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西地區(qū)原是邊疆少數(shù)民族游牧之地,自西漢博望侯張騫在武帝的支持下鑿通西域。疏通這條通道后,大量原居住在中原地區(qū)的百姓或因官方移民或因戰(zhàn)亂避禍來到這片土地,這些百姓不僅帶來了中原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也帶來了諸多漢族人民原始的思想文化,使得許多原本在中原地區(qū)流行的神話故事、祥禽瑞獸、修道升仙等題材在河西地區(qū)得以繼承和流傳。喪葬禮儀在漢民族眼中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他們會把生前的希冀和財富一并帶入“地下世界”,因為河西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讓今天的我們得以在高臺地區(qū)魏晉墓中看到這些內容。大量繪制在墻壁上關于神話故事、祥禽瑞獸、修煉成仙、社會生活的圖像題材,在當時無疑是充滿了功能性的。當這些畫面保存到現(xiàn)在時,則更多地體現(xiàn)出一種藝術的社會化風貌。
【關鍵詞】棺板畫;九枝燈;西王母;墓葬圖像
【中圖分類號】J613.3 【文獻標識碼】A
自西漢武帝疏通了這條河西地理大通道之后,商人、手工藝者、宗教人士在東西之間往來越來越頻繁。到了魏晉時期,河西地區(qū)因遠離中原,使這里變成了遠離戰(zhàn)亂和政治紛爭的理想之地,許多本地的原始風俗習慣和外來的思想和宗教交流碰撞進而融合,成為了獨特的河西文化。社會的多元化給這片土地帶來的不僅有生活方式的改變,還影響著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的文化思想和宗教信仰,同樣也對生活相關的文化藝術產(chǎn)生了影響。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注重喪葬文化,喪葬文化作為一種最基本的文化形態(tài)深深扎根在中華大地上。對祖先的崇拜和對死后世界的想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死思想體系,墓葬文化可直接反映歷史時期中人們對死亡的態(tài)度,對喪葬文化的重視也促進著墓葬藝術的發(fā)展。葬具的使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墓葬中已有發(fā)現(xiàn),我國發(fā)掘的大量的墓葬中都存有棺木痕跡、陶制翁棺和石棺。其中,使用木質葬具數(shù)量較多,但因其不易保存,容易受到土壤生物的腐蝕,所以經(jīng)過長時間埋藏之后極易腐朽。尤其是繪有圖像的木棺能較為完整地保存到現(xiàn)在更是稀少。葬具是人類對靈魂觀念有了進一步認識后制造的一種保護死者尸體的器具,作為墓葬藝術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棺木上繪制的圖像不僅是人們信仰的表達,更是對墓葬墻面、壁畫的補充和發(fā)展。
今在甘肅省高臺縣博物館藏有一副被命名為“絲帛圖棺板畫”的棺板(圖1),這副魏晉時期的棺板出土于甘肅省高臺縣許三灣墓群。按照其構成樣式來看,這塊棺板應是整副棺木中前后擋板中的一塊。整塊擋板呈梯形,由五塊木板拼接而成,上邊長36厘米,下邊長45厘米,高50厘米,并殘有部分卯榫構件。畫面中用單色墨線白描出一個四層支架狀圖像,圖像底部繪一橢圓形圓圈,圓圈中用墨線繪有線條若干。本文對該塊棺板畫進行討論。
在河西地區(qū)魏晉壁畫墓中常??梢砸姷健敖z帛圖”這種圖像母題,這類圖像多繪制于墓葬中室和后室的墻壁上,以磚為畫。在魏晉時期的河西地區(qū)常以“帛”作為貨幣當作交換手段,《晉書卷八十六·張軌傳》中有記載:“太府參軍索輔言于軌曰:‘古以金貝皮幣為貨,息谷帛量度之耗。二漢制五銖錢,通易不滯。泰始中,河西荒廢,遂不用錢,裂匹以為段數(shù)??V布既壞,市易又難,徒壞女工,不任衣用,弊之甚也。今中州雖亂,此方安全,宜復五銖以濟通變之會。軌納之,方制準布用錢,錢遂大行,人賴其利?!庇纱硕问妨峡梢耘袛喑?,在河西地區(qū)絲帛已具備貨幣的功用。
同樣,在高臺縣博物館還藏有一塊帶有題記“采帛、木幾”的壁畫磚,整幅畫面由圖像和題記兩部分組成。圖像中用墨線白描出八個漩渦狀圓圈來表現(xiàn)絲帛,其中四個圓圈施以紅彩,兩個施以墨色,剩余兩個色彩特征不明顯,有可能是墨色褪色的緣故。八卷絲帛下用紅色直接勾勒出案幾的平面和四足,整幅畫面簡潔,特征明顯。畫面下方題有四個字“采帛、木幾”,其中“采”通“彩”在這里應意為“彩色的絲帛”。若將這塊帶有題記的“彩帛”畫像磚作為“絲帛”圖像的標準像作以參考,那么,在今河西地區(qū)大量壁畫磚墓中墻壁上有大量這種漩渦狀圓圈圖像。在墓室空間中出現(xiàn)大量的絲帛圖像,按照墓葬空間的圖像語境,這并非是為了傳達絲帛作為貨幣的功用,更是象征田園財產(chǎn)的器物,表明了墓主希望在另一個世界擁有使用不盡的財富,得以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富足。
所以,這塊擋板所繪的圖像單從圖像學特征來看,其“絲帛”圖像的特征不甚明顯,不可能是絲帛圖。這塊棺板描繪的圖像更接近樹形圖像,這種造型特征與墓葬中常出現(xiàn)的另一種歷史實物十分相似,這就是墓葬中的樹形多枝燈。多枝燈是一種樹型燈具器物,每一個枝頭置有燈盤一個,樹燈作為一種長明燈,象征了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不朽。在今河南、陜西、廣西、四川及河西地區(qū)等大部分的墓葬中多有這種燈具明器出土,按照其材質大體可分為陶制和青銅制。洛陽燒溝1035號漢墓中出土一多枝燈(圖3),燈高73厘米,燈枝彎曲,多枝燈頂部立有一只展開雙翅的鳳鳥;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西漢墓中出土一九枝燈(圖4),燈高85厘米,燈桿分三層排布,每層三枝,頂部為一個鳥形燈盞,燈枝筆直,造型簡潔;酒泉下河清鄉(xiāng)淌溝墓群出土了一件東漢樹形燈,燈枝分三層排列,樹枝上分別有瑞獸、祥禽、人物等裝飾圖案,造型繁冗。多枝燈的出土實物可以讓今天的人們更直觀地了解歷史實物的三維形態(tài),但這種三維形態(tài)的燈具和繪制在平面上的二維圖像還是存在著表達語言上的差別。無獨有偶,江蘇綏寧縣九女墩東漢墓出土有一塊原為墓后室門額的畫像石(圖2),這塊畫像石的圖像以祥瑞圖像為主,刻畫出羽人、瑞獸、仙燈、仙草等圖像,線條流暢,有很強的藝術性。這塊畫像石上刻畫的仙燈與高臺縣博物館藏棺板畫上的圖像造型特征極其相似,燈桿左右對稱向外伸出,每個枝干頂端置一燈盞,燈盞中并沒有燈光的表現(xiàn),這和棺板畫中是一致的。此外,畫像石中九枝燈放置于兩個羽人之間,可推測出這個畫面中的九枝燈并非凡物,應是供養(yǎng)仙人的仙燈。有學者研究指出,九枝燈與“九微燈”或者“九光之燈”有著較為緊密的關系,《漢武內傳》中記載有漢武帝在七月七日神降之日為迎接西王母的降臨準備有“九光之燈”或者“九微燈”。西王母是漢代人最崇拜的神,傳說西王母掌管著長生不死之藥,可以說西王母是神仙世界中最為神通廣大的一位。通常情況下,西王母的圖像會被置于墓室空間的中央較高位置,以凸顯對西王母地位的尊崇。所以,墓葬空間中的多枝燈實物或者多枝燈圖像多借由“西王母”的神性特性來表現(xiàn)器物的不平凡。
河西地區(qū)相互碰撞的多元文化不斷滋養(yǎng)著墓葬空間中大量浪漫主義圖像題材的描繪。盡管戰(zhàn)亂和政治紛爭帶來社會的不穩(wěn)定,人口的流動以及新宗教傳入,但這種多元性沒有過多影響到魏晉時期河西地區(qū)墓葬中以中國本土文化為基調的圖像題材。魏晉時期,河西地區(qū)墓葬圖像除了以東漢以來的神仙系統(tǒng)作為繪畫裝飾的內容題材之外,還考慮到魏晉時期河西地區(qū)的社會民風及墓主的需求,圖像題材大體依照墓室空間功能及墓主需求進行繪制。從內容題材來看,大致分為升仙祥瑞題材、世俗生活題材以及裝飾紋樣等?!拔魍跄浮笔巧上槿痤}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神祇,或是以圖像的形式被繪制在墓葬空間中最高的位置,或是以工藝制品的形式存在,譬如作為樹形器物的部分裝飾,當然這種裝飾更多的是為了借由“西王母”的神性特征存在的,有了祥瑞圖像的裝飾,這件工藝制品也就具備了“神性”,是供神仙使用的,這就是古代先民利用豐富想象表達出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就像這塊棺板畫上的“多枝燈”和江蘇綏寧縣九女墩東漢墓畫像磚上的“多枝燈”,雖然兩幅畫面上都沒有表現(xiàn)出燈光的樣子,但是借由其特殊的形制和仙界因素的存在,表達出墓葬中的多枝燈圖像具有長明不滅、照亮通天之路和幽冥世界的宗教意涵,這里的燈也早已不是世俗燈光了。從空間功能來看,就像生前居住的房屋一樣,每一間屋子都有其功用。在河西地區(qū)墓葬空間中,因棺木大多放置在后室,所以后室就體現(xiàn)出類似于臥室的功用,是墓主人的私人空間,以區(qū)別于前室。同樣的,相較于后室這個大空間來說,棺木提供給逝者的空間就是一個更加私人的空間,除了墻面上畫像磚描繪的圖像之外,在棺木上繪制的圖像更強烈地體現(xiàn)出墓主人的愿望,所以這塊擋板上繪制的九枝燈就更有一種“長明燈”的意味,可以照亮墓主乘龍升仙的道路。
墓葬中的藝術圖像本就是服務墓葬空間使用的,繪制的內容不僅要符合當時的主流社會思潮,還要滿足墓主人的實際需求。甚至在有些時候墓葬圖像會因“觀看者”的不同產(chǎn)生相應調整和變化,或是服務死者羽化成仙、在地下世界生活富足等浪漫主義題材,或是向生者提供祭奠、懷念逝者的現(xiàn)實主義題材。自漢代后,墓葬中多有放置燈具作為明器的傳統(tǒng),這些燈具不僅是墓葬中功能性和儀式性的表達,同樣也表現(xiàn)出古時中國高超的工藝技術和藝術造型能力。多枝燈在河西地區(qū)墓葬中發(fā)現(xiàn),這也說明河西地區(qū)墓葬繼承了東漢以后的墓葬傳統(tǒng)。雖然河西偏安一隅,社會相對中原較為穩(wěn)定,但也并不能表明人人都生活富足。墓葬圖像中大量財富的象征圖像,除了一部分是真的擁有之外,大部分是勞苦大眾對于富足生活的向往,當原本是實物明器的多枝燈轉換為繪制在棺板上的“多枝燈”圖像時,也正體現(xiàn)出受到社會經(jīng)濟條件限制或者墓室空間制約等客觀因素的影響,這種三維實物向二維圖像的轉變就成了平民墓葬中的無奈選擇。
參考文獻:
[l]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226.
[2]巫鴻.黃泉下的美術[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6:23.
[3]林圣智.東漢墓葬中的燈具:兼論與道教燈儀的可能關聯(lián).圖像與儀式:中國古代宗教史與藝術史的融合[C].北京:中華書局,2017:71.
[4]郭永利.河西魏晉十六國壁畫墓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8.
[5]李雯雯.漢墓出土的多枝燈與宗教法器的關系研究[J].上海:美術史研究,2015(3):87.
作者簡介:王希路(1992-),男,甘肅蘭州人,碩士學位,2018年畢業(yè)于陜西師范大學藝術學理論專業(yè),研究方向:美術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