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23歲的我聽從祖國的召喚,在山東萊蕪礦務(wù)局建井工程處整編入伍。從此穿上軍裝進軍營。一鍋米飯吃幾年,親如兄弟把手牽,大熔爐里把我煉。
1982年從部隊回來后,我寫的一篇《實行承包效果好》報道發(fā)表,激勵了我從事新聞報道這一行,一干就是38年。
說來慚愧,我沒什么業(yè)余愛好,多年來就喜愛讀書和寫作,37年里發(fā)表了5000多篇稿件,出版了50萬字的《風雨榴鄉(xiāng)情》一書,多次獲獎。退休后我仍然熱愛讀書寫作,看書學習不僅滿足了我的個人興趣,提高了我的寫作水平,對兒女的成長也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2016 年我們家被評為山東省棗莊市“十佳書香人家”。
我家居住在山東棗莊嶧城榴鄉(xiāng)大地,是“鑿壁偷光”故事的發(fā)生地,我的兩個孩子之所以能成為博士研究生,也是受鑿壁偷光的主人翁匡衡(生卒年不詳)苦讀精神的熏陶。這些年我們?nèi)叶及芽锖饪嘧x精神當作榜樣,傳承良好家風。
據(jù)《嶧縣志》點注本記載,另引劉歆《西京雜記》,“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匡衡生活在西漢時期,出身貧農(nóng)家庭??锖饽贻p時十分好學,但是苦于晚上沒有燈火,鄰居家有燈,但不好去借用,于是他就在墻上鉆了個洞,用這個洞來偷光讀書。
匡衡的幼年,正值漢武帝四處征討、耗費國力導致國家動蕩的時期。其故鄉(xiāng)遭遇天災(zāi),發(fā)生饑荒,匡衡家為活命而逃至徐州東海郡承縣(今山東棗莊嶧城境內(nèi))。很可能在此次逃荒中,匡衡失去了父母,成了一個孤兒。
家貧逃荒,孤兒,國勢動蕩,匡衡人生的起點,很有些不幸的味道。但他卻找到了一條通過努力改變命運的奮斗之路。那就是讀書學儒,以儒為官。
西漢時期,儒學經(jīng)過持續(xù)改造逐漸成為統(tǒng)治階級所奉行的主流思想,選拔人才也以儒學為主要尺度。漢武帝時期開始實施察舉制,要求地方官在其轄區(qū)內(nèi)定時或不定時為朝廷舉薦人才,由朝廷統(tǒng)一考察后再定去留??疾炜颇可醵啵诔WR上均以儒學為主要考察內(nèi)容,這就意味著通曉儒學成為讀書人入仕的必由之路。
找到這條路并不難,但要將這條路走通卻很難,對于匡衡而言,尤其難。
要讀書學儒,首先必須有書。然而書籍在當時屬于奢侈品,在造紙術(shù)尚未發(fā)明之前,一卷沒寫成多少字的竹簡,其價格也不是普通人家所能承受的,只有家境富裕的達官貴人才有能力購買書籍,接受教育??锖馐且粋€逃荒而來的窮小子,填飽肚子或許都困難,哪里還有錢買書學儒呢?
史料并未記載匡衡的書籍來自何處,大約是他逃荒時從故鄉(xiāng)帶出來的,又或是在安頓下來后千方百計弄到的。總之,他最初是有書可讀的。他一個失去父母的窮困少年,在白天必須出去干活賺取點口糧,能用于讀書的時間,只有晚上休息的時候。只是夜暗無光,照明用燈也不是一般人消耗得起的。匡衡的鄰居似乎家境不錯,有能力在晚上點燈照明,時間應(yīng)當還很長,匡衡因此尋到機會,在墻壁上鑿洞“偷光”。
借著那微弱之光,匡衡強烈地讀書欲望一點點地釋放出來。儒學典籍浩繁,僅靠幾卷書就想有所成就屬于妄想,在解決了讀書時間之后,匡衡又面臨書源斷絕的困難。
慶幸的是,上天給這個窮餓少年安排了一位家中藏書甚多的鄉(xiāng)親,名為文不識。匡衡就以到文不識家中做傭工的方式,求得借書的機會。
文不識或許本身便是出身儒學世家,史書記載是以才學聞名天下。恐怕這位神秘的藏書家,還給予了匡衡許多其他的幫助。否則,“鑿壁偷光”的事情何以人人皆知,地方官又是如何注意到眼皮底下有一個叫匡衡的人,將其作為人才舉薦?匡衡的幸運,必然與文不識的支持有關(guān)。當然,主要還是在于匡衡自身的努力,才得了改變命運的可能。
就這段經(jīng)歷而言,匡衡算是一個帶有許多正能量的勵志人物,可為后世楷模。
遺憾的是,這位好學文士后來把心思放到了做官上,為了做官而做官,以至于做官做到丞相的他,先是因為兒子匡昌酒后殺人受到波及,后又被人舉報貪污受賄,且“專地盜土”(私自擴大封地),最后被貶為庶民。
不幸之中有萬幸,那就是匡氏好學的家風,還是被傳承下來。雖然有匡昌這樣的頑劣子弟,“但匡衡也有匡咸這樣的好學之子。史書記載,匡咸亦明經(jīng),歷位九卿”,即通曉經(jīng)義,在九卿的序列中干了很長時間,須知九卿是僅次于丞相級別的中央高級官吏,沒有點真才實學是難以做到那個位置上的,匡咸的學問,不比他父親差。
史書又稱此后匡氏“家世多為博士者”,從再無一個貪腐或者好惡分子記載的情況來看,最終還是積極的、好學的家風得到了傳承,這也算是一種邪不勝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