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菲
摘要:在愈加碎片化和虛擬化的信息、環(huán)境中,對真實的渴求、對平凡個體的關注,以及對復雜變動時代的感知需求,讓非虛構寫作這種集文學性、真實性、故事化等諸多因素于一身的文體,自2010年以來從中國文學界席卷新聞業(yè),并在新媒體端呈現(xiàn)出新的面貌,即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憑借技術的賦權開始以親歷者或見證人的身份發(fā)聲書寫,而如“真實故事計劃”這種承載普通大眾非虛構寫作的新媒體平臺也應運而生,其UGC式的非虛構內容生產(chǎn)模式,在新媒體端的傳播路徑與樣態(tài)以及對非虛構內容的商業(yè)化探索,都區(qū)別于專業(yè)媒體類的非虛構寫作,值得引起關注并對之研究。
關鍵詞:非虛構寫作;新媒體傳播;平民化;受眾分析
一、新媒體平臺“非虛構寫作”的傳播
(一)傳統(tǒng)的傳播平臺與形式被顛覆
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和社交媒體的重塑,顛覆了以往的傳播平臺與形式?!胺翘摌媽懽鳌辈粌H借助新媒體平臺這一巨額流量入口獲得大批用戶,在傳播主體與形式等諸多方面也發(fā)生著變化。在非虛構內容生產(chǎn)上,技術的賦權讓非虛構創(chuàng)作的門檻大為降低,催生了不同于職業(yè)寫作者的平民化非虛構寫作,從本質而言這是新媒體平臺用戶的內容受眾與生產(chǎn)主體雙重角色體現(xiàn),為非虛構寫作賦予了新的內涵和外延,也促進了更具貼近性的大眾化閱讀和傳播。而這種基于海量用戶篩選出的非虛構寫作文本,又進一步對之進行如影視化改編的商業(yè)化運營,探索變現(xiàn)的商業(yè)化鏈條。在新媒體平臺傳播時也做了針對性調整,如提供篇幅5000字左右的沉浸式閱讀或更長篇的分期連載,也有包含動人瞬間的三四百字短故事的碎片閱讀,主題上以情感故事、社會熱點、病患故事、青春成長、職業(yè)群像、邊緣群體等類型化內容為主,在展示廣闊社會圖景的同時極為注重題材的動人和共鳴性。
(二)非虛構內容在新媒體平臺的傳播路徑更為靈活多變
對于非虛構內容在新媒體平臺的傳播路徑與樣態(tài)上,也采用了更為靈活多變的方式。在當下受眾重度依賴社交媒體接收信息的媒介環(huán)境中,依托微信公眾平臺并在此之上建立社群進行線上到線下的運營傳播,極大降低傳播成本的同時也收獲了極佳的傳播效果,而對于分眾化的傳播環(huán)境,將非虛構內容文本進行多渠道分發(fā),也最大范圍涵蓋了不同平臺的受眾。對于非虛構寫作的形式與外延上,如“真實故事計劃”般的許多非虛構平臺除了提供沉浸式閱讀的文字文本,還將其開發(fā)轉化為漫畫、音頻、影視等全媒體形態(tài),拓寬著非虛構寫作的外延形式,用一種新的講故事方式,試圖透過生活的鏡像,去尋找本質的真實。
(三)受眾認知更注重非虛構作品現(xiàn)實關切與真實性
在受眾認知層面,通過新媒體平臺關注非虛構作品的用戶在人群畫像、媒介信息習慣以及對非虛構作品的態(tài)度與偏向等方面也區(qū)別于以往對新媒體平臺受眾特點。首先是對社會現(xiàn)實敏感且極度關注,相對于非虛構寫作本身的文學性、故事性等要素,多數(shù)受眾更注重非虛構作品現(xiàn)實關切與真實性,“用故事進入真實”、“文本的文學審美性”可能只是作為“好讀”的外在形式,將之視為了解現(xiàn)實社會的一種視角或途徑才是最關鍵的閱讀初衷與動力。這也解釋了在新媒體平臺,注重與平民書寫的非虛構作品很受歡迎的原因,相對于作家與記者等職業(yè)寫作人非虛構作品,盡管在文學性與故事性上難以相提并論,或許文字很是粗粘簡單,但以主體視角真實再現(xiàn)的社會一隅也足以讓受眾感知共鳴。
(四)轉變?yōu)榉翘摌媽懽髦黧w的可能性增加
關注非虛構寫作的新媒體端受眾表現(xiàn)了對社會新聞、文學歷史等題材信息的高興趣,碎片化的信息環(huán)境中有著良好的閱讀習慣,除了手機,書籍也是其接收信息的一大來源,知乎、豆瓣、微信、微博是活躍的四個主要平臺,可以看出對文學性、知識性、社交性等平臺的較高使用。最后在人口學特征上,18-28歲之間的年輕化受眾群體、學歷相對較高且大多有著中高等收入,這些特征使得轉變?yōu)榉翘摌媽懽髦黧w的可能性加大,且在未來非虛構作品的付費與消費上有著潛在的能力。
二、親民性與大眾化:一種新的“非虛構寫作”趨勢
憑借技術的賦權,越來越多像“真實故事計劃”的新媒體平臺給非虛構寫作提供入口和平臺,其一大眾化”的理念極大降低了非虛構寫作的門檻,讓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得以表達自我,從個體角度提供對社會多樣性觀察思考的文本。而非虛構寫作的群體也開始從職業(yè)記者、非虛構作家擴大到普通人,呈現(xiàn)出一種親民化與大眾化的發(fā)展趨勢,拓寬了非虛構寫作的外延。
對于非虛構寫作而言,更多元的寫作主體,意味著同時引入了更多元的視角。就不同主體所采寫的非虛構作品而言,普通人的非虛構寫作往往更容易引起共鳴、感動或反思。
確實如此,新媒體平臺非虛構寫作向普通人的過渡與開放,某種程度上對于社會邊緣群體(如各種底層)或疏于關注的地域(如農(nóng)村)有了發(fā)聲書寫他們真實生活的機會,而不僅僅只是被“知識精英”群體記錄或描寫,作為真實事件的親歷者或見證者,這樣的非虛構故事文本顯得彌足珍貴,這也是非虛構寫作主體大眾化的意義所在。
而承載這種非虛構寫作的新媒體平臺無疑加速了這一趨勢,在受眾重度依賴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接受信息的媒介環(huán)境中,其傳播范圍之廣、速度之快,加之社群化的運營與充分互動、多渠道的分發(fā),在移動化與社交化傳播趨勢下都獲得了極佳效果。
但與此同時也應看到這種大眾化非虛構寫作的不足之處。相對于職業(yè)記者和作家,大多數(shù)普通人在采訪調查、田野實踐方面的欠缺,文字可能流于事件表面而難以深入其中。面對越來越密集的非虛構類寫作平臺,如何在大量稿件中確保真實性,并選出真正有價值的大眾化非虛構寫作文本,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三、新媒體平臺"非虛構寫作"的傳播存在的問題
(一)選題方向奇觀窄化的傾向
在以用戶為主體和流量為王的新媒體平臺,如何吸引受眾的關注、點擊、閱讀以及分享轉發(fā),成為重要考量或是平臺追求之一,而許多新媒體平臺商業(yè)化的邏輯也促使其尋求具有極佳傳播力的爆款。在諸多因素的擠壓下,關于兇殺、奇事、性、亞文化、邊緣群體等題材的非虛構故事不斷被挖掘呈現(xiàn)、過度展示。以“真實故事計劃”為例,像《艾滋、婚外情和地下丐幫:一次DNA鑒定引發(fā)的風暴》、《精神病少女殺人事件》、《我的性啟蒙女孩》、《一個男人的下半身回憶錄》等非虛構題材,不得不說有獵奇之嫌。
(二)文本過于偏重故事性。在筆者所觀察到的非虛構類新媒體平臺,一個重要的共性是對“故事”的強調與呈現(xiàn),誠然“用故事進入真實”是非虛構寫作獨特的魅力所在,且在如今碎片化的讀屏時代,動輒四五千字以上的非虛構作品如要讓讀者沉浸其中并耐心讀完,帶有強情節(jié)敘事因素的故事性必然不可或缺。但反觀許多新媒體平臺的非虛構寫作,對于非虛構寫作的其他因素如文學性、人性或是社會公共性等紛紛有意或無意讓位于故事性。而一篇好的非虛構作品絕不僅僅是好看的故事,而是在文學性、真實性、故事性交織的背后,對人性或是社會等不同層次的呈現(xiàn)探討以及帶來的諸多思考。
(三)平臺模式的單一固化
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新媒體非虛構類平臺,使得關注的用戶能夠隨時隨地打開閱讀并評論互動、轉發(fā)分享,但同時也要求平臺每日更新新的非虛構作品予以閱讀,但非虛構作品并非快速生產(chǎn)的短訊新聞,大量的采訪調查與后期對材料的梳理分析以及中長篇的撰寫都需要時間,需要一定時間打磨的“慢”與新媒體平臺要求日更的“新”與“快”可謂一定沖突?!罢鎸嵐适掠媱潯辈捎肬GC模式來保證了稿件的源源不斷與每日更新,但基于這種平臺模式的內容生產(chǎn)的弊端在于其非虛構作品在質量上可能參差不齊,很難與職業(yè)記者或作家所生產(chǎn)的非虛構作品相媲美,且非虛構寫作所要求的深厚的調查采訪、資料分析與透過表象的真實發(fā)現(xiàn)也是大多普通人難以實踐的。
四、平臺化與社群化的傳播路徑
(一)微信平臺化傳播
將微信公眾號作為其非虛構內容的發(fā)布平臺,除了對受眾移動化與社交化內容接收習慣的考量,還在于以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有其不同于傳統(tǒng)媒體的優(yōu)勢。一方面,微信公眾平臺可以將文字、圖片、音視頻等融合來調動受眾對非虛構作品閱讀的多重感官體驗,另一方面,即時傳播、交互性也是其優(yōu)勢所在。具體運營時體現(xiàn)在其對平臺非虛構內容的排版發(fā)布、視覺呈現(xiàn)以及評論互動上;在視覺呈現(xiàn)上,充分考慮讀圖時代的受眾閱讀習慣。不同于碎片化信息,非虛構作品內容幅度大字數(shù)多,對于移動端讀屏的受眾而言,很容易對呈現(xiàn)在移動手機端的長篇文字疲倦。將發(fā)布在微信公眾平臺非虛構故事精心分為若干部分,每部分文字中間配以內容相關的真實圖片,避免閱讀疲勞。對于該非虛構故事無法提供真實場景圖片的,則配以主題相關的影視圖片,這樣以來受眾便能更好閱讀作品;在評論互動上,“真實故事計劃”充分發(fā)揮微信公眾平臺的社交互動功能,與受眾就發(fā)布的非虛構作品主題延伸討論。微信公眾平臺發(fā)布非虛構作品后,受眾在評論區(qū)就作品主題或發(fā)表看法意見,或講述自身相同經(jīng)歷,將非虛構作品帶來的共鳴以一種更多元的視角進一步呈現(xiàn),進而分享轉發(fā)帶來二次傳播。
(二)社群化運營互動
積極建立微信社群,“真實故事計劃”會設置準入門檻以確保社群成員質量與進入后對非虛構內容話題的參與度與活躍度,并以地域城市劃分建立相應的線上微信社群,方便日后組織相應城市線下活動?!罢鎸嵐适掠媱潯蔽⑿派缛撼蓡T多基于長期對“真實故事計劃”非虛構作品的閱讀與由衷熱愛,通過“微信小助手”添加個人微信來進入相應社群。
對于微信社群的管理,則可以向群內征集“城市合伙人。由忠實的粉絲來充當群主,確保各個微信社群內不會充斥垃圾廣告等不信息。另外還要對于非虛構故事內容在微信社群的運營傳播則分線上與線下。線上,每天會將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的非虛構作品轉發(fā)到各個微信社群,輔以簡介讓群內忠實的粉絲用戶閱讀并自由討論,既避免了所發(fā)布的非虛構故事淹沒在用戶關注的眾多公眾號中,也有利于閱讀并分享到朋友圈并沿著個人關系鏈持續(xù)多次傳播。除此之外,社群群主還會設置發(fā)起非虛構故事相關話題,社群內用戶積極參與,就設置話題分享講述自身經(jīng)歷,各個微信群管理者將優(yōu)秀的回答匯總成為短故事內容來源。線下,可以在不同城市與一些品牌合作開展“非虛構故事”相關線下活動或組織讀者見面會,活動開展前便在相應城市微信社群發(fā)起通知。
結語
面對互聯(lián)網(wǎng)尤其是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沖擊,市場化媒體陷入下滑泥淖而不得不尋求艱難轉型,傳統(tǒng)商業(yè)模式失靈甚至幾近潰敗,受眾注意力大范圍轉移,與此同時,媒體記者也在尋求職業(yè)自救。也就是在這樣一個面臨諸多危機與結構性因素擠壓的節(jié)點,非虛構寫作在新聞業(yè)大放光彩并展示出潛在的商業(yè)可能性,尤其是在新媒體端許多非虛構爆款作品動輒帶來百萬甚至幾千萬的閱讀量,且最終以高價賣出IP。此時,探討新媒體端非虛構作品的生產(chǎn)傳播,并以受眾角度分析其態(tài)度認知等因素,對于拓展新聞業(yè)在這一領域更多延展性有所借鑒。因此從傳播角度展開,對非虛構寫作在新媒體端的平臺化與社群化的傳播路徑予以呈現(xiàn),另外探究非虛構作品基于新媒體端如何生產(chǎn)、傳播的研究尚屬空白;在社交化傳播的今天,非虛構寫作的大熱與受到追捧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新媒體端的受眾,對這部分受眾的研究目前鮮見且值得探討。
參考文獻:
[1]程俊欣.新媒體時代非虛構寫作的發(fā)展現(xiàn)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視聽,2020(05):214-215.
[2]李新,靳秋蕊.當代新媒體藝術的特征及發(fā)展趨勢——從英國“特納獎”說起[J].中國文藝評論,2020(04):39-49.
[3]張萍.超越悖謬:解讀新新聞主義的雙重境遇[J].新聞界,2020(03):80-92.
[4]韓生華,嚴心寧,賈磊.融媒體時代高校非虛構寫作教學改革思考[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9,27(09):116-120.
[5]殷寶剛,李莎.論新媒體平臺非虛構寫作與傳播[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7):121+123.
[6]許瑩,程賀.非虛構寫作情感化傳播的作用與邊界——對微信公眾號“網(wǎng)易人間”“界面正午”“真實故事計劃”作品的分析[J].新聞愛好者,2019(08):68-71.
[7]李文學,曹艷.非虛構寫作新聞實踐的內涵、特點與基本原則[J].新聞論壇,2019(04):42-44.
[8]田香凝,劉沫瀟.新媒體時代非虛構寫作的現(xiàn)狀、問題與未來[J].編輯之友,2019(08):55-59.
[9]楊利娟.新聞業(yè)危機的商業(yè)主義救贖——以非虛構寫作平臺“真實故事計劃”的創(chuàng)業(yè)實踐為例[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41(07):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