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姣
什么是抗挫折能力
抗挫折能力就是對于困難和挫折的忍受、分析和尋找方法克服的能力。包括兩個層次,分別是忍受能力和以合適的方法克服的能力。挫折忍受能力即在遇到困難,面對棘手問題時不會無止境地焦慮,逃避,害怕等,仍然能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這方面能力強的孩子在面臨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可以有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心情,不會有極端或反常行為,也可以較輕松地克服那些因為消極情緒而導致的挫折。對于相對來說敏感脆弱的孩子,他們可能在挫折面前更容易有消極情緒,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們往往都具備做事細心、小心謹慎的特點,所以對他們來說挫折出現(xiàn)的頻率常常較低,這也不外乎是適應能力強的一種表現(xiàn)。
幼兒抗挫折能力的影響因素
(一)個體因素
1.體質(zhì)。美國學者William Sheldon指出,體質(zhì)較弱,平時常常身體不舒服、易生病的孩子在挫折面前更傾向于有逃避、畏縮的心態(tài),說明身體健康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心理健康和面對挫折時的心態(tài)。
2.已有經(jīng)驗。孩子以前的不成功的經(jīng)驗和體會可能會造成下列負面影響。一是挫敗孩子的信心,二是孩子的動力和興趣會減少,也就是說如果他們又遇到了與以前的不成功經(jīng)歷有關的事,那么他們就沒有動力和興趣去接觸這件事。孩子上幼兒園后,第一個遇到的問題就是在學校時如何照顧好自己的生活,所以日常生活中的成功經(jīng)驗就是孩子上幼兒園后增強自信心的第一動力。
3.好奇心與興趣。好奇心是激發(fā)孩子動力的首要因素,因為如果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就會有動力去正視困難,并通過不斷地挑戰(zhàn)自身的極限,更高效地解決困難。如果孩子對某一事物有較強的興趣,那么在遇到有關挫折時就更樂于也能更有效地去解決。
4.動機取向。在挫折面前,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出兩種動機取向。第一種動機強的孩子往往有更強的抗挫折能力,就是說如果家長可以適時地以特定目標的達成來獎勵孩子,或者是引導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效,那么就有利于增強孩子克服挫折的動力。但第二種動機就不利于孩子的發(fā)展了,也就是說家長如果總是夸獎孩子,只強調(diào)孩子的優(yōu)點,在日常生活中為他們安排好一切,使孩子總是處在父母的保護下,就會造成孩子自高自大,只要有一點不如意就退縮甚至生氣,而且忍受不了批評,更夸張的是連夸獎別人也無法忍受。
(二)環(huán)境因素
孩子上幼兒園后,大部分時間會在學校里和同學和老師一起度過,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就涉及在學校生活過程中的方方面面。所以,從環(huán)境因素角度來說,老師的教育理念和具體行為對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會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老師要堅持正確合理的教育理念并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注意自己的行為,不給孩子樹立反面榜樣,提高他們的抗挫折能力。
(三)情境因素
情境因素也就是孩子面對挫折時所處的情景。情景不同,孩子的能力也有所變化。一是孩子和比他年齡小的伙伴在一起時,其抗挫折能力會有所增強,可以處理平時不能解決的問題,獨自一人也并不會退縮。二是孩子和年齡相仿的伙伴在一起時,若遇到挫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會有所下降,原因是孩子傾向于受到心理暗示,有一定程度的從眾心理。他們會認為大家都是這樣,那么自己也不必去付出太多努力了。
培養(yǎng)幼兒抗挫折能力的
教育措施
(一)教會孩子正確對待失敗
一般來說,影響孩子最大的、使他們自信心受挫更多的通常不是挫折本身,而是他們對挫折的認識和態(tài)度。例如,若一個男孩沒有取得代表學校參加聯(lián)歡會的資格,他也許直接認為其他小朋友更優(yōu)秀。但客觀來分析,也可能是因為學校要挑選的代表是小女孩,或者要選跳舞最好的小朋友。
(二)對孩子的期望應合理,培養(yǎng)孩子能正確地評價自我
我們從每個孩子身上都可以看到優(yōu)點和缺點,所以父母要正確認識,不能把自己所有的期望都放到孩子身上,要結合他們自身的特點,引導他們樹立合理的目標。若家長只重視孩子的長處,那孩子也很難全面了解自己,會自高自大,接受不了挫折。
(三)為孩子樹立榜樣,讓他們感受到榜樣的力量
我們應該對他們進行合理的批評,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和缺點。平時,多讓他們關注一些名人的成功史和成長歷程。當他們遇到不順時,就可以想起類似的事例,鼓勵自己不懼困難、繼續(xù)前進;重視老師和父母的作用,因為在孩子心目中,他們是榜樣,是萬能的。所以老師和父母在面對挫折時的表現(xiàn)和行為會對孩子有所影響,朋友和玩伴是孩子的另一個榜樣,老師應該關注他們,讓孩子從他們身上學習。
(作者單位:原沈陽軍區(qū)司令部塔灣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