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肖力
“自梳女”(3)本文的“自梳女”所指,除狹義上的“自梳女”(“梳起”者)外,還包括部分終身守貞在家、實質(zhì)與“梳起”無異的不落家婦女。珠三角鄉(xiāng)間習慣統(tǒng)稱這群守貞不嫁、獨身終老的婦女為“姑婆”。,珠江三角洲地區(qū)一個獨特女性群體,俗稱“姑婆”?!安宦?夫)家”與“自梳”,是1949年前流行于珠三角,與當?shù)鼗榧藓团晕幕嚓P(guān)的兩項風俗。前者指婦女婚后不落戶夫家過夫妻生活,長期返歸母家,甚至終身不落夫家;后者又稱“梳起”,指未婚女性通過一定儀式自行易辮梳髻,以示決心不嫁,成為宣誓獨身終老的“自梳女”。與清末民國盛行自梳不同,不落家是華南古代族群和漢族共享的一項歷史悠久的婚俗傳統(tǒng)。
關(guān)于珠三角的自梳女,學界已有諸多研究(4)Topley Marjorie.Marriage Resistance in Rural Kwangtung[A].Women in Chinese Society[C].edited by Margery Wolf and Roxane Witke.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p67-88;[美]蘇耀昌:《華南絲區(qū):地方歷史的變遷與世界體系理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馬建釗、喬建、杜瑞樂主編:《華南婚姻制度與婦女地位》,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李寧利:《順德自梳女文化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蕭鳳霞:《婦女何在?抗婚和華南地域文化的再思考》,《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6年春季卷(總第14期),第24-50頁;李寧利、周玉蓉:《珠江三角洲“自梳女”興起背景探析》,《云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吳佳寶:《冰清玉潔的女信徒——先天道自梳女初探》,《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等等。。內(nèi)容包括:不落家、自梳風俗介紹及流行原因分析;自梳女的抗婚心態(tài)和身份認同;自梳女的群體組織和社會調(diào)適;自梳女群體文化的象征意義和性質(zhì)定位等。既有全面性的整體研究,也有專題性的個案研究。研究的方法視野集中在文化人類學、歷史學、民俗學和社會學等領(lǐng)域。至于自梳女的信仰問題,主要在通識介紹和原因分析方面或簡單或部分地提及,專門探討較少,且多圍繞先天道展開。盡管相關(guān)深入研究缺乏,現(xiàn)有材料卻已透露出自梳女群體與佛教信仰的親近關(guān)系。比如她們離欲守凈的價值觀念、獨身清修的生活方式、佛教齋堂的組織形式。
有鑒于此,從“宗教信仰與地方群體”的問題出發(fā),本文以珠三角的信佛自梳女為研究對象,選取西樵作個案,考察佛教信仰如何與地方傳統(tǒng)相融,成為個別群體塑造價值觀念、身份認同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資源,進而探討佛教信仰何以能融入自梳女的生活世界,并通過自梳女的信仰實踐收獲在地化的果實。研究目標,一是補充完善關(guān)于自梳女信仰生活的探討;二是挖掘宗教信仰在地化的過程機制和表現(xiàn)形式。
清末民國珠三角漢族地區(qū)不落家、自梳風行,是本地古代族群遺風(“結(jié)同年”“掙嫁裝”(5)(清)陳坤著,吳永章箋證:《嶺南雜事詩抄箋證》,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48頁“結(jié)同年”條,第451-452頁“掙嫁裝”條。),開放又保守的社會環(huán)境(地方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同時,保持著傳統(tǒng)的宗族社會形態(tài)(6)[美]蘇耀昌:《華南絲區(qū):地方歷史的變遷與世界體系理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鄉(xiāng)村工業(yè)化帶來的女性經(jīng)濟獨立以及傳統(tǒng)習俗觀念(如“阻頭不便,跨頭不祥”(7)(民國)凌鶴書纂:《續(xù)番禺縣志》(不分卷),民國鈔本,中國方志庫:“俗謂弟妹嫁娶先于兄姊者為‘跨頭’,兄姊不能嫁娶致誤弟妹婚期者為‘阻頭’,‘阻頭不便,跨頭不祥’,故通常十二三歲即定婚。然有因揀擇過嚴致成阻頭者,謂之‘揀大’。父母心急,輒草草為之結(jié)婚。諺曰:‘千揀萬揀揀只爛燈盞’,蓋謂此也。女子自梳(梳髻自同成人)多于此時為之,亦有伺他家男子夭折往為執(zhí)喪者,謂之‘冒貞’??傊允帷柏憽约皻w寧不返之俗,皆‘阻頭不便,跨頭不祥’之說有以致之也?!?等因素共同作用于部分婦女的結(jié)果。自梳女獨身、不婚、不育、留家行為之所以被宗族社會接受,是因為她們的貞潔、顧家、孝悌、重族,符合傳統(tǒng)對女性的要求。然而,對從事非正當職業(yè)(8)如“做媒(眼線)”“做月會”“撚妹花”“放貴利”等,僅少數(shù)為之。參考于城《記一個迷信職業(yè)集團“江相派”》(上),陳遹曾、黎思復、鄔慶時:《“自梳女”與“不落家”》,分別見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廣東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廣東文史資料》(第十二輯),廣州:廣東人民印刷廠1964年,第161、182-184頁。、同性愛和悲慘女工(9)參見譚霜萍《三萬女工的不嫁主義》,《申報》(上海版)1933年11月5日第19版;張慕良《自梳》,《申報》(上海版)1935年5月1日第19版。等情形的披露,說明當時社會接受自梳女的程度終究有限。為見容于社會、克服邊緣身份帶來的精神和生活困惑,這群堅持獨身的婦女采取了公開梳起、建立姑婆屋、義結(jié)金蘭、收徒、買門口、買位、尋求宗教信仰依托等方式,在個體追求和社會要求之間積極做出調(diào)適。其中,自梳女親近、皈信佛教是較為常見的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有:
(一)喜用佛事儀式。珠三角的自梳女不僅擁有自身的組織,還會定期開展集體活動,以聯(lián)絡(luò)感情、團結(jié)彼此。資料顯示,普遍為她們所重視的時節(jié),包括專門致祭先人的節(jié)日和觀音誕、七姐誕(10)關(guān)祥:《南??h自梳女瑣記》,政協(xié)南??h委員會文史組編:《南海文史資料》(第6輯),1985年,第82頁;馬建釗、喬建、杜瑞樂主編:《華南婚姻制度與婦女地位》,第76-77、114-115、133-134頁。。后者與她們對觀音、七姐的信仰崇拜以及所投射的獨特情感有關(guān)。每逢清明、中元,她們會結(jié)伴前往山墳(所謂“姑婆山”)、寺廟、庵堂,相聚在姑婆屋、姑婆祠,一同祭拜已故的先輩同伴(所謂“先人”)。到寺廟庵堂祭拜“先人”的原因有二:一是“先人”的靈牌安放在此,二是祭祀者希望借助佛事儀式為亡者追福超薦。此舉早于清代為時人所關(guān)注:
粵省,中元各尼庵建醮,婦女結(jié)相知,有先下世者,俱得前往附薦。(自注)
粵俗,婦女閨中結(jié)盟,其情誼有生死不渝者。(溥臣)(11)(清)陳坤著,吳永章箋證:《嶺南雜事詩抄箋證》,第316頁。
民國時期,此風尚盛,以佛山為例:
(盂蘭節(jié))……清至民國年代,佛山經(jīng)堂(即塔坡古寺)、仁壽寺、三元寺、蓮社等佛門和先天道成善、成慶、寶慶、禪慶、保慶等男女道堂也不例外,每年節(jié)日各自舉行法事超度亡靈。因此佛山、南海、順德縣屬鄉(xiāng)村迷信男女(含不落家自梳女),紛紛前來寺庵和道堂,報名參加……,附薦于壇內(nèi),超度先人亡靈超生脫離地獄。(12)區(qū)瑞芝:《佛山新語》,佛山:南海系列印刷公司1992年,第284-285頁。
(二)普遍尊奉觀音菩薩。據(jù)報告,自梳女于家中或姑婆屋內(nèi)供奉的神靈以觀音菩薩為主,其次為民間宗教和地方神祇,如瑤池金母、龍母等,再次為祖先和“先人”(13)馬建釗、喬建、杜瑞樂主編:《華南婚姻制度與婦女地位》,第93、111、129-133頁。。在西樵,梳起儀式再簡單,也要稟告家族祖先和村落神靈,反映了當?shù)刈允崤拿袼仔叛?。她們雖然與其他村民一樣,崇拜祖先、九尊和村落的守護神,相比之下卻又特別留心于對觀音的供奉。如百東沙瀛村的潘鳳生(人稱十姑婆)每天早晚必在家里安置的觀音神位處上香,同時還會到村中文武廟上香、打掃衛(wèi)生。調(diào)查者稱,西樵自梳女多數(shù)會在家里供奉觀音(14)徐婧捷:《走近西樵自梳女》,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38頁。。如是,則觀音菩薩亦普遍為西樵自梳女崇拜。
(三)與尼庵、齋堂聯(lián)系密切,甚至有皈依三寶、嚴持清戒者。如民國一則關(guān)于“媽姐”(多指由自梳女充當?shù)募彝蚬?的報道稱:
伊們多數(shù)皈依觀世音菩薩,畢生食素(幫傭時自己另治蔬食),到中年時,都向各處有名的尼庵中拜有德行的尼姑為師,另以一千或數(shù)百元存在庵里,等到倦勤時便入庵長住,終其殘生。(15)闌刪:《媽姐》,《申報》(上海版)1935年4月8日第18版。
以金錢購買在庵堂居住、養(yǎng)老、過世和供奉牌位之權(quán)限的做法,常見于自梳女群體,稱為“買位”。珠三角舊俗,獨身未嫁婦女不能在原生家庭(甚至村里)過世和供奉神主牌,她們當中也鮮少有人會或者能夠長期依傍父母居住,除非個別獨生女以及家中富有資財能為其另置房屋居住者。因此,安身立命、老年照顧和死后安置成為自梳女一生關(guān)注的焦點問題。隨之,“買位”等辦法(16)還有“買門口”“冒貞”和收養(yǎng)徒弟、兒女等做法。應(yīng)運而生?!百I位”的處所,一般是姑婆屋或地方的尼庵、齋堂,以姑婆屋、齋堂居多。如黎銀歡姑婆提及以前西樵自梳女多會到齋堂“買位”(17)徐婧捷:《走近西樵自梳女》,第127頁。。而從西樵和均安(18)據(jù)介紹,順德均安著名的兩所姑婆屋——鶴嶺靜安舍和佛教陶輪學社均具有濃厚的佛教氛圍。見歐陽婉嬈《珠江三角洲“自梳女”風俗初探》,《廣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兩處自梳女集中地的情形來看,姑婆屋又多綜合了佛教齋堂的性質(zhì)功能。由此可見珠三角自梳女與佛教的親近關(guān)系。
接下來,本文將從這些與自梳女信仰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活動場所著手,考察西樵自梳女如何在地方社會和日常生活層面實踐佛教,其信仰實踐反過來又對她們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念,以及地方社會的宗教景觀產(chǎn)生何種影響。
細考文獻及田野所得,西樵不落家、自梳風俗被提及,往往關(guān)系兩項內(nèi)容:一是西樵發(fā)達的桑蠶業(yè)和絲織業(yè),二是地方的尼庵、齋堂、廟宇和姑婆屋。
珠三角是廣東商品性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發(fā)展較早的地區(qū)。西樵位于桑園圍中心地段,與九江、龍江等鄉(xiāng)相連成珠三角桑蠶養(yǎng)殖和繅絲織造專業(yè)區(qū),后更發(fā)展為南??h的絲織基地(19)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廣東省南海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陳啟沅與南海縣紡織工業(yè)史專輯》,1987年,第87頁:“南??h絲織業(yè),歷史悠久,是本縣分布最廣、人數(shù)最多的行業(yè)之一??h內(nèi)的西樵自古以來是絲織業(yè)的基地?!?。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汽機繅絲技術(shù)引進以前,西樵機房工人已達三四萬人(20)(清)葛士濬編:《清經(jīng)世文續(xù)編》卷八十三“兵政二十二”,清光緒石印本,中國基本古籍庫:“西樵一帶機工至三四萬人私自立設(shè)錦綸堂名目?!薄?9世紀60年代,陳啟沅率先在西樵簡村開辦絲偈,由他二次改革的足踏繅絲技術(shù)極大地帶動了南海、順德兩縣的絲織業(yè)發(fā)展。1881年,西樵可容納女工三、四百人的絲偈發(fā)展有9家(21)《陳啟沅與南??h紡織工業(yè)史專輯》,1987年,第8頁。。絲偈的出現(xiàn)加速了地方女性群體的崛起:
自簡村的第一家繅絲廠出現(xiàn)后,帶動了整個珠江三角洲的繅絲業(yè)。鼎盛期單官山墟繅絲廠多至十余家……此時凡是女子,十有八九入廠繅絲,女子的經(jīng)濟得以自主,推動了當時的社會一大進步,曾對封建的“夫權(quán)制”及女子的“三從四德”予以一定的沖擊,于是出現(xiàn)“自梳女”“貞潔堂”之類終身不嫁的自發(fā)組織,避免了夫家掣肘的女子頗為盛行。(22)岑浩源:《桑蠶的懷念》,轉(zhuǎn)引自張燕莊《絲語:西樵蠶絲業(yè)口述史》,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358頁。
在西樵,自梳風行確與繅絲織造業(yè)的發(fā)達有關(guān)。資料顯示,抗戰(zhàn)前,簡村鄉(xiāng)連續(xù)8年沒有出嫁過一個女子;杏頭鄉(xiāng)解放初總?cè)丝?523人中就有400多位自梳女(23)區(qū)瑞芝:《自梳女的因由》,劉志文主編:《廣東民俗大觀》(下卷),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1993年,第504頁。。簡村、杏頭均為西樵最早發(fā)展機器繅絲業(yè)之地。1977年簡村尚建有集體繅絲廠,村民生計仰賴種桑養(yǎng)魚、繅絲耕田,村婦們普遍懂得繅絲(24)張燕莊:《絲語:西樵蠶絲業(yè)口述史》,第46-47頁。。如此深厚的傳統(tǒng),自然有陳啟沅回鄉(xiāng)辦廠引進技術(shù)之功。陳氏最初設(shè)廠,即著意大量從本村及鄰鄉(xiāng)招聘年輕女工。由于收入頗高,雖管理制度嚴格、工作強度大,仍有趨之若鶩、自小勤習繅絲者,其中多為不落家、自梳婦女(25)《陳啟沅與南??h紡織工業(yè)史專輯》,第31-32頁。。此外,據(jù)說陳氏曾有廢除“雞米酒”(26)《陳啟沅與南??h紡織工業(yè)史專輯》,第73-74頁。不落家婦女落戶夫家時,須自備資糧再次宴請親友,否則將為鄉(xiāng)人恥笑,所費甚多。以改革鄉(xiāng)俗的壯舉,間接反映當時西樵鄉(xiāng)村婦女不落家風氣之盛行。
“雞米酒”雖自清末起漸趨式微,但西樵不落家風俗至1949年前仍流行(27)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西樵鎮(zhèn)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南海市西樵山旅游度假區(qū)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16-717頁。。尤其簡村、杏頭、民樂、百西等傳統(tǒng)桑蠶業(yè)和絲織業(yè)發(fā)達地區(qū),它們同時是西樵自梳女的集中地。對此,《絲語》《走近西樵自梳女》(28)張燕莊:《絲語:西樵蠶絲業(yè)口述史》,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徐婧捷:《走近西樵自梳女》,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中的調(diào)查可說明。從兩書共25名相關(guān)人士(出生于1910~1940年間)的情況(29)限于篇幅,此處省略詳細的整理表格。來看,西樵自梳女普遍擁有宗教信仰,除崇拜觀音、祖先和地方神外,突出的是與佛教寺廟庵堂的密切聯(lián)系,以及部分人士虔誠的佛教信仰。
25人中,有5人說明梳起儀式或晚年安置時,提到幾所地方佛教寺廟,分別是官山潮水廟、太平靜修堂(又稱“龍華洞”)和西樵山白云古寺。它們的共同點在于可供自梳女百年后安置牌位。作為西樵歷史最悠久的寺院,白云古寺設(shè)有功德堂,供善信居士供奉往生者的牌位。據(jù)管事者稱,前來供奉之人主要有兩類:一是虔誠的佛教徒,希望藉此使往生者日夜得到三寶的功德加持,早日投生善道;二是無直系后人祭拜或后人基本遷離家鄉(xiāng)定居外地未能早晚供奉者,由親人幫忙供奉于寺內(nèi)以獲得持續(xù)香火供養(yǎng),其中包括為數(shù)不少的自梳女(30)訪談對象:看管師父;訪談時間:2016年8月30日;訪談地點:白云古寺功德堂;訪談人:程肖力。。結(jié)合西樵儒溪某村族規(guī)未正式梳起者只能將牌位放置白云古寺供奉(31)徐婧捷:《走近西樵自梳女》,第150頁。的情形,可見西樵獨身未嫁婦女以寺院為百年歸宿有一定傳統(tǒng)。其原因在于寺院香火的相對開放性(不同于排他的祠堂、村廟、家祀)和持續(xù)性。而香火對外開放的,除寺院外,還有部分庵堂和民間佛教廟宇,如潮水廟、龍華洞。
據(jù)梁蓮嬌、潘友、黎銀歡、帶喜(32)徐婧捷:《走近西樵自梳女》,第101、112、125、154-155頁。四人的說法,潮水廟和龍華洞既是可以正式拜菩薩梳起的場所,也是許多自梳女的百年歸宿地。清同治年間潮水廟已存,早期主祀潮水娘娘(天后),后與鄰近的大石觀音廟合一,兼奉觀音?,F(xiàn)存的潮水廟主祀觀音,負責人是一名女居士,總體佛教性質(zhì)濃厚。潮水廟舊時為本地及周邊婦女舉行梳起儀式的場所之一,有師父主持儀式,今廟內(nèi)仍供奉有姑婆牌位。20世紀80年代,該廟得到一位定居香港的自梳女慷慨捐資重建,并延請數(shù)位老姑婆常住管理日常事務(wù)(33)關(guān)于潮水廟的情形,綜合筆者(2015年3月2日)和徐婧捷現(xiàn)場調(diào)查(《走近西樵自梳女》,第178-181頁)所得。本文認為潮水廟自重建以來所供奉的神靈的地位有所變化,總體偏向民間佛教廟宇發(fā)展。??梢?,在儀式服務(wù)和廟宇管理方面,潮水廟與自梳女有著長久的聯(lián)系。
有師父主持儀式,供奉姑婆牌位,由自梳女管理,這些情況同樣見于龍華洞。綜合黎銀歡和帶喜的說法,龍華洞始建于清末民初,由帶喜的師父李富弟連同另外三人(四人均為自梳女)創(chuàng)辦,供有需要的獨身婦女在此居住、靜修、養(yǎng)老、過世,并對外提供問神服務(wù)。因性質(zhì)多重,人們對其定位有異。如黎銀歡稱之為“靜修堂”“齋堂”,回憶當時住在靜修堂的皆是決心梳起不嫁之人;帶喜習慣以“廟”稱呼,因為她師父是專門幫人問神的,舊時很多人會前來上香、問神;徐婧捷則從龍華洞曾聚居大量自梳女、集中供奉姑婆牌位等方面判斷其實質(zhì)是一座姑婆屋。(34)徐婧捷:《走近西樵自梳女》,第125、154、157頁。本文認為,龍華洞兼具姑婆屋和修道場的性質(zhì),帶有民間廟宇的功能,顯然是民間佛教信仰與地方風俗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且有可能屬于先天道齋堂的地方變體。這從三個方面得以體現(xiàn):一是龍華洞主祀觀音并供奉大圣,而崇祀齊天大圣是先天道善慶一脈的傳統(tǒng)(35)游子安:《“文在茲”與粵港地區(qū)先天道出版及傳播》,《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5期。;二是“龍華洞”之名,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先天道對龍華三會的信仰;三是李富弟之收徒,與一般自梳女收徒以養(yǎng)老送終、繼承財產(chǎn)不同,帶有明顯的傳道性質(zhì)。另外,帶喜稱龍華洞有一本“族譜”(已亡佚),上面記錄買位入洞之人的信息?!白遄V”之名,亦透露出道友一家、道脈承傳之意。
“族譜”一類入位花名冊,官山益善堂(又名“觀音堂”)稱之為“道友芳名部”(2010年前后堂內(nèi)遭小偷洗劫丟失)。益善堂與龍華洞相似,兼具姑婆屋和齋堂性質(zhì),同樣有人前來參神問卜,大概建于清末民初(36)徐婧捷:《走近西樵自梳女》,第176頁。。較早介紹益善堂的文獻是1985年的一篇瑣記,稱里面住著幾位年老的自梳女(37)關(guān)祥:《南海縣自梳女瑣記》,政協(xié)南??h委員會文史組編:《南海文史資料》(第6輯),1985年,第82頁。。2006年記者采訪時,堂內(nèi)仍住有4位姑婆(年紀最大者為堂主潘珠四,時年100歲)和1位自愿入住的41歲獨身婦女;報道稱她們均十分信佛,每天早晚上香禮佛,過著青燈常伴的生活(38)“鬧市背后有座百年益善堂”,網(wǎng)易新聞, http://news.163.com/06/1027/15/2UF0I13C00011229.html,訪問日期:2006年10月27日;“100歲自梳女重陽節(jié)前體檢”,新浪網(wǎng),http://news.sina.com.cn/o/2006-10-27/150910342447s.shtml,訪問日期:2006年10月27日。。至2011年,該堂已無人居住。益善堂最初由西樵山和杏頭村的自梳女籌資修建而成,百年來共有300多位自梳女到此買位,興旺時有30多名自梳女同住(39)徐婧捷:《走近西樵自梳女》,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74-177頁;“鬧市背后有座百年益善堂”,網(wǎng)易新聞,http://news.163.com/06/1027/15/2UF0I13C00011229.html,訪問日期:2006年10月27日。。
益善堂位于西樵尼庵的聚集地。西樵現(xiàn)存的五所尼庵皆或多或少供奉有姑婆牌位,且部分舊時曾是地方婦女舉行梳起儀式的場所(40)信息來自筆者2014年2、6-7月和2015年2-3月集中走訪西樵尼庵時所了解到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筆者調(diào)查時曾多次被街坊引至尼庵,可見當?shù)孛癖姖撘庾R地將自梳女與尼眾等類劃分。究其原因,一是西樵不少尼師有長期戴發(fā)修行的經(jīng)歷(未剃度前在庵堂拜師學道、侍奉老師父);二是西樵部分自梳女持齋守凈的生活(尤其住在齋堂者),與當?shù)啬岜婎H有相似之處;三是確有虔誠信佛的自梳女后來剃度出家的,如樵山庵的住持。自梳女虔誠信佛在西樵并不鮮見。梁佑好姑婆即提及她有一個梳起的堂姑,是吃齋念佛的,每逢念經(jīng)便會找人替代繅絲工作(41)徐婧捷:《走近西樵自梳女》,第77頁。。樵覺廬齋堂的兩任管理人也篤信佛教。
作為目前西樵境內(nèi)唯一存續(xù)的姑婆屋,樵覺廬齋堂是筆者所見供奉姑婆牌位最多的地方。據(jù)了解,上世紀80年代,該齋堂由珍姑婆(已故)發(fā)起,以易地重建原西樵山蟠龍洞萬佛堂(西樵早期的佛教女眾修道場)的名義修成。因捐資修建、居住管理的主體是自梳女,故更名為“樵覺廬齋堂”,以示與前者的不同。其早期性質(zhì)偏向姑婆屋,主要供前來買位的獨身婦女(以自梳女為主,含部分長期寡居者)居住、養(yǎng)老、臨終和安置牌位。齋堂建成以來,一直堅持念佛持齋的清修生活方式,并延請尼師住堂引眾修行和開展佛事活動(初一、十五的普佛,各佛誕尤其觀音誕的相應(yīng)佛事),且設(shè)有求簽問神事務(wù),由此吸引了不少信眾。2006年,應(yīng)信眾要求,齋堂再次擴建至現(xiàn)有規(guī)模(包括三寶佛殿、觀音殿、功德堂)。其時珍姑婆年已老邁,身體欠佳,遂將齋堂托付給年輕有為的蓮姨管理(42)訪談對象:齋堂負責人蓮姨(化名);訪談時間:2015年2月12、16日;訪談地點:樵覺廬齋堂;訪談人:程肖力;訪談對象:慈航院住持;訪談時間:2016年7月9日;訪談地點:慈航院;訪談人:程肖力。。
早已宣誓獨身不嫁的蓮姨一直視珍姑婆為榜樣。在她看來,珍姑婆主持修建齋堂,為她們提供棲身修道、百年歸老的場所,已是大功德,其人又虔誠信佛、廣結(jié)善緣,深受同伴和信眾喜愛,且憑借自己的修行和德行,在當?shù)胤鸾探鐡碛幸欢ǖ匚?,獲得出家眾的認同和尊敬。如此獨立自強、清凈有德的人生,既鞭策蓮姨精進修行,也給予她在齋堂度過余生的信心。現(xiàn)住齋堂的蓮姨,每日早晚功課不落,茹素持戒,日常固定帶領(lǐng)信眾念誦八十八佛,此外還經(jīng)常走訪寺庵,向出家?guī)煾刚埥谭鸾塘x理和佛事知識,遇佛誕則在齋堂舉辦法事活動。其為人之本分、修行之嚴篤、處事之公道,受到齋堂善信的一致贊譽。由于齋堂要求管理者須皈依三寶、掌握佛事技能,因此從正式接管起,蓮姨便自覺其下半世生活將與黃卷青燈、木魚引磬緊密相連。并且,隨著佛教信仰認同加深,她廢除了齋堂原有的求簽問神事務(wù),將齋堂開放給有需要者念佛清修。在她看來,這不僅是正信佛教徒理應(yīng)做出的選擇,也是基于現(xiàn)實情形(姑婆所剩無幾,姑婆屋沒有存在的必要),力圖齋堂得以長存的積極舉措(43)訪談對象:蓮姨;訪談時間:2015年10月20日;訪談地點:樵覺廬齋堂;訪談人:程肖力。。
有研究者指出:“女尼對廣東女性貞節(jié)觀的影響的最顯著反映是衍生出了相對特殊的與佛教有關(guān)的女性團體,即‘自梳女’與‘不落家’?!?44)賴佳敏:《古代廣東佛教女信眾研究》,暨南大學2015年中國史碩士學位論文,第90頁。如本文開篇所述,自梳女的出現(xiàn),實諸多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并非單純佛教或女尼影響的產(chǎn)物。然而,從信仰角度來看,佛教的思想人物和組織形式確實從多方面吸引了自梳女。自梳女多信佛有以下原因:
(一)自小受群體文化的相關(guān)熏染。從女兒屋的少女到姑婆屋的婦女,珠三角自梳女長期從長輩(包括姑姐、姑太,女兒屋里的自梳女導師,姑婆屋和齋堂中的長者)(45)馬建釗、喬建、杜瑞樂主編:《華南婚姻制度與婦女地位》,第77頁。處聽聞關(guān)于貞潔、獨身的傳說故事,并經(jīng)常在神誕期間結(jié)伴參神、觀戲和走訪尼庵齋堂。如果說對七姐的喜愛強化了她們重視姊妹情誼的思想,那么動人的觀音傳說,與尼庵齋堂、出家尼僧和清修姑婆的親密接觸,則使她們了解到佛教的思想主張和生活方式。這有助于她們佛教信仰的培育。如樵覺廬齋堂的珍姑婆,年少由前輩指引在萬佛堂梳起拜師后便與佛教結(jié)緣一生;蓮姨年輕時為照顧珍姑婆,曾暫居齋堂,對佛教信仰和清修生活,從最初的不熟悉和排斥,逐漸發(fā)展到接受認同。
(二)對貞潔觀音的親切認同以及先天道等教派推動的家居佛教信仰的影響。民間傳說,妙善(觀音)身為公主,一心守貞修行,違命拒婚而遭父王多次迫害,最終仍甘愿挖眼割臂救父,其抗婚之堅決與大孝之無畏,引起同樣堅持獨身和重視孝悌的自梳女的強烈認同,使她們自覺尊奉觀音菩薩為偶像和保護神,在其面前宣誓梳起,日夜供奉,遇事祈求。同時,這份對觀音女神的崇敬之情,導致她們?nèi)菀资艿较忍斓赖冉膛?46)關(guān)于先天道等教派,參見[美]歐大年:《中國民間宗教教派研究》,劉心勇等譯,周育民等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鄭永華、趙志:《近代以來的會道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韓秉方:《羅教及其社會影響》,《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1期;等等。的吸引和影響。
先天道等民間佛教教派在珠三角的傳播,地方史志略有記載。如宣統(tǒng)《番禺縣續(xù)志》稱,道咸年間“鄉(xiāng)有大成教,號曰齋堂。每歲六七月間,為傳教期。”(47)(清)梁鼎芬修,丁仁長纂:(宣統(tǒng))《番禺縣續(xù)志》卷二十“人物志三”,民國二十年重印本,中國方志庫。又前引文提及清末民初,佛山地區(qū)有先天道成善、成慶等男女道堂,與寺、庵同為自梳女參與佛事之場所。大成教和先天道,承傳羅教法脈,在偶像崇拜和教規(guī)組織方面多有相似。如尊奉觀音菩薩,強調(diào)素食持戒和清凈寡欲,設(shè)立齋堂為集體活動場所(48)如解放前,廣東河源紫金縣流行的先天道組織即以“齋堂”形式存續(xù)。參見劉志文主編《廣東民俗大觀》(上卷),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1993年,第792頁。等。這些民間佛教教派的顯著影響,是對中國婦女的強大吸引力,以致明清時期興起一種“婦女家居宗教信仰”現(xiàn)象,造就諸多“在家信女”(49)[美]于君方:《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陳懷宇等譯,北京:商務(wù)印書局2012年,第338-339、460-461頁。。其激進者,會過著類似比丘尼的清修生活。咸豐《順德縣志》載:
近復有靜修一流,不薙發(fā)而奉佛誦經(jīng),各居其家而以時會于其師所居室,其宗與尼無異(50)(清)郭汝誠修,馮奉初纂:(咸豐)《順德縣志》卷三“輿地略·風俗”,清咸豐刊本,中國方志庫。
此類日常生活宗教化的在家信女,其他地方也存在。如臺灣的“菜姑”“菜媽”(51)林美容:《臺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臺北: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第18、51-52頁。,閩南的“菜姑”(52)魏婷婷:《閩南“菜姑”身份認同及其信仰生活——以崇武鎮(zhèn)“菜姑”為個案》,華僑大學宗教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第3頁。,寧都的“齋婆”(53)劉勁峰:《活躍在佛教寺院外的齋公齋婆——寧都縣民間佛教文化調(diào)查》,譚偉倫主編:《民間佛教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282-283頁。,梅縣的“齋嫲”“齋姐”(54)劉一蓉:《民間宗教科儀對佛教懺悔儀式的采納與應(yīng)用——粵東梅縣的齋嫲》,譚偉倫主編:《民間佛教研究》,第294頁。等。她們的共同點在于均過著茹素持戒、戴發(fā)修行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同樣受珠三角自梳女青睞,甚至成為她們實現(xiàn)獨身不嫁和組織團體的手段資源:
甚至有已聘者,絕其夫而不嫁,已嫁者,棄其夫而不歸,結(jié)伴群居,托言學佛,且美其名曰靜修者。(55)(清)鄭夢玉等修,梁紹獻等纂:(同治)《南??h志》卷二十二“列傳”,影印本,廣東省地方史志辦公室輯:《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廣州府部》(一一),廣州: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7年,第700頁。
(三)價值和生活追求與佛教部分思想人物的親緣性。有學者發(fā)現(xiàn),先天道對觀音女神的崇奉,對兩性平等以及貞潔守凈是一種美德、救贖資財和修行條件的強調(diào),在精神上鼓勵安慰自梳女的同時,促使她們自覺產(chǎn)生年老退隱齋堂、潛心修道的訴求;齋堂(56)“齋(戒)”一詞在漢文化語境中既有儒道“洗心防患、清心不凈”的修身養(yǎng)性內(nèi)涵,也有大乘佛教強調(diào)茹素持戒的宗教修行意義。隨著在家佛教的發(fā)展,尤其明清以來民間教派對素食、齋堂形式的普遍采用,民間逐漸將“齋”等同“素食修行”(所謂“吃齋”)。其結(jié)果是,相比儒釋道體系的齋堂,民間齋堂具有更為復雜的內(nèi)涵??傃灾?,齋堂,無論由出家人還是在家人住持,均指向一種清凈修行的生活方式。而民間教派對家居宗教信仰的推動,導致民間大量出現(xiàn)由在家人建設(shè)管理的齋堂,齋堂隨之成為民眾凝聚同道、持齋守戒、生活修行的場所。的存在,一方面便于自梳女近神近道、踐行獨身禁欲的生活,另一方面給予漂泊無“家”可歸的她們一個凝結(jié)彼此、老有所依、死有所安的處所(57)馬建釗、喬建、杜瑞樂主編:《華南婚姻制度與婦女地位》,第128-129頁;吳佳寶:《冰清玉潔的女信徒——先天道自梳女初探》,《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同樣地,強調(diào)出家離欲、清凈修行的佛教信仰實踐也能為自梳女的獨身堅持提供宗教方面的合理解釋、支持力量和典范偶像,使其行為上升至效仿觀音菩薩和出家僧尼的圣潔舉動,從而收獲“合法化”的身份感以及身前身后的歸宿,緩解于現(xiàn)實生活中由邊緣身份帶來的種種困惑。
此外,如同筆者在西樵的經(jīng)歷,有記述者回顧清末民國佛山絲織女工(多為自梳女)的遭遇時,提及因許多女工單身寡居,故絲織廠被稱為“尼姑廠”(58)劉志文主編:《廣東民俗大觀》(下卷),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1993年,第510頁。??梢?,將自梳女與同樣獨身的出家尼僧等類視之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如此的社會定位和他者目光無形中增加了自梳女同情親近尼師、庵堂的可能性,并影響她們采取相似的生活和組織形式。
(四)佛教的信仰實踐不僅可以滿足自梳女的精神和生活需求,還能為她們提供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平臺。作為一名婦女,自梳女在妻子、母親等身份角色上的“失職”,可通過為原生家庭做種種貢獻,在經(jīng)濟、社會和宗教事業(yè)方面謀求成功來彌補。在西樵,自梳女往往因其貞潔身份和守凈生活而被視為管理民間廟宇的適合人選。她們也因此常常積極參與地方宗教信仰事務(wù),以展現(xiàn)自身的才能、實現(xiàn)個人的價值。如樵覺廬的珍姑婆和蓮姨。
綜上,珠三角地區(qū)的自梳女群體,因獨身無靠、老無所安的處境而熱衷于尋求宗教信仰的依托。因自小在姐妹伴、女兒屋、姑婆屋中受到群體文化熏染,加上獨立自主、清凈自在的價值和人生追求與佛教部分思想取向暗合,自梳女親近、皈信佛教成為常見現(xiàn)象。觀音女神的榜樣力量,佛教的思想主張和組織形式,不僅讓她們堅持獨身的行為獲得宗教方面的合理解釋和精神安慰,從而彌補其由邊緣社會地位造成的身份認同缺陷,同時影響到她們的價值觀念(守貞持戒是高尚圣潔、值得追求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念佛吃齋,道場清修)選擇,還成為她們抗婚的手段和團結(jié)的資源。
在西樵,自梳女普遍信奉祖先和地方神靈,也多尊崇觀音菩薩,當中信佛者并不鮮見。這些信佛自梳女不僅自覺到寺廟庵堂向菩薩宣誓梳起、安排年老歸宿,還居住其中拜師學道、參與寺廟日常管理,更有甚者成為剃發(fā)染衣的出家尼僧、民間儀式專家或民間廟宇的負責管理人,如樵山庵的住持、龍華洞的帶喜姑婆、益善堂的四姑婆、樵覺廬齋堂的珍姑婆和蓮姨。
像蓮姨這樣1949年以后出生,年齡介于50-70歲之間的住廟獨身婦女,筆者在西樵其他民間佛教廟宇中也曾遇見。她們和蓮姨、珍姑婆、帶喜姑婆、潮水廟曾經(jīng)的住廟姑婆一樣,因其獨特身份而與地方廟宇聯(lián)系密切。強調(diào)清凈修行的佛教信仰實踐,一方面有助于西樵的自梳女將獨身不嫁的私人選擇轉(zhuǎn)化為離欲守凈的“卡里斯瑪”,從而擁有在外人看來得以親近菩薩神靈和入住管理廟宇的資格條件;另一方面把她們凝聚在道場內(nèi),共同營造宗教化的日常生活,并在此過程中幫助個人完成宗教信仰的生活化(如蓮姨)。當然,也為她們提供來自宗教方面的歸宿,以及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平臺。
最后,本文關(guān)于珠三角自梳女的信仰生活研究反映了佛教的在地演繹如何與地方傳統(tǒng)、群體需求相互作用,經(jīng)由主體實踐,呈現(xiàn)出豐富的社會表現(xiàn)形態(tài)。包括清末順德、南海等地涌現(xiàn)的“靜修流”,自梳女到寺廟庵堂買位以及入住、接管地方廟宇的傳統(tǒng),百年來綜合姑婆屋、靜修道場和民間廟宇性質(zhì)功能的齋堂在珠三角地區(qū)的發(fā)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