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靄
(蘭州理工大學 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自漢代張騫“鑿空”,如今中外聞名的“絲綢之路”上,使節(jié)、官吏、商旅、將士、僧侶乃至“流人”,東往西來,相繼不絕。而自明代洪武五年(1372)馮勝大將軍選址嘉峪塬西麓,“始置關為極邊之防”,嘉峪關即成為河西走廊的軍事要塞,也成為連接中西交通的咽喉。無論什么身份,何種緣由,行經(jīng)關城的文人雅士總要駐足回首,雪泥鴻爪,留下生動的文字記錄。自明以降,尤其到清朝和民國時期,以“行程 記 ”“ 考 察 記 ”“ 見 聞 記 ”“ 旅 途 日 記 ”“ 紀 程 ”“ 行 記 ”“錄”“游記”等命名的記實之作,多達數(shù)十種,如明代外交官陳誠的《西域行程記》、清代祁韻士《萬里行程記》、方士淦《東歸日記》、林則徐《荷戈紀程》、方希孟《西征續(xù)錄》等,有的作者雖未以行程記題名他們的紀程之作,但作品其實是以行程記的方式編集的,如清代洪亮吉《百日賜還集》、裴景?!逗雍@鲣洝返?,這些行紀多以日記體結撰,往往詩文并茂,記錄與歌吟相映成趣,在真實記錄歷史沿革、關隘地理的同時,將自然風光、民情風俗、軍事形勝等路途“所聞所見”,詳錄于日記詩文中。本文即采擇了出入嘉峪關歌吟中的幾朵奇葩,詩史互證,管中窺豹,以了解不同時期嘉峪雄關的詩意形象。
鄭和七下西洋,遠航西亞、東非的盛舉,在明代中西交往史上閃爍著奪目的光芒,炫耀而古老的陸路“絲綢之路”黯然失色。由此,人們理所當然地斷定:中國的對外交流重心移向海路,陸路幾近荒棄??墒?,當人們了解了陳誠五出嘉峪關的西使,知道了帖木兒王朝龐大使團的東來,一定會發(fā)出由衷的贊嘆:絲綢古道雖曾屢遭戰(zhàn)亂破壞,但經(jīng)蒙元大帝的開拓擴展,迄明興的近百年間,仍有運追漢唐的輝煌。清代史家描繪明初中西交通的活躍景象:“洪武中,太祖欲通西域,屢遣使招諭?!雹佟白猿勺嬉晕涠ㄌ煜拢迫f方,遣使四出招徠。由是西域大小諸國莫不稽顙稱臣,獻琛恐后。又北窮沙漠,南極溟海,東西抵日出沒之處,凡舟車可至者,無所不屆?!雹凇巴洛诒?,四方賓服,受朝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廣大,運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雹邸靶腥恕标愓\出嘉峪關的“西使”,就是“卓乎盛矣”中的一大“盛”事。
陳誠(1365——1458),字子魯,號竹山。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七年(1394)進士,曾為行人司行人。“南逾嶺海,北抵幽并,東之閩越,西自關陜,至于秦隴河湟,靡不涉歷?!雹荜愓\第一次西使,過嘉峪關的時間,依《竹山文集·內(nèi)篇》卷2《歷官事跡》,參考《明實錄》,王繼光《陳誠家世生平考述》⑤確定為“洪武二十九年(1396)”。陳誠時年三十二歲。從南京出發(fā)的時間是三月二十四日,任務是“往撒里畏兀爾地面招撫韃靼”⑥?!睹魈鎸嶄洝肪矶奈逵涊d:“遣行人陳誠立撒里畏兀兒為安定衛(wèi)指揮使司。初,自安定王卜煙帖木兒遣使朝貢,詔立其酋長為四部,給銅印,守其地。后蕃將朵兒只巴叛,遁沙漠,過其地,大肆殺掠,并奪其印去。由是其部微弱。藍玉西征,兵絢阿真,土酋司徒哈咎懼竄,匿山谷間不敢出。及肅王之國甘州,哈咎等遣番僧撒爾加藏卜等至甘州見王,乞授官以安部屬。王為奏請,于是遣誠立其部為安定衛(wèi),以銅印五十八給之,置官屬如諸衛(wèi)?!雹呙鞔娜隼镂坟海捌涞貜V袤千里,去甘肅一千五百里,東抵罕東,西距天可里,北邇瓜沙州,南界土番”,即今甘、青、新交界,柴達木盆地一帶?!瓣P西七衛(wèi)”即安定衛(wèi)、曲先衛(wèi)、阿端衛(wèi)、罕東衛(wèi)、赤斤蒙古衛(wèi)、沙州衛(wèi)和哈密衛(wèi)。這一地區(qū)的安危關系著大明西部邊疆的社會治亂。陳誠第一次西使,在使團中任典書記,相當于現(xiàn)在的隨團秘書。他恪職盡責,途中“職司記載,躬踐遐陬,孜孜具述”。東歸后,編撰成《西域記》《獅子賦》《行程記》各一冊。后刊行名為《西域行程記》和《西域番國志》。兩書是明代絲綢之路運行及西域歷史情況的綜合記錄,也是明代奉使西域的唯一一份親歷記錄,明代時即為朝野矚目,許多著述凡涉西域山川風物,無不以二書為圭臬;清人修《明史·西域傳》也多所采摭。《西域行程記》詳細記錄了從肅州至哈烈沿途的山川水道、天文物候、城鎮(zhèn)分布及風土人情,為后代研究、勘察“絲路”古道、西域地理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吨裆轿募?nèi)篇》卷二收錄的陳誠西使詩,僅從題目看,也應是與行程記交相輝映的創(chuàng)作,如《出京別親友》《宿涿州》《望華山》《長安早行》《至咸陽驛》《回中王母祠》《過六盤山》《渡黑河》《望李陵墓》《宿嘉峪關》等。因出使西域,陳誠多次出入嘉峪關⑧,留下往回紀行詩92首⑨?!端藜斡P》一首,抒寫了夜宿嘉峪關的所見所聞。
朝離酒泉郡,暮宿嘉峪關。
孤城枕山曲,突兀霄漢間。
戍卒夜振鐸,雞鳴角聲殘。
朔風搶白草,嚴霜冽朱顏。
流沙遠漠漠,野水空潺潺。
借問經(jīng)行人,相傳古榆關。
西游幾萬里,一去何時還。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首聯(lián)記述離開酒泉往嘉峪關的行程?!俺x”“暮宿”,花了一整天時間。這里當然有詩歌字句上下句呼應的考慮,但說明當時交通不便,路途艱難?!肮鲁恰?,僅就字面意義上看,摹寫了嘉峪關所處位置的險要,既是寫實,也有聯(lián)想。當作者置身于聳立在荒寒邊塞的關樓,唐代詩人歌吟的邊塞情景宛在目前;而對讀者來說,一讀到“孤城”,“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唐王之渙《涼州詞》之一)“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保ㄌ仆醪g《從軍行》之四)這些經(jīng)典詩句便躍然腦海,邊遠、大漠、荒寒、鏊戰(zhàn)、肅殺,緊張的戰(zhàn)爭氣氛,立即籠罩在人們的心頭。一個“枕”字的出現(xiàn),又讓人們警覺的情緒變得舒緩?!罢砩角保菍憣?,也是擬人。嘉峪關筑于嘉峪塬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cè)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有橫亙之勢。一個“枕”字,既寫出了雄關的橫亙、堅實、穩(wěn)固,也給人踏實與安心。從技巧上看,則暗中點明了題目中的“宿”字。“突?!钡谋玖x是高聳的樣子,又包含著特出、奇特的意義。高入云霄的氣勢,顯出的正是嘉峪關威壓長城之尾的不同凡響。五六兩句承接“暮”、“枕”,寫雄關夜間的情景,夜間警戒的鐸聲,警醒的號角聲以及雞鳴聲,使寂靜的關城有了生氣。三月的河西,春風不度。寒冷的朔風,“搶白草”,“冽朱顏”;廣袤的大漠,一望無際;不知名的流水聲,使得整個關樓越發(fā)空寂。
“借問經(jīng)行人,相傳古榆關”一聯(lián),《西域行程記》有如下記述:“永樂十二年正月十三日巳時,出行。由陜西行都司肅州衛(wèi)城北門外,過澗水八九處,約行五里,度一大溪,北岸祭西干域應祀之神,以求道途人馬平安。祭畢安營,住二日。十六日,晴,早起,向西行。約七十里,至嘉峪山關近安營。十七日,晴,過嘉峪關,關上一平岡,云即古之玉門關,又云榆關,未詳孰是。關外沙磧茫然。約行十余里,至大草灘沙河水水邊安營?!雹狻捌綄敝钙巾?shù)纳綆X。過了嘉峪關,“關上一平岡”,是“古玉門關”還是“榆關”,陳誠未能分辨。但從這一記述看,《宿嘉峪關》詩當作于他永樂十二年(1414)正月出關時。正月的河西,天寒地凍?!八凤L搶白草,嚴霜冽朱顏”的描摹,也與季節(jié)契合。永樂年間,正值大明盛世,武功昌盛,外交主動,處在西北要道的嘉峪關,雖然氣候寒冷,但邊境一派晏然。
與陳誠《西域行程記》詩史互映的特點相比,楊一清今存著作中并沒有專門的西北行紀,但他的詩歌如同杜甫“流離隴蜀”之作,具有“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的“史詩”的特征,這里暫且納入絲路行紀之中來討論,以觀明朝中期西北邊防吃緊關頭的嘉峪形勢。
楊一清(1454—1530年),字應寧,號邃庵,別號石淙,明朝南直隸鎮(zhèn)江府丹徒(今屬江蘇)人,祖籍云南安寧。成化八年(1472)進士,曾任陜西按察副使兼督學。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頭銜出任督理陜西馬政。后又三任三邊總制。歷經(jīng)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為官五十余年,官至內(nèi)閣首輔,號稱“出將入相,文德武功”。楊一清與陜甘的淵源,起于他弘治四年(1491)出任陜西提學。五年赴任,在陜八年?!睹魇贰贩Q其“以其暇,究邊事甚悉”。正德元年(1506),他以總制陜西邊務左副都御史主持修筑長城。在他治理馬政,三為總制,多次抗擊入侵者的邊事親歷中,以“善陳時事”的“史詩”之筆,留下了許多寶貴詩篇。比如《甘州書事》《永昌道中》《山丹題壁》《嘉峪關》《出塞曲十首》等,都能“暢舒性情,模寫風物”,抒發(fā)“忠誠惻怛”之氣,即使已屆七十二歲高齡,仍臨危受命,出征西北,為國分憂?!拔鞅憋L塵帝頗多,老臣承詔出巖阿。便宜欲上趙充國,瞿鑠還非馬伏波。十乘戎行新節(jié)鉞,三邊精采舊關河。極知君命如山重,感激渾忘兩鬢皤?!?“極知君命如山重”的忠誠,使他不顧年邁,開府北上,他的《開府行》寫道:“旌旗畫拂煙塵開,鉦鼓動地聲如雷。路旁群叟暗相語,不道我公今又來。當年從公玉關道,我是壯夫今已老。似聞軍令尚精明,頗覺容顏半枯槁。弓刀萬騎如云屯,多是當年鞭策人。部將生兒還拜將,部卒亦復稱將軍。自公八朝佐天子,功成身退誠善矣。胡為乎來復此行,遠涉沙場千萬里。圣皇求舊溫旨褒,君臣之義安所逃?不然七十二哀叟,豈在絕塞風塵勞?黃河水深金城高,我士酣歌馬勝槽。亦知保障乃良策,忍使赤子涂脂膏。羽書飛騎捷于鳥,獵獵西風卷沙草。劍氣晴橫紫塞秋,角聲塞咽黃云曉。不用彎弓射虜營,坐銷氛祲回光晶。將軍帳前但飲博,士女自織農(nóng)自耕。真遺齊胡急北渡,我軍旋指江南路。經(jīng)過到處題姓名,他日知吾來幾度。”?詩中寫到了一代接一代為國出征的將士,寫到了黃河金城的邊防保障意義,寫到了邊疆戰(zhàn)事的危急,寄寓了初戰(zhàn)告捷,速戰(zhàn)速決,使邊疆安定、百姓樂業(yè)的美好愿望。他的《塞上曲十首》其十:“玉門金壘勢崔嵬,百二秦關亦壯哉。天為華夷限疆域,河湟一水故西來?!睆难矍皩嵕叭胧郑肥鰵v史,今昔對比,虛實相生,寫出了邊塞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堪比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之嘆?!渡降ゎ}壁》是楊一清巡邊山丹時題寫于墻壁上的記游詩,更具有行紀的特質(zhì):“關山逼仄人蹤少,風雨蒼茫野色昏。萬里一身方獨往,百年多事共誰論?東風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早閉門。記取漢兵追寇地,沙場猶有未招魂?!彼摹都斡P》詩,雖然未題名是題壁詩,但從詩中所用“尚父”“陳湯”典故看,應為他晚年掛帥西北所作。詩中抒寫亦有登高臨眺之感:
嘉峪關頭西更西,圣朝封建幾藩籬。
不勞尚父盟回紇,又見陳湯斬郅支。
萬里總歸唐節(jié)度,諸番爭賭漢官儀。
天威咫尺驚心地,盡是梯航納貢時。蹤:
嘉峪關頭向西,山水相連的就是哈密。據(jù)《明史》卷三百二十九《西域一·哈密衛(wèi)》記載:“哈密,東去嘉峪關一千六百里,漢伊吾盧地。明帝置宜禾都尉,領屯田。唐為伊州。宋入于回紇。元末以威武王納忽里鎮(zhèn)之,尋改為肅王,卒,弟安克帖木兒嗣。洪武中,太祖既定畏兀兒地,置安定等衛(wèi),漸逼哈密。安克帖木兒懼,將納款。”“初,成祖之封忠順王也。以哈密為西域要道,欲其迎護朝使,統(tǒng)領諸番,為西陲屏蔽。”這正是“圣朝”“封王建邦”設為“藩籬”屏障的史實。嘉峪關頭向西之地的民族也十分復雜:“其地種落雜居。一曰回回,一曰畏兀兒,一曰哈剌灰,其頭目不相統(tǒng)屬,王莫能節(jié)制。眾心離渙,國勢漸衰。”明正德、嘉靖間的西北邊防,嘉峪關以西,蒙、藏、回、畏兀兒等多民族雜居,軍事進犯頻繁,又有民族的內(nèi)遷,使嘉峪關守備復雜,軍事形勢十分重要,而甘肅河西置有十五衛(wèi)所,戰(zhàn)線長,兵力分散,軍需供給壓力巨大,嘉峪關是否安枕意味著國家是否安定。要妥善治理,十分不易。詩中用呂尚故事,正如清唐孫華《磻溪》詩所吟:“尚父精神老更遒,一竿唾手取神州。”表達了他已年老,希望寄于少年將士的心情。用漢唐故事,表達了希翼國家強盛、邊地安定、四夷來服的美好愿望。這些詩作,與楊一清的《關中奏議》《督府奏議》《綸扉奏議》《吏部獻納稿》《吏部題稿》《文襄石淙集》《通家雜述》等,在關切國計民生、整治邊防、革除弊政等方面形成詩史互證,有著重要的認識價值和歷史價值。
嘉慶四年(1799)八月二十八日,洪亮吉被押出京城彰義門,十月二十三日至平?jīng)霭姿A,十一月四日到蘭州,十二月一日抵達肅州。三日從肅州出發(fā),取道嘉峪關、玉門縣、安西州、紅柳園、猩猩峽、哈密、鎮(zhèn)西府,二十六日至天山。《天山客話》記云:“余奉恩命謫戍伊犁,于嘉慶五年(1800)二月十日抵戍所。所至又四月三日,即有特旨釋還。統(tǒng)計居惠遠城僅及百日。同人言自辟新疆以來,漢員賜還之速,未有如余者?!薄肚迨犯濉芬噍d:“亮吉至戍,甫百日而赦還。歷時兩載,行程萬里。”洪亮吉往還時均有詩文日記,往時為《伊犁日記》《萬里荷戈集》,歸來有《天山客話》《百日賜還集》??!冻鲫P作》詩曰:“半生蹤跡未曾閑,五岳游完鬢乍斑。卻出長城萬余里,東西南北盡天山?!庇錾夥稻┑暮榱良?,懷著“漢員賜還之速,未有如余者”的慶幸,日夜兼程,伊犁、哈密、星星峽、嘉峪關……入嘉峪關登上關城時,生還之喜,溢于筆端,如《入嘉峪關》:
與明代陳誠、楊一清相比,清代洪亮吉是以“流人”身份出入嘉峪關的。洪亮吉,字稚存,江蘇陽湖(今武進)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一甲第二名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肚迨犯濉ず榱良獋鳌酚涊d:其“性豪邁,喜論當世事?!奔螒c三年(1798),上書力陳內(nèi)外弊政,為時所忌;嘉慶四年(1799)又上書,論及用人、吏治及世風,痛斥時弊,觸怒嘉慶帝,擬大辟,免死,遣戍伊犁。洪亮吉的《伊犁日記》猶如“西行漫記”,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絲路”行
瀚海亦已窮,關門忽高矗。風沙東南驅(qū)?,到此勢已縮。
候門余數(shù)騎,駿足植如木。風遞管鑰聲,巖高忽然拓。
城垣金碧麗,始見瓦作屋。羌回分畛域,中外此樞軸。
曉日上北樓,長城莽遙矚。平衢馳若砥,雪嶺俯如伏。
天形界西域,地勢極南服。數(shù)折向郭東,泉清手堪掬。
尤慚關令尹,來往餉芻牧。駐馬官道旁,生還慶童仆。
由伊犁到嘉峪關,雖然風沙漫漫,但死里逃生的詩人,不知不覺已走盡沙漠,嘉峪雄關突然矗立在了眼前。這時的詩人仿佛才回到了現(xiàn)實。只見伴隨自己候門的馬匹寥寥,直立的駿馬,四足僵直如木一般。呼嘯的風中,傳來鑰匙開門的聲音,高危的關門一下子打開了。進得城來,只見城墻上金碧輝煌,層層瓦片覆蓋的屋頂顯得格外引人注目。真的是要入關回家了!關內(nèi)關外的民情風俗迥然異趣,嘉峪關真正是關內(nèi)關外往來交通的樞紐。清晨,迎著旭日,登上嘉峪關北樓。遠望長城,莽莽蒼蒼。城內(nèi)平坦的大道有如細磨刀石一樣光潔;城外連綿的雪山好像俯首伏臥的巨獸一般威嚴。嘉峪關的確是天然形成的區(qū)分內(nèi)地與西域的“分水嶺”,由高到底的地勢一直延綿到了遙遠的南方。出得城來,拐了一個又一個彎,見到了一灣清泉。泉水清澈,可近前用手掬起。不僅雄關“威武”,令人贊嘆;清泉可掬,令人心憐!守關將士的款待也是很讓人心存感激與愧欠。全詩二十四句,二十二句在寫嘉峪關,寓情于景,“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嘉峪關由外到內(nèi)的大小景致,受作者賜還入關興奮之情的感染,一掃邊陲關城的冷峻艱險,顯得多姿多彩、生動溫暖。
和洪亮吉相比,清廷向伊犁、烏魯木齊等地遣送的眾多官員都沒有他那么幸運。比如被貶往伊犁的徐步云、莊肇奎、方士淦、舒其紹、祁韻士、徐松、王大樞等,被貶往烏魯木齊的如紀昀、曹麟開、蔣業(yè)晉、邱德生、顏檢、李鑾宣、史善長、鄧廷楨、林則徐、張蔭桓、裴景福等,他們困守大漠戈壁,“歷前人未歷之境”。但是,生活折磨了他們,也玉成了他們。早在齊梁時期,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論屈原的創(chuàng)作,即以為:“古來辭人,異代接武,莫不參伍以相變,因革以為功,物色盡而情有馀者,曉會通也。若乃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略語則闕,詳說則繁。然則屈平所以能洞監(jiān)《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西北的大好江山的確助力了這批“謫戍”“流人”。他們“見見聞聞,一切感突,觸之于心,應之于手,滂沛胸臆,流洄唇齒。儒行而道蘊,莊語而諧辭,妙物為言,籍外為論,連犿絡繹,切理飫心?!?在他們的筆下,巍峨的群山、無垠的荒原,盡顯“邊塞莽蒼光明氣象”;茫茫的戈壁、蕭索的大漠,“直是一片凈海,能使人忘卻嚴寒,戰(zhàn)勝苦難,靈魂得到凈化,精神為之陶醉。”這些感悟,正出于被誣為“貪吏冠”裴景福的《河海昆侖錄》。
裴景褔(1855—1926),字伯謙,號睫庵,又作睫闇,霍邱(今安徽霍丘)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授戶部主事。十八年(1892)秋改任廣東陸豐知縣,不久調(diào)番禺縣(今廣東廣州),又調(diào)補潮陽縣(今廣東汕頭)。二十五年(1899)十二月,調(diào)署南海縣(今廣東佛山)。二十八年(1902)七月,“實授是缺”?。所至之處,“舉重若輕,治之裕如?!?皆著聲績。二十九年(1903)閏五月,曾任廣東布政使的岑春煊又移督兩廣,涉舊嫌,誣裴景福為“貪吏之冠”?,提訊追臟,緝拿下獄。光緒三十一年(1905)被議處謫戍伊犁。裴景福到新疆烏魯木齊后,應新疆巡撫聯(lián)魁之召,為其幕賓。居撫署西廳之南屋,直至赦歸。在烏魯木齊的約三年間,裴景福與布政使王樹柟、謫戍的廣西提督蘇元春、流放的前輔國公載瀾過從較多,曾參加了編修新疆圖志等工作。“宣統(tǒng)初元,給事中李灼華上疏訟景福冤,旨交粵督張人駿查覆?!?此年七月,裴景福得以赦免。宣統(tǒng)元年(1909)七月,離開烏魯木齊。赦歸后,卜居無錫,以金石書畫自娛。1914年,出任安徽省公署秘書長,又升任政務廳長。1926年去世,享年72歲。作有《睫闇詩鈔》《河海昆侖錄》《壯陶閣書畫錄》,鐫有《壯陶閣帖》六十四冊,為世所珍。
裴景福光緒三十一年(1905)三月二十七日從廣州啟程,經(jīng)由江西、安徽、河南、陜西、甘肅,光緒三十二年(1906)四月初八日至新疆烏魯木齊,“自光緒乙巳三月二十七日發(fā)廣州,至丙午四月八日抵迪化,起訖一年,行一萬一千七百余里。”“道途之所經(jīng)歷,耳目之所遭逢,心思之所接斗,逐日為記”?,于1906年集成《河海昆侖錄》。全書從入陜至新疆所作詩約100多首,記行敘事,托物言志,寫景抒情,表現(xiàn)了作者對大西北建設的深切關注,詩作風格亦大有唐人邊塞風韻。
裴景福光緒乙巳(1905)九月入潼關,一路向西往天山。作者時時要經(jīng)歷“風沙之域,焦僥之野”,但他幾乎是“移步換景”地在觀察,“移步換景”地在抒寫。凡遇名勝古跡,即賦詩題詠。光緒三十二年陰歷二月二十一日,裴景福住肅州,記曰:“二十一日,晴,風冷?!e雪在地”。農(nóng)歷二月的肅州,積雪未化,仍然嚴寒,裴景福作有《肅州城外晚步》:“繞郭昆侖玉作屏,酒泉買醉不須醒。黃沙白草邊城暮,一樹垂楊帶雪青。”黃沙、白草,一如岑詩;“一樹垂楊”,卻異軍突起,格外引人注目。日暮時分,金黃的落日總會使邊城顯得越發(fā)蒼茫,“一樹垂楊帶雪青”,眼前實境,將讀者從唐人詩境帶回到了現(xiàn)實,一樹帶雪的垂柳,令寒風料峭的戈壁,一下子彌漫上春意,給了人們無限的希望和堅定前行的力量?!按箺睢币庀螅寺?lián)想楊柳依依的旖旎春光。“東風二月垂楊柳”,這是江南好風景,而裴景福所到的酒泉是雪山、雪地、雪樹,岑參“胡天八月即飛雪”的西域,令詩人驚呼:“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泵枥L了冰天雪地的壯美,裴景?!耙粯浯箺顜а┣唷钡拿枘。螄L不是奇景?這一筆既真實地反映了二月春寒的河西物候,也描繪出了“大漠孤煙”的高遠空闊,冥漠泬寥,與王維、岑參,異曲同工。黃沙、白草、雪山、青柳,相互映襯,既顯示了黃沙萬里的空闊,又描繪出一幅素雅寧靜的大漠春意圖。與關內(nèi)相比,關外的情形,詩人在《出嘉峪關》詩中,又借“春風不度玉門關”發(fā)抒了感嘆:
太華終南翠作屏,黃沙黑水萬重經(jīng)。
春風楊柳三千里,一出長城不肯青。
作者把嘉峪關長城外與遠在“三千里”的西岳華山、秦嶺主峰終南山加以對比,寫出“關”外、“關”內(nèi)的差異,也寫出了他于四日前所見肅州城外“一樹垂楊帶雪青”的差異。《河海昆侖錄》卷五記:裴景福光緒三十二年陰歷二月,“二十五日,早晴,午微云罨日。清晨將各車裝齊,午后開行?!稽c半開車,九點到嘉峪關外城東關。宿客店。計行六十里。出肅州北門,多泥濘,二里許過大北河,沙灘石子。渡水汊五六,上岸即戈壁,碎石彌望,南北間有村樹烽墩?!痹娪小蹲悦C州出嘉峪關》:
武帝雄風不可攀,昆侖新辟漢河山。
右賢烽火過金嶺,飛將旌旗出玉關。
大夏無心通竹杖,貳師有淚灑刀環(huán)。
誰憐屬國還朝日,甲帳空懸兩鬢斑。
這是一首仄起首句入韻的七言律詩。借詠漢武帝時代開邊故事,抒發(fā)思古幽情,感慨自己的貶謫。昆侖:作者于詩后自注:“州南雪山亦名昆侖?!庇屹t:匈奴貴族封號。二十四長之一,在右部諸王侯中地位最高,與諸右王居匈奴西部。這里代指匈奴。金嶺當指金山,泛指西方之山。這里當指今阿爾泰山。《后漢書·馮衍傳下》:“躍青龍于滄海兮,豢白虎于金山?!憋w將軍:漢時匈奴對漢將李廣的稱呼。《史記·李將軍列傳》:“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shù)歲,不敢入右北平?!庇耜P:玉門關的簡稱。大夏:古國名。《史記·大宛列傳》:“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媯水南?!薄段簳贩Q作吐呼羅,《隋書》《北史》《大唐西域記》《舊唐書》皆作吐火羅。為大月氏所滅。在今阿富汗北部一帶?!爸裾取保褐裰频氖终取!稘h書·西域傳贊》:“睹犀布、瑇瑁則建珠崖七郡,感枸醬、竹杖則開牂柯、越嶲?!边@一句寫西北邊外的少數(shù)民族并不想向南開拓?!稘h書·張騫》:“騫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具為天子言其地形?!庇帧膀q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shù)千里。其俗土著,與大夏同,而卑濕暑熱。其民乘象以戰(zhàn)。其國臨大水焉?!则q度之,大夏去漢萬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東南數(shù)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今使大夏,從羌中,險,羌人惡之;少北,則為匈奴所得;從蜀,宜徑,又無寇?!薄百E師”:指漢貳師將軍李廣利。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明主不深曉,以為仆沮貳師,而為李陵游說,遂下于理?!薄暗董h(huán)”亦作“刀镮”?!稘h書·李陵傳》:“立政等見陵,未得私語,即目視陵,而數(shù)數(shù)自循其刀環(huán),握其足,陰諭之,言可歸還也?!杯h(huán)、還同音,后因以“刀環(huán)”為“還歸”的隱語?!皩賴保哼@里指附屬國?!妒酚洝ばl(wèi)將軍驃騎列傳》:“乃分徙降者邊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為屬國?!薄凹讕ぁ保河置凹滓?guī)ぁ薄h武帝所造的帳幕?!侗碧脮n》卷一三二引《漢武帝故事》:“上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雜錯天下珍寳為甲帳,次為乙?guī)?。甲以居神,乙以自居?!庇凇蹲悦C州出嘉峪關》詩后,作者再記:“二十六日,晴,稍冷。午后入內(nèi)城,出西門,登嘉峪關樓?!队碡曞F指》云:‘嘉峪關一名鴻鷺山,關在山之西麓,長城環(huán)抱,控扼大荒,蜿蜒如線?!袠强v目,想見漢武雄風、班侯遠略。俯視城方如斗,周圍不及一里。西三門第一門門樓三層,東亦三門,外為月城,門南向,出門北行數(shù)武,始折向西。關樓聳峙,門洞深四十步,門外土阜環(huán)之,車道在左,西北隅多碎石,取石向城擲之,落地作唧唧聲,他處則否,不能解也。距關門二百馀步,道左碑矗立,書‘天下雄關,嘉慶十四年十月肅州總兵官廷臣書?!懊骱胫纹吣辏]關絕西域,以此為塞。正德、嘉靖間,土魯番肆擾,關防益急,太祖開國時,兵力已至瓜沙,而志在驅(qū)元兵出塞,掃清中原,并無遠略,故卒困于土魯番也。一代規(guī)模宏狹,全視開創(chuàng)之一人,可不慎歟?關外蔚藍一片,下有白若樗蒲數(shù)十立者,雪山也。一望煙塵滾滾,日色昏黃,水氣溟蒙者,戈壁也。西南有山,峻峭嵯峨,映日忽絳忽紫,色如鑄銅?!妒鶉呵铩匪Q銅駝山也,即《元和圖志》之洞庭山,山仍產(chǎn)金。城內(nèi)駐扎游擊巡檢,有稅廠,空車過取四百文,駱、馬二百文,人一百文,同行十馀車,開箱細查,無私貨乃免。申正晚餐,日晡開車。”記后有《出嘉峪關》一首,《登嘉峪關》一首?!兜羌斡P》摘引如下:
長城高與白云齊,一躡危樓萬堞低。
鎖鑰九邊聯(lián)漠北,丸泥四郡劃安西。
雪中苜蓿綠鷹嘴,天上桃花紅馬蹄。
飛將神兵紛出塞,圣恩可許到伊犁。
躡:踏。危樓:高樓。堞:城上呈齒形的矮墻,也稱女墻?!版i匙”:鑰匙?!熬胚叀北局^明代設在北方的九個邊防重鎮(zhèn),后為邊境的泛稱。《明史·兵志三》:“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zhèn),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zhèn),而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制府駐固原,亦稱二鎮(zhèn),是為九邊?!薄澳薄保褐该晒鸥咴笊衬员钡牡貐^(qū)。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五章:“(回紇)自遷入西域后,逐漸成為西域的主要居民,而原來居住地漠北,逐漸為蒙兀所占有?!薄巴枘唷保阂涣D嗤琛h王元說隗囂以兵守函谷關東拒劉秀:“今天水完富,士馬最強……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 ,此萬世一時也?!币姟逗鬂h書·隗囂傳》。后用為守險拒敵的典實?!苞椬臁保鹤髡咦宰ⅲ骸吧矫?;“桃花”:此指桃花馬。唐岑參《玉門關蓋將軍歌》:“桃花叱撥價最殊,騎將獵向城南隅?!迸峋案3浞职l(fā)揮了舊體詩精警凝練的功能,使長達萬余里的謫戍旅途成為記錄“絲綢之路”的長幅畫卷,也成為作者憂國傷時的精神寄托。裴景福是因遭貶遠戍而開始“絲路”行程的,心中抑郁可以想知,西行途中的艱難困苦也是歷歷可見,但他所行之處,總能勵精圖志,弘揚先賢,感發(fā)友人,啟迪自警。光緒乙巳年十二月己丑(己亥朔)在蘭州,記曰:“余西來常覺胸中生意盎然,見窮苦饑寒者,便覺惻然。而自覺享用太過,于‘推己及人’四字,僅有是心,當勉行之?!薄疤煜伦钇嗲遄顟K淡之境,處之最有味;最炫耀最快足之境,如自以為有味,則最凄慘、最抑郁之境即肇乎其中。為民牧者更宜加意,蓋我所炫耀、快足者,而小民此時已凄慘、抑郁矣,我之最凄慘、抑郁,已播種于此時矣,人苦不覺察耳。偶有所觸,書以自警。”?正是因為感悟到“天下最凄清最慘淡之境,處之最有味”,他一路行走,直面人生,含淚微笑,詩作豪邁抒發(fā),梗概多氣。詩歌能有裴景福豪邁之氣的,還要數(shù)方希孟。
清朝、民國時期因往西北考察,經(jīng)行嘉峪關并有行記者,胡大浚先生主持校點的《西北行記叢萃》第一、第二輯中收錄有方希孟《西征續(xù)錄》(1906年)、謝彬《新疆游記》(1916年)、林競《蒙新甘寧考察記》(1916-1919)林鵬俠《西北行》(1932年)、陳賡雅《西北視察記》(1934)、高良佐隨師邵沖之考察而完成的《西北隨軺記》(1935年)、李燭塵《西北歷程》(1942年)等。在這些行記中,作者總會間之以詩筆,對嘉峪關進行敘述與描繪。非常值得關注的是,他們在紀行寫景的同時,也注意到了雄關上的題壁詩,如明駝《河西見聞記》的《騎入嘉峪關》一節(jié)寫道:“由雙井子再走四十五里戈壁灘,那才是嘉峪關了。在朝暾初上時,分明地照出關門旁許多過路客人的題詩。所謂詩,有些是騷人墨客文縐縐的詩,有此是末路英雄慷慨悲歌的詩,有些是不成腔調(diào)的打油詩。反正各寫各的就是。其中有一些比較能代表多數(shù)人所懷感的是:‘一出嘉峪關,兩眼淚汪汪。向前看,戈壁灘;向后看,鬼門關!’當然,在交通發(fā)達的時候,這些文字自然會取消了的。我們進了雉堞圮毀譙樓傾壞的關門以后,在一家客店里稍息。關內(nèi)有個建筑完固的小堡,堡內(nèi)無人。人家卻在堡外住有三十幾家。市面只有一個賣零星雜貨的小鋪子,旁的是幾家小客店和住宅。由嘉峪關至肅州七十里,實僅約五十里。我們數(shù)著十里五里的煙烽墩走過一片戈壁灘,渡過討來河支流,于二十七日下午四時進了肅州城?!?
1932年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入侵上海的“一·二八事變”爆發(fā),在新加坡替父親管理橡膠園的林鵬俠奉母命回國,于1932年11月24日從上海出發(fā),開始了對陜甘青寧各省的考察, 撰成考察記《西北行》。書中記錄自己于1934年3月7日到嘉峪關觀“嘉峪關閱兵”,8日“再上雄關”,專門觀覽嘉峪雄姿,“關建于山坡,當長城之尾閭,扼西域之孔道。居高憑險,氣勢沉雄,駐重兵于此,可西固新疆之后路,東為甘肅之犄角,不虛古人萬夫莫敵之稱。倚欄遙望,則大荒莽莽,極目無垠。興念方來,追思往古,不覺感慨紛然!城分內(nèi)外二重,內(nèi)城作正方形,僅容衙舍一所,東西辟二門;外城則較長方,西南北三面,與內(nèi)相去只丈許。外城辟三門,一東南,一東北,一正西。關內(nèi)居民至稀,城垣房舍,均圮敗不堪,凄涼觸目。西望大漠,杳無村舍,黃沙白石,時成坡阜,遙觀若海中波浪然。下樓步出關門,仰視樓頭,題‘天下第一雄關’數(shù)字?!彼沧⒁獾搅祟}壁詩:“古之流配出關者,多無生還之望。故關壁題詩至多。茲錄其一:‘一出嘉峪關,兩眼淚不干。往后看,看不見。朝前看,黃沙白草無人煙?!Z雖俚俗,亦可見征人、罪犯等心曲之大略矣!”?與所抄題壁詩相比,方希孟所到之處所作截句(絕句),激情洋溢,辭采飛揚,冼去了騷人墨客的文縐縐,也避免了“不成腔調(diào)的打油”。
方希孟是光緒三十二年(1906)西行考察鐵路建設計劃的。他一路走來,一路紀述,一路作詩,《西征續(xù)錄》中記他光緒三十三年二月二十九日過嘉峪關:“關東西皆三門,外為月城。距關門三百步許,有碑大書‘天下雄關’?;赝P樓,高聳云霄,左文襄書‘天下第一樓’,遙懸空際。惜余三度過此,未暇登臨曠覽,荒天絕漠奇景,愧負此壯游也。是日共行七十里,得截句一:獨上高樓一泫然,海風吹淚月明天。白頭但有酬恩地,不愿生還到酒泉?!?像這樣的“截句”有115首,盡情歌唱“物殖富饒”“遍地皆金”的大西北,盡顯作者風流灑脫之襟抱,由此,亦可見如嘉峪雄關之“江山”,對詩人詩情之助力。
[注 釋]
①《明史》卷三三二《西域傳四·撒馬爾罕》,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②《明史》卷三三二《西域傳四·坤城》,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③《明史》卷七《成祖紀·三贊》,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④吳勤《贈翰林陳檢討子魯官滿歸省序》
⑤《西域研究》2005年第1期。
⑥王繼光《陳誠家世生平考述》(《西域研究》2005年第1期)自云:“宣德八年(1433年),陳誠歸田居休時,曾手訂《歷官事跡》一篇,將個人仕宦履歷‘逐一開記’,述之甚詳,實為陳誠生平之珍貴資料。根據(jù)陳誠個人書寫的這份履歷表,再參照陳誠家譜記錄及有關文獻,我們即可做出一個簡略的但卻十分可靠的陳誠年表?!?/p>
⑦《明太祖實錄》卷二四五。
⑧關于陳誠出使西域,出入嘉峪關次數(shù)有不同看法。王繼光認為五次。楊富學考訂為七次,見楊富學《關于陳誠及其西行的幾個問題》,《新疆歷史研究》1986年第1期。
⑨汪小軍《論陳誠<西域往回紀行詩>》,《蘭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⑩陳誠《西域行程記》,周連寬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33頁。
?楊一清《辭免不允溫旨褒答有卿素以體國自許諒不趙充國馬援之下之諭強起力疾趣裝再賦一首》,見《李夢陽評點〈石淙詩稿〉輯鈔》卷十七《督府類》。
?見《李夢陽評點〈石淙詩稿〉輯鈔》卷十七《督府類》。
?洪亮吉著述見《洪亮吉集》,劉德威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陳賡雅1934-1935年在西北考察,其《西北視察記》“嘉峪關外之石油與煤”一節(jié)寫自己過嘉峪關時的觀感:“過關為一戈壁,勢若斜下,彌望細石,鋪地成青?;貞浱m州西上,至關殆為一魚脊高點,南北山脈,合而得展,極兜風向,俗有‘嘉峪關打雷,雨會飛落漢中’之語,即可見此間氣候之變幻,風勢之迅烈矣?!薄段鞅币暡煊洝罚m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78頁。
?王樹楠《河海昆侖錄·序》,楊曉靄校注,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頁。
?裴景?!逗雍@鲣洝罚瑮顣造\校注,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頁。
?金保權《重印〈河海昆侖錄〉序》,裴景?!逗雍@鲣洝罚本褐腥A書局,1936年,第1頁。
?《河海昆侖錄》附錄《皖志列傳·裴景福傳》,見臺北文海出版社,1956年,第345頁。
?《河海昆侖錄》附錄《皖志列傳·裴景福傳》,臺北文海出版社1956年,第346頁。
?王樹楠《河海昆侖錄·序》,楊曉靄校注,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頁。
?裴景?!逗雍@鲣洝?,楊曉靄校注,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1頁。
?明駝《河西見聞錄》,達浚、張科點校,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2頁。
?林鵬俠《西北行》,王福成點校,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2-153頁。
?方希孟《西征續(xù)錄》,李正宇、王志鵬點校,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