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茹萍/哈爾濱師范大學
隨著《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的頒布,提出了“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核心的課程與教學的新理念”[1],具體劃分為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大核心素養(yǎng),并且每一素養(yǎng)制定了相應地學業(yè)質(zhì)量水平標準。
“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指的是“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xiàn)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歷史過程是不可逆的,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xiàn)存的史料。要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偽存真?!保?]其對應的學業(yè)質(zhì)量水平劃分為4 個等級,本文將其概括為史料辨別、史料獲取、史料研究和史料運用四個方面。
史料有多種類型,包括文獻史料、圖片影像史料、實物史料、口述史料等等,因此能夠區(qū)分史料的不同類型是史料實證素養(yǎng)學業(yè)質(zhì)量水平的第1 等級的要求,也是基本要求。
史料教學是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針對相關史料,學生自主獲取信息,大隊史料進行閱讀、思考和分析,進行歷史探究以解決歷史問題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最基本的是學生能夠辨別真實的史料,從眾多史料中找出正確的信息。因此在進行史料教學時要注重史料研習,從學生認知水平出發(fā),選取多種類型史料,包括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直接史料、間接史料,甚至偽史料,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史料辨別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
歷史是過去發(fā)生的事,眾多歷史研究者對于歷史事件的觀點、結論不一,而歷史研究者的立場不同,對同一件事的判斷也會有差異,這也會影響學生對史料的判斷。歷史研究者也是歷史的主體,與研究對象存在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對史料的判斷會有價值傾向。在史料實證過程中,學生必須關注歷史研究者的立場,才能對史料做出正確判斷和取舍。課程標準在史料實證素養(yǎng)“水平4”中明確要求學生辨別史料作者意圖,在此基礎上利用史料解決歷史問題,因此,關注歷史研究者立場對獲取有效歷史信息,分析、解決歷史問題,進行史料實證有重要作用。
學生在解答歷史問題時,要學會從不同渠道獲取與該問題相關的史料,并且要能夠從所得到的史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這也要求學生掌握獲取史料的多種方法、了解史料的多種類型和主題。
在歷史教學中,很多教師習慣主動給學生提供大量史料,學生只需根據(jù)問題分析歸納信息來解決問題。然而這種方法容易形成學生的惰性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下容易找到關鍵線索,單獨回答問題時就容易混亂,找不到關鍵點。學生要熟悉各種史料的獲取渠道,了解搜集不同史料有價值信息的技巧和方法,逐漸對歷史產(chǎn)生興趣。
史料包括文獻、圖片影像、實物、口述等多種類型,不同史料表達的信息不一樣,代表的觀點也不同。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史料的多種類型以及不同史料分布的地方,引導學生如何獲取不同類型、不同觀點的史料。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一些文字史料、圖片史料等幫助學生構建歷史情境,以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還可以利用博物館、建筑遺跡、報紙、傳記等多種類型史料,讓學生感知不同史料的價值和意義,了解不同史料的運用方法。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嘗試搜集、獲取不同史料,如讓學生詢問家中長輩,請他們講講過去的事情,或者走訪附近是否有歷史建筑物,感受歷史氣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還可以通過網(wǎng)絡和信息技術,獲取豐富史料,但前提是學生具有辨別史料的能力,這樣才能獲取有效信息,解決歷史問題,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
歷史是過去發(fā)生的事,無法直接觀察,只有透過紛繁的史料來證明。對于不同的史料,應用史料實證,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主題,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找準關鍵信息,分析、歸納史料,從而推斷文字背后的含義,以解決歷史問題。
課程標準在史料實證素養(yǎng)“水平4”中提出要利用不同類型的史料,尋找不同史料的長處,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互證,以此形成對歷史問題的全面認識。
過去的歷史教學重結論輕論據(jù),學生習慣對知識單純記憶,只是單純的應對考試。新課程改革強調(diào)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學生思維的塑造,對于歷史問題,要論之有據(jù),訓練學生對于史料的分析、論證能力。歷史學習的強調(diào)“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在歷史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依據(jù)史料,應用史料實證,形成尋找相應證據(jù)的習慣,不要說空話、下空論。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把史料實證的思維貫穿到整個教學中去,課前利用圖片、視頻等直觀性的史料,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歷史場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教學中利用史料,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和歸納,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探究能力,課后通過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作業(yè),讓學生收集、分析相關史料,進一步鍛煉學生的史料探究能力。
課程標準對史料實證素養(yǎng)水平的劃分側重對史料的運用,課程標準的論述僅僅是理論層面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強調(diào)學生自覺運用史料實證的意識。只有學生自主學習,運用史料解決歷史問題,才能真正地獲得史料實證的運用能力。中學歷史史料教學,是學生通過對史料的分析、歸納、探究、應用,能夠把零散的知識形成有內(nèi)在邏輯的線索,能夠從不同角度分析歷史問題,能夠評析歷史問題,能夠再現(xiàn)、再認歷史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史料的分析和運用以提高中學生史料實證能力。
史料不等于歷史本身,史料實證就是通過史料回到歷史本身,尋找歷史真相,闡明歷史規(guī)律。對史料的運用就是通過史料來回答過去的問題,也就是從史料中找出線索,以解決歷史問題。而對于學生來說對史料的運用前提是掌握歷史知識和分析、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只有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和能力,才能在眾多史料中找出規(guī)律和線索,把零散的史料整理成系統(tǒng)的歷史線索。
歷史是過去發(fā)生的事,要弄清歷史的真相需要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感知歷史、回顧歷史。史料不是直接的歷史證據(jù),更不是歷史本身。我們掌握的史料是有限的,可依據(jù)的史料少之又少,因此對史料的運用要謹慎小心,不能主觀臆斷,要有理有據(jù),將有限的史料轉化為可信的證據(jù),力求還原歷史的原貌,全面真實地反映歷史。要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史料進行運用,使之成為可信的歷史證據(jù)。對于學生來說,要了解不同歷史研究者對同一史料的不同解釋,找到共同點,進一步分析、歸納,最終形成自己對歷史的認識。
對史料的理解要準確,運用要恰當,離不開對史料“情境”的把握。史料實證,不僅要關注史料所闡述歷史問題本身的背景,同時要結合上下文,關注史料本身的語境,還要考慮史料解釋者的立場觀點,把多重“情境”結合起來,尋找最真實可靠的信息,才能最近接近史料本身的愿意,從而形成可信的歷史認識。教師要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在此基礎上尋求史料背后的歷史信息。
史料不等于歷史本身,與歷史敘述也可能有出入。歷史敘述是歷史研究者通過對史料的整理編輯而成,史料與歷史敘述相輔相成,相互印證。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提供多種史料讓學生閱讀、分析和歸納,培養(yǎng)學生對史料的判斷能力,鍛煉學生的思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歷史問題提出質(zhì)疑,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史料實證能力。
史料是史學研究的基礎,在高中歷史學習中有重要作用,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對史料的辨別、獲取、探究和運用能力,從學生入學時就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們的史料實證能力,應用史料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要通過史料教學,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