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思雨(中國礦業(yè)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建筑體系的成熟期,也是中國佛教建筑的鼎盛期。這一時期的建筑格局以及建造水平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但是現(xiàn)在遺存下來的實物不太多,殘存的大多數(shù)也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格局,以下分別從宗教建筑和木結構建筑依次介紹隋唐時期的建筑遺存。
宗教建筑是有靈魂的,其崇高與完美往往使步入其中的人們嘆為觀止,甚至被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所征服。隋唐統(tǒng)治者非常重視宗教對于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作用。這一時期中國佛教達到了鼎盛階段,許多皇帝推崇大規(guī)模的佛寺建造活動,使得佛寺建筑無論在規(guī)模、尺度還是數(shù)量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極盛狀態(tài)。
隋唐時期的重要佛寺多沿用當時宮殿的布局,以矩形院落為單位,院落南北開門、周圍有回廊,主殿建在中心院落的中央,左右有廊與院落東西廊相連,形成“日”字形平面。這一時期的寺院大致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是皇家自建寺院,比如武則天時期下令修建的奉先寺,它位于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上,它是龍門石窟規(guī)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寺中最著名的是露天窟龕的盧舍那大佛,透過佛身壯實厚重韻,律般的道道曲線,額面上大而彎曲的眉線以及微微浮起的唇線似乎可以看到大唐盛世的開明富強。第二等級是國家下令各州府建的寺院,需按照國家的統(tǒng)一標準建造。比如隋朝敕建的大興善寺,位于長安城東靖善坊內,它是中國佛教八宗之一的密宗祖庭,隋唐帝都長安的三大譯經場所之一。寺院占地約120余畝,以佛教建筑為中心形成南北平行的三條軸線,主要建筑沿正南正北方向,呈一字形排列在中軸線上。除了大興善寺,大慈恩寺、西明寺也是隋唐時期遺存下來的寺院。第三等級是諸王、公主、貴族、貴官、富商出資建造的寺院,規(guī)格相對低一些;第四等級是地方鄉(xiāng)里建造的佛堂。
唐末之后,中國佛教鼎盛期已逝,佛教居于社會生活中心的情勢一去不復返,之后再無朝代如隋唐時期般大規(guī)模進行佛教寺院的建造。
木結構建筑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并且是我國傳統(tǒng)建筑的主要形式。木材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在建筑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和力,可以消除建筑的冰冷感使得建筑更具有溫度。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筑實物是隋唐時期的建筑,并且隋唐時期的木結構建筑已經形成了嚴整的制作方法,建筑技術和藝術也有很大的發(fā)展。但是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間推行一系列“滅佛”政策,導致大量寺廟全部拆毀。遺存下來的的唐代木結構建筑尚且保存較為完好有四座,全部位于山西省,以下將進行分別介紹。
第一座是位于山西省五臺山縣陽白鄉(xiāng)的南禪寺正北面大殿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筑,這座建筑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和他們的營造學社成員于1937發(fā)現(xiàn)的,這個發(fā)現(xiàn)打破了日本學者界“中國大地上已無唐代木結構建筑”的斷言。南禪寺大殿梁架穿插交織、精密勁健、內構簡單,卻造就了莊重雄渾的外觀。結構部件的設計追求實用大于形式,殿身四周檐柱12根,建筑斗拱宏大,屋頂舉折和緩,廣檐翼出。整個寺廟設計結構邏輯十分清晰、簡潔,簡單重疊的木結構組合,既不用鉚釘,又不用鑿孔開洞,其下昂斜度設計和屋架總舉設計尺寸是根據三角形的相似關系而確立的,這也是它遺存至今的一個原因之一。第二座是同樣位于山西省五臺山的佛光寺大殿,其轉角輔佐利用七輔作雙抄雙下昂結構,斗拱的高度約等于柱高的一半,每一個構件都有其結構功能。柱礎呈現(xiàn)出蓮瓣形狀,屋頂使用的是“大叉手”架構,斗拱穩(wěn)健牢固、出檐深遠,斗拱斷面尺寸為210乘300厘米,是晚清建筑斗拱斷面的十倍,屋檐探出達3.96米,這在宋以后的木結構建筑中很難找到。第三座是位于山西省芮城縣的廣仁王廟,其結構簡練、古樸雄渾,斗拱碩大,拱瓣棱角顯明,叉手長壯,侏儒柱細短。內部梁架的結構為通檐四椽袱架構,五鋪作斗拱,雙抄偷心造,屋頂舉折平緩。它是現(xiàn)存的四座木結構建筑中唯一的一座道教建筑。第四座是位于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王曲村的天臺庵,其裝飾簡樸,相交嚴實。佛殿建在一米高的石臺基上,屋坡舉折平緩,四翼如飛,單檐簡板布瓦,琉璃脊鴟吻歇山頂。天臺庵雖然具有很多后期修繕的痕跡,但它依然是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中國現(xiàn)存唐代木結構建筑的珍貴實例。
隋唐時期的木結構建筑無論是結構還是建造水平,都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其之后歷朝歷代的木構結建筑,繼承并發(fā)展了隋唐時期的營造技術和藝術。
色彩是視覺世界里的第一要素,人類從自然界不斷的發(fā)現(xiàn)和欣賞色彩,從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最終學會創(chuàng)造和應用色彩。建筑通過造型和色彩來塑造美感,建筑色彩與很多因素有關,包括自然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人文歷史、政治、價值觀、市民文化等等。隋唐時期社會繁榮開放,唐朝通過絲綢之路促進了與西域和歐亞國家的思想文化交流,這一時期的文化百花爭艷,建筑風格色彩奔放自由并且影響著隋唐之后歷朝歷代以及現(xiàn)當代建筑的審美。
唐代的建筑營造歸“禮部”所管,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和嚴格的禮制,唐代統(tǒng)治者本就十分注重運用色彩來維護其封建統(tǒng)治,所以建筑的色彩也自然成為等級和身份的象征。以下將淺析這一時期建筑的屋頂、墻面、木構架以及臺基的色彩。
中國的古建筑以木結構為主,由屋頂、構架和臺基三部分組成,有“三段式”之稱,其中屋頂占比最大,視覺效果也就最突出。對屋頂色彩起決定性作用的構件是瓦當,普通建筑的屋頂大多使用灰瓦和黑瓦,根據唐大明宮遺址出土的釉陶磚瓦實物情況顯示,宮殿使用的琉璃瓦多以綠色為主,藍色次之。墻面對建筑起到分割和圍合的作用,影響墻面色彩的重要因素是材料,隋唐宮殿的墻體有版筑夯土墻、土坯等,大多數(shù)墻面繼承了秦漢以來的墻面抹灰做法,因而外墻的顏色多以白色為主。對傳統(tǒng)的木構架建筑進行裝飾的方式主要有雕飾和彩畫兩種,彩畫既能起到裝飾的作用還能起到防蟲、防腐的效果。唐代的木構架大多呈現(xiàn)紅色,斗拱、梁枋涂黃色、白色等淺色使得構件更加具有立體感。上文提到的木結構建筑遺存佛光寺大殿的天花板上繪有白色的圖案,這些圖案和顏色都有唐代簡潔的特征。中國古代的木結構建筑為了防止其構件受潮,因而大多建在夯土臺基上,并且自古殿堂建筑就有高臺之風,用于顯示階級地位。最早的臺基出現(xiàn)在商周時期堯帝的宮殿,為黃色。臺基的材料大多是以磚石為主,所以色彩比較單一,普通建筑物的臺基大多是以青色和灰色為主,唐代大明宮遺址出土了蓮花紋的琉璃磚,有綠色和藍色,色彩明亮,這給磚石的顏色限制帶來了突破性的改變,這也是唐代宮殿臺基最為與眾不同的亮點。
綜上所述,隋唐時期大多數(shù)建筑的外觀色彩為灰黑色屋頂,屋脊有琉璃藍綠來判斷等級,白色墻面,紅色木架構以及青灰色臺基。
建筑的色彩可以反映其歷史階段的營造技術和藝術以及材料工藝。以下將會從色彩這一形式語言出發(fā)對上文提到的佛光寺大殿、南禪寺大殿以及敦煌壁畫中的隋唐建筑進行簡單的分析。
現(xiàn)存的佛光寺大殿見于敦煌壁畫五臺山圖,但其色彩與壁畫中的色彩有很大的不同,現(xiàn)存的外墻為紅色而壁畫中為白色,現(xiàn)存建筑外觀主要有灰黑、紅、白色,屋脊配有綠色和黃色的琉璃瓦。歷經會昌滅法留存至今的南禪寺大殿的色彩與佛光寺大殿相似,為灰色、白色、紅色和原木色。
隋唐時期的建筑色彩主要有灰黑色、綠色、藍色、白色、青色等。等級高的建筑會有一些明亮的琉璃裝飾,普通建筑的色彩比較單一,更凸顯建筑結構。建筑色彩間平衡和比例得當,突出了建筑的美感和空間感。
建筑是時代的縮影,它記錄的是每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明史,隋唐建筑綜合反映了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這一時期有現(xiàn)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筑,而宋之前的建筑色彩涉及的不多,這就是研究其價值所在。然而隋唐建筑尚存的已是鳳毛麟角,很多研究可考證的內容寥若星辰。對于有所呈現(xiàn)的可以挖掘的十分清晰,但是歲月褪去的卻難究其實。所以本文的研究只能算是滄海一粟,浩海小舟,這就需要更多的人跨學科多角度的對視整個歷史時代的方方面面更深入地去探索、對比、研究,逐步精進結論去接近事實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