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即將出版的新書《選址學概論——單店選址理論與實務》里已有說明,地攤或集市形式是人類開店和商業(yè)的早期形態(tài),它并不是新興的事物。相反,地攤卻是一種非常古老的人類商業(yè)形式,是實體店面的祖先。
如今,隨著就業(yè)壓力大、經濟下行、外貿壓縮等現實因素,地攤經濟可能會在短期內于中國的大江南北風生水起。關于這個老事物,我大膽做了幾點分析和預測,與大家分享:
無論是實體店面還是電商的商家,都有可能分離出一部分人,或者是全職或兼職的員工,或者是各種名義的經銷商、代理商,甚至出現關于地攤職位的新名詞崗位,都會在允許出攤的地域進行選址爭奪戰(zhàn)。
對于那些經營得好的地攤,不管是攤主自己有意為之還是被別人咨詢下的被動為之,地攤的特許經營與連鎖經營極可能出現。但因為很多地攤并非公司行為而多數是個體戶或自然人。所以,為了規(guī)避“一條兩法”,形式不是特許經營但實質是特許經營或連鎖經營的商業(yè)模式即將出現。
海選完成之后,特許人企業(yè)、投資公司將會以模仿、入股、收購、合作、挖人等多種方式把好項目、好產品、好技術等納入自己的經營范圍之內。如此,將極大地挖掘出各地深藏民間的好項目、好產品、好技術等。然而,這些海選卻可能對一些地攤造成致命性的打擊,因為人財物實力雄厚的企業(yè)會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標準化、創(chuàng)新并進而超越原本地攤上的原創(chuàng)性產品或服務。
首先出現的基本上都是直營,之后是以采購聯盟等形式為首的自愿連鎖,但最后一定是以特許經營為終結和主流,因為只有特許經營才能實現最大化的質量、價格、規(guī)模、品牌、利潤與收入等效果。
也就是說,所有產業(yè)的人群,都有可能直接參與到地攤經濟中。包括第一二三產業(yè)、國企民企私企等在內的企業(yè)都可能擺地攤,或者,把地攤作為新時代、新形式下的一種銷售渠道。
這些第三方會以各種內容和形式專門為地攤服務,其服務的內容包括提供產品、供應商、代加工、資金、培訓、策劃、設計、廣告、營銷、咨詢,甚至人力勞務、代泊車、代駕,等等。
改變的內容可能會包括更低價、更強調品質和品牌、夜間營業(yè)、要求更低的房租、員工工資福利等上漲、選址靠近或遠離地攤區(qū)域、更優(yōu)良的環(huán)境、更優(yōu)秀的服務等,而這些改變都是為了應對地攤商業(yè)的低價、品質良莠不齊、夜經濟、煙火味的體驗感濃厚、進入門檻低、服務水平不高、消費環(huán)境差等特點。
首先,地攤人群通過擺地攤會擁有一定的商業(yè)經驗、資金實力,在他們想把規(guī)模做大、實體店面化、成功率更高、獲得更好的供應鏈等的時候,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就會考慮加盟而非自己獨立創(chuàng)業(yè)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