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永霞
(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學 福建 永春 362600)
新倫敦小組不僅提出了多元讀寫能力的概念,還提出了多元讀寫能力教學模式,包括四個環(huán)節(jié):實景實踐、明確指導、批評框定、轉化實踐。實景實踐是指將英語教學置于真實的語境中,讓學生基于已有知識或已有經歷去獲取某些知識或發(fā)展某些技能。明確指導是指教師根據(jù)學生的需要給予指導,激發(fā)學生去利用已有的經歷和知識去自主探求,拓展新知識。批評框定是指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知識經驗和價值觀,批判性、建設性地看待某些事物,提出自己的見解。轉化實踐是指學生將從實景實踐、明確指導和批評框定中所學到的東西進行進一步反思,并在不同的語境中進行實踐。以上四個環(huán)節(jié)的順序并非固定,互相作用,共同實現(xiàn)多元讀寫能力。下面,本人以高中英語第三單元Reading部分Dyingtobethin為例,探討如何將多元讀寫理論運用到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中。
本課例的文本內容是周玲和艾米(Amy)之間的三封電子郵件。在第一封郵件中,艾米告訴周玲,她對自己的身材感到羞愧,準備減肥。數(shù)日后艾米又發(fā)了第二封郵件,告訴周玲自己因為服用減肥藥患上了肝衰竭,但經過醫(yī)生的治療后已經康復。第三封郵件是周玲發(fā)給艾米的,她解釋了自己因電腦出現(xiàn)故障未能及時回信,并認同艾米“健康第一”的看法。在教學過程中,本人依托文本,采用多元讀寫能力教學模式,力圖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讀寫能力。
2.1 巧借情景,激發(fā)學習興趣。本人用PPT給同學們呈現(xiàn)了兩張圖片,一張圖片是本人在教師節(jié)時收到的學生寫的賀卡,上面有這樣一句話“愿您越來越漂亮,加油變瘦!”另一張圖片是本人剛工作時比較瘦的照片。本人問學生該如何減肥,學生的建議有運動、節(jié)食、服減肥藥等。本人追問,“服減肥藥是一個好辦法嗎?會有副作用嗎?”學生簡單回答后,本人導入本篇課文?!皩嵕皩嵺`”的關鍵是讓學生浸入實踐的交際過程中。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很難做到完全真實語境的浸入式教學,但可以創(chuàng)設文字、音頻、圖像、視頻等多媒體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可以獲得充分的多感官體驗。本人用照片展示自己以前偏瘦的身材和現(xiàn)在的身材形成鮮明的對比,為導入“減肥”這個話題提供真實的情景。在學生提出“服減肥藥”這個建議后,本人追問,再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艾米也服用減肥藥,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2.2 逐步指導,充分理解文本。本文由三封電子郵件構成,本人在組織本環(huán)節(jié)的閱讀活動時分三步。首先,讀第一封郵件,思考:艾米為什么要減肥?她是怎樣減肥的?減肥結果如何?學生回答后,本人追問:艾米為什么不去健身房而服用減肥藥呢?此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根據(jù)第一封郵件內容進行推測,可能的原因有:通過鍛煉減肥需要時間和毅力,見效緩慢;艾米受到其他年輕女士的觀點影響,希望保持苗條的身材;作為女演員,艾米承受很大的壓力,特別要注重外表形象。
其次,讀第二封郵件,思考:艾米服用減肥藥的后果是什么?她現(xiàn)在怎么做?接著本人讓學生在文中找到形容詞來描述艾米在減肥整個過程中不同的感受,并要求找到相關支撐的句子。最后,本人讓學生理解文章標題“Dyingtobethin...”的雙重含義。最后,讀第三封郵件,本人讓學生找到周玲對于艾米減肥的態(tài)度以及給艾米的建議。本人分以上三步指導學生逐步理解文章內容,讓學生了解艾米減肥的整個故事以及周玲的看法。通過不斷的提問,本人指導學生理解文章細節(jié)和標題的深層含義。新倫敦小組曾指出,明確指導并不意味著將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是一種積極的干預與引導。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必要時給予及時的、明確的指導,逐漸使學生能夠獨立建構意義。
2.3 深入思考,培養(yǎng)批判思維。本人引導學生注意第三封郵件的第一句話,“MycomputerwasbrokensoIcouldn’treadyourtwoe-mailsuntiltoday.”思考這樣兩個問題:如果周玲的電腦沒有壞,她會怎么回復艾米呢?艾米還會服用減肥藥嗎?接著,本人又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或所見所聞重新審視文本中艾米的減肥故事是否真實,并推測作者的寫作意圖。根據(jù)新倫敦小組的“批判性框定”原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意識,指導學生對各種語篇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在教學時,教師應盡可能多地設計開放式教學環(huán)節(jié),給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提供機會讓學生自由地發(fā)表看法,鼓勵產生不同的聲音,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多元化的思維方式,提高他們的批判思維能力。
2.4 話題延伸,實現(xiàn)轉化遷移。本文的寫作意圖是想告訴大家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一個人的美不在于外表。在學生明白此意圖后,本人讓學生思考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美,并展示三張圖片供參考,分別是一位小學生撿起地面上的垃圾、一位中年男子背著年邁的母親、一位身材肥胖的人露出自信的笑容。然后要求學生就“Whatisbeauty?”這一話題寫不少于100詞的短文。Kalantzis&Cope曾指出,轉化實踐應包括“適當性”和“創(chuàng)新性”,即學生不僅能熟練應用所學知識,還能超越所學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從本課中,學生了解到艾米一開始是因為注重外在美而減肥,經歷肝衰竭入院治療恢復健康后,艾米對“美”有了重新的認識,即健康就是美。本人讓學生思考“什么樣的人是真正的美”,是想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對“美”有重新的定義,即心靈美勝于外貌美。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社會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