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 李雋麗 李瓊
【摘要】目的:分析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菌的臨床檢驗結果。方法:本次研究中的觀察對象均選自于在本院接受治療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當中,50例患者均為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期間入院。取上述患者的痰液標本開展實驗室涂片檢查,采用微生物鑒定藥敏分析系統(tǒng)讀數(shù)儀對痰液分離出的病原菌藥敏結果進行分析。結果:5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革蘭陰性桿菌占比較革蘭陽性球菌占比和真菌占比高,其中革蘭陰性桿菌對頭孢噻肟、頭孢曲松以及氧氟沙星等藥物存在廣泛耐藥現(xiàn)象。結論:分析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菌有利于患者用藥治療方案的調(diào)整,可提升藥物使用科學性、準確性以及針對性,且有利于預防臨床中抗菌藥物濫用現(xiàn)象。
【關鍵詞】痰菌 下呼吸道感染 臨床檢驗耐藥
下呼吸道感染屬于臨床中較為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主要因多種微生物感染所致,具有并發(fā)癥多、死亡率高等特征,若患者的病情未獲得合理的控制,可導致臟器功能衰竭,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相比于上呼吸道感染而言,下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發(fā)病率較高,且隨著臨床中抗菌藥物種類的增加、抗生素藥物濫用現(xiàn)象頻發(fā),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細菌耐藥性逐漸增強。為此治療下呼吸道感染的過程中需要及時開展痰菌檢驗工作,以明確細菌耐藥情況,調(diào)整用藥方案,提升疾病的臨床療效以及治療安全性。本研究旨在分析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菌臨床檢驗結果,特抽選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部分在本院接受治療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展開研究,具體內(nèi)容闡述如下。
1資料、方法
1.1資料
本次研究特在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抽選50例作為觀察對象,上述患者當中,男性例數(shù)占30例,女性例數(shù)占20例:年齡范圍:年齡最大值為72歲,年齡最小值為39歲,年齡平均值為(56.8l±4.76)歲:住院時間范圍:住院時間最短為1周,住院時間最長為5周,住院時間平均值(2.08±0.27)周。上述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入選標準:經(jīng)過臨床檢查被確診為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存在同呼吸道感染疾病診斷標準相符的主要臨床癥狀的患者。
排除標準: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存在的患者:有血液性疾病存在的患者;重要臟器功能嚴重受損的患者。
1.2方法
采集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標本待檢,檢測樣本檢查之前反復清潔患者的口腔,取其深喉痰液存放至無菌盒當中送檢。針對痰液較少吸取采集難度較大的患者,可依據(jù)其實際情況實施霧化吸入干預以后取痰液待檢樣本。以痰涂片方法開展分離工作并且完成藥敏試驗。
取待檢痰液接種至巧克力平板、革血平板和麥康凱平板當中,將痰液待檢樣本放入之培養(yǎng)箱當中進行培養(yǎng),時間為17-24h,維持培養(yǎng)箱的溫度為36。C左右。擇取菌落開展涂片以及革蘭染色操作,區(qū)分細菌(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獲取純菌落制備菌液,依據(jù)革蘭染色的結果,將對應的菌液接種至相應的革蘭陰性板或者陽性版當中,對結果進行分析。取濃度適宜的菌液分別將其接種至革蘭陰性板或者陽性板當中,孵育17-24h,將革蘭染色相關結果作為參考,對檢驗結果進行分析。
1.3觀察指標
(1)觀察并統(tǒng)計上述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情況[真菌(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革蘭陽性球菌以及革蘭陰性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
(2)記錄并分析上述患者主要革蘭氏陰性菌的耐藥情況(氧氟沙星、頭孢噻肟、頭孢曲松、頭孢他啶、環(huán)丙沙星以及頭孢吡肟)。
1.4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中相關觀察指標數(shù)據(jù)在分析匯總以后均錄入至SPSS20.0版統(tǒng)計學軟件中處理,采用“%”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的表述形式為P<0.05。
2 實驗結果
2.1 5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當中共檢出病原菌30株,其中革蘭陰性桿菌占比>革蘭陽性球菌占比>真菌占比,詳細結果見下:
30株病原菌當中包括6株真菌,占比為20.00%,其中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各占2株,占比均為33.33%:9株革蘭陽性球菌,占比為30.00%:15株革蘭陰性桿菌,占比為50.00%,其中銅綠假單胞菌3株,占比為20.00%,肺炎克雷伯菌6株,占比為40.00%,大腸埃希菌6株,占比為40.00%。
2.2肺炎克雷伯菌耐藥藥物中,頭孢噻肟占比>頭孢曲松占比與氧氟沙星占比:大腸埃希菌耐藥藥物當中,氧氟沙星占比>頭孢噻肟占比、環(huán)丙沙星占比、頭孢他啶占比、頭孢曲松占比:銅綠假單胞菌耐藥藥物包含頭孢噻肟、氧氟沙星以及頭孢曲松。詳細結果見下文:
6株肺炎克雷伯菌當中,頭孢噻肟占比為66.67%( 4/6),頭孢曲松與氧氟沙星占比均為16.67%(1/6)。
6株大腸埃希菌當中,氧氟沙星占比為33.33%(2/6),頭孢噻肟、環(huán)丙沙星、頭孢他啶和頭孢曲松占比均為16.67% (1/6)。
3株銅綠假單胞菌當中,頭孢噻肟、頭孢曲松以及氧氟沙星占比均為33.33%(1/3)。
3 討論
下呼吸道感染在臨床中屬于發(fā)病率較高的感染性疾病,指的是下呼吸道受某種因素的影響與刺激,影響呼吸防疫機制,進而誘發(fā)下呼吸道感染發(fā)生。相關統(tǒng)計表明,近年來,下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遞增的趨勢,該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升而逐漸趨于理想化,但是受抗生素藥物濫用的影響,多數(sh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均有抗生素依賴癥存在,極大程度上提升疾病臨床治療的難度。由于下呼吸道同機體多臟器之間存在密切關聯(lián),若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情況未獲得有效的控制,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可對其重要臟器功能產(chǎn)生影響,甚至可誘發(fā)臟器功能衰竭,最終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