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布衣學問播華夏,弘道弘德弘人文
      ——著名學者吳光教授訪談錄

      2020-11-30 05:00:00
      衡水學院學報 2020年6期
      關鍵詞:王充儒學國學

      王 琦

      (長沙理工大學 設計藝術學院,湖南 長沙730000)

      吳光(1944-),浙江淳安人。曾任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暨博士生導師、中國孔子基金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理事暨學術委員等職。現(xiàn)任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兼任浙江省儒學學會會長、全國儒學社團聯(lián)席會議創(chuàng)會秘書長、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榮譽顧問等職。撰著出版了《黃老之學通論》《儒家哲學片論》《吳光說儒》《國學新講》等10 多部專著文集,并主編《黃宗羲全集》《王陽明全集》等多部古籍整理著作與《陽明學研究叢書》《儒學普及小叢書》等叢書,另主編20 多部會議論文集,發(fā)表學術論文300 多篇,在儒學、道家、浙學、陽明學等研究領域均有建樹。

      2020年1月12日,吳光先生以75 歲高齡不遠千里遠赴湖南汨羅屈子書院講學,以其溫柔敦厚的儒者風采感染了現(xiàn)場200 多名觀眾與在線45.8 萬粉絲。吳教授講學有感而作記曰:“己亥歲臘月十七日,余赴寧波作陽明講座,當日乘高鐵行五千余里至湖南汨羅屈子文化園,次日上午參觀屈子祠,下午在屈子書院講‘儒學與中華家文化’,由鳳凰網(wǎng)湖南頻道作現(xiàn)場直播,據(jù)說在線聽眾近五十萬,可謂盛矣。故撰此聯(lián),以資紀念。屈子者流放汨羅,行吟江畔,泣賦離騷的楚國三閭大夫屈原也。延陵苗裔、青溪逸民吳光謹記。”撰聯(lián)如下:

      追溯兩千年,屈子風采爭日月,憂國憂君憂民困;

      奔波數(shù)萬里,布衣學問播華夏,弘道弘德弘人文。

      在即將回程之際,我于屈子文化園卜居客棧對吳光先生進行了訪談,再次領略了先生的博學多才及其誨人不倦、傳道不息的精神。《論語》所言“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大概描述的就是吳光先生的這種境界吧!

      王琦:請問您是如何走上學術研究道路的?在您求學的過程中,什么人或事對您產生了重要影響?

      吳光:我出生于一個很普通的農民家庭,不算是書香門第,家里沒什么書,我的國學啟蒙是從父親與兄長讀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開始的。我們村當時有一個秀才叫吳順理,是我的叔叔輩。他是章太炎先生創(chuàng)辦的“蘇州國學講習會”的親炙弟子。章太炎對王充的《論衡》評價很高。我這位叔叔聽了章太炎的國學講習后,發(fā)憤要注《論衡》。但因為太用功,書還未注成,便得肺癆去世了。我經常到他們家去玩,他們家人看見我喜歡讀書,就將王充的《論衡》送給了我。所以我從初中開始,就反復地讀《論衡》,雖然起初看不太懂,但還是感受到這本書思想深刻,知識面廣。應該說,我從王充的《論衡》開始對中國的思想史有所了解。

      我們讀高中時語文課本里有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原君》,這篇文章對我觸動很大。那個時候我們家從新安江移民到浙江桐廬縣富春江公社(今嚴陵鄉(xiāng)),家庭非常困難,而且當時在農村也看到了很多不公平現(xiàn)象。因此在讀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時,開始對社會改革有所認識與思考。

      進入大學后,我開始比較系統(tǒng)地接觸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但是真正全面了解傳統(tǒng)文化,還是在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讀研究生以后。因為我從初中開始讀王充的《論衡》,所以1974年在宜春黨校學習時寫了一篇論文《論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是針對在“文革”批儒評法背景下,將王充視為法家而發(fā)的。文章批駁了當時將王充作為法家的楊榮國,認為王充是儒、道、墨、法家思想都兼而有之。當然,這樣的文章在當時是發(fā)表不了的。1978年我準備報考研究生,想報考侯外廬先生的中國思想史專業(yè)。我就給侯外廬先生寫信,由于自己手頭沒有《中國思想通史》的書,因此冒昧希望侯老先生贈一部。同時將自己寫的王充研究論文寄了過去。外老看完后,認為我是個可造之才,就叫他的秘書黃宣民同志給我寄一套《中國思想通史》。但由于寄得晚,所以直到報名截止時,我還沒有收到書,因此我第一志愿就報考了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當時與歷史系還沒分開),第二志愿是報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思想史專業(yè)。所以人家都覺得很奇怪:你第一志愿是人大清史所,怎么第二志愿就跨到思想史呢?我說我本來就是想考侯外廬先生的思想史,但因沒有條件,所以報考人大清史所了。當時人大招生的導師是戴逸先生與尚鉞先生。復試時,戴逸先生看到我論王充的文章,對我也比較感興趣。就問我:“如果將你招進來,你對通史更有興趣,還是對清史更有興趣?”我說:“我對思想史感興趣,如果分開的話,最好能進歷史系?!焙髞硭麄兙妥鹬匚业囊庠?,將我分到歷史系(人大中國哲學專業(yè)1978年沒有招生,是從1979年開始招生的)。讀研期間,戴逸先生一直都很關心我。后來他做國家清史項目時,因我對黃宗羲有些研究,所以就讓我做浙東學派與黃宗羲的研究,這樣我就進入了中國哲學史與思想史研究領域。

      我碩士論文的題目是《論道家黃老之學》。最初,導師鄭昌淦教授看到這個題目時有些疑慮,覺得黃老學資料太少太雜,前人語焉不詳。我說:“正因前人語焉不詳,我欲語焉詳之?!庇谑钦f服了導師。等我論文做出來之后,導師很高興,認為我取得一大成就,說我不僅能搞思想理論梳理,而且還能夠做考證,認為我黃老之學的論文,兼具考據(jù)與理論之長。導師對我的要求比較嚴格,寄予的期望也比較大。當時由六位教授組建成我的碩士論文答辯委員會,分別是人大哲學系石峻(主席),北大張岱年,中國社科院邱漢生(兼書面評審)、李學勤(書面評審),人大歷史系曾憲楷,再加上導師本人。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我的碩士論文答辯也比較成功。李學勤先生評價我在黃老之學的研究上是“征引廣博,論證詳密,有獨創(chuàng)意見,不落前人蹊徑”;張岱年先生認為我的論文是“迄今為止道家黃老學研究中水平最高的一篇論文”;答辯委員會主席石峻先生的書面評語是“較之前人有所突破”。在碩士論文基礎上,我很快就寫成一本書叫《黃老之學通論》。出書時請邱漢生先生寫序,他在序中說此書是“蓬勃的理論勇氣和綿密的考證相結合的良好學風,一掃空疏、因循的陋習”。老先生的贊譽與鼓勵,也是對一個中國思想史研究新兵的鞭策。

      在《黃老之學通論》中,我對道家發(fā)展的歷史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將黃老之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老學階段,包括老子和他的弟子(如關尹、列子);第二個階段是新老學階段,包括以莊子為代表的楚國莊子學派與稷下道家學派;第三個階段是黃老學。我在黃老之學的研究上確有一些新意,樹立了黃老之學的評價標桿,即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中論道家之言:“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蹦敲?,吸收儒、墨、名、法、陰陽思想的是不是老子呢?老子是反對儒家的,他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崩献拥膶W說與儒家是不相容的,也即司馬遷所說的“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個“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思想,既不是老子的,也不是莊子的,而是黃老道家的。所以我以此就確立了評價黃老之學的標準,由此展開去衡量秦漢之際一些著作,如《黃老帛書》《呂氏春秋》《鹖冠子》《淮南子》,我都把他們列入黃老的系統(tǒng)去研究,這對后來道家的研究多有啟發(fā)。

      我這部著作較之前人,在三個方面有所突破:第一是梳理了道家發(fā)展幾個階段的歷史。第二是確立了黃老學說的評價標準。我批判了郭沫若的《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認為稷下道家學派不符合黃老學派的標準,它充其量只是吸收了儒、墨的思想,既沒有“因陰陽之大順”,也沒有“撮名法之要”,所以稷下道家不屬于黃老學派。當時,很多人既吸收了我關于黃老之學的標準,同時又接受了稷下黃老學派之說,比如湘潭大學余明光先生的著作《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其實《黃帝四經》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所謂《黃帝四經》是指馬王堆出土的四篇文章,其中只有《十六經》一篇是講黃帝的,另外三篇沒有講黃帝,而且體裁不同。如《稱篇》是各種語錄匯編體,既沒有黃帝之言,也沒有黃帝君臣之言;《經法》與《道原》也沒有講黃帝?!妒洝?,有些人說是《十大經》,我當時請教李學勤先生,后來定名為《十六經》。我確定的黃老之學標準,就是司馬談《論六家要旨》里面所提出的道家的標準,那個道家不是老、莊,而是黃老。第三是擴展了黃老之學的研究視野,所以我的書叫《黃老之學通論》,后來研究道家的人一般都要讀我這本書。當時《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光明日報》《文匯報》等13 家報刊發(fā)表了對此書的肯定性書評。

      王琦:您最初做的是道家研究,請問為什么會轉向儒學研究?

      吳光:后來我怎么轉到儒家的呢?讀研究生期間,我通讀了《十三經注疏》《諸子集成》《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左傳》《國語》等書。那個時候特別想讀書,每天晚上都搞得很晚,我熬夜的習慣就是那個時候養(yǎng)成的。那時的廣泛閱讀,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我的學術研究是從王充的《論衡》開始的,然后到董仲舒,再到先秦諸子。當時導師想讓我做董仲舒研究,我認為研究一個人不如研究一個學派,所以就說服了導師,做了黃老學派研究。黃老學派不僅是一股思潮,而且是一個學派,其中牽涉到了諸子百家中陰陽、儒、墨、名、法、道等六家,都需要去認真了解。因此打下了諸子學、儒學研究的基礎。后來因緣際會,研究生畢業(yè)后分配到了浙江去,主持了《黃宗羲全集》《王陽明全集》的標點整理,還開了一個黃宗羲國際學術研討會,因此受到了香港劉述先先生的推薦,到新加坡的東亞哲學研究所去做研究。新加坡的東亞哲學研究所是以儒家哲學研究為主的,所以我就選擇了儒家哲學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從1988年4月到1990年1月,我做了將近兩年,最后提交了《儒家哲學片論——東方道德人文主義之研究》的專著成果。我是第一個在學術界把儒學定位為“道德人文主義”的學者。我的這個思想是繼承新儒家思想而來,比如說新儒家的牟宗三著重突出了儒家的道德主體性、道德理想主義,而新儒家的另一代表唐君毅則是將儒學概括為中華人文主義。我認為儒家既是道德的,也是人文的,所以我就提出了“道德人文主義”這個說法。在新加坡的兩年,我對儒學做了比較系統(tǒng)的研究。當時新儒家的著作在新加坡比較齊全,所以我就選擇了這個題目,寫成了這本書。從此以后,我學術研究的重點就主要放在了儒學領域。

      王琦:我發(fā)現(xiàn)您是國內較早提出應將國學列為一級學科的學者,請問您當時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關注并提出這一問題的?

      吳光:儒學又牽涉到國學問題。2009年,南開大學劉澤華教授的團隊批判中國歷史上的王權主義,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君主專制就是王權主義。但是他的問題是什么呢?由于受到“文革”批儒的影響,他把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儒家思想都當作封建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來批判,所以他批王權主義就連帶批了儒家,否定儒學、否定國學。當時有人主張振興國學、恢復國學,劉澤華就寫了一篇文章《關于倡導國學幾個問題的質疑》,認為國學不宜列為一級學科,理由是國學概念、國學學科都是比較含糊的,而且沒有一個人能夠窮盡國學。我就寫一篇文章批駁他,后來在《光明日報》發(fā)表了,題目就叫《歷史的誤讀與歷史觀的偏頗》,對劉澤華所謂的王權主義歷史觀進行了批評,對他的反國學論也一一加以批駁。我說“沒有一個人能夠窮盡國學”這話是對的,但是每一門學科,作為個人而言確實都無法窮盡,只有通過大家集體努力才可以接近窮盡。雖然都不能窮盡,但不能因此來反對國學,因為每一門學科都是博大精深、無法窮盡的。

      另外,對于劉澤華所說國學的邊界不齊、不清楚等問題,我認為國學是有邊界的。國學是以儒學為主導,以儒、佛、道為主體,兼容諸子百家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是我對國學的定義。關于學科分類的問題,我認為一級學科可以叫國學,二級學科可以用經、史、子、小、文、藝六個字來概括,包括經學、史學、子學、小學、文學、藝術等門類。那么三級、四級、五級學科有沒有呢?都是有的。不管哪門學科,你能夠分到幾級,國學就能分到幾級。比如國學的二級學科是經學,可以分為漢唐經學、宋代經學、明代經學、清代經學與當代經學,就像史學有先秦史、兩漢史、隋唐史一樣,都是可以作為三級學科的。如再分的話,就可以分為農民史、戰(zhàn)爭史等,不就是四級學科嗎?國學完全可以分學科,甚至分幾級學科,它的界限是清楚的。當時的《文摘報》用了一千多字來轉載我的觀點,具有較大的影響。我和人民大學的梁濤、韓星教授寫了三篇文章批駁他們反國學的三篇文章,引起了較大的爭論。后來在《中國社會科學》上劉澤華又發(fā)表一篇文章,然后我也又發(fā)了一篇,跟他商榷。其實我跟劉澤華還是有一個共同淵源的。劉澤華是崇拜侯外廬的,被當作是大范圍的侯外廬學派;我也是崇拜侯外廬的,被當作是侯外廬的私淑弟子。學術歸學術,人格歸人格。在私底下我們是很好的朋友,我還曾經到劉澤華的家里去拜訪過他。劉澤華去世的時候,我還寫了唁電。但在學術上,就像魯迅所說的:“論時事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類型。”這是一種學術的風格。

      王琦:您的研究領域十分廣泛,您能不能用幾句話概括國學、儒學、道學、陽明學、浙學的基本精神與內涵?

      吳光:我對國學的定義是以儒學為主導,以儒、佛、道為主體,兼容諸子百家之學,涵蓋經、史、子、小、文、藝等學術門類的中國傳統(tǒng)學術文化。國學基本精神可概括為六個方面:一是道德理想主義的道德主體性。我們的國學是以儒學為主的,而儒學是道德哲學,具有道德理想主義的精神。二是關懷人民,是以民為本的人文主義精神。所謂“仁者,人也”“仁者愛人”,是以仁為本、以德為體、以和為貴的一種人文精神。三是愛國主義精神。國學歷來強調愛國的傳統(tǒng),從屈原開始到蘇武、岳飛、文天祥、辛棄疾、陸游、張煌言,再到近代如林則徐等,都是愛國主義的代表。四是和而不同的多元包容精神??鬃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禮之用,和為貴”,就是一種多元和諧并包的精神。五是克己奉公的廉正精神。六是知行合一、經世致用、力行實踐的精神。

      儒學精神是由孔子所奠定,由歷代大儒所闡明與發(fā)展的道德人文主義精神。具有五大基本特性:一是道德理性。所謂道德理性,就是確立道德的主體性地位。人生與社會的終極理想以道德為依歸。二是人文性。儒學特別強調以人為本,以解決社會人生問題為根本任務,關懷人的生死存亡。儒學重視社會的安定和諧,追求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成就君子人格。三是整體性。儒學以整體宏觀地把握自然、社會、人生為理性思考的方向。儒家的大同就是“太和”,是追求最高的和諧境界,即整體和諧。四是實用性。儒學的實用性表現(xiàn)為經世致用、修己安人,這些都要求將道德修養(yǎng)落實到安定民生、治國平天下的社會實踐事業(yè)中。五是開放性。表現(xiàn)為重視兼容和諧、與時俱進,重視開放和變革。儒家認為“文”與“質”的關系是辯證的。儒學就是以文明進化的歷史觀看待歷史的,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是一種開放的、發(fā)展的歷史觀。

      道家就是由老子所奠定,由莊子和稷下道家所發(fā)展,由黃老道家所轉型的自然無為之學。道家的基本精神是自然無為、道法自然。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道家,比如有老子時代、莊子時代、黃老時代的道家。老子和莊子是純任自然、反對有為的。關于“無為無不為”,我曾經有一個考證。“無為無不為”是黃老的思想,主要見于《論六家要旨》《淮南子》與《黃老帛書》;“無為無以為”是老、莊的思想,馬王堆的帛書《老子》甲乙本都是“無為無以為”?!盁o為無以為”是無所依憑而為之,不是人為加工的,而是自然為之;而“無為無不為”,則有人為的、主觀作為的因素。

      陽明學就是由王陽明所奠定,由其后學所豐富發(fā)展的,以良知為本體,以致良知為方法,以知行合一為實踐功夫,以明德親民為政治運用的良知心學。很多人講王陽明只講“心即理”,其實“心即理”這個口號不是王陽明提出的,而是陸九淵提出的。王陽明繼承了陸九淵的思想,但又進一步發(fā)展、探討了“心”的本體。陸九淵講“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王陽明進一步探討了心之本體是什么。早期程朱講心之本體是心之性,是“性即理”,王陽明在龍場悟道的時候繼承了程朱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但是他又繼承了陸九淵的“心即理”思想,最后在江西提出良知本體論。良知就是心之性,良知就是心之本體,良知即天理?!傲贾刺炖怼边@個命題一提出來,就超越了陸九淵的心學。所以我說王陽明的心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心學,而是良知心學。我在論述王陽明的時候,特別強調他的明德親民思想。親民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政治應用,現(xiàn)在很多人在講王陽明時往往忽略了他的親民思想,只講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這幾點,包括陳來、楊國榮都是這么講的。我較之以往的研究,在兩點上有突破:一是強調“良知即天理”的良知本體論;二是強調明德親民的政治應用。王陽明的明德親民思想就是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孟子的“親親而仁民”的進一步發(fā)展。

      王陽明的根本精神就是良知精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是道德理想主義精神。因為良知實際上就是道德,道德之善也就是善心。王陽明的“良知”就是孔子的“仁”、孟子的“善”,也就是道德之善。致良知就是一種道德的自覺、道德的提升,本質上是一個道德哲學。知行合一是一種道德實踐,但是我們現(xiàn)在一般是從廣義上把它理解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是理論,行是實踐,這個理解有點偏離了,但大方向也沒錯。其實王陽明講的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不可分離。第二是人文主義精神。王陽明的人文精神主要體現(xiàn)為對《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所謂“三綱領”的解說。他說:“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庇匈Y格當民之父母的,就要以人民的好惡為好惡。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就是從傳統(tǒng)的民本到王陽明的親民,再到現(xiàn)代的民主和新民本的思想。“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我的解讀是從傳統(tǒng)的民本走向現(xiàn)代的民主的一種論述。因為以人民為中心,就蘊涵人民主宰的思想,人民起主宰作用就是民主,權力在民而不在君。

      浙學也是我的一個研究領域。我對浙學的解讀就是把它分成狹義的、中義的和廣義的。狹義的浙學指的是發(fā)端于北宋,形成于南宋的以葉適、陳亮、呂祖謙為代表的浙東事功之學。中義的浙學可以上溯到王充的《論衡》。我在幾十年以前就是這樣寫的,1993年我到臺灣去做研究的時候,論浙學就以王充為鼻祖。中義的浙學,是上溯到王充,形成于北宋,興盛于南宋,發(fā)展于明清,開新于近代的浙東經史之學。廣義的浙學,即“大浙學”的概念,指的是淵源于古越、興盛于宋元明清而綿延于當代的浙江學術傳統(tǒng)與人文精神傳統(tǒng)。

      浙學的基本精神,我用“民本、務實、批判、兼容、創(chuàng)新”十個字概括,又用五個思想命題概括:一是“實事疾妄”的精神。大家都知道“實事求是”這句經典名言最早出自于班固的《漢書》,其實它是源自王充。王充是班固的師兄,很多人不知道這個關系。王充拜了班固的父親班彪為師,他比班固大五六歲。據(jù)史料記載,一次王充摸著班固的頭說:“此兒必有長進。”王充與班固是同門,這是肯定的。王充到洛陽太學的時候,班彪是太學的老師。班固提出了“實事求是”,而王充是論“實事疾妄”,所謂“實事”就是實事求是,“疾妄”是批判虛妄。這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我認為王充的“實事疾妄”更加值得宣傳。我寫的第一篇文章《王充“效驗”論淺析》于1980年發(fā)表在《社會科學研究》上,在文中就提出了“實事疾妄”是王充學說的根本宗旨。1983年,我又在《學術月刊》上以《王充學說的根本特點——實事疾妄》為題發(fā)表專題論文,這個觀點也為好幾個知名學者所引用。二是“崇義養(yǎng)利”的精神。朱熹批評浙學專講功利,實際上并非如此。雖然浙學偏重于功利,但葉適提的命題是“崇義以養(yǎng)利”(見明楊士奇等撰《歷代名臣奏議》卷五十五“治道”引葉適言)和“利者義之和”(見葉適《習學記言》),并非專言功利。三是“經世應務”的精神,以黃宗羲為代表。四是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精神?!八枷胱杂?、兼容并包”的精神盡管是作為北大的校訓,但蔡元培是浙江人,也可代表“浙學”的精神?!罢銓W”精神與“浙江”精神是不一樣的?!罢銓W”精神是一種學術精神,而“浙江”精神是一種政治精神,是從政治上去談當代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但當代“浙江”精神也源于古代“浙學”精神,兩者有同有異。

      王琦:請問在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背景下,您對當前出現(xiàn)的國學熱、儒學熱、傳統(tǒng)文化熱等現(xiàn)象有什么看法?對我們當今從事傳統(tǒng)文化研究的學人有什么建議?

      吳光:國學熱、儒學熱、傳統(tǒng)文化熱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為什么說是必然趨勢?因為很長時間以來,過分否定、批判傳統(tǒng)文化,所以,“文革”之后需要撥亂反正。文化復興與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fā)展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對世界開放。對世界開放,必然要加強文化交流。但是我們應該如何與別人交流呢?只有用我們傳承了數(shù)千年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孔子的思想與世界交流,才有共同語言。因此,國學熱、儒學熱、傳統(tǒng)文化熱是我國改革開放形勢下的必然要求,這是國學熱、儒學熱、傳統(tǒng)文化熱產生的時代背景。

      其次,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中國發(fā)展到一定程度需要重建道德價值、道德觀。中國處于貧窮的時候,沒有精力去發(fā)展文化,但是我們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中國富起來、強起來了,就需要知禮節(jié)、知榮辱。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在中國崛起情況下提出來的。所以復興傳統(tǒng)文化、復興國學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此外,由于近年來西方功利主義的滲入,造成了唯利是圖、道德滑坡現(xiàn)象,這就需要我們重建道德觀、倫理觀、文化觀。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復興傳統(tǒng)文化是現(xiàn)實的必然要求。我在2011年的時候發(fā)表了一篇文章《中國當代儒學復興的形勢與發(fā)展方向》,講了儒學復興的十大標志,主要體現(xiàn)為:各種儒學會議、儒學組織、儒學論壇雨后春筍般地出現(xiàn);孔子學院推廣到全世界;各地孔廟、書院的修復;孔子銅像、儒家人物銅像遍布各地;從兒童到成人讀經活動的普遍開展;各種各樣傳統(tǒng)文化叢書的出版,如北京大學、四川大學編撰的《儒藏》等。但傳統(tǒng)文化復興最主要的標志有兩個:其一,是政府對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由批判、觀望,到逐漸支持,再到現(xiàn)在積極弘揚的轉變。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做了深刻的論述,這是一個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重要標志。其二,是在我們現(xiàn)在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中,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儒家的元素越來越多。比如,2014年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 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在意識形態(tài)中,從實事求是到以德治國、八榮八恥、和諧社會,再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習近平提出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新六德”,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越來越多。這也是一個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標志。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特點又是什么呢?特點之一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過去總是自上而下灌注式的,而現(xiàn)在是自下而上自發(fā)式的。比如,各個地方修建孔廟、修建地方文化標志等,還有像你們屈子書院、屈子文化園的建設,是基層有這個意識與積極性,而不是上面叫你修屈子文化園。所以這次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基礎就在民間,它身后的力量也是在民間。還有,現(xiàn)在有不少企業(yè)都辦了國學班、國學中心、國學院等。這次復興的第二個特點是應用性。傳統(tǒng)文化如何在政治、經濟中運用?如關于儒家與企業(yè)的發(fā)展、道家與企業(yè)的發(fā)展、佛家與企業(yè)的發(fā)展等問題的研究與探討,都是具有應用性與實踐性的。很多人也許會問,傳統(tǒng)文化到底有什么用?對我的工作有什么促進?其實從修身立德、齊家立業(yè),然后再到治國平天下等,處處都用得著國學,所以說這次國學復興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因而時間也會持續(xù)得比較長久。

      關于當代儒學發(fā)展的新方向,我曾經寫了篇《中國當代儒學復興的形勢與發(fā)展方向》的文章,后來被《新華文摘》改名為《當代儒學發(fā)展的新方向》轉載了。其中提到了幾個發(fā)展方向:第一是生活儒學。儒學見之于生活,生活中應用儒學。其實生活里面處處有儒學,但百姓日用而不知,這其實也是儒學的一種具體形態(tài)。第二是民主仁學?,F(xiàn)代化必然是要走向民主的。民主的價值觀與我們傳統(tǒng)仁學價值觀是可以打通的,所以我提出建構“民主仁愛為體,科技禮法為用”的新體新用新儒學,這是有發(fā)展前途的。我關于民主仁學的文章出來之后,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了。1999年在臺灣召開的國際中國哲學會第十一屆年會上,沈清松教授從127 篇文章里選了27 篇,我的就是其中一篇,約有兩萬多字,標題就叫《從仁學到新仁學——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在這里我提出了民主仁學的發(fā)展方向。第三是儒教的發(fā)展方向。有些人主張建立中國國教,我認為這個不太切合實際。中國歷來都沒有建立一個國教,那么現(xiàn)在能夠建立一個國教嗎?也沒辦法建立。但是這個新儒教思想在民間還是有市場的。民間有許多人拜菩薩、拜孔子,將孔子也當作菩薩來拜,這帶有宗教信仰性質,你也不能不承認,想壓也壓不住。此外,新心學、新理學、新經學等新儒家學說也有一定的市場,但是現(xiàn)代新儒家也有他們的局限,它是一種精英的學問、課堂上的學問,不能夠成為大眾理性,所以我們應該要面向大眾、面向生活、面向現(xiàn)代建立新體新用的新儒學,這樣的新儒學才有前途。這是我對儒學發(fā)展的未來展望。

      關于對傳統(tǒng)文化研究者的建議:第一是普遍地讀書,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講的,多讀一點歷史書,只有了解了歷史才能夠展望未來。同時要多讀經典。讀經典要有選擇性地讀,要讀儒、佛、道的代表性經典,如精讀儒家的《論語》、道家的《道德經》、佛教的《壇經》等。《二十五史》《四庫全書》能夠通讀的有幾個人?現(xiàn)代經學大師馬一浮先生是通讀了《四庫全書》的,普羅大眾只要選讀、精讀就可以了。第二,普遍地講學。講學有幾種形式:一種是公開地辦講壇、辦書院。與之相關就是恢復書院、恢復孔廟??讖R既是祭祀的場所,也是加固我們信仰的場所;書院是普及教育,普及儒學與國學的好場所。第三就是通過各種形式,讓國學、儒學進課堂,從小學到大學都要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F(xiàn)在只講中小學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其實在大學尤其需要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開展多層次的經典教育。第四是重建敬畏信仰。我在講重塑當代儒學核心價值觀時講的“一道五德”的最后一德就是“敬”。敬有多重含義,敬天、敬祖、敬師、敬業(yè)、敬畏等等,核心是敬畏。有人說中國人沒有宗教傳統(tǒng),所以沒有信仰。這種說法不對。中華民族歷來是有信仰的,這種信仰就包含在“敬畏”意識中??鬃犹岢觯骸熬佑腥罚何诽烀?,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边@個“畏”就是敬畏,不是恐懼。天命就是客觀規(guī)律。孟子補充了孔子的“三畏”,提出“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這個“幾希”就是說人是講道義的,禽獸則無道義可言,這是對道德的敬畏;又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這是對歷史的敬畏;又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這是對民心的敬畏??偲饋碚f,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文明發(fā)展中確立了五大敬畏意識,即對天命、圣人、道德、歷史、民心的敬畏,這就是信仰?!拔母铩敝校瑯O“左”思潮破壞了這種傳統(tǒng)信仰,所以現(xiàn)在有必要重建敬畏意識:一是敬畏天命,即尊重客觀自然的規(guī)律,提倡“萬物一體,和諧用中”的中庸生態(tài)觀;二是敬畏圣賢,敬畏歷代圣賢的教誨與品格;三是敬畏道德,對中華民族傳承數(shù)千年的仁道與義、禮、智、信、忠、廉、和、敬等常用大德,要敬畏,并身體力行;四是敬畏歷史,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的教訓值得吸?。晃迨蔷次访裥?,要敬畏人民的力量,始終以人民為中心,時刻銘記“君者舟也,庶人者(百姓)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道理。如果確立了這五大敬畏意識,也就確立了文化自信與國家民族的道德信仰,是不需要任何非理性的宗教信仰來填補的。

      猜你喜歡
      王充儒學國學
      “垂”改成“掉”,好不好?
      酷愛學習的王充
      儒學交流在路上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30
      奮斗雞—我的國學日常
      中國漫畫(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
      王充路
      揚子江詩刊(2015年3期)2015-11-14 06:15:32
      宋代儒學對漢唐儒學的突破
      王充路
      揚子江(2015年3期)2015-09-23 12:56:54
      什么是儒學之本
      學習月刊(2015年1期)2015-07-11 01:51:16
      淺論王充人性論非“性三品”
      法大研究生(2015年1期)2015-02-27 10:14:13
      北宁市| 胶南市| 瑞丽市| 石台县| 东至县| 皮山县| 洪雅县| 屏边| 鹿邑县| 石屏县| 浦江县| 虞城县| 年辖:市辖区| 通辽市| 彭水| 宁城县| 左贡县| 乌兰浩特市| 乌苏市| 威宁| 弥勒县| 临朐县| 晋中市| 永胜县| 桦甸市| 宁蒗| 中宁县| 安阳市| 镇沅| 宜州市| 平安县| 五河县| 卢氏县| 秦安县| 金坛市| 海门市| 临泽县| 漳平市| 永兴县| 呈贡县| 曲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