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近來查閱資料,意外發(fā)現長征開始后,毛澤東曾四次建議中央紅軍開赴湘中的漣源藍田、新邵釀溪、雙峰永豐、邵東兩市鎮(zhèn)一帶,在此與“圍剿”的國民黨軍隊決戰(zhàn)??上幢徊杉{。
中央紅軍長征的初始意圖是把“家”搬到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1934年10月10日,中央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fā),開始長征;10月25日突破第一道封鎖線(贛縣、信豐、安遠、南康、大余之間),向汝城、城口方向進軍。蔣介石很快判明中央紅軍不是戰(zhàn)術行動,而是戰(zhàn)略轉移,不是南下,而是西進,便于10月30日下令在湖南桂東、汝城至廣東城口間設置了第二道封鎖線。未經激戰(zhàn),紅軍便越過該線。此時,毛澤東清醒地意識到,蔣介石很快會在西進途中設置第三道、第四道封鎖線;如果紅軍能輕裝前進,迅速北上,進至湘中,便可爭取主動,打破“圍剿”。因此,11月6日,在廣東仁化的城口,毛澤東提出:紅軍不要向文明司前進,不要在坪石過粵漢鐵路,不要取宜章、臨武,而應該向北越諸廣山,沿耒水北上,在水口山一帶休整,再到永豐(雙峰)、藍田(漣源)、寶慶(邵陽)等地擺開戰(zhàn)場,消滅“圍剿”之敵。這是毛澤東第一次建議中央紅軍開赴湘中。
然而,此時的毛澤東正受排擠,“人微言輕”,僅掛了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主席”的空銜,雖是政治局委員,但重大問題不經權力集中于李德、博古、周恩來“三人團”的政治局的研究是很難最后決定的。毛澤東的建議沒被采納。
紅軍繼續(xù)西進。11月15日,紅軍突破第三道封鎖線(粵漢鐵路湘南郴州良田到宜章之間)。毛澤東在到達寧遠和道縣后,又兩次提出進軍湘中(未提藍田)的建議,均未被采納。形勢變得越來越嚴峻:蔣介石調集40萬大軍,在湘江兩岸設置了第四道封鎖線,妄圖一舉殲滅紅軍。11月下旬,紅軍進入廣西邊境時,毛澤東堅決反對在全州南面強渡湘江的錯誤主張,不顧多次建議未果,又一次鄭重提出:紅軍從文市北上攻占全縣后,不要渡灌水,也不要在界首渡湘江爬越城嶺,而應該在黃沙河過湘江,經廟頭(全州),攻白牙市(東安),沿夫夷水東岸北上直取寶慶。接著可以向東北攻取兩市鎮(zhèn)(邵東)、永豐,也可以繼續(xù)北上攻釀溪(新邵),再穿過湘中丘陵,攻打藍田,并在此擺開戰(zhàn)場進行決戰(zhàn)。待粉碎“圍剿”之敵后,或在湖南中部建立革命根據地,或返回中央蘇區(qū)去。
很遺憾,毛澤東的這一建議仍未被采納。之后,經過湘江血戰(zhàn),中央紅軍從出發(fā)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余人。
假設當年毛澤東的建議得到采納,湘中成為中央紅軍與國民黨軍的決戰(zhàn)之地,甚至湘中成為革命根據地的中心,歷史將會是怎樣一個走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