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園亭流芳:中國古典園林海外傳播的文化學概述

      2020-11-20 12:49:44
      中國園林 2020年10期
      關鍵詞:古典園林文化

      李 暢

      中國古典園林是農(nóng)耕文明背景下華夏先哲對自然風景構成規(guī)律的模擬和再創(chuàng)造。從萌芽到成熟的漫長發(fā)展歷程中,由于自然環(huán)境的隔離性和人文環(huán)境的封閉性,“超穩(wěn)定”①社會環(huán)境下的中國古典園林主要依賴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的內(nèi)生動力來實現(xiàn)自我完善和演化,卻在不同歷史階段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域外園林的生成和發(fā)展[1]。對于中國古典園林這種“墻外香”的文化輸出現(xiàn)象,諸多專家和研究者進行了個案剖析和階段解讀,涉及歷史圖景[2-3]、景觀類型[4-5]、交流過程[6-8]和影響評價[9-14]等方面。然而,中國古典園林海外傳播的發(fā)生學演進是一個域內(nèi)外互動的動態(tài)流變,不同歷史階段文化駁接的景觀類型和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雖有因果關聯(lián),卻各有機緣而異彩紛呈。因而,本文試圖對比3個不同歷史階段中國古典園林“因何發(fā)生、如何擴散、有何結果”的海外傳播演繹,從文化傳播學的視角探索中國古典園林文化外傳的傳播方式和典型模式。

      1 禮傳諸野:域外亞文化圈的文化涵化

      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是異質文化接觸所引起的原生文化變遷,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原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生態(tài)位差決定著文化涵化的動能和方向。農(nóng)耕時代的文化傳播方式主要是就近擴張的地緣輻射,由于華夷之分具有“差序格局”②的特征(圖1),因而漢文化圈中的華夏文化作為強勢文化處于圈層中心,并且逐層地向地方、附屬國擴散,最后至蠻夷區(qū)域消減。所以,在傳統(tǒng)意義上屬于漢文化亞文化圈的朝鮮半島、日本、中南半島、中亞、東南亞等周邊地區(qū),其園林文化基于同源性規(guī)律在核心圈層園林文化波動時產(chǎn)生文化涵化是常態(tài)。

      從文化傳播的視角看,中國古典園林在域外亞文化圈的文化傳播是一種典型的“示范-認同模式”(exemplary-identity model),即通過中國古典園林作為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強大示范力量,同化周邊亞文化圈園林形式并且形成標準化的園林范式。因而,在中國儒、釋、道三教融合的漢文化影響下,漢文化亞文化圈古代園林的價值倫理、審美意趣、造園法理和匠作技藝都呈現(xiàn)出與“天朝上國”的兼容并蓄,其文化涵化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3個方面:其一是摹形取意的師法中國,即優(yōu)勢園林因子的神形摹寫。如中南半島順化靜心湖、日本醍醐寺三寶院、朝鮮半島的雁鴨池和景福宮等對中國古典園林經(jīng)典“一池三山”的范式模仿,又如韓國首爾武夷精舍園林、慶州玉山精舍園林等文人“九曲園林”對福建武夷山九曲溪和朱熹《九曲棹歌》的意象借鑒[15],再如日本博多八景、晉江八景、金澤八景等地方集成名勝在形制上對中國“瀟湘八景”的系統(tǒng)照搬[16];其二是于世爭新的心師造化,即基于自身稟賦的在地創(chuàng)造。如日本室町時代禪、茶之道的枯山水寫意,又如朝鮮王朝以景觀構筑介入自然風景的“樓亭苑”風貌創(chuàng)新[17],再如中南半島越南、泰國、緬甸等漢文化亞文化圈園林建筑因氣候差異而“重檐疊屋”的形式更新;其三是時空異步的師學流變,即由文化擴散的映射與反射。中國古典園林在域外亞文化圈“禮傳諸野”的文化傳播大致是漣漪狀的擴散和延伸,但受傳播者和被傳播者王朝更迭或政治變遷的影響,總會產(chǎn)生時空異步的斷層與跳躍。如中國古典園林“形、情、理、神、意”的五境在日本呈現(xiàn)的是“形、理、情神”三境[18]。同時,由于演進的時空代差,域外亞文化圈的園林又是中國古典園林意匠的備份,當中國域內(nèi)盛世諸園難敵世事滄桑而荒廢時,亦可以通過“禮失求諸野”的文化反哺來重溫。如日本“寢殿造”形制和《作庭記》論著等對中國唐風的繼承,又如清代失傳的《園冶》由日本回傳中國的逸事(圖2)。

      2 東風西漸:歐洲“中國熱”的文化漂積

      15世紀大航海時代的遠洋活動促進了亞、歐兩洲間的海外貿(mào)易,同時也帶來復雜而又矛盾的跨洲文化交流。17—18世紀,在文藝復興余暉和工業(yè)革命曙光的籠罩下,中國陶瓷、絲織品、漆器、屏風等東方貴重商品深受歐洲上層貴族的追捧,而商人、外交使節(jié)和傳教士對東方之行③的描述更是讓歐洲對遠東中國的異域風情心向神往,“中國藝術風格”(Chinoiserie)在英、法、德、意等歐洲國家大行其道,間接影響了法國洛可可風格(Rococo)、英國自然風景園(Landscape Garden)和繪畫式園林(Picturesque Garden)的形成和發(fā)展。

      需要指出的是,這段時期歐洲園林“中國熱”的文化傳播并非是中國園林在亞洲擴散的地緣同化,而是一種跨域文化漂積④的單向傳播,受制于諸多外因的力學影響(表1)。按照埃莉諾·馮·埃德伯格(Eleanor Von Erdberg)的說法,“中國熱”期間中國園林在歐洲的演進主要分為早期異國情調(diào)、中期怪誕風格、后期本土模仿3個階段[19]。實質上,這個時期中國園林的東風西漸其主導權在于西方,歐洲人眼中的中國園林具有折衷主義特征,并非全方位引入中國造園意匠,而是局部因素的借用,造園要素較之于原型形貌失真且內(nèi)涵消解,卻迎合了其時的審美意趣。

      圖1 基于華夷之分的漢文化圈層

      圖2 日本寬政七年(1795年)的《園冶》手抄本(引自http://hongyeshan.com)

      表1 17—18世紀中國園林風格外傳歐洲的文化飄積

      2.1 臆想園亭:變異的中國構筑

      17世紀開始,歐洲園林中表現(xiàn)崇高和壯美的古典美學法則的法國規(guī)整式園林(Formal Garden)盛極一時而逐漸衰微,此時跨洋而來的中國藝術風格正好填補了歐洲造園時尚的空缺。自1685年威廉·坦普爾(William Temple)的《論伊壁鳩魯?shù)幕▓@》(Upon the Garden of Epicurus)起,王致誠(Jean Denis Attiret)、威廉·哈夫彭尼(William Halfpenny)、愛德華和達利(Edwards and Darly)、歐文·查爾斯(Over Charles)、費舍·馮·埃爾拉赫(Fischer von Erlach)、韓國英(Pierre Martial Cibo)等⑤先后對中國庭園進行了介紹,其中以威廉·錢伯斯(William Chambers)的論著⑥最為經(jīng)典。在論著談及之外,大量具有中國藝術風格的景觀出現(xiàn)于歐洲各國的庭園中,如英國的斯陀園(Stowe Garden)和邱園(Kew Garden),法國的小特里阿農(nóng)花園(Petit Trianon Garden)、蒙梭花園(Monceau Garden)、蒙維勒園林(Monville Garded)、德國的魏瑪公園(Weimar)和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瑞典的海迦花園(Haga Garden)等園林中都點綴著亭、塔、廟、橋、假山、巖洞、懸?guī)r、陶瓷花瓶、游船等被視為具有中國風情的裝飾物,并且布局上多少呈現(xiàn)出自然式的傾向(圖3)。

      然而,17—18世紀盛行于歐洲庭園的中國藝術風格就如曾經(jīng)流行過哥特式元素一樣,只是一種浪漫想象的折衷主義。所謂的“中國園亭”并非是系統(tǒng)性的師法中國,而是由一些印度、日本、中國的園林構筑物對東方異域景觀的局部模擬和借用[20]。正如從未到過中國的坦普爾轉引中國表達貴曲美學的“Sharawadgi”一詞難溯其源一樣[21],又如阿道夫·利奇溫(Adolf Reichwein)認為中式屋頂起源于蒙古的拱形帳幕之說[22],歐洲對中國園林多有誤解和錯用。即使是在中國沿海停留過3次的錢伯斯,也道聽途說地對中國園林進行了“愉悅之景”(pleasing scene)、“恐懼之景”(horrid scene)和“迷情之景”(enchanted scene)的風格劃分[23]。通過陶瓷圖案和插畫,原生中國園林可以在歐洲造園家和觀游者中得到視覺呈現(xiàn),但由于文化差異難以讀懂其中的詩情和畫韻,因而最終的造園結果是一種以三維空間模仿二維園林圖畫的舞臺布景和構圖,關聯(lián)真實但需要想象。遠離了原生審美和匠作體系的中國園亭出現(xiàn)在歐洲園林中,必然具有戲劇性的吸引力,盡管它們形式怪誕、比例失調(diào)且結構脆弱(圖4)。

      圖3 18世紀德國的無憂宮龍屋[19]

      圖4 18世紀法國的中國風插畫[19]

      2.2 傾靡花木:祛魅的東方植物

      “在英國,許多傳統(tǒng)的中國園林植物備受青睞,以致我們完全忘了它們的中國血統(tǒng),并逐漸將它視為己出”[24]。歐洲的“中國熱”風潮中,中國植物同樣流行于歐洲庭園中,但由于生物物種的特殊性,中國植物并未如中國園亭這類人工構筑物一般因意匠差異而失真,而是潛移默化地融入歐洲庭園。

      在早期,中國觀賞植物傳入歐洲主要是通過傳教士繪制植物畫、采集的標本和種子,如巴黎目前仍保存著由湯執(zhí)中(Pierre Nicolas d'Incarville)和韓國英繪制的數(shù)百份植物圖和采集的植物種子,如歐洲庭園中盛開的繡線菊(Spiraea salicifolia)、荷包牡丹(Dicentra spectabilis)、蘇鐵(Cycas revoluta)、角蒿(Incarvilea sinensis)、翠菊(Calllistephus chinensis)即是當時傳入[24];隨著“中國熱”的興起,歐洲庭園對中國植物的強烈需求使之成為一種商業(yè)行為,羅伯特·福瓊(Robert Fortune)、亨利·威爾遜(Ernest Henry Wilson)、托馬斯·埃文斯(Thomas Evans)等植物學家、商人通過各種方式將中國植物大量引入歐洲,并發(fā)明了沃德箱(wardian case)⑦用以活體植物遠洋航運,其采集范圍也由最初中國城市的栽培花卉擴展至西南原始森林的野生植物,僅威爾遜的5次中國之行,就將1 593種植物引入歐洲[25]。相對中國園亭在歐洲庭園中的文化象征性,同樣處于歐洲庭園的中國植物則呈現(xiàn)為文化的祛魅(Disenchantment)⑧。玉蘭、牡丹、菊花、蠟梅、茶花、杜鵑等原本具有中國意趣的植物在園藝師的培育下,迅速與原生地的象征和寓意脫離關聯(lián),成為純粹的觀賞植物。由于中國植物在雜交培育和藝術表現(xiàn)上的潛力,歐洲庭園的營造不斷創(chuàng)新,如英國邱園將引入馴化的中國高山植物和疊山技藝融合,在原有墻園(Wall Garden)的基礎上發(fā)展為巖石園(Rock Garden)的形式創(chuàng)新。

      3 遠程在場:全球化趨勢下的跨文化移植

      文化物種的演進總是與內(nèi)外部環(huán)境的變遷相適應。自工業(yè)革命開始,歐美現(xiàn)代科學的西風漸起,盡管在歐美學者的論著中中國園林類型作為地域性景觀仍然不斷被提及,但是中國園林在海外影響逐漸衰微。跨入20世紀,全球化進程中世界各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的深度博弈下中國園林亦不可避免地席卷其中,參與到時空壓縮的文化競爭與協(xié)同之中。自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起,中國古典園林作為國際關系的晴雨表再次出現(xiàn)在海外各國庭園中。相對17—18世紀歐洲中國熱風潮下的歐洲中國園林的流變,這個時期中國園林的海外傳播的主導權則主要在于東方。來自于中國的設計者、工匠和造園材料在亞、非、歐、美等域外地區(qū)營造出近百座具有中國意趣的古典園林,其輻射范圍、營造動機、造園要素、營作方式和利益相關者等因素在全球化變遷中不斷蛻變,并且在復制、模仿、嫁接和重構的跨文化移植之下呈現(xiàn)出遠程在場的適應性特征(表2)。

      3.1 紀念園和博覽園:家國意象的場所錨固

      古典園林具有錨固歷史與地域的天然屬性。在全球化下現(xiàn)代景觀風格的泛濫使得國家或地區(qū)的文化邊界越來越難以區(qū)分,以至于現(xiàn)代中式園林在海外常被視為日本園林。在歐洲“中國熱”的風潮褪去近200年之后的海外中國古典園林呈現(xiàn),其形式和意象的生成邏輯在于重構認同和標榜地域,其類型主要以園藝博覽會展示園、紀念公園和私園為主。

      20世紀80年代中國海外造園初期,海外視野中的中國園亭形象以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明軒(1980年)、德國慕尼黑園藝展覽會的芳華園(1983年)、英國利物浦園博會的燕秀園(1984年)、加拿大溫哥華中山公園中的逸園(1986年)、德國杜塞爾多夫幗園(1985年)等為代表,其類型以展示園為主(圖5~7)。相對于“中國熱”時期歐洲庭園中變異的中國園亭,這個階段的海外中國園林造園不管是形制、用材和工藝皆因循傳統(tǒng),故山水丘壑兼具、詩情畫意成趣,從而屢獲嘉獎,并且游人如織。如為展出中國明代藏品而營造的明軒,即以蘇州網(wǎng)師園殿春簃為藍本,先建等比實樣,再原樣復制,端方小院中山池花木疏朗相宜,觀者身臨其境,古意悠然(圖2)。這種仿古策略逐漸成為一種標準范式,如紐約惜春園(1989年)、日本同樂園(1990年)、德國瑞華園(2003年)、英國愛蘇園(2011年)等園藝博覽會中的中國園林皆有沿襲。

      “編新不如述古”⑨。中國海外園林以歷史經(jīng)典為藍本的形象復制并非偶然,在整體移植的明軒之外,又有燕秀園對北海靜心齋沁泉廊和枕巒亭的模仿,以及芳華園對番禺何氏宗祠磚雕花窗的借用。這種舊物新用的原因,雖有人文沉淀和技藝傳承沿襲的事倍功半,但更多是異域文化競爭中代表性構筑物對中國形象的標識和展示,以及凝聚海外認同、慰藉華人鄉(xiāng)思的現(xiàn)實需要,如逸園華楓堂楹聯(lián)“霜葉流丹思夏土,名園分翠到西洲”所映射的心理訴求。

      二是開展博士后技術服務行活動。選擇在油田生產(chǎn)、科研單位,建立相對固定的博士后服務基地,定期組織活動,并保持日常工作聯(lián)系,隨時提供服務。現(xiàn)場幫助基層解決生產(chǎn)、科研工作中的技術難題,博士后高端人才資源被充分利用;實現(xiàn)博士后與基層技術人員、科研項目與生產(chǎn)一線的完美銜接,解決科研與實際生產(chǎn)相互脫節(jié)問題。

      圖5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明軒平面[5]

      圖6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明軒中庭[5]

      圖7 1980年出版的明軒讀本[26]

      3.2 友好捐贈園:園林外交的跨域鏈接

      文化景觀是客觀世界的物化,并與地域環(huán)境和主體行為同構。在20世紀末由兩極格局演化為多極共存的國際大趨勢下,中國與世界互動亦從國家層面的宏觀外交轉化為地方、機構的全面接觸,通過締結友好城市(Twin Cities),或是民間機構互動的方式向對方整體或部分捐贈園林成為一種外交慣例,其風格仍以江南園林為主。從時空分布上看,以日、德、美三國的園林外交最為頻繁,基本上占據(jù)友好城市園林捐贈總數(shù)的一半,反映出中國近幾十年來的外交格局和重心(圖8)。

      友好園作為促進中外交流的中介之物,鏈接彼此的文化寓意顯而易見,如蘭蘇園(2000)之名即是基于蘇州和美國波特蘭市兩地的友好見證。但相對于園藝會參展園中中國形象的象征性而言,友好捐贈園面向當?shù)厥忻竦墓δ苄枨笫蛊渫哂幸虻刂埔说膶嵱眯?。事實上,由于在氣候和物種、功能和定位、法律和規(guī)范、意趣和審美等方面的諸多差異,一個成功的捐贈園總是跨越文化障礙,利用所有有利因素的在地集成[6]。在澳大利亞悉尼誼園(1988)、新西蘭但尼丁蘭園(2008)、德國魯爾大學潛園(1990)等32個友好捐贈園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園林意匠和當?shù)丨h(huán)境與當代技術的跨域鏈接,主要體現(xiàn)于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園林營造的中外協(xié)作,一般由中文負責規(guī)劃設計和古建主體施工,外方設計協(xié)作和基礎設施部分施工,如2008年建成的洛杉磯流芳園一期項目(圖9);其二是造園要素的統(tǒng)籌嫁接,如美國紐約寄興園(1998)中的中國構件、山石和當?shù)刂参锏牟牧辖y(tǒng)籌;同時還涉及園林構筑的物理性能提升,如流芳園鋼木組合的抗震結構優(yōu)化(圖10),加拿大蒙特利爾夢湖園(1991)施工中的蓋瓦加厚加固的抗震處理、柔性薄膜鋪地的生物凈化工序[27]。此外,還有考慮當?shù)赜慰腕w驗的無障礙通行設計,以及室內(nèi)暗設地暖的舒適性考慮等[28]。當然,中國古典園林這種異域嫁接的營造模式也并非萬全之策,維持中國園林風貌的原真性和關注捐贈園所在地要求、需求之間常常存在著一個非此即彼的矛盾沖突,難以兩者兼顧。

      3.3 文化創(chuàng)意園:文化場景的空間消費

      文化是地方的,也是世界的。隨著后工業(yè)社會創(chuàng)意經(jīng)濟的興起,以資本為主導的空間生產(chǎn)和消費盛行于全球?,F(xiàn)代物流和技術使歷史景觀要素和場景得以大規(guī)模復制,在滿足消費者懷舊和獵奇心理的商業(yè)需求驅動下,以中國古典園林文化為主題的空間消費應運而生,成為一種時新的文創(chuàng)模式,如荷蘭鹿特丹市馬斯河游船上的海洋樂園(1985)、日本的登別市天華園(1992)等文化體驗項目。

      表2 20世紀80年代后中國古典園林的海外傳播模式

      在中國園林的跨文化移植過程中,在滿足觀賞、娛樂、集會、購物和餐飲等常規(guī)商業(yè)功能的同時,中國古典園林的引入有利于實現(xiàn)文化附加價值,從而形成生產(chǎn)、消費和再生產(chǎn)的商業(yè)循環(huán),其場景塑造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其一是指向于空間生產(chǎn)的歷史經(jīng)典借用。在文化產(chǎn)品競爭中,與日常生活反差大的空間場景往往能夠提供更大的消費快感,現(xiàn)代技術下懷舊性、異域性的主題場景制造往往能產(chǎn)生超越真實的擬象空間⑩。如美國鳳凰城中國花園(1997)將蘇、杭、潤等江南五城的滄浪亭、笠亭、三潭印月、小瀛洲、欞星門、天下第一泉等標志性景觀云集于一地,通過借景、對景、框景的空間布景形成戲劇性的關聯(lián)。其二是指向于消費的空間舒適性提升。如美國佛羅里達州錦繡中華蘇州苑(1993)和德國佛德堡市大實中國中心(1995)作為主題性商業(yè)綜合體,雖在意象和匠作上沿襲中國園林營造傳統(tǒng),但功能分區(qū)、空間流線、設施設備和管理維護等方面實質是按當代建筑法規(guī)和商業(yè)經(jīng)營慣例設置[30]。其三是指向于再生產(chǎn)的文化浸潤和渲染。如法國圣雷米·奧諾雷市(St Remy L'Honore)的怡黎園通過新增中國植物園、組織節(jié)慶活動來擴大消費范圍和體驗深度的做法。無疑,空間擬象的商業(yè)運營使中國園林文化更具有活力,但文創(chuàng)類的海外中國園林與迪士尼等主題性公園的場景生產(chǎn)與體驗仍差距甚遠,難以實現(xiàn)空間再生產(chǎn)的商業(yè)推廣。

      圖8 映射中國外交趨向的海外友好園時空分布

      圖10 鋼木組合的結構改良[28]

      圖11 美國洛杉磯流芳園[29]

      4 結語

      在當前歐美文化處于優(yōu)勢生態(tài)位的全球化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時空場域的變遷消解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傳統(tǒng)園居生活意趣,而超越經(jīng)典的內(nèi)生動力和需求又尚且不足,因而在西風東漸背景下國內(nèi)景觀營造正面臨著僵化、曲解、斷層的尷尬困境。然而,反觀海外的中國園林,卻并非是“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暮年氣象,而是在文化協(xié)同、競爭的融合和矛盾中不斷推陳出新。從地域擴散至跨域漂積,再至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移植,中國古典園林在海外的時空演進中總被賦予新的形式和意義。事實上,隨著中國文化的全球性復興,近年來海外中國古典園林的外生性需求反過來帶動著中國古典園林造園的國際競爭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傳統(tǒng)造園技藝的傳承和技術創(chuàng)新,同時亦帶來異質性的文化沖突,這種全球化的文化互動和變革實質是中國古典園林持續(xù)演進的外生動力。

      注:文中圖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繪制。

      注釋:

      ② “差序格局”一詞是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以自己為中心的人際格局描述,主要按離自己距離的遠近來劃分親疏。

      ③ 13—18世紀,到過中國的歐洲人主要有商人馬可·波羅(Marco Polo),使節(jié)喬治·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約翰·尼霍夫(John Nieuhoff),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約翰·諾伊霍夫(Johann Neuhoff)、馬國賢(Matteo Ripa)、王致誠(Jean Denis Attiret)、雷孝思(Jean Baptiste Regis)、馬若瑟(Joseph de Premare)、巴多明(Dominique Parrenin)。

      ④ 飄漂積理論(Drifts Theory)原指自然界中植物種子的傳播受風力、水力、重力等自然力的影響,在文化生態(tài)學上表現(xiàn)為戰(zhàn)爭、經(jīng)濟、政治、社會等因素形成的傳播通道對文化傳播的作用力。

      ⑤ 王致誠的論述收錄于1747年出版的《傳教士書簡》(Lettres édifiantes et curieuses),其他論著為1725年埃爾拉赫的《建筑簡史》(Entwurf einer Historischen Architektur)、1754年查爾斯的《哥特式、中式和現(xiàn)代風格的裝飾性建筑》(Ornamental Architecture in the Gothic, Chinese and Modern Taste)、1750和1752年哈夫彭尼的《中國式廟宇新設計》(New Designs for Chinese Temples)和《裝飾得體的中國式與哥特式建筑》(Chinese and Gothic Architecture Properly Ornamented),1754年愛德華和達利的《一本旨在提高當下品位的中國設計新書》(A New Book of Chinese Design Calculated to Improve the Present Taste)等。

      ⑥ 錢伯斯的著作中涉及中國園林的主要有4部,分別是1757年的《中國園林的布局藝術》(Of the Art of Laying Out Gardens among the Chinese)、1759年的《中國建筑、家具、服裝和器物的設計》(Designs of Chinese Buildings, Furniture, Dresses, Machines,and Utensils)、1763年的《蘇利丘園的花園與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和透視圖集》(Plans, Elevations,Sections, and Perspective Views of the Gardens and Building at Kew in Surry)、1772年的《東方庭院論》(Dissertation on oriental Gardening),還有1782年韓國英的《論愉情悅性的中國園林》(Essai sur les jardins de plaisance des Chinois)。

      ⑦ 沃德箱,即生物育養(yǎng)箱。1830年由英國醫(yī)生納撒尼爾·沃德(Nathaniel Ward)發(fā)明,是一個密閉的玻璃容器,植物在沃德箱里可以長時間存活。

      ⑧ “祛魅”一詞源于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所說的“世界的祛魅”,是指對于科學和知識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

      ⑨ “編新不如述古”為陳從周先生對明軒營造的構想,其目的是為了縮短設計周期,迅速形成各方共識。

      ⑩ “擬象”是法國哲學家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最重要的理論之一,他認為:“擬象和仿真的東西因為大規(guī)模地類型化而取代了真實和原初的東西,世界因而變得擬象化了?!?/p>

      猜你喜歡
      古典園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從不同側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與現(xiàn)代之間
      金橋(2021年1期)2021-05-21 08:22:08
      清代園林初探
      藝術品鑒(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2
      古代園林里的“美人”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32
      誰遠誰近?
      和千年園林的今世之約
      金橋(2018年6期)2018-09-22 02:18:50
      雪中園林的七個片段
      怎樣讀古典詩詞?
      中華詩詞(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12
      分宜县| 永吉县| 沐川县| 西安市| 大悟县| 沙田区| 建水县| 巴彦淖尔市| 姚安县| 泰顺县| 玉山县| 龙海市| 讷河市| 文安县| 西畴县| 科技| 广德县| 石屏县| 高台县| 外汇| 正镶白旗| 洛宁县| 壤塘县| 沭阳县| 五华县| 广南县| 巴彦淖尔市| 周宁县| 洪泽县| 灵川县| 宜城市| 离岛区| 米脂县| 石林| 砀山县| 临高县| 凤翔县| 怀化市| 荔波县| 青川县| 石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