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卓,關 眾
(1.吉林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2.吉林財經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發(fā)展區(qū)域經濟,必須結合本地特色,充分挖掘本地資源,實現(xiàn)資源效益的最大化。吉林省有一個極具開發(fā)價值的“金礦”,而且是“淺表層”的“金礦”,那就是打牲烏拉貢品文化。盡管目前一些地方對打牲烏拉貢品文化資源也有一定程度的開發(fā),但基本上屬于當?shù)剞r民和企業(yè)的“小打小鬧”,其蘊藏的巨大的商業(yè)價值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和開發(fā)。
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中,皇權一直是至高無上的,皇權統(tǒng)治是封建社會的核心。因此,各地最優(yōu)質的特產要敬奉給皇帝、進貢給朝廷。歷史上貢品的生產地經過長期文化積淀,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獨特的貢品文化,這種貢品文化成為經濟開發(fā)的寶貴資源?!柏暺贰眲t成了名優(yōu)產品的代名詞,成為企業(yè)品牌戰(zhàn)略不可多得的資源,如“某某貢酒”、“某某貢米”等等。
吉林省是貢品文化資源極其豐富的省份。有清一代,清廷設立了兩個貢品機構:一個是“江南織造”,在江寧、蘇州、杭州三地設立織造局,其主要職責是為朝廷生產所需絲織品;另一個就是位于今吉林市烏拉街鎮(zhèn)的打牲烏拉衙門。清代盛行“南有江南織造,北有打牲烏拉”之說。
《吉林外記》載:“打牲烏拉,滿語名為‘布特哈烏拉’,‘布特哈’,譯言虞獵也;烏拉,江也,故有打牲烏拉之稱”。[1]早在清朝入關之前,皇太極就曾親自來到烏拉,考察這里的特產風物,下旨八旗兵在當?shù)亟M織生產,向朝廷納貢。1629年,皇太極就將先行歸順的輝發(fā)部的十幾個姓氏的族眾一次性撥遷到烏拉城落籍,并初創(chuàng)滿洲打牲朝貢八旗,專司歲貢方物特產于后金政權。[2]
順治14年(1657年)正式成立“打牲烏拉總管衙門”(位于今吉林市龍?zhí)秴^(qū)烏拉街鎮(zhèn)),隸屬內務府,主要任務是采捕地方土特產作為貢品。打牲烏拉貢品種類達千余種,主要為食品、藥品、裝飾品、祭品、軍品等。祭品有春秋兩祭祭品,貢品有月貢、歲貢、萬壽貢等。貢品又分為頭次鮮、二次鮮、歲進貢品及年例貢品。[3]
衙門領有22處廣袤的采貢山場和64條采珠江河。“今人多熱說江南三織造衙門,確實,朝堂宮闕內一切的華麗與煥彩,都是出自那里的機杼,然而同屬清廷內務府的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承擔采貢的任務之重,貢例之多,貢品之繁,遠迢于三織造衙門之上?!盵4]
打牲烏拉所涉范圍,為松花江沿岸土地最為肥沃、物產最為豐富的廣袤地區(qū)。根據(jù)《打牲烏拉鄉(xiāng)土志》記載:“烏拉地居,在京師東北二千三百七十里,至吉林省城東北七十里。東至窩機口子東老封堆為界,七十余里;南至依罕阿林河口,三十五里;西至石灰窖五十里;北至五里橋子九十余里;東南至靠山屯東老封堆為界,七十里;東北至四道梁子東老封堆為界,一百三十余里;西南至三家子屯,四十里;西北至八家子屯,八十里;周圍界址,共五百六十余里。”[5]154
雖然打牲烏拉涵蓋的范圍包括今天的吉林和黑龍江兩個省份的廣大地區(qū),但是打牲烏拉總管衙門設在今吉林省吉林市的烏拉街滿族鎮(zhèn),打牲烏拉的主要生產基地在吉林省,包括現(xiàn)在的永吉、九臺、舒蘭、蛟河、榆樹、雙陽等地。打牲烏拉進貢的主要貢品均產自今天的吉林省境內。
烏拉街附近的“打漁樓”是打牲烏拉獵捕鰉魚的基地,也是養(yǎng)殖儲存鰉魚的地方。鰉魚是松花江特產的一種鱘魚,體型巨大,一般都在百斤以上,大的則逾千斤。打牲烏拉設有專門的漁丁為朝廷捕鰉魚,捕獲后,入大水池內飼養(yǎng),待冬天上凍后,將鰉魚殺死冷凍,運往京城。
位于九臺區(qū)其塔木鎮(zhèn)的腰哈什瑪村一帶,是打牲烏拉貢米生產基地“五官屯”的所在??滴跛氖迥辏瑫r任烏拉總管穆克登報呈,在撥來幫捕蜂蜜的50戶丁內,挑選70名,分配到5個屯,承種官地。專司為朝廷生產糧食的“五官屯”就此誕生。[5]46
在今九臺區(qū)胡家鄉(xiāng),打牲烏拉在此設置蜂蜜營,專門為皇家生產蜂蜜,出產的椴樹蜜和胡枝子蜜,顏色較白,結晶細膩,被冠以“白蜜”之名,成為重要的貢品。
此外,打牲烏拉在今吉林省境內還設有為朝廷采集松花江特產珍珠“東珠”的采珠營、為朝廷生產貢梨等水果的“果子樓”、為朝廷采集松籽的“松籽營”,還會組織牲丁從事采集人參、獵取動物皮毛等活動。
綜上所述,有清一代在吉林省內設立的打牲烏拉,形成了極其豐富的打牲烏拉貢品歷史文化資源。
1.物產文化資源。打牲烏拉在吉林省的地域范圍是松花江沿岸土壤最為肥沃、物產最為豐富的地區(qū)。打牲烏拉在這里所獲取的魚類、陸上動物類產品,以及糧食、蜂蜜等農副產品,作為貢品朝奉清廷,等于給這些產品貼上了尊貴的標簽。
2.人文文化資源。打牲烏拉衙門是清廷最后消亡的機構,其職能一直維系到辛亥革命之后。從事打牲烏拉各種生產活動的5萬多名牲丁人口,在辛亥革命后也沒有離開這片土地,一直繁衍生息到今天,使打牲烏拉文化得以保存。這里至今仍較好地保存著滿族薩滿文化習俗,保留著滿族馴鷹的傳統(tǒng)技藝,滿族剪紙、薩滿鼓的制作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得以傳承,烏拉滿族火鍋更是名揚天下。
3.景觀文化資源。在烏拉街鎮(zhèn)仍保留著清代的魁府、后府、薩府等清代古建筑,保留著百花公主點將臺等古跡。在當年打牲烏拉屬地,還保留著打漁樓、梨園等遺存,皇糧生產基地的“五官屯”石碑等文物也保存完好。在吉林市烏拉街滿族鎮(zhèn)的200多處文物中,有兩項成功申報為世界檔案文化遺產,有3項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15項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24項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打牲烏拉豐富的文化資源,為吉林省開發(fā)貢品經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首先,貢品生產的自然條件猶在。打牲烏拉所屬區(qū)域的自然環(huán)境雖與清代相比有所改變,但基本還保持原來的風貌。當初清廷確定這里為其貢品生產基地,看中的就是此地適宜的氣候、肥沃的土壤、豐富的物產以及沿松花江的優(yōu)越地理位置,而這一切都沒有改變。因此,這里仍具有生產“貢品”的自然條件。
其次,打牲烏拉人文環(huán)境適合發(fā)展旅游業(yè)和餐飲業(yè)。如今,打牲烏拉衙門雖早已成為歷史的煙云,但當年為清廷生產貢品的滿族牲丁的后裔仍然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打牲烏拉的文化傳統(tǒng)也被比較完整地保留下來。與打牲烏拉相關的典籍文獻、歷史傳說、古跡建筑等都有大量的遺存,與貢品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數(shù)十項之多。這些資源的存在,使得吉林省十分適宜開發(fā)相關的旅游業(yè)和餐飲業(yè)。
最后,打牲烏拉文化非常適合與當代品牌經濟融合。打牲烏拉的歷史文化資源稍做“加工”就可以注冊成品牌。比如,清代在打牲烏拉設立的糧食生產基地“五官屯”,具有完整的文字記載,可以明確確定當年具體的地理位置,“五官屯”的官刻石碑已經出土,并被很好地保存起來。當年五官屯滿族糧丁后裔已經成立了家庭農場和合作社,并以“五官屯”注冊商標,當年生產貢米的牲丁后裔在生產貢米的地方從事生產,品牌效應十分顯著。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打牲烏拉文化是吉林省發(fā)展地方經濟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將這些資源與現(xiàn)代企業(yè)的生產方式相結合,將歷史文化資源與品牌建設相結合,組建生產基地,打造特色品牌,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營銷效果和可觀的經濟效益。
具體而言,利用打牲烏拉文化資源,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進行開發(fā)。
1.貢米。松花江水的滋養(yǎng)、適宜的無霜期、肥沃的黑土地,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加上勤奮的吉林人的精心耕作,吉林大米已經享譽中外。如果給吉林大米插上“貢品經濟”的翅膀,定會大大提升吉林大米的附加值,獲得更大的聲望和收益。除大米外,烏拉街的白小米也是打牲烏拉的一大貢品特產,極具開發(fā)價值。
2.土特產。如上所述,打牲烏拉為清廷進獻的貢品達千余種,足以說明這一地區(qū)物產的豐富。有清一代,曾在這里設置蜂蜜營、松籽營、采珠營、果子營等生產單位。如今,這些土特產生產大部分被完整保留下來,將打牲烏拉歷史記載和故事傳說與當代的生產方式相結合,就可以進行相關土特產的品牌開發(fā)。把打牲烏拉文化作為一條線,就可以把松籽、蜂蜜、鹿產品、水果、菌類等土特產開發(fā)為系列貢品品牌。
3.餐飲。打牲烏拉貢品文化可以極大地豐富“吉菜”品種和特色。烏拉街的“烏拉滿族火鍋”是比較典型的具有打牲烏拉特色的吉林餐飲名牌。盡管已經有較大的名氣,但烏拉火鍋在文化開發(fā)方面顯然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
除烏拉火鍋外,利用打牲烏拉的文化資源,還可以開發(fā)眾多的具有吉林特色的餐飲項目。比如“鰉魚宴”。鰉魚體大肉鮮,是深受清代歷任皇帝喜愛的美食食材。康熙皇帝曾有詩贊云:“更有巨尾壓船頭,載以牛車輪欲折,水寒冰結味益佳,遠笑江南夸魴鯽”。在清代,鰉魚一直是只有皇家才能享用的美味。通過查閱歷史資料,開發(fā)品種豐富的鰉魚宴,定會為“吉菜”增添亮麗色彩。
4.旅游。打牲烏拉所屬區(qū)域留下了烏拉街古建筑、打漁樓等大量古跡,也留存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shù)氐臐M族人較好地保留了薩滿文化等滿族文化習俗,這些為開發(fā)旅游產業(yè)提供了資源保障。打牲烏拉文化資源是吉林省發(fā)展旅游業(yè)不可多得的獨特優(yōu)勢。
近幾年,筆者曾多次赴九臺其塔木鎮(zhèn)腰哈什瑪滿族村、烏拉街鎮(zhèn)、鷹屯等打牲烏拉屬地的鄉(xiāng)鎮(zhèn)進行實地調研。從調研了解的情況看,打牲烏拉所涉地區(qū)的相關文化保存較好,當?shù)匾矅@著這些文化傳承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開發(fā)。但是,無論從規(guī)模上看,還是從發(fā)展模式看,這些活動大多是農民或鄉(xiāng)鎮(zhèn)政府自發(fā)搞的,資金投入不足,活動規(guī)模不大,文化資源也遠遠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尚有廣闊前景。針對調研的情況,結合相關資料,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1.要有“頂層設計”。打牲烏拉文化資源涉及地域廣闊,而當前這種依靠農民或企業(yè)單打獨斗的開發(fā)方式,顯然難成氣候。應該在全省層面推出頂層設計,整合資源,綜合開發(fā)。從振興吉林經濟的戰(zhàn)略高度,把發(fā)展貢品經濟當作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
應該把發(fā)展貢品經濟納入長吉圖發(fā)展戰(zhàn)略之中,調動打牲烏拉涉及范圍內各個地區(qū)的積極性,結合當?shù)刭Y源狀況和經濟發(fā)展水平,形成貢品經濟帶。把發(fā)展貢品經濟與長白山旅游相結合,將貢品經濟作為長白山旅游的延伸項目,發(fā)展和拓展周邊產品。
2.組織專家學者開展開發(fā)式研究。要以打牲烏拉文化為依托,大力發(fā)展吉林省貢品經濟。打牲烏拉文化是一個“儲量”極為豐富的“金礦”,發(fā)展吉林省貢品經濟必須首先探明這個“金礦”的資源結構。要對打牲烏拉文化資源進行摸底分析,并結合不同產業(yè)提出開發(fā)方案。組建一支由文化專家、經濟專家和企業(yè)家聯(lián)手的研究團隊,由財政專項支持,形成打牲烏拉文化開發(fā)專題報告,為開發(fā)者和投資者提供有價值的指導和參照。
3.加強對外宣傳。發(fā)展吉林經濟,要講好吉林故事,做好對外宣傳。打牲烏拉文化不缺少“故事”,缺少的是對這些故事的收集整理和宣傳推廣。在加強文化摸底研究的同時,媒體、宣傳部門應加大對這一文化資源的宣傳和推介。要把打牲烏拉的故事講到全國,講到全世界。文藝團體可以利用打牲烏拉文化素材創(chuàng)作相關的文藝作品,讓更多的人通過觀看文藝演出等方式了解打牲烏拉文化,從而激發(fā)對“吉林貢品”的了解、興趣和鐘愛。
4.廣泛吸引資本投入。筆者在調研中了解到,現(xiàn)在已經有一些民間資本看好這一文化資源,正在與當?shù)卣推髽I(yè)洽談投資合作事宜。社會資本對打牲烏拉文化的吸引力也驗證了這一文化資源的投資價值。因此,吉林省政府和相關地區(qū)的地方政府應做好基礎性的文化整理、宣傳工作,做好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同時,推出優(yōu)惠政策,吸引資本投入并參與吉林省貢品經濟的開發(fā)。
5.處理好開發(fā)與環(huán)境的關系?!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開發(fā)貢品經濟也不能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當初清廷選擇這一地區(qū)作為貢品生產基地,看中的就是這里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
從開發(fā)項目上看,貢米的生產應該積極堅持綠色食品的理念,少用農藥化肥,把貢米品牌同時打造成綠色食品品牌。在調研中了解到,九臺其塔木鎮(zhèn)大量采用生物方式消除水稻病蟲害,既實現(xiàn)了貢品開發(fā),又保護了環(huán)境,提升了產品的品質。這樣的生產模式值得推廣。
植物類土特產品以采集生產方式為主,這些產品本來就是野生的,自然也是綠色食品。對此要防止過度開發(fā),保證自然環(huán)境免遭破壞。動物類土特產品雖然不再適合獵捕的生產方式,但可以通過養(yǎng)殖的方式來獲取。比如鰉魚,在松花江生存的野生鰉魚已經不多,必須嚴格加以保護,嚴禁捕撈。但是,人工養(yǎng)殖鰉魚的技術已經成熟,完全可以通過養(yǎng)殖保證供應。
還有一類活動,因其極具文化價值,應該堅持開發(fā)與保護兼顧的原則,在政府的嚴格監(jiān)管下允許有限度的開發(fā)。比如,滿族的馴鷹表演,作為文化價值較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極具觀賞價值,對于保護傳統(tǒng)文化和發(fā)展旅游業(yè)都具有重要意義。按照滿族馴鷹的傳統(tǒng)習俗,鷹把式冬天捕鷹、馴鷹,到春季是要把鷹放歸大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