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孫子曰:“用兵移民[1]之道,權(quán)衡也。權(quán)衡,所以篡賢取良也。陰陽[2],所以聚[3]眾合敵也。正衡再累……既忠[4],是謂不窮。稱鄉(xiāng)懸衡[5],雖其宜也。私公之財壹也。夫民有不足于壽而有余于貨者,有不足于貨而有余于壽者,唯明王、圣人知之,故能留之。死者不毒,奪者不慍[6]。此無窮……□□□□民皆盡力,近者弗則,遠者無能。貨多則辨[7],辨則民不德其上。貨少則□,□則天下以為尊。然則為民賕[8]也。吾所以為賕也,此兵之久也。用兵之國之寶[9]也?!?/p>
【注釋】
[1]移民:使百姓歸附。
[2]陰陽:中國古代哲學,尤其是數(shù)術(shù)學的重要概念之一。所指不一,如天之晝夜陰晴、物之表里向背、室之前后內(nèi)外、事之公開隱蔽,等等。
[4]累:即秤錘。 既忠:同“既中”,達到平衡適中。既,原作“暨”。
[5]鄉(xiāng):同“向”,方向。稱鄉(xiāng), 確定方向。 懸:原作“縣”,二者同。
[6]慍(yùn):原作“溫”,抱怨。
[7]辨:離異,離心。
[8]賕:此處疑指蓄積財富。
[9]寶:原作“葆”。
【譯文】
孫臏說:“治理軍隊、使百姓歸附之道,就好比用秤衡量輕重。通過衡量比較,即可選拔賢能優(yōu)秀的人才。陰陽占卜,是用來聚集兵眾與敵交戰(zhàn)的一種手段。權(quán)衡要反復進行……達到了不偏不倚平衡適中的程度,就是所謂的‘不窮’,這樣就沒有辦不成的事了。論功行賞,也要權(quán)衡利弊、務(wù)求公平,以適宜為度;對待公私財產(chǎn)也是同樣的道理。百姓中有富于財貨但貪生怕死的,有生活貧困但不吝惜生命的。只有英明的君主和圣哲才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們能夠使人們樂于留在軍中作戰(zhàn),即使死了也不怨恨,失去了財物也不發(fā)怒。如此無窮……百姓都能竭盡全力了,鄰近的敵人就會不敢前來侵犯,遠處的敵人就會沒有能力前來侵犯。財富多了,百姓就會產(chǎn)生離心傾向,有了離心傾向,百姓就會不再感念君主的恩德。財富少了,則……君主就會受到天下的尊崇。所以,我以為,為百姓積累財富,實際上也就是要這樣的為國家積累財富,這是能長期支持戰(zhàn)爭并最終獲得勝利的根本辦法。同時,這也是國家用兵打仗的法寶?!?/p>
【解析】
在本篇,作者主要論述統(tǒng)治者為了解決戰(zhàn)爭的人力、物力問題,使戰(zhàn)爭能夠順利進行,應(yīng)當如何權(quán)衡利害,使用各種巧妙手段,不僅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民力和獲取民財,而且還能做到使“死者不毒,奪者不慍”。
然而,作者認為,要達到這些目的,關(guān)鍵的措施是要“篡賢取良”。那么,究竟如何才能“篡賢取良”呢?作者認為,“正衡再累……既忠”是基本原則。也就是說,國君、將帥,要像使用天平稱量物品輕重一樣,來衡量人才的能力與貢獻,客觀、公平地予以任用、提拔、獎賞,必須一視同仁、不偏不倚,準確而適當,絕不可只憑自己的好惡而濫用手里的權(quán)力,任人唯親,濫施恩賞或濫用刑罰。
篇題原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行,進行、運行。篡,取、奪取。《爾雅義疏》:“言以計取之,不公然劫奪也?!庇纱?,可見作者所論之深層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