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
《三字經(jīng)》與《百家姓》《千字文》,并稱為三大傳統(tǒng)國學啟蒙讀物?!度纸?jīng)》僅一千幾百字,它的內(nèi)容卻包括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jié)義等方面,其核心思想則囊括了“仁、義、誠、敬、孝”。由于它淺顯易懂,通俗易記,三字一句,朗朗上口,誦讀時對于了解常識、傳播國學,懂得歷史故事中蘊含的道理,十分便利,所以被歷代的人們奉為經(jīng)典,不斷流傳。有人甚至說:“熟讀《三字經(jīng)》,可知千古事?!?/p>
南宋人王應(yīng)麟(伯厚),是《三字經(jīng)》最初的作者。所以其歷史部分,截至宋朝為止。隨著時代的變遷,各個朝代都有人對《三字經(jīng)》不斷地加以補充和修訂。比如清道光年間,賀興思就修訂了關(guān)于元、明、清三代的歷史,共二十四句話。到了民國初年,著名學者章太炎(炳麟),也專門出版了一個《三字經(jīng)》增訂本,成為將近一個世紀以來,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流傳最廣的版本。
章太炎,浙江余杭人,原名學乘,后易名炳麟。因為反清意識濃厚,仰慕顧絳(顧炎武原名)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世人稱之為“太炎先生”。他是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研究范圍涉及歷史、哲學、政治等,一生著述甚豐。那么,章太炎究竟為何要修訂《三字經(jīng)》呢?
章太炎認為,假如用以教育兒童,今天的教科書都遠不如《三字經(jīng)》。顯然,他是為當時的學生傳統(tǒng)文化知識水平下降而深感擔憂。所以“重為修訂,增入者三之一,更定者亦百之三四,以付家塾?!痹髦械牟簧賰?nèi)容,他必須賦予民國時代特征。比如把原《三字經(jīng)》后段的“上致君,下澤民”,改成了“上匡國,下利民”,正是跟上時代潮流的體現(xiàn)。
(摘自《海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