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靈靈
(福建省莆田擢英中學,福建莆田 351100)
韓愈與賈島關(guān)于“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推敲”錘煉,盧延讓成就“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的苦吟,杜甫發(fā)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呼喊,這些文人墨客留下的錘煉語言的佳話讓我們看到了古人作詩對煉字的重視[1]。如今,我們也應(yīng)在詩詞品鑒中注重煉字、煉意。
在原有的詩詞教學中,面對傳誦千古的佳句,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紅杏枝頭春意鬧”“山青花欲燃”等,筆者常會直接提問:“直”“鬧”“燃”等字何以成就千古名句?這些字有什么表達效果?學生會從其詞性、色彩、狀態(tài)等直接分析,得出“直”字能形象地呈現(xiàn)孤煙的挺拔姿態(tài),“鬧”字化靜為動能營造鬧春的生機景象,“燃”字將花與火相比得以寫出花的明麗等。這些回答固然也是我們課堂欲生成的答案,但不免有“以字解字”的局限性,孤立了詩句本身,煉字卻未能煉意,因此,在詩歌的品鑒中收效甚微[2]。
而后,在琢磨王安石絕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典故時,筆者得到了啟發(fā)。王安石作詩“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fù)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古人在替換與比較中推敲字詞并得出佳句。詩詞鑒賞者或許也可以嘗試在替換與比較中突破字詞表征的解讀,深入詩句內(nèi)蘊。
隨即,筆者將這個想法在課堂上進行了一個片段嘗試。筆者進行了兩個步驟:一是引導(dǎo)學生將“綠”字替換成“到”“過”“入”“滿”等意思相近的動詞,進行縱向比較;二是組織學生用學過的含“綠”的詩句進行橫向比較。
得益于橫向比較,學生在眾多含“綠”的詩句中發(fā)現(xiàn),此句“綠”的妙處與以下兩句“綠”的用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分別是蔣捷的《一剪梅》中“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和鄭板橋的《村居》中“東風已綠先春草,細雨猶寒后夜花”。再結(jié)合縱向比較,學生得出了以下鑒賞結(jié)論:(1)“綠”在其中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活用之后的“綠”指變綠的過程,具有動態(tài)美,勝過形容詞的靜態(tài)表達。(2)“綠”作為色彩詞,也包含了詩人的心理活動。詩人站在江北,領(lǐng)略江南的春天勝景,看江南綠遍山原,內(nèi)心飽含的是對生命的喜悅[3]。所以,“綠”字較于其他字,更能呈現(xiàn)出詩人心理過程的層遞感,并能更好地與后一句“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慨嘆形成對比,引發(fā)讀者的探討。
對于縱向替換和橫向比較,筆者將這種詩詞研究方式稱為“替換中比較”。它打破了原有詩詞課堂上的瓶頸。于是,筆者對此方法進行進一步的探索,相信它會成為學生進行古詩詞鑒賞的一把“金鑰匙”。
“替換中比較”,一方面,指向縱向上,即在品鑒古詩詞時注重把握古詩詞的關(guān)鍵字詞,并將其改換成詞性相同或字意相反的字詞,在替換中比較異同,揣摩字詞的獨特意味,領(lǐng)悟詩人獨特的感受;另一方面,指向橫向上,即利用已學詩句中的同一用法的相同字詞來把握關(guān)鍵詞,比較同一語詞在不同詩句中的不同語境,挖掘詩句更為精準的內(nèi)涵[4]。
錘煉古詩詞語言,便是錘煉其情感內(nèi)蘊。它可以在語文課堂的開展中呈現(xiàn)出高效且延展性強的特點。對于學生而言,它有如下作用。(1)它可以幫助學生感受古詩詞的語言魅力。蘇東坡曾言:“詩賦以一字見工拙?!睂W生在字詞的推敲中,可以感受到詩詞用字的謹嚴,品味其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語言效果。(2)它可以提升學生的品鑒思維能力。學生在“替換中比較”方法的使用中需要運用知識遷移能力,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與聚合思維。(3)它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這一方法需要學生充分運用自己的比較與整合能力,并在辯證比較中學會分析與表達,考查的是語言組織與審辨思維。
那么學生又該如何準確選擇古詩詞中的關(guān)鍵字詞來進行替換與比較呢? 從高中階段所學習的古詩文來看,其所選用的關(guān)鍵字詞應(yīng)包含以下兩個特征。(1)用字準確,生動得體。古代詩詞家用字如“沙里淘金”,常在動詞、副詞、形容詞、色彩詞等字詞上下功夫。例如,晏幾道的《臨江仙》“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中的“獨”字區(qū)別“孤”字,不僅指向環(huán)境下個人的孤獨、寂寞,更可指向心境下精神的孤潔、獨立。再如,韋應(yīng)物的《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中的動詞“生”字化靜為動,使“幽草”活潑自然,“鳴”字以動襯靜,有“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之感等。(2)內(nèi)涵豐富,境界全出。例如,李清照的《聲聲慢》開篇連用七對疊詞,其中“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既是“尋尋覓覓”的環(huán)境,也是“尋尋覓覓”的結(jié)果,巧妙地寫出了愁態(tài)、愁境和愁緒,含蓄雋永。再如,韋應(yīng)物的《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中的“幽”字,既指向“幽谷里的”這一位置,與“上”對比,也指向“幽暗的”這一色彩,與“黃鸝”對比,其雙重對比體現(xiàn)出詩人愛幽草而輕黃鸝,寧愛低處而不愛高處,幽靜之處更生禪意,高潔品質(zhì)溢于言表[5]。
在“替換中比較”的片段嘗試之后,筆者便開始將其運用入課堂,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效。為了貫徹“教師引導(dǎo)為主”的教學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品鑒能力,筆者對詩詞鑒賞課的教學模式也進行了一些調(diào)整:在課前,教師提前做好導(dǎo)學案,班級學生分小組研討提出“替換質(zhì)疑”的問題;在課堂上,小組合力研討解決他組“替換質(zhì)疑”的問題。
以下,筆者將以高中選修課本周邦彥《蘇幕遮·燎沉香》一詞的課堂教學為例,來分析“替換中比較”這一方法在詩詞教學課堂上的運用情況。
蘇幕遮
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
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在這首詞的教學中,筆者在導(dǎo)學案上預(yù)設(shè)質(zhì)疑環(huán)節(jié),搜集學生在自主預(yù)習過程中提出的疑問,以便在課堂上研討。高頻質(zhì)疑問題如下:(1)“呼”字是否可以替換為“喚”“鬧”?(2)“侵”字是否可以替換為“迫”?(3)“窺”字是否可以替換為“觀”?(4)“宿雨”是否可以替換為“夜雨”?(5)“舉”字是否可以替換為“立”“起”“捧”?(6)“一一風荷舉”是否可以替換為“一二風荷舉”?(7)“夢入芙蓉浦”的“入”字是否可以替換為“漾”“泛”“回”?
關(guān)于 “‘呼’字是否可以替換為‘喚’‘鬧’”,學生分析如下。(1)“呼”字意為“歡呼、大呼、呼喊”,在詞中運用擬人手法,描寫鳥雀嘰嘰喳喳地鳴叫,好像在轉(zhuǎn)告天氣即將轉(zhuǎn)晴的消息,十分歡樂,生動傳神地表現(xiàn)出小鳥機靈動人的神態(tài),且作者通過小鳥的歡樂來側(cè)面表現(xiàn)出雨后初晴給他帶來的喜悅。而“喚”字意為呼喚,表示迫切希望晴天的到來,說明現(xiàn)在晴天還沒有到來,改變了原意。(2)“鬧”字確實也能體現(xiàn)生機活潑,但必是視覺所見,而原句“鳥雀呼晴”是從聽覺上來描寫的。詞人在室內(nèi)并不知晴天,從感性層面上,依托“似乎聽到”鳥雀歡呼晴天才走向戶外,更可一層又一層地彰顯對美景的喜愛。
關(guān)于“‘侵’字是否可以替換為‘迫’”,學生分析如下?!扒帧弊忠鉃椤皾u近”,“侵曉”接近天明,用“侵”化靜為動,且為歡快的鳥雀注入了相應(yīng)的情感;而“迫”字有一種壓制感,不合此時的欣喜愜意之感。
關(guān)于“‘窺’字是否可以替換為‘觀’”,學生分析如下。(1)“窺”字意為“窺伺、偷偷地看”,運用擬人的手法,把鳥兒左右張望窺檐新晴的消息告訴人們的場景呈現(xiàn)得溫馨而有韻致,且詞人循聲望去,是從視覺上來寫的,充分體現(xiàn)了一種不忍打破眼前之景的喜愛之情。(2)通感的手法?!伴苷Z”是聲音卻能“窺見”,使農(nóng)村清晨恬靜生活更形象可感。相比之下,“觀”字無法體現(xiàn)詩人小心翼翼愛護這一自然景象的心境。
關(guān)于“‘宿雨’是否可以替換為‘夜雨’”,學生分析如下?!八抻昃褪亲蛞瓜逻^的雨”,按常理來看,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場“夜雨”,才讓荷葉更具生氣。相比之下,“夜雨就是夜里下的雨”,不過是說了一種現(xiàn)象,和詩人自己的感覺沒有太大關(guān)系。而“宿雨”,當然也是夜里下過的,但宿雨的“宿”字,提示的是詩人原本不知夜里下過雨,是第二天才發(fā)現(xiàn)而勾起了回憶。從感性上來說,“宿雨”的含義要更豐富一些。
關(guān)于“‘舉’字是否可以替換為‘立’‘起’‘捧’”,學生分析如下?!芭e”代表向上的力,寫出了荷挺立的態(tài)勢,把荷莖修長挺秀、颯爽英姿的神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有一種非常陽剛的健康向上的美;荷在風中“舉”,具有動感,尤見其生氣。那“風荷舉”合起來,就是嬌媚中又有品格。(1)葉子翻飛,有一種被舉高的感覺,一個“舉”字,表現(xiàn)得透徹。(2)寫出了這個池塘上風的特點,這種風是很優(yōu)雅、很從容、很溫柔的。(3)更為獨到的是,這里暗含著詞人的感性知覺、詞人的心情,不僅是風“舉”,而且是水“舉”。相比之下,“立”是挺立,“起”是“飛起”,脫離荷葉貼在、懸浮在水面上的感覺,也沒有了荷葉與荷之間的承載,缺少情感美;“捧”字顯現(xiàn)不出荷花的生機,也許荷花已喪失生命力而空有荷葉。
關(guān)于 “‘一一風荷舉’是否可以替換為‘一二風荷舉’”,學生分析如下。(1)“一一”的運用,一是寫出了荷塘里的荷葉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疏密、起伏的條理感描繪得細膩動人;二是詞人看著荷一片葉子又一片葉子地從被吹動到平復(fù),再往復(fù),這也是詞人心理過程的反映,如同荷葉一樣是層層遞進的,其欣賞的心情是從容靜默的;三是疊詞本身能增強詞的韻律感和節(jié)奏感,起強調(diào)作用。(2)“一二”的運用,一種可能是荷葉數(shù)量少,只有幾片被風吹得搖動,美感也就隨之缺失;另一種可能是荷葉雜亂地被吹起,確實有畫面的凌亂美,但缺少了原有的那份從容體悟,不符合詞人一直以來默默觀賞不忍破壞美景的心境。
關(guān)于“‘夢入芙蓉浦’的‘入’字是否可以替換為‘漾’‘泛’‘回’”,學生分析如下?!叭搿弊峙c“輕舟”呼應(yīng),這里表現(xiàn)詞人夢中歸鄉(xiāng)的急切,仿佛飛度。相比之下,“漾”“泛”字的愜意感,違背了詩人現(xiàn)實不得歸的失落,“回”字在韻律上不如“入”字短促而成的急切之感。
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在詩詞鑒賞課上的自主實踐中,是能夠提出非常有趣而有價值的問題的,這是“教師為主”的課堂所不能具備的優(yōu)勢。在“替換中比較”的詩詞鑒賞方法的進一步嘗試中,筆者奉行“教學相長”的教學原則,貫通“課前質(zhì)疑—課堂生成—課后總結(jié)”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能真正領(lǐng)悟“置身于詩境,一字盡風流”的奧秘。
在一次次的課堂交流與研討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可以通過“替換中比較”的方法較好地完成詩詞語言鑒賞,感受古詩詞的藝術(shù)魅力。這一鑒賞方法,可以促進詩詞教學的開展,同時能讓學生學會感知、學會探討、學會質(zhì)疑、學會組詩的比較與生成,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使他們更獨立地品鑒詩詞中的字詞,感受詩詞的美,領(lǐng)悟詩詞的藝術(shù)魅力。
當然,這一方法的運用需要學生具有大量的知識儲備,而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也讓這一教學方法遇到一定的阻礙。對于詩詞儲備豐富的學生,這樣的課堂模式與教學方法無疑是師生“共識”的狀態(tài),不但調(diào)動了他們學習詩詞的樂趣,而且給了他們極大的研討空間;而對于詩詞儲備匱乏的學生,會出現(xiàn)在課堂上參與度低的狀況,這樣的課堂模式與教學方法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種負擔。因此,“替換中比較”的詩詞教學課堂需要更加充分的教學預(yù)案,其課堂靈活度也有待加強。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替換中比較”把握詩詞的教學要領(lǐng)是鑒賞詩歌語言的抓手。筆者相信,“替換中比較”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推廣至其他文體的教學實踐中。筆者也將在研究優(yōu)秀課例的基礎(chǔ)上進行進一步的教學反思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