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未死終存報曉心

      2020-11-23 01:40徐芷萱
      文藝生活·下旬刊 2020年10期
      關(guān)鍵詞:遺民

      徐芷萱

      摘要:陳曾壽(1878—1949年),字仁先,以蒼虬此號廣為人知,有詩集《蒼虬閣詩集》傳于后世。陳曾壽的一生經(jīng)歷了清朝衰亡、民國興起、復辟失敗、偽滿架空,透過《蒼虬閣詩集》可以發(fā)現(xiàn)“忠”與“恩”不斷出現(xiàn)在詩句中,不管是對報恩的渴望、對盡忠的期待、對負恩的慚愧,亦有對不忠的憂思,陳曾壽心心念念的自始至終都是家國的興衰與君王的榮辱,但他亦擁有獨立思考看清局勢的理性,所以他才會苦痛糾結(jié),在自我操守與君王之命間拉扯,在民族大義與君臣大義間糾纏。本文將以《蒼虬閣詩集》為基礎,探究不同時期陳曾壽詩句中“忠”與“恩”的不同色彩,并從中體察陳曾壽的自我意志與抉擇。

      關(guān)鍵詞:陳曾壽;《蒼虬閣詩集》;遺民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30-0001-03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001

      一、幽居時期的出處掙扎

      辛亥年(1911年)八月十一日,陳曾壽感受到了時局大變前的風起云涌,“四海驚塵多難日,百年清夜讀醒時”(《辛亥八月十一日生日感賦》)①,然而大局已定無法挽回,憂國無眠的詩人也只能眼睜睜看著搖搖欲墜的清廷最終于辛亥八月十九日宣告滅亡,民國正式建立,新的思潮不斷涌入,而他們被留在了過去,留在了大清輝煌的回憶之中,“夕陽如夢舊河山”(《辛亥八月二十五日舟過黃州》)②,過去的山河萬里恍如一夢,自己的信仰在一瞬間倒塌崩潰,他們無能為力,只能“相看唯有淚縱橫”(《滬上別莘田》)③,成為了大時局沖刷掏篩之下的“遺民”。對清朝克盡臣節(jié)的陳曾壽決定不仕民國,返回上海隱居,賣字為生。但他對清廷仍心存希冀與眷念,君為臣綱在他心中仍具有不可動搖的價值,此情可見于《聞日本乃木大將殉日皇事感賦》④一詩中:

      將軍死所勝沙場,凜凜君臣義不忘。早識大倫捐二子,晚標奇節(jié)報先皇。

      飛騰灑落千秋思,忠孝堅貞一室芳。亡國孤累驚破柱,傷心無面贊堂堂。

      詩句說的是日本乃木大將軍戰(zhàn)死沙場的英勇事跡,但對象為“日人”便十分微妙了,清廷的衰亡和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重傷密不可分,陳曾壽特別寫了首有關(guān)日本大將軍的詩作,并非他遺忘了國仇家恨,他所感慨與推崇的不是日本大將軍,而是將軍“凜凜君臣義不忘”之舉,這樣的忠貞之情讓陳曾壽跨越了種族跨越了仇恨,這樣的信念是他所希望能貫徹始終的價值,所以只要還有一絲希望,清朝便仍有恢復的可能,他便能繼續(xù)效忠朝廷,“乃知一息存,生理絕可續(xù)”(《至鄰圃視寄養(yǎng)菊花已出蓓蕾喜賦》)⑤,陳曾壽始終心懷期望,而張勛的出現(xiàn)無疑向陳曾壽投來希望的曙光。

      1912年至1917年間,陳曾壽與沈曾植、胡嗣瑗等人在上海參與了張勛復辟的活動策劃,從“一念嵯峨妨學道,儻看射虎未殘年”(《八月十一生日偶作》)⑥,詩句以李廣射虎為例,便顯現(xiàn)了幾人對光復清室的勢在必行與盡心竭力,以復辟清室為己任的張勛為首,在陳曾壽、沉曾植、胡嗣瑗等人的策劃下,1917年,張勛率領辮子軍入京擁戴溥儀復辟,然而復辟帝制不過黃粱一夢,僅僅十二日便宣告失敗。失敗后的陳曾壽展開了長達十年之久的西湖幽居生活。

      “殘夢鈞天付混茫”(《湖上雜詩其一》)⑦後,陳曾壽的詩作多寫西湖山水之美,如《湖上雜詩七首》中對湖光山色刻畫的細致入微,“荷聲忽滿三千界,成就南軒一榻?jīng)觥保ㄆ湟唬唷ⅰ昂L幕ㄅ辖星锵x,枕簟星光螢影中”(其二)⑨、“玉樹繽紛儼作行,瓊軒臨水碧茫?!保ㄆ淞?,西湖夏色在陳曾壽浪漫的筆下顯得生動鮮活,可見詩人透過山水洗凈愁思的渴望,然而組詩的最后一首(其七),揭示了就算倘佯于醉人美景之中,陳曾壽依然無法放下心中對大清的痛心與掛念:

      愿隨李廣近要離,生死茫茫兩不知。便赴湘流了無憾,靈均曾記目成時。11

      這份牽掛與眷戀是深入骨髓的,他對大清的忠貞就有如屈原之于楚國,楚國是屈原的使命,而大清仿佛是陳曾壽的宿命,他忘不了朝廷和君王對他的知遇之恩,雖然坐擁西湖十景,但內(nèi)心的空虛寂寞、人生價值信念的落空,是萬千山水也無法排解的。在陳曾壽游賞山水的寫景詩中雖然有渴望隱居的避世之情,但更多的是他對“盡忠”的放不下,例如《節(jié)師見予九日詩寄語曰豈忘庚戌重九耶何詩中未及之蓋是秋節(jié)師入都吊張文襄公之喪予以九日邀同陳韜老集于十剎海廣化寺凄然相對二老皆有詩劉松庵為圖記之今忽忽八載矣感賦長句奉寄以志哀》言“蹉跎小忠甘九死,回潮萬事空余淚”12,化用了李商隱”束縛酬知己,蹉跎效小忠”一句,強烈迸發(fā)出的情感,可見其對無法盡忠朝廷的苦痛無奈,又如《入世》一詩:“……男兒入世終何有,只有平生未報恩?!?3將“報恩”抬升至入世的最終目標,《聞雞》一詩更是直言“未死終存報曉心”14,盡忠報恩之心是無法更改、至死不渝的。陳曾壽渴望匡復大清、出仕清廷,報君王之恩、盡臣子之義,然而他對時局卻也有清醒的認知,如《河坪上冢》一詩中言“跬步灰心猶忍事,殘生求志恐無期”15,他明白如今已改朝換代,大清氣數(shù)已盡,他所渴望的忠君之志恐怕難以實現(xiàn),所以他憂慮灰心,躊躇不前,內(nèi)心無比渴望出仕,可現(xiàn)實卻又逼的他無以為仕,如此出處的糾結(jié),不斷體現(xiàn)于幽居西湖時期的詩作中,直至陳寶琛推薦,溥儀命陳曾壽擔任皇后婉容的教師,最終強大的入仕使命感讓他走出山林,1930年,陳曾壽應召入天津。

      二、隨君赴險的警醒與無奈

      陳曾壽出仕擔任婉容之師后,隨即于1931年爆發(fā)九·一八事變,鄭孝胥、羅振玉等人認為可憑借日本之力恢復大清王朝,所以極力說服溥儀前往大連,然而陳寶琛、陳曾壽卻持反對意見,陳曾壽上奏言明:

      “……在津則事雖不成,猶有余地以自處;赴連則事茍無著,即將懸寄而難歸?!毡竟卸卣埢噬蠌臀恢e,亦當先察其來言者為何如人。若僅出于一部分軍人之意,而非由其政府完全諒解,則歧異可慮,變像難測?!瓚吨嫞伺c明定約言,確有保障而后可往?!?6

      由上奏章節(jié)錄可知,陳曾壽并非盲目地跟隨溥儀,他雖然也渴望成功復辟,然面對多變的時局,卻仍舊保有冷靜客觀的分析。他處處為溥儀著想,言明利害,思慮周全,他對詭計多端的日人突然出手相助備感懷疑,為了確保溥儀的安全,他建議“故此時我之所謀,即暫從緩動,以后機會甚多。若不察真相,輕于一試,一遭挫折,反永絕將來之望,而無以立足矣?!?7然急切渴求復辟的溥儀仍在1931年11月于陳曾壽不知的狀況下隨鄭孝胥父子先行前往大連。1932年陳曾壽奉命護送皇后婉容前往大連,途中他寫下了《舟中》一詩:

      坐近椒堂真似夢,恩涵滄海欲無身。仙凡榮菀都無擇,斷斷惟思一個臣。18

      字里行間盡是沉痛與無奈,他對時局擁有清醒的認知,但他無法左右君王的想法,所以只能聽命行事,身不由己之苦可想而知。在《假翮》一詩中言“自古君難臣不易”19,更是道盡了他的擔憂與無奈,詩中借古喻今,“假翮”一詞出自《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的“黃權(quán)假翮鄰國”,為暫時依附之義,正是如今他們所面臨的處境,陳曾壽想說的是依附日本并非長久之計,而正如陳曾壽所擔憂的,當他再次前往大連面圣時,日方已計畫讓溥儀擔任滿蒙共和國的總統(tǒng)。

      日方本意漸顯,然溥儀君臣卻無力回天,日方所謂的共和國和他們所期待君權(quán)至上的王朝復辟無疑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政體,所以陳曾壽才會勸溥儀“若民主,則立即辭退”,然而如今情勢,豈是說辭退便能辭退?陳曾壽雖然忠君,但他亦清楚若這樣下去,自己所盡忠的對象將變?yōu)槿杖?,如此不僅玷污了他對君王的忠心,更是有違民族大義,是以退意便油然而生。然而溥儀一再的好言相慰與挽留,又讓陳曾壽內(nèi)心動搖:

      居停再三安慰,言:“我跟前無人,不可離開。汝切勿悲憤,徒傷身體?!碑敃r情形,甚為凄慘。又何忍言去耶。(1932年3月6日)20

      溥儀對他關(guān)懷備至,讓奉行君為臣綱的陳曾壽內(nèi)心感動不已,如《溫語》21一詩所言:“主憂臣辱分何辭,溫語真成入骨悲。敢向天恩論去就,難從羿彀較安危?!变邇x對陳曾壽超越君臣的真心相待,更被詳細記錄在此詩題中──“辛未十二月至旅順行在所,上為僦小樓,三椽并購鐵床一,長方桌二,椅四,飯碗、菜碗、小碟、羹匙、竹筋各四,茶壺一,茶杯四,水壺二,白鐵鑊二,炒勺一,小鐵勺二,乃至盥漱之具罔弗備,皆上親過目。次日入謝,諭曰:患難君臣猶兄弟也,其無謝。此千古臣子受恩所未有者。敬謹陳之一室,以示子孫,勿忘報稱。今歲壬申秋八月,立之、君任、勉甫聚晤室中,每至夜分。因為之圖,并紀以詩22,吃穿用度皆由君王親自把關(guān),這是何等的殊榮?溥儀甚至說出了“患難君臣猶兄弟也”,當真是“千古臣子受恩所未有者”,無怪四首詩中頻頻提起”報恩”:

      傷心趨走地,沒齒解推恩。羈旅資生具,纖微圣慮煩。(其一)

      自驚殊賚溢,頓覺小樓尊。未有涓埃報,應慚示子孫。(其二)

      才拙天容養(yǎng),恩偏地轉(zhuǎn)幽。獨為明主諒,深喜故人留。(其三)

      多難身經(jīng)切,無心物競休。燈窗辛苦語,前路若為酬。(其四)

      此時期的詩作中多可見陳曾壽對日方的不滿和心生退意,然溥儀真情相待最終讓他決定留下,以身相伴來表達對溥儀的感激之情。

      三、乞歸的苦痛與君王的挽留

      1932年3月8日,陳曾壽隨著溥儀赴長春登基,“迎駕者彌望無際,整齊靜穆,無一人聲。滿人則皆跪接。悲喜之情,有不可形容者。自張勛復辟后,復有今日,恍如夢境?!腥绯陵幙嘤?,不知經(jīng)幾何年歲,忽漏一線之日光?!共怀擅?,萬念潮來。”23辛勞奔波了大半輩子,陳曾壽心目中王朝的輝煌與君王的威勢終于在這一刻實現(xiàn),然而這樣撼動人心的場面,背后卻隱藏著種種危機,陳曾壽于《二月二日紀事》24一詩中寫道:

      彩殿崇隆曙色侵,全將暉麗壓蕭森。遷鶯賀燕紛時棟,喝道籠街簇羽林。入幕客卿翻濟濟,布金供帳伙沉沉。地衣堆錦花含笑,辛螫誰知圣主心?

      陳曾壽雖愿見到清室復辟,卻不愿見“入幕客卿”掌控實權(quán),然而日方的干預漸漸架空了溥儀的君權(quán)。當初陳曾壽愿意留下是因為溥儀與他之間的君臣之情,也是由于他對皇權(quán)復辟仍然抱有希冀,然而隨著溥儀權(quán)利被架空,陳曾壽內(nèi)心所信仰的大清朝綱已然崩毀,甚至為異族所利用,恪守儒道的陳曾壽是絕不事他人的,故他再次興起歸去之感,且更為強烈,然而溥儀對他的挽留亦是越發(fā)堅強,甚至強制任命職務以求陳曾壽留在他身邊,陳曾壽屢拒無果只好稱病回家,然不久之后又被招回,陳曾壽在去留間來回拉扯,陷入兩難的苦痛與矛盾之中,心力交瘁,這樣的糾結(jié)體現(xiàn)于《題李木公肥遁(遁跡山林)廬圖》25一詩:

      梟鸞無并棲,溫猛不并世。倀虎勢已成,投鼠有深忌。

      事仇難茍同,銜恩敢獨異。坐視良不忍,輕去慚大義。

      在這首詩中我們看見了陳曾壽對“民族大義”與“君臣大義”之間的思想斗爭,若出任偽滿職務,于民族是不義;若抽身棄君隱居,于君是不忠。陳曾壽不斷在兩者間徘徊,他渴望報恩,卻無法接受自己的不義,他痛心于魁儡局面,留下徒違本志,故他“不斷乞歸”,眼前日軍把控的局勢令他難以忍受,復辟無望更是痛苦折磨,他想要逃離這一切,然而君恩卻又束縛著他無法動彈,所以他只能神傷懊悔:

      何與人間事,蹉跎系此生。深恩聊忍死,絕遇只傷神。(《本性》)26

      冷暖憐捐外,臨歧一念過。同心恩不細,回首悔偏多。(《冷暖》)27

      他不悔離開西湖出仕,不悔對溥儀的忠貞不二,想來他唯一后悔的或許是沒有攔下溥儀隨鄭孝胥前往大連。在心痛與悔恨中,陳曾壽去意已決,故他作《李鄴侯》28一詩言“一朝決然去,冥鴻天際翔?!苯逵商瞥紫嗬钋咧C宗返京后即引退衡山之事來展現(xiàn)自己欲歸的決心。而作下這個艱難的決定,他勢必難酬溥儀對他的恩情,所以后期的詩作中,他對溥儀始終帶有一份虧欠感:

      際遇由來關(guān)運會,深恩惆悵若為酬?(《淹留》29)

      名山絕業(yè)千秋定,只是難酬惘惘心。(《留別蟄云》30)

      舊恩苦難忘,沉吟長躑躅。衰病敢自寬,一息還炳燭。

      (《小極音啞感賦其四》)31

      舊恩難忘,卻無以為酬,他對溥儀的忠心不因時地而遷改,只是他的選擇最終向民族大義靠攏,若家國不在,何來君王以盡忠?在欲歸的苦痛和君王的挽留中,作出如此決定的陳曾壽必然苦痛,但他將痛苦升華為詩句,以一種浪漫古典的清雅幽怨鋪寫他濃密細致的情感。

      四、蒼虬詩中的忠與恩

      忠與恩可看作蒼虬詩的骨干,這是源于陳曾壽的個人特質(zhì)體現(xiàn)而來的。陳曾壽將“忠”落實的淋漓盡致,他對溥儀的忠貞不二是有很多生活細節(jié)去支撐的,是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義無反顧,所以他就算明知偽滿不好,但他還是去了,他愿意為了溥儀犧牲自己的名節(jié),自始至終,他對溥儀都是盡心盡力,甚至在晚年聽說日軍戰(zhàn)敗偽滿垮臺,溥儀被蘇聯(lián)軍監(jiān)禁,仍發(fā)出“失主孤臣何所歸?”(《和梅泉》)32的感慨。

      而陳曾壽在盡忠報恩的過程中,其實經(jīng)歷了不少拉扯與糾結(jié),不管是面對出、決定去留,陳曾壽的每一個選擇都帶有悲情的色彩,這或許是因為全然的盡忠報恩本來就是件近乎不可能之事,若有人將之貫徹始終,必然是內(nèi)心極為強大,抑或作出了極大的犧牲。這樣的強大或犧牲是痛苦萬分的,所以我們可以在蒼虬詩中體會詩人的掙扎與苦痛,然而詩人所呈現(xiàn)的傷痛卻并不鋒利,陳曾壽以含蓄蘊藉的方式圓滑了自己的悲傷,這便是傳統(tǒng)文人哀而不傷的體現(xiàn)。

      陳曾壽在個人小節(jié)與君臣大節(jié)上選擇了君臣大節(jié),他糾結(jié)于民族大義與君臣大義之間,最終選擇了民族大義,他游離搖擺,最終抽離,但不變的是對溥儀、對大清的忠心,而這份忠心,是忠而不愚的,是在對時局有了理性認知之后,仍然選擇投身向君王的浪漫多情。

      注釋:

      ①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第32頁.

      ②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3頁.

      ③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3頁.

      ④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9頁.

      ⑤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2頁.

      ⑥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4頁.

      ⑦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97頁.

      ⑧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同上.

      ⑨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同上.

      ⑩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98頁.

      11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同上.

      12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01頁.

      13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7頁.

      14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61頁.

      15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76頁.

      16陳曾矩.局外局中人記》,引自《蒼虬閣詩集》,第441頁.

      17陳曾矩.局外局中人記》,引自《蒼虬閣詩集》,第442頁.

      18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08頁.

      19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同上.

      20陳曾矩.局外局中人記[M].引自《蒼虬閣詩集》,第456頁.

      21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12頁.

      22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23頁.

      23陳曾矩.局外局中人記[M].引自《蒼虬閣詩集》,第464頁.

      24陳曾矩.局外局中人記[M].引自《蒼虬閣詩集》,同上.

      25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06頁.

      26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33頁.

      27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38頁.

      28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42頁。

      29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46頁。

      30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52頁.

      31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60頁.

      32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33頁.

      參考文獻:

      [1]陳曾壽.蒼虬閣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王曉琳.陳曾壽及其詩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3.

      [3]楊曦.陳曾壽詩歌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1.

      猜你喜歡
      遺民
      清初遺民文學研究的一部力作
      ——評楊劍兵《清初遺民小說研究》
      試析幾處西周墓地中的殷周雜處
      西夏遺民研究的全新力作——《西夏遺民文獻整理與研究》評介
      西夏遺民余闕對魏晉六朝詩歌的接受
      西夏遺民文獻研究的全新力作——《西夏遺民文獻整理與研究》
      西夏遺民也兒吉尼與元末廣西行省的設置與維持
      莫高窟第61窟甬道為元代西夏遺民營建說
      高句麗滅亡后遺民的叛亂及唐與新羅關(guān)系
      蒙元時期金遺民研究——以金遺民的地域特性為中心
      入唐百濟遺民流向與連云港封土石室墓
      宁化县| 淮阳县| 伊川县| 沂水县| 揭西县| 稻城县| 广宁县| 封丘县| 滨州市| 诸暨市| 河曲县| 浮山县| 清水县| 桃源县| 石台县| 金秀| 安乡县| 成都市| 徐州市| 隆德县| 修武县| 长兴县| 洱源县| 淮北市| 拉孜县| 泰兴市| 温泉县| 武平县| 泽普县| 平和县| 云南省| 新闻| 兰考县| 谢通门县| 德惠市| 鲁山县| 广州市| 都匀市| 巴楚县| 峡江县| 黄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