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先德,謝海萍,夏 可
(廣東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510925)
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建設西江億噸黃金水道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打造珠江和西江經濟帶標志性工程。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的主要任務是以防洪、發(fā)電、航運和水資源配置為主,結合灌溉等綜合利用。在流域防洪、水資源配置、緩解廣西電力緊張及桂中旱區(qū)干旱缺水等問題起到重大作用。
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建設,必定涉及到大量的征用土地、耕地,大藤峽工程建設征地移民安置涉及貴港、來賓、柳州3 市,桂平、武宣、來賓、象州、柳江、鹿寨6 縣(市、區(qū)),工程建設永久征收土地27.71 萬畝(約184.73 km2),其中庫區(qū)26.75 萬畝(約178.33 km2)、樞紐工程建設區(qū)0.96 萬畝(6.4 km2);含河流水面約15 萬畝(100 km2),其中耕地5.65 萬畝(約37.67 km2)。工程臨時征用土地0.86 萬畝(約5.73 km2)。規(guī)劃水平年搬遷人口18 295 人(庫區(qū)11 553人、樞紐工程建設區(qū)6 742 人),生產安置人口42 616(庫區(qū)39 892 人、樞紐工程建設區(qū)3 724 人),征地移民投資約131 億元(庫區(qū)116.8 億元、樞紐工程建設區(qū)14.2 億元)。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移民安置涉及面大,移民工作任務艱巨。國內一些工程移民項目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問題,移民安置區(qū)發(fā)展情況不佳,移民心理不平衡,是否能夠順利安置居民,滿足居民生產生活質量不下降,對水利工程的安全生產建設有著重要的影響,更是維護工程后期安全運行的重要保障[1]。
水庫移民屬于非自愿性移民中的一種,水庫移民的涉及面及其廣泛,包括政治、經濟、社會、資源、環(huán)境、人口等諸多方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涉及到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若是處理不當,有可能會造成當地百姓較大程度的經濟和文化損失,繼而引發(fā)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何利用水利工程樞紐建設地獨特的人文地理特色,結合工程項目提高當地百姓生活質量,對促進當地產業(yè)結構、助貧脫貧具有重要的意義。水庫移民工作具有許多特點,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政策性、綜合性以及復雜性等特點[2]。移民工作的進行通常分為三個階段:前期準備階段,在水利工程建設前期做好土地占用估算統(tǒng)計,依照相關規(guī)定、流程發(fā)布停用、停建通知;中期核查階段,做好宣傳工作,鼓勵移民積極搬遷,同時開展土地確認、實物指標清算等相關工作;后期扶持階段,通過長期補償或者一次性補償給予移民實物補償,確保居民安置點衛(wèi)生、教育、交通、治安等基礎健全。
現(xiàn)代經濟發(fā)展迅速,社會能源需求越來越大,開采傳統(tǒng)不可再生能源對環(huán)境破壞性強,尋找到數量和質量都比較客觀的可再生能源是未來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中國總體水資源儲量客觀,尚未開發(fā)的水資源較為豐富,通過修建大型水利樞紐用于發(fā)電、灌溉、運輸、防洪、抗旱等,既能滿足社會能源需求,也能保住青山綠水,是利國利民的重要舉措。但是,由于大型水利樞紐的修建往往要占用和淹沒大量土地,當地的水庫移民為中國水利水電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受到水利工程樞紐影響而搬遷的,大都是原住民村鎮(zhèn),經濟發(fā)展往往比較落后。又由于搬遷安置的影響,使得居民原有的生產、生活體系受到影響,所享受的衛(wèi)生、教育、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狀況趨于惡化[3]。搬遷后的社區(qū)物質基礎更加脆弱、生產方式更加緊迫、發(fā)展目標差異化更加明顯,導致移民很難依靠自身的能力實現(xiàn)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目標[4]。為了幫助水庫移民安置工作的順利開展,國家高度重視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在外部資源的扶持下,水庫移民安置點社區(qū)的公共設施趨于完善,水利工程相關產業(yè)結構升級,使得水庫移民人均收入逐年上升。
本文旨在對大藤峽水利樞紐移民工作實施情況進行調研,通過科學方法進行分析,提出有效對策,對保障移民權益、推動移民工作順利進行有著重要意義,同時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可靠的分析資料。
本文主要采取實地調研法進行,前往移民安置點訪問安置點移民填寫問卷調查,樣本采用隨機方式抽取,涉及到各個年齡階段,其中30 歲以下占8.1%,30~50 歲占25.5%,50~60 歲占51%,60 歲以上占15.3%,由于移民主要收入來自外出務工,所以受訪問對象中老年人居多。本文研究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幾個。
本文通過搜集關于移民搬遷的歷史事跡,分析總結移民后原住民面臨的經濟社會問題,針對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周邊人文歷史做考察,有針對性地梳理調研方向與研究目標,為調研成果的論據奠定基礎。
大藤峽水利樞紐庫壩區(qū)移民安置點總共為11 個,其中桂平市7 個,武宣4 個。本次調查地點為桂平市南木鎮(zhèn)大成塘移民安置點,大成塘移民安置點實際安置1 054 戶3 360人,安置點第1~10 組團房屋工程建設基本完成,移民已搬遷入住,共安置865 戶2 730 人。采取實地抽樣調查,對大成塘移民新區(qū)已經入住的移民進行問卷調查,并與桂平市移民局取得聯(lián)系,收集移民搬遷安置實施情況資料。通過對安置點實地調查、抽樣調查、問卷調查等方法于2019-07—08對大藤峽水利樞紐移民工作進行調查研究,主要對移民前后居民生產生活水平、國家后期扶持政策實施情況、安置點社區(qū)生活環(huán)境等進行了詳細考察。
大中型水庫移民往往涉及到環(huán)境、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科學技術,通過對比前人研究成果,對調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得出客觀、科學、合理的調研成果,為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移民工程提出建議。
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大成塘移民搬遷前后主要家庭收入來自工資性收入。其中主要原因是搬遷入安置點居民受到大藤峽水利工程建設的影響,位于淹沒區(qū)和工程建設區(qū)的大部分耕地被征用,許多村民面臨無地可耕的情況,而外出打工往往收入較高,許多年輕力量基本常年在外工作,農忙時節(jié)兼顧農業(yè)生產。對于臨時搬遷的居民給予一定的生活補助,據統(tǒng)計結果顯示,居民收入有所增長。
移民生活條件方面,主要調查咨詢了幾個方面。認為相比移民前安置地的社會治安狀況無明顯變化和較為穩(wěn)定的移民占81.63%,認為不太穩(wěn)定的占18.37%,這是由于剛剛搬遷入移民安置點,各項安保措施還沒有完善,導致少數居民心理上有些許警惕。同樣受到影響的還有地方配套教育資源情況,當地小學已經建設完成,但是學校當中一些運動場所仍在建設中。移民認為子女在移民后配套教育資源有所改善和沒有變化的的占78.57%,說明大部分學生能夠享受到與移民前相同和以上的教育資源。道路交通方面,大成塘移民安置點開通了公交,可以直接乘坐公交車前往市中心,比移民前節(jié)約了很長的時間。通過調查走訪,部分移民反應安置點出現(xiàn)頻繁斷電、斷水現(xiàn)象,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及時解決這些生活問題。
大成塘移民安置區(qū)是大藤峽水利工程樞紐移民安置區(qū)示范點,經實地走訪發(fā)現(xiàn),社區(qū)配套的小學、幼兒園、村民活動中心、村民服務中心已經建起,整體風格采取江南水鄉(xiāng)式的布局,在中心廣場還建成了一座高塔,別具一格。展望未來,大成塘移民安置點終將成為集特色農產品、戶外休閑娛樂和田園風情于一體的特色化旅游景點。安置區(qū)配套有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包括社區(qū)活動中心、大型劇場、水上樂園、展現(xiàn)當地特色的展廳、高檔居住場所等公共服務設施,利用片區(qū)周邊的山水自然格局和庫區(qū)優(yōu)美風景,規(guī)劃形成“山環(huán)水抱,壩聳云繞,城侍湖畔”的移民小鎮(zhèn),從而提升桂平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利用旅游業(yè)等第三產業(yè)帶動當地居民經濟收入提升。
通過對大藤峽水利工程樞紐移民安置區(qū)的實地調查研究,從調查問卷結果和實地考察訪談記錄資料中得到了以下幾點結論與建議:大藤峽水利工程樞紐移民安置工作開展有序,各級部門合作統(tǒng)一,使得移民在搬遷后的生產、生活能夠維持原有水平甚至比搬遷前更好;移民搬遷住入安置點已較長時間,在此期間出現(xiàn)過多次斷水、斷電現(xiàn)象,建議相關部門能夠及時解決;移民安置點的旅游特色開發(fā)應該抓緊進行,通過轉變發(fā)展方式,利用經濟轉型升級與移民后期扶持相結合,從而使得移民生產和生活有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