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霞
小朋友們,你們好!讓我們繼續(xù)傳統(tǒng)文化之旅,一起去聽一聽發(fā)生在中華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的那些溫暖心靈的美德故事、催人奮進的勵志故事、恒久動人的愛國故事和受益一生的智慧故事吧。
這一期,小文君給大家講一個關于周文王姬昌招賢納士的故事。
求賢是指“尋求賢能的人”。姬昌尋求的賢能之人是誰呢?
商朝的最后一個統(tǒng)治者名叫紂。他生性殘忍,昏庸無道,只顧自己享樂,不管百姓死活,致使國家貧困,民不聊生。
當時,渭水流域的周部落漸漸強大。部落首領姬昌愛民如子,勵精圖治,多方招攬賢才,期待有朝一日能推翻商朝的腐朽統(tǒng)治。
一日,姬昌外出打獵,看見一位鶴發(fā)童顏的老者坐在渭水河邊悠閑垂釣。他的釣法很奇特——短竿長線,線系直鉤,鉤上沒有魚餌,釣竿離水面三尺高,并且一邊釣魚一邊自言自語:“魚兒魚兒,愿者上鉤?!奔РX得非常奇怪,就上前詢問。通過交談,他得知老者名叫姜尚,字子牙。八十歲高齡的姜尚閱歷豐富,見多識廣,精通兵法,善于謀略。姬昌虛心地向他請教治國平天下的良策。
姜尚認真分析了天下的形勢,并暢談治國方略。姬昌聽后心悅誠服,贊道:“我太公在世的時候曾說過,將來定會有圣賢之人幫助周族興盛,我想那個人一定就是您了!”他親自把姜尚扶上車,帶他回宮。周王朝正式建立后,功勛卓著的姜尚被封為“齊侯”。
文王求賢,姜尚出山,這件事成了千古佳話。
1.古人的年齡有時會用其他稱謂來表示,比如,三十歲稱“而立之年”,四十歲稱“不惑之年”,姜尚出山輔佐姬昌時是八十歲,稱“耄耋之年”。
問題來了:小朋友,你知道七十歲用什么稱謂嗎?
A.知天命之年 B.古稀之年 C.花甲之年
2.大家一定聽過“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這句歇后語吧,它就源于我們剛講過的這個故事?!爸荑ご螯S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這句歇后語也源于一個故事。
問題來了:小朋友,你知道“周瑜打黃蓋”的故事出自哪部名著嗎?
A.《三國演義》 B.《西游記》 C.《水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