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霞
(新疆博樂市第八中學 新疆 博樂 833400)
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互聯網的高速發(fā)展,傳統的教學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現代教學的發(fā)展趨勢。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修養(yǎng)和審美水平,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奠定他們喜愛音樂、享受音樂的人文基礎,互聯網教學將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發(fā)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具體闡述互聯網在初中音樂課堂現代化教學的應用策略。
互聯網時代下的網絡資源是很豐富的,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渠道搜集大量的學習資料,為他們的學習帶來便利,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同樣可以合理利用網絡資源,補充一些教材之外的音樂內容,像歌曲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資料、音樂名人軼事,以及趣味性音樂知識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學習當中。同時,初中音樂教師可以科學利用網絡資源,挖掘學生的音樂潛力,激發(fā)他們活躍的思維,為其帶來耳目一新的音樂學習形式,改善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以《青春舞曲》教學為例,在課前備課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在網絡上搜集有關新疆的民族文化,包括維吾爾族的服飾和舞蹈;獨特樂器冬不拉;土特產哈密瓜、葡萄等;天山美景、清真寺等宗教信仰;以及"西部歌王"王洛賓的相關資料和圖片。然后在多媒體課件中加入這些信息,為音樂教學補充新內容在課堂上展示出來,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初步感受新疆維吾爾族民歌的風格,進一步了解新疆的風土人情及舞蹈特點,激發(fā)他們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挖掘學生音樂潛力。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青春舞曲》,要求學生認真聆聽模唱旋,并且結合補充的知識信息感受到歌曲的風格,體會新疆音樂的特點:熱烈、歡暢,速度較快,節(jié)奏鮮明,且更具舞蹈性。
在互聯網大時代的背景下,多媒體教學設備在教育領域已經廣泛運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教師可利用大屏幕投影技術,將音樂知識轉化為動人的音樂,并搭配相應的文字、圖片、視頻和動畫等資料,為學生帶來更加直觀、強烈的視覺與聽覺沖擊,使他們對音樂知識的學習充滿幻想與期待。比如,在《雪絨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利用大屏幕播放在搜集到的《茉莉花》《櫻花》等等關于花的歌曲,并作出提問:大家聽一聽,猜一猜歌曲中唱的是什么花?在聆聽的過程中他們就能搶答出歌曲中唱的是哪種花。接著,教師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雪絨花的圖片,提問: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花嗎?這是美麗的雪絨花,它生長在懸崖峭壁之上,生命力非常旺盛,是瑞士的國花,關于雪絨花還有個小故事呢。配樂讓學生聽故事。然后,教師播放音樂劇《音樂之聲》中兩次出現《雪絨花》的精彩片段,詢問學生:聆聽這首歌曲在電影中的二次演唱,感受有什么不同?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幫助他們分析出歌曲優(yōu)美、舒緩和輕柔的音樂特點。
互聯網時代的主要標志就是信息的互聯互通,它能夠將音樂與生活有機的整合在一起,增強音樂知識的生動性,將音樂知識、歌詞、節(jié)奏、旋律等變得通俗易懂,加強學生對音樂情感的理解。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網絡查閱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使用圖片、視頻、動畫等為音樂教學創(chuàng)設良好的音樂情境,以此優(yōu)化課堂教學形式,增強學生的體驗。教師利用網絡上的優(yōu)質資源延伸教學內容,既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激活學生的思維,還能增強他們對音樂內涵的理解與感悟。例如,在學習《瀑布與溪流》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先欣賞"九寨溝風光宣傳片"的視頻,引入新課:九寨溝它原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及 "五絕",并引入相應的音樂知識,音畫是描寫自然景物等具有繪畫性的大型管弦樂曲;組曲是由幾首樂曲圍繞一個大的主題,按照相互對比的原則組成的一種器樂套曲。接著,教師組織學生欣賞《瀑布與溪流》的音樂片段,讓學生自由表述對音樂的理解,想象到什么說什么。然后讓學生再次欣賞,聽出樂曲中的出現的長笛、短笛、豎琴等管弦樂器,以及體會兩種不同的音樂形象,以此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融入到音樂意境當中,達到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總之,在互聯網高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下,教師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術、多媒體設備、以及網絡資源等優(yōu)勢,不斷探索新的教學資源和模式,讓互聯網成為初中音樂教學最大的助力,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和方式,從而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