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隋唐五代時(shí)期江蘇佚志考述

      2020-12-01 04:19:24錢建中
      江蘇地方志 2020年3期
      關(guān)鍵詞:寰宇漢唐方志

      ◎ 錢建中

      (無錫檔案史志館,江蘇無錫214000)

      提 要:方志發(fā)展到隋唐五代,不僅體例日趨完善,內(nèi)容也較過去豐富,尤其是附之于圖,達(dá)到圖文并茂。在江蘇,流傳至今的唐代方志,僅存陸廣微《吳地記》一部。文章根據(jù)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等輯佚成果和零星的征引考錄,對(duì)隋唐五代時(shí)期江蘇佚志進(jìn)行初步匯總、考證和補(bǔ)充。

      隋唐五代時(shí)期,漢晉南北朝盛行的地記、雜記已退后為次,而內(nèi)容豐富的圖經(jīng)、圖志逐步成為地方志發(fā)展主流。但江蘇這一時(shí)期的方志今天大多散失不傳,僅憑諸書所引,略見零章片簡。根據(jù)現(xiàn)有輯佚史料匯總統(tǒng)計(jì),隋唐五代時(shí)期,江蘇有佚志38部,其中《圖經(jīng)》(圖)22部、《記》12部、其他4部。按類型可分為四種:纂修年代、書名和佚文有據(jù)可查的11部;成書年代不確定,而書名和佚文齊全的11部;無書名、有佚文,在引文時(shí)往往被稱之為《圖經(jīng)》《舊經(jīng)》或《舊圖經(jīng)》的14部;最后一種是無佚文的佚志2部。本文主要對(duì)前三種佚志進(jìn)行考述。每篇佚志除簡介外,下設(shè)“著錄”“考異”,并根據(jù)條目所需,另置“訂誤”“存疑”。

      一、書名、成書年代確定之佚志考錄

      本節(jié)考錄的是11部有確切書名和撰著年代的佚志。其中書名、卷數(shù)、作者齊全的僅《江東記》《金陵六朝記》《潤州圖經(jīng)》《揚(yáng)州記》和《彭門記亂》5部。

      (一)《江東記》30卷,(唐)李襲譽(yù)撰,張國淦《永樂大典方志輯本》

      江東,指長江下游江南一帶。李襲譽(yù),字茂實(shí),狄道(今甘肅臨洮)人,官至揚(yáng)州大都督府長史、江南巡察大使。撰有《五經(jīng)妙言》40卷、《江東記》30卷、《忠孝圖》20卷?!杜f唐書》卷59、《新唐書》卷91均有傳。

      著錄 1.《中國古方志考》第204頁據(jù)大典《嘉泰吳興志》輯本(烏程縣·白鶴山)引《江東記》1則。2.《續(xù)修四庫全書704·史部地理類》第67頁《嘉泰吳興志》卷4烏程縣(白鶴山)引同1則。

      考異 《新唐書·藝文志》載:李襲譽(yù)又撰《江東記》三十卷?!吨袊欧街究肌返?04頁所載《江東記》同此。

      糾誤 《太平寰宇記》卷94江南東道6湖州·土產(chǎn)(白鶴山)及《浙江通志》卷102物產(chǎn)2湖州府(碑石)引《江乘記》1則,內(nèi)容與《江東記》所引文字略異?!墩憬ㄖ尽肪?2山川4(白鶴山)引此條又作《江東記》。根據(jù)《辭?!酚涊d,江南東道是唐開元二十一年(733)以江南道分置。統(tǒng)轄19州,其中湖州在天寶年間領(lǐng)烏程、武康、長城、安吉、德清5縣。而“江乘,古縣名,秦置。治今江蘇句容北。三國吳廢,晉復(fù)置,隋開皇初又廢?!睆拇艘院笪丛倩謴?fù)。[1]據(jù)此,“白鶴山”此條引文應(yīng)出自《江東記》。

      (二)《江都圖經(jīng)》

      隋代作。撰人、卷數(shù)不詳。隋代的江都在今江蘇揚(yáng)州市。

      著錄 1.《中國古方志考》第234頁章宗源《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引錄《江都圖經(jīng)》1則。2.《漢唐方志輯佚》第356頁錄《江都圖經(jīng)》1則。3.《清儒地理考據(jù)研究·隋唐五代卷》第197頁轉(zhuǎn)錄《江都圖經(jīng)》同1則。

      考異 章宗源《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六:《江都圖經(jīng)》卷亡,不著錄。汪師韓《文選理學(xué)權(quán)與》(二)注引群書目錄上:《江都圖經(jīng)》。《江蘇舊方志提要》第610頁和《江蘇省志·附錄·江蘇方志源流》第12頁:隋《江都圖經(jīng)》佚名撰,已佚。

      (三)《金陵六朝記》2卷,(五代南唐)尉遲偓撰

      尉遲偓,五代南唐時(shí)人。官給事中,預(yù)修國史。著有《中朝故事》2卷。據(jù)記載,此記曾有兩個(gè)版本。一是綿紙舊抄本。見毛扆編寫的《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2]。另一個(gè)版本在朱緒曾《開有益齋讀書志》卷三有所記載:“《金陵六朝記》二卷,唐尉遲偓……勞君平甫得明嘉靖辛丑年臨山人校閱,樂意軒吳氏藏書本,影鈔以贈(zèng)余?!眱蓚€(gè)版本是否存于世,待考。

      著錄 1.洪咨夔著、侯體健點(diǎn)校《洪咨夔集》附錄——《洪咨夔四六箋注》卷二第592頁《添倅到任謝廟堂》注15引《金陵六朝記》1則。侯體健點(diǎn)校后指出:洪咨夔唯一注本出自清人之手,箋注者暫不可考。又蘇軾著、馮應(yīng)榴輯注《蘇軾詩集合注》卷12第568頁《平山堂次王居卿祠部韻》注引《金陵六朝記》同1則,略異。2.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卷77方士《葉法善》第309頁下引《金陵六朝記》1則,源自《廣德神異錄》。又馮夢(mèng)龍?jiān)u纂《太平廣記鈔》卷二仙部《葛玄》(出自《神仙傳》)第28頁引《金陵六朝記》同1則,字句稍異。

      考異 考卷數(shù)和作者:卷數(shù)有1卷、2卷之別;作者有不著撰人和尉遲偓之異。1.《宋史·藝文志》的《別史》記載:“《金陵六朝記》1卷,無撰人。”柳詒徵、王煥鑣等《首都志》載:“《金陵六朝記》一卷,唐尉遲偓?!?.錢曾《也是園書目》作《金陵六朝記》2卷,(唐)尉遲偓纂?!赌暇┩ㄊ贰に逄莆宕卧怼穂3]和杜文玉《南唐史略》附錄三《南唐藝文志·雜史類》第238頁[4]記載一致:“《金陵六朝記》二卷 尉遲偓撰”。3.劉兆祐《宋史藝文志史部佚籍考》第199頁:“《金陵六朝記》宋,不著撰人。按:茲編《宋史藝文志》始見著錄,殆為宋人所撰。”顧吉辰在《〈宋史〉比事質(zhì)疑》[5]考證為“尉遲偓撰《金陵六朝記》”條目下《按》“朱緒曾《開有益齋讀書志》作《金陵六朝記》二卷,作者尉遲偓。今有明嘉靖辛丑年臨山人校本。據(jù)此,《宋史》作一卷,恐非是,另《宋史》:《金陵六朝記》一卷,無撰人氏。今考上引書,當(dāng)是尉遲偓撰”。

      糾誤 《南京文物志·附錄:南京歷代地方志文獻(xiàn)目錄選》“《金陵六朝記》1卷,唐 尉遲纂”。[6]作者當(dāng)作“尉遲偓”,漏“偓”字。

      (四)《秣陵記》2卷

      唐代作。據(jù)《明一統(tǒng)志》記載:“秦始皇以金陵有都邑之氣,改曰秣陵,屬鄣郡?!憋髁杲衲暇?。

      著錄 《欽定四庫全書》集部二別集類一:唐僧皎然撰《杼山集》卷二引《秣陵記》1則。

      考異 1.考書名和卷數(shù):《新唐書·藝文志》二、《通志·藝文略》四和《國史經(jīng)籍志》卷3及《稀見地方志提要》第1167頁均記載“《秣陵記》二卷”。盧海鳴在《南京歷代名號(hào)》中提出“唐朝佚名《秣陵記》(又叫《秣陵志》)”待考。[7]2.考作者:一說佚名,另一說是樊文深?!都螒c新修江寧府志》卷55藝文中第537頁記載:“樊文深《秣陵記》二卷?!盵8]《中國古方志考》第211頁“《秣陵記》二卷,唐佚”。張國淦《案》:“嘉慶《江寧府志》作樊文深撰,誤?!睋?jù)此,柳詒徵《首都志》卷15藝文[9]和楊永泉編撰《南京文獻(xiàn)綜合目錄·序》[10]記載的“《秣陵記》,梁代樊文深”一說,應(yīng)予糾正。

      (五)《揚(yáng)子圖經(jīng)》

      唐代作。未見著錄,撰人、卷數(shù)不詳。揚(yáng)子縣(《太平御覽》引作楊子縣),唐永淳元年(682)置,治今江蘇揚(yáng)州市邗江區(qū)南之楊子橋附近,五代南唐改為永貞縣。[11]

      著錄 《漢唐方志輯佚》第381頁輯《揚(yáng)子圖經(jīng)》1則?!肚迦宓乩砜紦?jù)研究·隋唐五代卷》第248頁轉(zhuǎn)錄《揚(yáng)子圖經(jīng)》同1則。源自《太平御覽》卷75地部40“溝”條引。

      (六)《潤州圖經(jīng)》20卷,(唐)孫處玄撰,張國淦《永樂大典方志輯本》

      孫處玄,潤州(今鎮(zhèn)江)人,以學(xué)行著名。長安中征為左拾遺。后去官還鄉(xiāng)里。開元初,推薦征不起?!杜f唐書》卷192《孫處玄傳》、卷185下《李浚傳》有其簡介,《嘉定鎮(zhèn)江志》有傳。

      著錄 1.《中國古方志考》第277頁輯有《潤州圖經(jīng)》8則。2.《嘉定鎮(zhèn)江志》卷2丹陽縣引孫處元《唐圖經(jīng)》1則。3.《漢唐方志輯佚》第383頁輯錄《潤州圖經(jīng)》6則。4.《清儒地理考據(jù)研究·隋唐五代卷》第252頁輯錄《潤州圖經(jīng)》5則。內(nèi)容涉及城池、祠廟、山、橋、碑銘等。

      考異1.考書名:書名有《潤州圖經(jīng)》《唐圖經(jīng)》和《潤州圖注》之別?!杜f唐書·經(jīng)籍志》上:“《潤州圖經(jīng)》二十卷,孫處玄撰?!薄秶方?jīng)籍志》三、《中國古方志考》和《清儒地理考據(jù)研究·隋唐五代卷》等記載為《潤州圖經(jīng)》。載錄成《潤州圖注》的有:《舊唐書·藝文志》二、《通志·藝文略》四地理、《稀見地方志提要》(第1174頁)等。《嘉定鎮(zhèn)江志》大典輯本卷二縣城引佚文時(shí)則稱:“《唐圖經(jīng)》孫處元所撰?!?.考作者:有孫處玄和孫處元之異。除了《國史經(jīng)籍志》三、《嘉定鎮(zhèn)江志》和《稀見地方志提要》稱“孫處元”,其余均記為“孫處玄”?!短茍D經(jīng)》則是《潤州圖經(jīng)》的簡稱。陳光貽認(rèn)為《潤州圖注》“疑系與此書(注:《潤州圖經(jīng)》)同?!盵12]

      (七)《揚(yáng)州記》,(唐)曹憲撰,張國淦《永樂大典方志輯本》

      曹憲,江都(今江蘇揚(yáng)州)人,隋朝時(shí)任秘書學(xué)士。入唐不仕。大業(yè)年間,與諸學(xué)者編撰《桂苑珠叢》;又撰《文選音義》《古今字圖雜錄》等?!杜f唐書》卷189《儒學(xué)上》、《新唐書》卷198《儒學(xué)上》和宋陳思《書小史》卷9均載《曹憲傳》。曹憲晚年講學(xué)于揚(yáng)州,《揚(yáng)州記》即撰于此時(shí)?!督B熙廣陵志·序》:“唐曹憲始創(chuàng)《揚(yáng)州志》,五代喪亂之余,殘編斷簡,無復(fù)存者。”

      著錄 1.《中國古方志考》第234頁輯錄《揚(yáng)州記》3則。2.《張國淦文集四編》第22頁輯錄1則。3.《漢唐方志輯佚》第382頁轉(zhuǎn)錄《揚(yáng)州記》2則。4.《太平御覽》卷66地部31《湖》引《揚(yáng)州記》1則。5.《景定建康志》卷18山川志二江湖(夏嘉湖)引《揚(yáng)州記》1則。6.《建康實(shí)錄》卷五《張昌舉兵》注引《揚(yáng)州記》1則。

      考異考書名、卷數(shù)、作者:書名《揚(yáng)州記》即《揚(yáng)州志》,卷數(shù)不詳,作者曹憲無異議。張國淦載:“《舊唐書·經(jīng)籍志》二:《揚(yáng)州記》,唐貞觀中江都曹憲撰?!杜f唐書·藝文》同?!盵13]《嘉靖惟揚(yáng)志》卷12經(jīng)籍志:《揚(yáng)州記》曹憲撰。又《紹熙廣陵志·序》:唐曹憲始創(chuàng)《揚(yáng)州志》。

      (八)《淮陰圖經(jīng)》

      唐代作。撰人、卷數(shù)不詳。

      著錄 1.陸羽《茶經(jīng)·七之事》引《淮陰圖經(jīng)》1則。2.《中國古方志考》第232頁從《太平御覽》卷867、《太平寰宇記》卷124、《與地紀(jì)勝》卷30“茶陂”條輯《淮陰圖經(jīng)》同1則,均出自陸羽《茶經(jīng)·七之事》。3.《漢唐方志輯佚》第356頁轉(zhuǎn)錄《淮陰圖經(jīng)》同1則。

      考異 1.考書名:《太平御覽》卷首《經(jīng)史圖書綱目》載“《淮陰圖經(jīng)》”。2.考纂修年代:北宋初年的《太平御覽》錄唐代陸羽《茶經(jīng)》所引的《淮陰圖經(jīng)》。佚文內(nèi)有“山陽縣”(注:今江蘇淮安)云云。而“淮陰郡,東魏置,北齊廢,唐天寶、至德時(shí)一度復(fù)置,宋初為楚州山陽郡。又,山陽縣,隋代、宋代均為楚州的治所,唐置淮陰郡時(shí)為淮陰郡的治所。此圖經(jīng)既以山陽縣為屬縣,則必屬唐代無疑?!盵14]

      (九)《盱眙圖經(jīng)》

      唐代作。作者、卷數(shù)不詳。唐盱眙縣屬楚州,即今江蘇盱眙縣。

      著錄1.《漢唐方志輯佚》第382頁輯《盱眙圖經(jīng)》4則。2.《江蘇舊方志提要》第563頁輯《盱眙圖經(jīng)》4則。3.《太平御覽》卷34地部引《盱眙圖經(jīng)》都梁山、斗山、臺(tái)子山、長圍山4條全系山脈,內(nèi)容涉及面積、方位、原始得名等。

      考異1.考書名:《太平御覽》卷首《經(jīng)史圖書綱目》載“《盱眙圖經(jīng)》”,作者、卷數(shù)不詳。2.考纂修年代:華林甫《清儒地理考據(jù)研究·隋唐五代卷》第249頁指出“長圍山條佚文中提到至德二年節(jié)度使高適。據(jù)周勛初撰《高適年譜》,至德元年至二年高適為淮南節(jié)度使。此《盱眙圖經(jīng)》為唐代中、晚期作品?!?/p>

      (十)《蘇州冢墓記》

      唐代作。撰人、卷數(shù)不詳。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第381頁強(qiáng)調(diào):“隋改吳郡曰蘇州,唐因之;又因《太平御覽》征引,故此記當(dāng)為唐人之作?!?/p>

      著錄 1.《漢唐方志輯佚》第381頁輯《蘇州冢墓記》2則。2.《淵鑒類函》第183卷禮儀部(冢墓)引1則。

      (十一)《彭門記亂》3卷,(唐)鄭樵撰

      《彭門記亂》是記載唐末龐勛領(lǐng)導(dǎo)的徐泗地區(qū)農(nóng)民起義始末的史書?!杜f唐書》卷177列傳127《崔彥曾》記龐勛事?!缎绿茣肪?48列傳第73《康承訓(xùn)傳》,記龐勛起義始末甚詳。彭門即今徐州。

      著錄《資治通鑒考異》卷23唐紀(jì)15引《彭門紀(jì)亂》13則。

      考異1.考書名、卷數(shù):《彭門記亂》又稱《彭門紀(jì)亂》。據(jù)馬天祥等人撰的《古漢語通假字字典》第303頁載:“紀(jì)”通“記”。卷數(shù)為3卷,無異議。2.作者有鄭樵、孫樵之別。《彭門記亂》始見于宋代書目。王堯臣等編次《崇文總目》雜史類“《彭門記亂》三卷”,無撰人名氏?!杜f唐書·藝文志》雜史類和《宋史·藝文志》傳記類并錄“鄭樵《彭門記亂》三卷”,前者注“龐勛事”。尤袤《遂初堂書目》雜史類著錄此書僅有書名“《彭門記亂》”?!顿Y治通鑒考異》卷23引文時(shí)也注明出處是鄭樵《彭門記亂》。南宋鄭樵《通志·藝文略》第三雜史類:“《彭門記亂》三卷。下注:唐鄭樵撰,記懿宗朝徐州龐勛叛”。清錢東垣在《崇文總目》卷二:“《彭門記亂》三卷 鄭樵撰”下輯釋時(shí)引“嚴(yán)昉云:此鄭樵,唐人,非宋右迪功郎鄭樵也。”[15]《宋史·藝文志·史部佚籍考》[16]載“彭門紀(jì)亂 三卷,唐 鄭樵撰”。張煦侯《通鑒學(xué)》[17]雜記中記載“孫樵《彭門紀(jì)亂》三卷”。高振鐸《〈通鑒〉參據(jù)書考辨》[18]一文中也記載為:“孫樵《彭門紀(jì)亂》”。據(jù)張固也先生考證:晚唐著名作家孫樵的好友“高錫望咸通九年為滁州刺史,龐勛起義時(shí)城陷被殺。”“以孫樵的身份,出于對(duì)亡友的紀(jì)念,撰作《彭門紀(jì)亂》,也在情理之中?!倍摇艾F(xiàn)存唐代文獻(xiàn)中沒有鄭樵其人”。[19]作者之辨,有待論證。

      二、無系年之佚志考錄

      本節(jié)考述11種成書年代無確切記載或有爭議的佚志。

      (一)《丹陽郡圖經(jīng)》

      撰人、卷數(shù)不詳。章宗源《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丹陽郡圖經(jīng)》卷亡,不著錄。華林甫指出:“丹陽郡始置于西漢,治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區(qū),東漢末移至今南京市。隋開皇九年平陳后省,大業(yè)年間又改為丹陽郡,唐初廢?!盵20]

      著錄1.《中國古方志考》第211頁輯《丹陽郡圖經(jīng)》3則。又從《文選》卷20范蔚宗《樂游應(yīng)詔詩·注》輯1則。2.《漢唐方志輯佚》第356頁輯《丹陽郡圖經(jīng)》2則。即:蕭統(tǒng)《文選》中的顏延年《應(yīng)詔觀北湖田收》注;謝靈運(yùn)《鄰里相送方山詩》注。據(jù)現(xiàn)存佚文看,此圖經(jīng)于地理、古跡的記述頗為詳明。

      考異1.考書名:汪師韓《文選理學(xué)權(quán)與》(二)注引群書目錄上“《丹陽郡圖經(jīng)》”。2.考纂修年代:《文選》李賢注成于唐顯慶間(656—661)。李賢注引此書,《丹陽郡圖經(jīng)》成書年代當(dāng)早于唐顯慶。華林甫進(jìn)一步考證后斷定《丹陽郡圖經(jīng)》應(yīng)撰成于南朝元嘉以后,隋開皇十年之前。并指出: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第356頁謂“隋代所作”無任何依據(jù)。[21]張國淦:“《丹陽郡圖經(jīng)》,《昭明文選》注引之(當(dāng)在唐或唐以前)。”[22]而倉修良《方志學(xué)通論》第181頁也認(rèn)為:《丹陽郡圖經(jīng)》是隋代所作。

      糾誤《中國古方志考》第211頁記載:“《丹陽郡圖經(jīng)》佚,金溪王氏漢唐地理書鈔輯本?!苯?jīng)核,中華書局2006版《漢唐地理書鈔》的《總目》未收錄此圖經(jīng)。

      (二)《金陵圖經(jīng)》

      撰人、卷數(shù)不詳?!短接[·經(jīng)史國書綱目》:《金陵圖》。

      著錄1.《中國古方志考》第212頁輯《金陵圖》10則;《金陵圖經(jīng)》4則。2.《漢唐方志輯佚》第378頁轉(zhuǎn)錄《金陵圖》(《金陵圖經(jīng)》)6則。內(nèi)容涉及建置沿革、山川、宮室、冢墓、古跡、藝文、金石等方面。

      考異1.考書名:《中國古方志考》第212頁、《江蘇舊方志提要》第66頁把《金陵圖》和《金陵圖經(jīng)》作為二書分別記述?!稘h唐方志輯佚》第278頁指出“《金陵圖》又作《金陵圖經(jīng)》”。張保見“疑《金陵圖經(jīng)》即《金陵圖》。”[23]其理由是:同一條佚文在《寰宇記》卷90《升州》出自《金陵圖經(jīng)》,《御覽》卷170《升州》出自《金陵圖》。2.考纂修年代:張保見“疑為南唐或宋初所修。”[24]華林甫則提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70認(rèn)為宋張敦頤《六朝事跡編類》‘為補(bǔ)《金陵圖經(jīng)》而作’。則知《金陵圖經(jīng)》蓋為唐或五代之書?!盵25]

      (三)《金陵記》

      撰人、卷數(shù)不詳。歷代志目未收。

      著錄 《漢唐方志輯佚》第378頁輯《金陵記》3則。

      考異 考纂修年代:劉緯毅“宋初類書、地理總志已征引,應(yīng)為唐代之作?!睆埍R姟啊跺居钣洝匪瞿铣簳r(shí)事跡,疑為隋唐時(shí)期所修。疑宋初尚有殘存,中期后不傳?!盵26]

      (四)《建康圖》

      撰人、卷數(shù)不詳。未見著錄。

      著錄 1.《中國古方志考》第211頁輯《建康圖》、《建康圖經(jīng)》8則。2.《漢唐方志輯佚》第379頁引《建康圖》3則。內(nèi)容涉及建置沿革、橋梁、館舍、寺廟等。

      考異 考書名和纂修年代:《江蘇舊方志提要》第64頁分別記載《建康圖》和《建康圖經(jīng)》,成書當(dāng)早于北宋初年。《漢唐方志輯佚》第379頁“《建康圖》約唐代之作”?!吨袊欧街究肌返?11頁:《太平御覽》卷170《升州》引《建康圖》1條,《太平寰宇記》卷90《升州》引《建康圖經(jīng)》1條。張國淦“案此條與《御覽》引文同?!睋?jù)此,當(dāng)為異名同書。

      (五)《建康地記》,王謨《漢唐地理書鈔》輯本(僅存目)

      撰人、卷數(shù)不詳。約唐代作。

      著錄 《漢唐方志輯佚》第379頁從《太平御覽》卷194《館驛》輯《建康地記》1則。

      (六)《江寧圖》

      撰人、卷數(shù)不詳?!短接[·經(jīng)史國書綱目》:江寧圖。

      著錄1.《清儒地理考據(jù)研究·隋唐五代卷》第254頁輯《江寧圖經(jīng)》1則。2.《漢唐方志輯佚》第380頁從《太平御覽》卷170輯《江寧圖》1則。

      考異書名有《江寧圖》《江寧圖經(jīng)》二說。編纂時(shí)間不一,劉緯毅認(rèn)為“約唐代作”。顧宏義則認(rèn)定是唐代的圖經(jīng),并指出:“《太平御覽》卷65《江南諸水·秦淮水》引錄的《江寧圖經(jīng)》1則,及同上卷170《江南道·升州》、《太平寰宇記》卷90引錄《圖經(jīng)》數(shù)則。此當(dāng)屬唐圖經(jīng)?!盵27]華林甫初步推斷:“《江寧圖經(jīng)》撰成于開皇十年以后,光啟三年以前。”

      (七)《丹陽圖》

      撰人、卷數(shù)不詳。歷代志目未收。

      著錄 《江蘇舊方志提要》第746頁從《太平寰宇記》卷90《升州》輯《丹陽圖》1則?!短藉居钣洝烦蓵诒彼翁脚d國年間,此書當(dāng)早于此。

      (八)《蘇州記》

      撰人不詳?!端鍟?jīng)籍志考證》:《蘇州記》卷亡,不著錄。

      著錄1.《中國古方志考》第243頁輯《蘇州記》8則。2.《漢唐方志輯佚》第380頁匯錄《蘇州記》佚文4則。

      考異考纂修年代:“姚振宗《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陸澄《地記》條下作唐人書?!盵28]張保見以隋置蘇州為由,“疑此書當(dāng)為唐人所撰。”[29]《江蘇舊方志提要》第289頁指出:“考蘇州之名始于隋,是此書不得早于隋;此書之名最早見于《太平寰宇記》、《太平御覽》,二書皆成于宋初,是此書不得晚于后周。”

      (九)《徐州記》,陽曄撰,王謨《漢唐地理書鈔》輯本(僅存目),張國淦《永樂大典方志輯本》

      卷數(shù)不詳?!短接[·經(jīng)史國書綱目》:陽曄《徐州記》,陽曄,一作楊曄。生平不詳。

      著錄1.《中國古方志考》第242頁從《大典》2260六模(五湖)輯《徐州記》1則。2.《漢唐方志輯佚》第336頁輯《徐州記》2則。3.《史記》卷57絳侯周勃世家第27“江南丹徒”下的《正義》引《徐州記》1則。

      存疑考地域方位:《徐州記》中徐州,趙明奇在《江蘇舊方志提要》第187頁指出:“實(shí)為僑置江南之南徐州,非江蘇西北之徐州。”劉緯毅則認(rèn)為即今江蘇省徐州市。

      糾誤《張國淦文集四編》第31頁載《徐州記》時(shí),案“宋徐州彭城郡,元武安州,明徐州。茲舉錄作明志?!笨迹骸短接[·經(jīng)史國書綱目》記載了陽曄《徐州記》。《太平御覽》成書于太平興國八年,《徐州記》該在此之前所撰。

      (十)《彭門記》,王謨《漢唐地理書鈔》輯本(僅存目)

      撰人、卷數(shù)不詳。

      著錄1.《中國古方志考》第242頁從《太平寰宇記》卷15輯《彭門記》1則。2.《漢唐方志輯佚》第336頁轉(zhuǎn)錄《彭門記》同1則。3.《資治通鑒》卷八引《彭門記》同1則。

      存疑1.考記述范圍:張國淦“此曰《彭門記》,當(dāng)即《彭城記》是郡志,非縣志。”[30]劉緯毅在《彭門記》條下按“彭城郡,治彭城縣,即今江蘇徐州?!盵31]張保見“出彭城縣下,當(dāng)為彭城之地記。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盵32]2.考纂修年代:劉緯毅認(rèn)為約為齊周或隋代作。

      (十一)《茅山記》

      卷次及撰人不詳。茅山原名句曲山,在江蘇西南部,地跨句容、金壇、溧水、溧陽等市(區(qū))境。

      著錄1.唐代史學(xué)家許嵩《建康實(shí)錄》[33]卷9夾注第263頁引《茅山記》1則。2.《太平御覽》卷41引《茅山記》8則。3.《太平寰宇記》卷89引《茅山記》1則。

      考異《中國大書典·歷史卷·編年》[34]中《建康實(shí)錄》條目下指出:“原書夾注中提及的年代,最晚者為唐至德元年(756)。”據(jù)此,《茅山記》編纂年代應(yīng)在此之前。

      三、無具體書名之佚志考錄

      本節(jié)考述14種書名缺失的佚志。這些無名志書通過《太平御覽》《太平寰宇記》等類書及府州縣志的引述,在相關(guān)行政區(qū)劃下摘錄了該地區(qū)古方志的佚文。

      (一)《(升州)圖經(jīng)》

      唐代作。撰者、卷數(shù)不可考。唐乾元元年(758)改江寧郡置升州,上元二年(761)廢,光啟三年(887)復(fù)置。治上元(今南京)。轄境相當(dāng)于今南京市及江寧、句容、溧水、溧陽等市(區(qū))地。

      著錄《漢唐方志輯佚》第380頁輯《(升州)圖經(jīng)》2則,源于《太平御覽》卷170。倉修良在《方志學(xué)通論》一書中指出唐和五代的圖經(jīng)“根據(jù)各類文獻(xiàn)記載,比較肯定的有三十八種”,其中就包括《(升州)圖經(jīng)》。[35]

      (二)《(蘇州)圖經(jīng)》

      唐代作。卷亡,不見著錄。

      著錄1.《漢唐方志輯佚》第381頁輯《(蘇州)圖經(jīng)》1則。2.《全唐文》卷713,劉允文《蘇州新開常熟塘碑銘》引《(蘇州)圖經(jīng)》1則。3.《清儒地理考據(jù)研究·隋唐五代卷》第323頁輯《(蘇州)圖經(jīng)》2則。

      考異周振鶴在《古方志存目研究例說》[36]一文中指出:劉允文《蘇州新開常熟塘碑銘》中引了《圖經(jīng)》,允元和時(shí)人,其所引圖經(jīng)自是元和以前所修之《(蘇州)圖經(jīng)》。倉修良在《方志學(xué)通論》第186頁也把《(蘇州)圖經(jīng)》列入了唐和五代圖經(jīng)之一。

      (三)《(海州)舊記》

      撰人、卷數(shù)不詳。海州即今連云港。

      著錄1.《中國古方志考》第243頁從《太平寰宇記》卷22輯《(海州)舊記》4 則。2.《漢唐方志輯佚》第384頁轉(zhuǎn)引《(海州)舊記》4則,佚文相同。

      考異關(guān)于編撰年代,劉緯毅認(rèn)為《(海州)舊記》約唐代作。張保見則提出:“引文有隋文帝事,當(dāng)為隋唐或宋初所作?!盵37]

      (四)《(揚(yáng)州)圖經(jīng)》

      撰人、卷數(shù)不詳。不見著錄。

      著錄1.《中國古方志考》第235頁輯《(揚(yáng)州)圖經(jīng)》3則。2.《漢唐方志輯佚》第383頁匯輯《(揚(yáng)州)圖經(jīng)》2則。3.《清儒地理考據(jù)研究·隋唐五代卷》第319頁輯《(揚(yáng)州)圖經(jīng)》5則。

      考異劉緯毅認(rèn)為:約唐代作。華林甫把《(揚(yáng)州)圖經(jīng)》收在《清儒地理考據(jù)研究·隋唐五代卷》內(nèi),則認(rèn)定是隋唐五代期間所作。

      (五)《(江都縣)圖經(jīng)》

      唐代作。撰人、卷數(shù)不詳。

      著錄張保見《引書考》第379頁[38]從《太平寰宇記》卷123輯《(江都縣)圖經(jīng)》1則,出自毛文錫《茶譜》。

      考證考成書年代:陳尚君在《毛文錫〈茶譜〉輯考》[39]一文中指出“毛文錫,字平珪,高陽人。初仕唐,歷官不詳。入蜀,累任中書舍人等。天漢元年(917)貶茂州司馬?!标惿芯甲C后認(rèn)定“《茶譜》撰成于唐末,至遲在前蜀初年,已流布于世。”

      (六)《(常州)圖經(jīng)》

      撰人、卷數(shù)不詳?!端斐跆脮俊返乩眍惔婺?。

      著錄1.《中國古方志考》第264頁輯《(常州)圖經(jīng)》1則。2.《漢唐方志輯佚》第384頁輯《(常州)圖經(jīng)》2則。3.《清儒地理考據(jù)研究·隋唐五代卷》第323頁輯《(常州)圖經(jīng)》3則。

      考異劉緯毅認(rèn)為:約唐代作。華林甫把《(常州)圖經(jīng)》收錄在《清儒地理考據(jù)研究·隋唐五代卷》內(nèi),是隋唐五代期間所作。顧宏義《宋代方志考》第79頁和劉緯毅《宋遼金元方志輯佚》第238頁則提出《(常州)圖經(jīng)》是宋代之作。待考。

      (七)《(溧陽縣)記》

      撰人、卷數(shù)不詳。不見著錄。

      著錄張保見《引書考》第284頁從《太平寰宇記》卷90輯《(溧陽縣)記》1則,當(dāng)早于《太平寰宇記》成書之年。

      (八)《(武進(jìn)縣)圖經(jīng)》

      撰人、卷數(shù)不詳。不見著錄。

      著錄張保見《引書考》第296頁從《太平寰宇記》卷92輯《(武進(jìn)縣)圖經(jīng)》1則。此圖經(jīng)當(dāng)早于《太平寰宇記》成書之年。

      (九)《(楚州)圖經(jīng)》

      撰人、卷數(shù)不詳。楚州,即今江蘇淮安。

      著錄1.《漢唐方志輯佚》第383頁輯《(楚州)圖經(jīng)》1則。2.《清儒地理考據(jù)研究·隋唐五代卷》第320頁輯《(楚州)圖經(jīng)》1則。

      考異劉緯毅認(rèn)為:約唐代作。華林甫把《(楚州)圖經(jīng)》收在《清儒地理考據(jù)研究·隋唐五代卷》內(nèi),則認(rèn)定是隋唐五代期間所作。

      (十)《(泗州)舊圖經(jīng)》

      撰人、卷數(shù)不詳。泗州是州名。轄境相當(dāng)于今泗洪、泗陽、宿遷、漣水、灌南、邳縣、睢寧及安徽泗縣等地??滴跏拍辏?680)州城被洪澤湖水所淹沒,寄治盱眙。[40]

      著錄 1.《江蘇舊方志提要》第562頁輯《(泗州)(圖)經(jīng)》4則。2.《清儒地理考據(jù)研究·隋唐五代卷》第312頁輯《(泗州)舊圖經(jīng)》1則。

      考異 佚文為《太平寰宇記》所引,成書之年當(dāng)早于宋初。華林甫把《(泗州)舊圖經(jīng)》收在《清儒地理考據(jù)研究·隋唐五代卷》內(nèi),則認(rèn)定是隋唐五代期間所作。

      (十一)《(丹徒縣)圖經(jīng)》

      撰人、卷數(shù)不詳。不見著錄。

      著錄《引書考》第272頁從《太平寰宇記》卷89輯《(丹徒縣)圖經(jīng)》1則。此圖經(jīng)當(dāng)早于《太平寰宇記》成書之年。

      (十二)《(句容縣)圖經(jīng)》

      撰人、卷數(shù)不詳。不見著錄。

      著錄《引書考》第286頁從《太平寰宇記》卷90輯《(句容縣)圖經(jīng)》1則。此圖經(jīng)當(dāng)早于《太平寰宇記》成書之年。

      (十三)《(潤州)古圖經(jīng)》

      撰人、卷數(shù)不詳。

      著錄《中國古方志考》第277頁輯《(潤州)古圖經(jīng)》2則。

      考證《江蘇舊方志提要》第723頁考證后指出:《與地紀(jì)勝》卷7引孫處玄所纂圖經(jīng)稱“潤州圖經(jīng)”,而同卷引用時(shí)稱“最古圖經(jīng)”,可知是圖經(jīng)早于唐代孫處玄之作。此編至遲也不會(huì)晚于武周。

      (十四)《(潤州)圖經(jīng)》

      五代作。撰人、卷數(shù)不詳。

      著錄1.《清儒地理考據(jù)研究·隋唐五代卷》第321—322頁輯《(潤州)圖經(jīng)》8則。其中《全唐文》卷370引1則。2.《江蘇舊方志提要》第725頁輯《(潤州)圖經(jīng)》3則。

      考證《江蘇舊方志提要》第725頁根據(jù)《太平御覽》卷170“唐垂拱四年立金山縣”這條佚文不直稱“垂拱四年”而冠以“唐”,又不曰“大唐”,知非唐代所作。又宋初改潤州為鎮(zhèn)江軍,據(jù)此當(dāng)成于五代時(shí)期。

      四、無佚文之古方志考錄

      (一)《刪治吳地記》,張搏撰

      唐代作。卷數(shù)亡。張搏,咸通十三年(872)中大夫,湖州刺史。

      考證《中國古方志考》第207頁載“乾隆《蘇州府志》卷76:張搏《刪治吳地記》并繪郡圖”,可知此書有圖有記。

      (二)《巡撫揚(yáng)州記》7卷

      隋代作。諸葛穎(539—615),字漢,隋丹陽建康(今江蘇南京)人。隋煬帝即位,遷著作郎。后從駕北巡,卒于途次。《隋書》卷76《文學(xué)》有傳。

      考異《舊唐書·經(jīng)籍志》上:“《巡總揚(yáng)州記》7卷,諸葛穎撰。”《新唐書·藝文志》二載:諸葛潁《巡撫揚(yáng)州記》7卷。鄭樵《通志·藝文略》、姚振宗《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章宗源《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陳光貽《稀見地方志提要》第1176頁記載與之相同。

      猜你喜歡
      寰宇漢唐方志
      Majorana zero modes induced by skyrmion lattice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上海漢唐傳動(dòng)系統(tǒng)有限公司
      黑龍江民國方志所刊名家墨跡選
      漢唐書商研究述評(píng)
      嘉絨藏族地區(qū)的舊方志編纂
      西藏研究(2017年1期)2017-06-05 09:26:11
      如新羅馬寰宇之旅
      崔力尹 愛心遍寰宇,善意滿人間
      雁棲湖,漢唐風(fēng)
      当涂县| 手游| 庐江县| 长垣县| 嵊州市| 青阳县| 象州县| 旺苍县| 凤山市| 景谷| 汉源县| 安龙县| 西充县| 横峰县| 南安市| 勃利县| 克拉玛依市| 潞城市| 昔阳县| 和田市| 昌宁县| 平江县| 察哈| 建宁县| 常德市| 靖西县| 安岳县| 荥阳市| 清原| 瑞金市| 吉隆县| 巍山| 石首市| 德令哈市| 汪清县| 云安县| 屏边| 泗洪县| 吴江市| 洱源县|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