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政冉
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為貫穿、落實黨的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各項部署,實現(xiàn)刑事案件訴訟階段及程序上的繁簡分流,提高訴訟效率價值,解決司法實踐中“案多人少”的窘境,我們在司法實踐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為完善刑事訴訟制度的構建提供了更好的解決思路和數(shù)據支持,以期探索思路、積累經驗,構建和完善便捷、高效,能更好地提升訴訟效率價值的認罪認罰制度下的速裁程序體系。
2014年6月在北京等20個城市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
2014年8月,兩高兩部發(fā)布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辦法。
2016年9月在北京等18個城市開展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
在試點工作成果經驗總結基礎上,2018年10月通過刑訴法修正案。至此,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和速裁程序正式入法,把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確立為一項重要訴訟原則,速裁程序單列一節(jié)納入一審程序。
兩高三部于2019年10月發(fā)布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意見,第42-45條明確規(guī)定認罪認罰制度下速裁程序的具體應用,這為司法實踐中速裁程序的應用提供了明確界定。但就我國目前速裁程序適用率而言,刑訴法速裁程序5個條文,指導意見4個條文,仍顯單薄。
據數(shù)據顯示,在我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率逐步提升,重慶、天津、江蘇等省份適用率已超70%。2019年8月,最高檢在全國刑事檢察工作會議上提出,認罪認罰從寬適用率要提高至70%左右。最高檢副檢察長陳國慶表示,之所以將適用率定位為70%,主要是因為當前我國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案件比例達到80%以上,且呈上升趨勢,其中絕大部分是被告人認罪案件,對這些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下的速裁程序,對案件進行程序上的繁簡分流,符合簡案快辦、難案精辦的精神。
根據我國速裁程序的相關規(guī)定,適用速裁程序的前提是該案符合認罪認罰從寬的條件,換言之,符合認罪認罰從寬的法定情形是適用速裁程序的前提和必要條件。無疑,大幅提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率,會對速裁程序的適用率提升有很大的甚至關鍵性的影響作用。
據學者針對試點地區(qū)調研數(shù)據顯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及速裁程序在完善程序分流、節(jié)約司法資源方面發(fā)揮了極大優(yōu)勢。截止2017年11月底,對于認罪認罰案件,檢察機關審查起訴時限平均26天,人民法院審限在15日內的占83.5%;適用速裁程序審結的占68.5%;其中速裁案件當庭宣判率達93.8%。另有調研數(shù)據顯示,截止2018年9月底,在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審結的20余萬件刑事案件中,被告人上訴率為3.35%,其中速裁程序占比2.52%。服判息訟效果明顯。
我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建構和立法,是通過不斷完善和擴大簡易程序,以及建構速裁程序而實現(xiàn)的。①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和速裁程序自《刑事訴訟法》第三次修正案頒布實施以來,其貫徹落實所取得的積極意義及成效是很明顯的。刑事速裁程序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具有天然的契合性。②
根據刑訴法規(guī)定,認罪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認罪。有學者認為,這里的“自愿”是法律上的自愿,而非絕對意義上的自愿,③強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權衡利弊后,基于趨利避害的心理而主動供述;二是供述自己的罪行必須如實。因此認罪具有合法性、自愿性、真實性、明智性。
對于“認罪”的界定,學界不同的觀點大致如下:
第一,精確認罪說。以陳瑞華教授為代表,強調“認罪是對犯罪事實和罪名的認可”。不僅要承認其犯罪事實,還要認同檢察院指控的罪名。這與概括認罪說的觀點基本對立。
第二,概括認罪說。以陳光中教授為代表,支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很多。該學說認為,“被追訴人承認犯罪事實,自愿承認其行為構成犯罪,但不包括對罪名、犯罪形態(tài)等的認識和認同”。
第三,自愿認罪說??琢钣?、陳衛(wèi)東等學者認為“認罪”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認自己的犯罪行為是自愿地且不被脅迫地。
第四,綜合認罪說。此觀點對認罪觀點進行綜合概括,認為認罪不僅是自愿承認犯罪事實,還需對自己的行為性質有認知。
第五,實體與程序二分說。以王敏遠教授為代表,實體的認罪認罰情節(jié)作為一種量刑情節(jié)予以考慮,而程序的認罪認罰則是作為證據,影響定罪量刑。
就我國目前的立法及司法實踐,認罪認定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1.承認指控的主要犯罪事實,接受司法機關的認定意見,即使對個別案件事實情節(jié)提出異議,或對行為性質進行辯解,不影響“認罪”的認定;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數(shù)罪情形下區(qū)別情況對待:如實供述全部犯罪事實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僅如實供述部分犯罪事實,對全案不宜認定為認罪,對全案不能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對后一種情形,對如實供述部分人民檢察院有可從寬建議權,人民法院則可對檢察機關建議有選擇權。
認罰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愿意接受處罰。在理論界和實務界對認罪認罰作為啟動速裁程序的必要條件是否合理存在較大爭議。
認罰在不同訴訟階段表現(xiàn)不同:
1.在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明確向偵查機關表示愿意接受處罰;
2.在審查起訴階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明確表示自愿接受檢察機關的起訴或不起訴決定,自愿接受量刑建議,自愿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
3.在審判階段,明確確認簽署具結書是自愿的,并明確表示自愿接受處罰。
在司法實踐中,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自愿認罰的認定,重點考慮因素是其悔罪態(tài)度及悔罪表現(xiàn),此外一般還考慮退贓退賠、賠償損失等情節(jié)。
從寬含義有兩層,一是實體上從寬處罰,二是程序上從寬、從簡處理。實體上從寬主要指在處罰上予以從輕、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等,具體表現(xiàn)情形為根據案件實際情況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適用緩刑、減刑或在法定刑以下量刑等;程序上從寬、從簡主要體現(xiàn)為可依申請或依職權變更、解除強制措施,酌定不予起訴,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條件不起訴,和解,及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程序選擇權。
從所處訴訟階段而言,認罪認罰與從寬并不完全一致,也不完全同步。適用從寬制度的側重點在不同訴訟階段體現(xiàn)不同:偵查階段,從寬主要體現(xiàn)在程序上從快、從簡等;審查起訴階段,從寬是程序與實體并行;審判階段,從寬主要是實體上的。
在司法實踐中,對認罪認罰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處罰時適用從寬幅度大小的把握,應考綜合慮以下幾個因素:
1.客觀上,其罪行的嚴重程度
罪行本身的輕重程度與可適用從寬的幅度應成一定合理的比例。一般情況下,罪行越輕,從寬幅度應越大;罪行較重的從寬幅度應嚴格把握;此外,累犯、再犯一般從寬幅度也應嚴格把握。
2.主觀心理上,其是否確實有悔罪表現(xiàn)
其悔罪表現(xiàn)是判斷其犯罪心理的重要參考標準之一,其悔罪態(tài)度誠懇,并積極退贓退賠、賠償損失,盡量彌補或減輕犯罪損害后果,則說明其主觀惡性小,從寬幅度可從大把握;反之,則從寬幅度嚴格把握。
此外,系初犯、偶犯,或有自首、坦白等情節(jié),同時又認罪認罰的,其人身危險程度及主觀惡性一般更小,應給予更大的從寬幅度。
3.其認罪認罰情節(jié)所處的訴訟階段
越早認罪認罰,越說明其主觀惡性小,認罪悔罪態(tài)度誠懇,則從寬幅度可從大把握;反之,則從寬幅度從小把握。
4.其認罪認罰情節(jié)對查明案件事實的價值大小和意義輕重等
應主要從以上幾個方面綜合考量,準確界定從寬的限度和幅度。確保程序的公開透明及規(guī)范,評定標準的客觀化,具體適用的公平公正,從而盡可能避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后又反悔。
速裁程序是針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的輕罪案件設計的訴訟程序。從制度定位看,是進一步簡化訴訟程序,其本質是審判程序,但又涉及訴訟各環(huán)節(jié)。
速裁程序在偵查階段簡化取證程序,優(yōu)先適用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等非羈押性強制措施;在審查起訴階段,縮短辦案期限、規(guī)范量刑協(xié)商機制、強化檢察機關量刑建議權、審前指派值班律師提供法律幫助等;在審判階段簡化審判程序,一般不進行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
在指導意見中,速裁程序以“速”字當頭,“速”之體現(xiàn)可見一斑。因此,用時短、流程快就是適用該程序的最大特點,尤其是與普通程序、簡易程序相較而言。具體體現(xiàn)在:
指導意見對可能適用速裁程序的案件,并未對公安機關具體的辦理期限作出明確規(guī)定,僅規(guī)定應快速辦理。規(guī)定相對模糊、籠統(tǒng),在一定程度上僅具有指導性而不具有實際操作性。
相較于一般案件“30日+可延長15日”的審查起訴期限,適用速裁程序的案件,能夠快速由檢察院移送至法院進行審理。
根據刑訴法224條的規(guī)定,一方面,適用速裁程序審理案件,法院在送達起訴書副本、開庭通知書等訴訟文書時,無需再受法定送達時限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速裁程序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承辦法官無需再與其他同事互相協(xié)調組成合議庭的事宜,因此能夠更加快速、靈活地組織開庭。
速裁程序中,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環(huán)節(jié)可省略或跳過,但必須聽取辯護人的意見和被告人的最后陳述意見。在省略了舉證、質證、法庭辯論環(huán)節(jié)后,法官僅就被告人認罪認罰的真實性進行核實。這大大減少了控辯審三方的庭審工作,提高了庭審效率。
根據刑訴法225條的規(guī)定,適用速裁程序的審限是十日,其中可能判處一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審限可延長為十五日。因此,速裁程序的審限較簡易程序的審限,進一步大幅縮短。
就目前我國法院繁重的審判任務下,其高效的積極作用是非常明顯的,但應杜絕為快而影響審判質量,甚至因快而造成不公正的審判等現(xiàn)象。
刑事訴訟的價值理論問題一直是學界和實務界討論的熱點問題,在刑事速裁程序的司法實踐中,在多元價值體系下無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的價值沖突問題主要體現(xiàn)為公正與效率的沖突。在速裁程序中如何避免公正與效率的價值沖突,在實現(xiàn)公正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效率,更好地實現(xiàn)速裁程序的積極作用是我們應當重視的問題。
有學者認為,刑事速裁程序應樹立效率價值優(yōu)先原則及保障最低限度公正原則。盡管這與速裁程序“快”,注重效率的立法本意有一致之處,但對此觀點,筆者不予認同。公正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刑事訴訟第一位的價值追求,重視效率絕對不能以犧牲公正為代價。在速裁程序中,仍應秉承公正第一,兼顧效率原則。
關于速裁程序中被告人的上訴權問題,目前學界和實務界主要由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速裁程序應實行一審終審制,以龍宗智教授、汪建成教授、陳衛(wèi)東教授等學者為主要代表;另一種觀點認為速裁程序應實行限制上訴原則,持該觀點的主要為實務部門的有關人士。
盡管根據速裁程序試點的數(shù)據,速裁程序案件上訴率不超過3%,但從制度設計上完全剝奪被告人的上訴權,顯然是沒有法理依據的。就我國目前的速裁程序設計而言,筆者主張仍嚴格遵循兩審終審制的原則,切實保障被告人的上訴權益,預防冤假錯案的發(fā)生,真正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且在整個速裁程序適用過程中,都應堅持嚴格的證據裁判規(guī)則,同時完善值班律師見證制度,實現(xiàn)對認罪認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有效辯護,注意對被害人的保護,避免可能出現(xiàn)的司法腐敗、以錢換刑、以錢換罰等司法不公的出現(xiàn),以更好的發(fā)揮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及速裁程序的積極意義。
注釋:
①樊崇義.我國認罪認罰從寬的立法發(fā)展與完善.人民法治,2019(17):73.
②顧永忠,肖沛權.“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親歷觀察與思考、建議——基于福清市等地刑事速裁程序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調研.法治研究,2017(1):57.
③楊立新.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理解與適用.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