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家有片花生地,難得的沙瓤土,紅褐色的土粒細得很,在空曠的山坡上,毫無遮擋地袒露在陽光下。
去年暑假,我到鄉(xiāng)下幫外公收花生,心里很是激動。清晨,淺灰色的天空還未泛白,外公便喊醒了睡夢中的我。他說看了天氣預報,最近幾天有連陰雨,今天上午要趕緊把花生拔完,不然花生在地里會發(fā)芽。我興奮地收拾了一下,就和外公一道出發(fā)了。
清晨的村落被一層薄紗籠罩著,隱隱約約地只看得見一點輪廓?;ㄉ卦诒边叺男∩狡律?,走到田邊,我有些傻眼了。天哪,好大一片!黃黃綠綠的花生秧,像一床碩大的被子鋪在地上,發(fā)黃的花生葉倒安靜,布滿黑色斑點,安安生生地趴在地上。
我詫異地問道:“這么多花生,一上午能收完?”外公自信地說:“怎么收不完?以前和天氣賽跑,這種情況多著呢,最后都搞定了。這農(nóng)活可比你學習簡單多了。來,學著點兒!”
只見外公低頭彎腰,攏起一大把花生秧,一手抓上,一手搭下,左右輕輕搖動幾下,使勁一扯,一大團抱土懷沙的花生就被拔了出來。一陣抖動,蓬松的泥土嘩啦嘩啦落下,一簇簇白胖白胖的花生,便在根上蕩起了秋千!真讓人喜不自禁。這么簡單!我躍躍欲試。
外公笑著說:“就這么簡單!不過你記住拔花生靠的是巧勁兒,不是蠻力,方法用對,事半功倍?!?/p>
輪到我大顯身手了,可我一上場,就狀況不斷。要么是用勁兒大了,扯斷了莖葉都不見花生的影兒;要么是一株花生接連幾次都扯不動,它就像一棵大樹牢牢定在地里,任你折騰,它自巋然不動。不一會兒,外公拔的花生已堆成小山,而我還在摸索,不禁有些垂頭喪氣。外公笑了:“再多點耐心,快摸到門道啦?!?/p>
拔花生的間隙,外公給我講起了他的故事。原來,外公也曾是一名刻苦讀書的少年,從龍泉中學畢業(yè)后在農(nóng)機廠做過工人。后來,迫于生活壓力,為了養(yǎng)活自己和家人,他毅然回到老家種地。他剛開始也是門外漢,過了一段時間才摸清種地的門道,機械化并不普及的六十年代,全靠著他和外婆兩人的勤扒苦作,才養(yǎng)活了全家人,也為國家輸送了不少糧油米面。雖然苦,他卻毫無怨言,像這地底下的花生,安然本分。
我一直跟著外公拔花生,也不知道過了多久,我感到腰酸背痛,手也磨破了皮,體力漸漸不支。沒想到看似簡單的拔花生,做起來是這么不容易!外公的動作也慢了,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背,他仍深彎著腰,在地里忙著。
看著外公佝僂的背脊,我很難想象他幾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間從事這單一的體力勞動,我明白他得付出無數(shù)汗水和心血才能養(yǎng)活一家人!像外公這樣勤勞樸實、頑強善良的農(nóng)民何其多!他們身上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他們是平凡的農(nóng)民,日出而作,日落也不息;他們又是不平凡的農(nóng)民,他們摯愛并精心侍弄這片土地,默默耕耘。
我學著外公的樣子不斷練習,終于順利地拔出一棵花生,抖抖土,白花花的花生在太陽下直晃人的眼。那一刻,我豁然開朗。天空高遠,大地無言,陽光明亮。我不由得挺挺腰身,擦擦汗水,加快了動作……
(湖北省荊門市楚天學校 周星卓指導老師 劉 莉)
首段的重要,除了交代背景,為下文故事的展開做好準備等,還有一個作用:確定全文的語言風格。如同一個人開口說的第一句話就顯示了自己的精神風貌,文章首段也是亮相之段,首段或精致凝練干凈利落,或氣勢磅礴,或深幽含蓄,后文往往也就是這個風格。該文首段,句句鏗鏘,字字有味,不冗不雜,有凜然不可侵犯之美。
這一段略述,暑假、清晨、天氣、任務(wù)、出發(fā),連蹦帶跳,簡潔無比。
寫環(huán)境,遠觀有霧,近看有露,抬頭一大片,低頭犯嘀咕。所見所感,自然而然,鄉(xiāng)村秋天就是這樣,早起干活就是這樣。待在城里的少年,是難以想象出此情此景的。
對話自然,如在眼前,寫出了“我”的擔憂膽怯、外公的自信爽朗。
少不了的動作描寫。收花生的確如此,花生長在根系上,要完整地拔出秧,又不能拔斷,以免把花生落在土里。老人家動作嫻熟專業(yè),小作者觀察細致,用詞精準:彎、攏、抓、搭、搖、扯、拔、抖。
“我”上場后的況狀不斷,外公淡然的笑,祖孫二人對比鮮明,寫出作者初學拔花生的狼狽,說明這項技能可不像想象的那么簡單。
插敘,非常自然;略述,行文簡練。敘述往事,外公從工人轉(zhuǎn)為農(nóng)民,成了行家里手,讀者也明白了前因后果。末句人如花生,既是感慨外公的命運,也是議論做人應(yīng)有的立場姿態(tài)。
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干農(nóng)活不像體驗農(nóng)家樂,腰酸背痛才是常態(tài),咬牙堅持才是常態(tài)。這樣的人生體驗是珍貴的,它會讓你知道不要動輒喊累,每個人的世界里都有汗水和血淚。
這種感慨發(fā)自內(nèi)心,水到渠成。寫作,讓精神世界得到凈化,實現(xiàn)自我教育。
回扣“收花生”的核心事件,全文完美收束,結(jié)構(gòu)勻整,內(nèi)容完備。
日常寫作,應(yīng)鼓勵“收花生”這樣的標題,具體明白,一目了然。它可適用多個考場作文題目,如“簡單?不簡單!”“習”“有一種甜”“那一刻的綻放”“學習與性格”等。
可從兩個角度看待這篇文章:鄉(xiāng)村故事+成長故事。這也是中考考場時常出現(xiàn)、頗受歡迎的寫作路徑。
一、寫寫鄉(xiāng)村故事吧。
鄉(xiāng)村故事是重要的寫作素材,《鄉(xiāng)土中國》成為高中統(tǒng)編教材整本書閱讀必讀書,鄉(xiāng)土文化是中國人的心靈根系所在,這是無法逃避的血脈身世。通過祖輩來靠近鄉(xiāng)土,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應(yīng)當鼓勵此類寫作。
紅褐土、淺灰天、黃綠葉、沙瓤土、連陰雨、巧勁兒拔、勤扒苦作、精心侍弄,顏色寫得細致,術(shù)語用得專業(yè),百姓話語寫得活靈活現(xiàn)。只有實實在在經(jīng)歷了,認認真真觀察了,踏踏實實感受了,才能把文章寫得這么到位。
當然,作為進城務(wù)工人員的子女、生于城市長于城市的一代少年,他們對鄉(xiāng)土又是陌生的,那幾乎是另一個世界。那里有很多標簽,比如保守、矜持、善良等。應(yīng)該從各種細節(jié)切入那個社會,農(nóng)具、糧食、菜園、老屋、水井、看家犬,割麥、曬稻、捕蟬、喂豬、砍柴……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尋根寫作。當在超市買酒鬼花生時,在沙縣小吃店吃花生醬拌面時,在糧油店挑選花生油時,我們或許可以問問它從哪里來。不必諱言的是,不少學生壓根不曉得花生是樹上結(jié)的、秧上掛的,還是土里埋的,與對某高科技的無知相比,存在這類知識盲區(qū)或許更為可怕。科技矚目未來,鄉(xiāng)土審視過往。去追溯我們生命的源頭,去看看族譜、墓碑和故鄉(xiāng)的山水吧。植物的生命榮枯,鄉(xiāng)村的延續(xù)斷裂,青少年需要了解并感受、書寫。
二、寫寫成長故事吧。
本以為簡單無比,真正拔起花生來才明白很不容易;本來覺得外公所做的不過是非常普通的事情,親身經(jīng)歷了、再聽聽外公的早年故事,才明白生活的艱辛,懂得唯有奮斗才能擁有美好生活。這些感悟,就是成長!在一件又一件成長故事的敘述中,我們慢慢變得成熟。
在這樣的寫作中,會有波折、誤會、起伏、抑揚,文章耐讀,令人沉思。并且文中可以納入很多細節(jié)描寫,前后形成鮮明對照。因為有諸多鋪墊,文章最后對外公品性、農(nóng)民生活、傳統(tǒng)美德的議論,有水到渠成之感,不會讓人覺得突兀、生硬。
作者的敘述流暢清通,回鄉(xiāng)下—學拔花生—學而不會—聽故事勤練習—終于學會且心有所悟,順流而下,一目了然。這種樸實的敘述,不追求新奇驚艷,不玩弄所謂的技巧,與作品所敘故事、所悟道理的樸實契合。
當然,若要就同類題材寫一個系列,為避免重復單調(diào),可嘗試更大膽地寫作:外公嫻熟拔花生的動作、自己狼狽不堪的樣子,都可以在開頭率先呈現(xiàn),這樣的寫法劈頭就是閱讀驚喜,令人有意外感;后文再補敘,介紹拔花生的緣由等??傊?,不必覺得寫鄉(xiāng)村故事、成長故事會千篇一律,文章自會騰挪跌宕,招數(shù)亦可千變?nèi)f化。無限開闊的寫作天地,等著我們?nèi)ラ_掘。
(郭培旺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