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桂竹
(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qū)北外鎮(zhèn)中心校 四川 達州 635000)
美術是小學階段學生必學的基礎科目之一,有著很重要的教學價值。學好美術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美育質量、陶冶學生情感,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然而現(xiàn)在很多小學美術教師的教學觀念還沒改變過來,他們認為學習美術就是畫畫,忽略了最重要的美術教學的人文價值。改變這一現(xiàn)狀的前提是教師樹立以培養(yǎng)學生美術素養(yǎng)為核心的教學理念。本文主要針對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的小學美術鑒賞教學進行探究。
教師在教學生鑒賞時,應該提倡學生的審美判斷的能力,就是讓學生對美術作品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不用太難,例如小學生可以嘗試讓他們用幾句話描繪一下看到這篇美術作品的感受,或者讓學生組成一個小組,激發(fā)學生對美術的興趣而做出的小畫報,還可以將學生對美術的評論進行比賽,將這些文字記錄保存。通過這種展示,能讓小學生對美術作品鑒賞更加熱愛。美術鑒賞分為三個部分:包括圖像的識圖、審美判斷和文化的理解。教師在鑒賞教學中能夠引導學生了解圖像內容、造型、色彩等。在此基礎上,學生對所鑒賞的對象進行感知和評價,形成自己的文化認同。教師應該在明白這些目標后去設計教學目標,制定教學任務,讓學生在不同階段理解掌握這些內容,從而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四季的色彩》時,教師可以采用課堂導入的方式借助掛圖,范圖形式展開,可以讓教師出示教材中的四幅畫,讓同學分別說一說四幅作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要求學生選出來自己最喜歡的一幅畫,觀察《早春之路》,畫面體現(xiàn)的繪畫風格是寫實性還是裝飾性、畫家主要運用了哪些色彩來表現(xiàn)冬天,可以要求小學生寫一篇短文來表達你從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什么?
教師在美術核心素養(yǎng)中要教會學生具備一定的識圖能力,從美術作品的風格、色彩和技法上面進行賞析。讓學生通過理想和分析,掌握圖畫的表達情感和內涵。教師在課堂上幫學生掌握美術上必要的技巧和知識,這能夠幫學生掌握形成良好的價值判斷能力和對圖像解讀能力。教師應該教會學生觀察和分析,不僅是在美術課堂上學習知識,學習在美術作品和歷史遺跡中去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審美素養(yǎng)。也學會了在生活中去觀察和學習欣賞美。例如在欣賞俄國作家列維坦的《夏》的時候,問學生畫家運用了怎樣的筆觸來表現(xiàn)畫面?是細碎的還是完整的?不要忘記筆觸是畫家在再現(xiàn)或表現(xiàn)自然和生活時運用的各種筆痕。畫面具體使用了哪些顏色,用幾句話表達欣賞這幅作品之后的所見、所聞、所感,提高學生對作品的感受力。
美術教學鑒賞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鑒賞能力、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能綜合能力。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客觀合理的評價能幫助學生提高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進行評價應該有一定的標準,讓學生通過評價形成自我反思。小學生年紀小自理能力比較低,很多行為并不能獨立完成,需要教師有效引導。小學生自己之間也可以互相評價,可以進行師生互評。這種形式的評價,學生可以對美術鑒賞課充滿熱情,讓同學之間可以認識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例如在學習《做筆筒》時,可以讓學生有一些筆筒作品,大多數(shù)都是多彩塑料瓶設計和制作的,做筆筒利用廢舊瓶子減去瓶口后變成筒狀,再美化,裝飾成筆筒,學生在這個造型活動中體驗其中的樂趣。教師可以準備好塑料瓶、彩色紙、雙面膠、剪子、即時貼、小紅花等讓小學生練習去做,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激發(fā)學生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學生做完之后可以讓其之間進行評價,對筆筒外形、內部構造、筆筒顏色等。學著欣賞哪位小學生的筆筒做得好,用的什么材料,小學生對同伴做出的美術作品與自己的美術作品做對比,就很容易找出自己的不足,學會在觀察和對比中練習對美術作品的欣賞。
綜上所述,小學美術不僅僅是畫畫,通過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美術教學的構建,避免了美術教學的工具化、枯燥化。學生學習美術鑒賞課程愉悅了身心,緩解了學習壓力,綜合素質也提高了。在對美術課堂上,教師針對學生需求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能力。促進了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減少了傳統(tǒng)美術教學的弊端。讓學生在學習語數(shù)外課程之外又增加了發(fā)展其他專業(yè)與興趣愛好的可能。為廣大美術從業(yè)者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