隊。要攀援絕壁打炮眼,年輕的突擊隊員膽怯,他就自己攀援絕壁,示范講解。這,不正是一個共產黨人的身先士卒么?只要是工作,再艱苦,再艱難,他都無所畏懼。
《張富清傳》告訴我,張富清是干出來的。當兵,就是當兵的樣子;做人,就是做人的樣子;當干部,就是當干部的樣子。他被俘虜后,當了解放兵,即轉變思想,以中國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的水準要求自己,把戰(zhàn)場立功當成了戰(zhàn)士的本分;他火線入黨后,即脫胎換骨,以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入黨誓言要求自己,始終保持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本色;他轉業(yè)地方以后,即轉換角色,最艱苦的地方需要他,他就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甘心情愿,不討價還價。在職級上,他雖然一直原地踏步,但他非凡的才干還是被肯定的,他過硬的作風還是被尊敬的,若其不然,他不會被調來調去,不是管錢,就是管物。顯而易見,讓他管錢、管物,是組織對他莫大的信任。在那個年代,
在權、錢、物面前,很多人沒有經(jīng)受住誘惑,有的甚至倒下了,他卻始終不為所動,操守與風骨一目了然。他像一顆松,“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他像一樹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唯有香如故”。
張富清把自己的軍功章隱藏了60多年,常人不理解,覺得不可思議,甚至覺得沒有必要。實際上要理解張富清并不難,《張富清傳》里就有答案,一切發(fā)生在他身上,太自然了,也太正常了。經(jīng)過了戰(zhàn)火的洗禮,他深深地懂得,比起戰(zhàn)友的犧牲,軍功章算得了什么呢?飽嘗了人生的苦難,他深深地懂得,自己的日子,老百姓的日子,都來之不易。他的目光一直向下,他的身子一直在民間,他的心思也一直在自己崗位與職責上,過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把好每一道關。做到出色、稱職,對得住老百姓,對得住自己良心,他就心滿意足了。他的想法既簡單,又樸實:沒有黨,就沒有自己的一切。既然把一切都交給了黨,連生命都愿意奉獻,那還計較個啥呢?他的戰(zhàn)友犧牲了,他不只為自己活著,更是為戰(zhàn)友活著;軍功章只能說明過去,他不能躺在功勞簿上混日子。那樣想,就那樣做,60多年,不曾想到過向人炫耀,更不曾想到過邀功請賞。顯而易見,被隱藏的軍功章恰是他做人的底氣和硬氣所在。
讀《張富清傳》,能強烈感受到張富清的人生啟示。他隱藏了軍功章,但他的軍功就在那兒,歲月非但不能消磨,而且大放異彩;他做了那么多事,他不在乎,但老百姓在乎,悠悠百姓口,就是他的口碑;他似乎一直在原地踏步走,但他踐行了自己的入黨誓言,兌現(xiàn)了自己的做人諾言,問心無愧而心安理得,高枕無憂而自得其樂。天道酬勤,天道酬勞,天道酬德,他的健康長壽,豈偶然哉!他不求回報,卻終得福報,黨和人民沒有忘記他,把國家最高榮譽“共和國勛章”授予了他。對他來說,這是名至實歸;對他人來說,這不是榜樣么?他沒想到過當英雄,可他就是英雄。金子就是金子,遲早會發(fā)光,誠然哉!
讀《張富清傳》后,掩卷思之,真是感觸良多?;钊?,活啥呢?不就是活自己么?像張富清那樣活著,活出了風骨,也就活出了風采;活出了風度,也就活出了高度;精神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在戰(zhàn)爭年代,當兵不是他的選擇,卻是他人生的鳳凰涅槃;在和平年代,為人民服務是他的選擇,他身體力行,義無反顧。心里裝著老百姓,就為老百姓想,并為老百姓急,力所能及,必盡心盡力;心里裝著信仰,就牢記著信仰,與信仰并行不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張富清不正是這樣的人么?初心不改,自成標桿:看人,看事,看社會;做人,做事,做一切,有所為,有所不為;抱定初心做自己,做黨員,做普通老百姓,不茍且,不跟風,不隨波逐流。做人做到九十高齡,仍一如既往,仍依然故我,怎能不令人肅然起敬呢?
一個人,一尊碑,恰是自己,打造了自己。他有范兒,范兒就是黨章,就是入黨誓言。照著去做,就這樣了??梢哉f,《張富清傳》恰就是張富清的碑,一座示范子孫后代的精神碑、道德碑、紀念碑。于此,我忽然想起了《紀念白求恩》里的話:“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睆埜磺宀徽沁@樣的人么?
掩卷良久,心里久久不能平靜。我不能不敬佩《張富清傳》的作者鐘法權先生。他很會講故事,講得既繪聲繪色,又簡潔明快,幾乎每個故事都提神,都感人,都令人有讀下去的興趣。那些故事都是接地氣的,都是張富清獨有的,都是貼近了時代的,都是不經(jīng)歷、親歷所難以想象的。一些作家會編故事,但張富清的故事是無論如何也編不出來的。故事就在那兒,就在張富清身上,怎樣講,講什么,放到哪兒去講,真難為了作者。因為獨具匠心,故事在鐘法權的筆下很自然地呈現(xiàn)了鐘法權的敘事特色。他幾乎不對故事進行加工,只是把故事放到特定的環(huán)境里去,借助特定的人物或事由自然而然地生發(fā)、呈現(xiàn),就像一輪旭日冉冉升起,那么直觀;就像一脈清流緩緩流動,那么清新;就像河流遇到了綠洲,拐彎那么舒展。在當今的語境里,應該說這樣的人物傳記并不多見;唯因不多見,所以很好看。閱讀等同了悅讀,心里當然就舒坦。
孔明,本名張孔明(原名張孔民),西安藍田人。知名散文作家、編輯家。陜西人民出版社第三編輯部主任、編審。以散文、隨筆名行于世,文筆優(yōu)美,文風獨特,文思泉涌,文情筆意頗耐咀嚼,作品深受讀者喜愛。有《我?guī)X上》《書中最相思》《紅爐白雪》《當下最美》《談情》《說愛》等散文集行世。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