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廣州圖經(jīng)內(nèi)容與價值述略

      2020-12-01 15:35:15
      嶺南文史 2020年1期
      關(guān)鍵詞:永樂廣州

      丁 玲

      圖經(jīng)是中國早期地方志書的一種。歷史上圖經(jīng)編纂的數(shù)量很大,但由于年代久遠,多已散佚,內(nèi)容則散見于其他史志書中。據(jù)現(xiàn)存文獻,見于著錄和征引的廣州圖經(jīng)主要編纂于宋明兩朝。宋代有王中行《廣州圖經(jīng)》、佚名《廣州新圖經(jīng)》、李木《南海圖經(jīng)》,均已佚;明代《永樂大典》多處征引的廣州府“圖經(jīng)志”資料當(dāng)編纂于明初,嘉靖間戴璟修、張岳等纂的《廣東通志初稿》和黃佐纂修的《廣東通志》中亦含有廣州圖經(jīng)。此外,宋代王象之《輿地紀勝》、方信孺《南海百詠》,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仇巨川《羊城古鈔》、鄧淳《嶺南叢述》,清康熙間纂修的《廣州府志》《番禺縣志》《南??h志》和道光間纂修的《南海縣志》等文獻中,均引用了廣州圖經(jīng)。從諸書記載的圖經(jīng)編纂情況和現(xiàn)存廣州圖經(jīng)資料看,圖經(jīng)記錄了廣州建置沿革、星分野、道里、城池、橋梁、關(guān)津、坊里、墟市、山川、古跡、風(fēng)俗、氣候、物產(chǎn)、戶口、賦稅、課利等方面情況,內(nèi)容十分豐富,兼具實用價值、史料價值和文化價值,在廣州方志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一、敘建置沿革

      建置沿革歷來是地理志書首要記載的內(nèi)容。現(xiàn)存廣州圖經(jīng)資料載有廣州及屬縣建置沿革情況,是研究廣州歷史的珍貴史料。南宋王象之撰著的地理總志《輿地紀勝》,搜輯征引史書、地方志、詩文集等圖籍,其中有許多當(dāng)時留存而后散佚的文獻資料,包括圖經(jīng)。[1]如卷八十九“廣州”“州沿革”下引《新圖經(jīng)》,說明廣、桂、容、邕、安南五府不隸屬廣州的時間及其原因:“自杜佑為嶺南節(jié)度,當(dāng)兼五府經(jīng)略,適執(zhí)政者遺脫,佑獨不兼,故五府不屬自杜佑始?!盵2]“縣沿革”、“香山縣”下引《新圖經(jīng)》,作為香山縣建縣過程的證明:“元豐徐九思請建為縣,止置寨官一員。紹興二十二年(1152),東筦縣姚孝資請州聞于朝,創(chuàng)立縣也?!盵3]

      明代《永樂大典》卷一一九〇五至一一九〇七為“廣州府”,首列“建置沿革”,引錄《大明清類天文分野》《圖經(jīng)志》《太平寰宇記》《南海志》《元一統(tǒng)志》等書,敘廣州建置沿革。所引《圖經(jīng)志》記載廣州和南海縣、番禺縣、東莞縣、新會縣、增城縣、香山縣、清遠縣、連州的建置沿革情況,并記述明朝平定廣州始末。[4]明嘉靖間黃佐纂修的《廣東通志》中的《廣州府圖經(jīng)》,大部分篇幅亦記載的是廣州及其屬縣建置沿革。

      二、述道里距離

      東漢的《巴郡圖經(jīng)》是現(xiàn)存最早題名為“圖經(jīng)”的文獻。記錄道里遠近是歷史上圖經(jīng)的傳統(tǒng)。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〇六引《圖經(jīng)志》述本府、南??h、番禺縣、東莞縣、新會縣、增城縣、香山縣、清遠縣、陽山縣的道里距離。如“道里”條下引錄的廣州府《圖經(jīng)志》內(nèi)容為:

      本府東至惠州府博羅縣界地名羅浮山一百五十里,自界首到惠州府一百零五里,共二百五十五里;惠州府博羅縣界地名鳳凰崗一百一十五里,自界首轉(zhuǎn)東南到惠州府一百三十五里,共二百五十里;西至本府雞籠山界一百五十里,自界首到肇慶府九十里,共二百四十里;南至肇慶府陽江縣地名沖金村界五百一十里,外抵海洋,難定里數(shù);北至韶州府英德縣黎峒界三百零五里,自界首到韶州府三百七十五里,共六百八十里;東南至本府番禺縣地名相對岡海五十五里,自相對岡到本府東莞縣虎頭門山一百三十里,共一百八十五里,外抵海洋,難定里數(shù);西南至肇慶府界地名南津水口一百七十里,自界首到肇慶府二百五十里,共四百二十里;西北至本府南海縣界地名軍都山二百里,自界首到肇慶府四會縣六十里,共二百六十里;東北至韶州府界英德縣三百三十里,自界首到韶州府三百里,共六百三十里。[5]

      值得注意的是,“道里”條下內(nèi)容與《永樂大典》卷一一九〇五前《廣州府境之圖》《廣州府南??h之圖》《廣州府番禺縣之圖》《廣州府東莞縣之圖》《廣州府新會縣之圖》《廣州府增城縣之圖》《廣州府香山縣之圖》《廣州府清遠縣之圖》《廣州府陽山縣之圖》等九幅地圖中有關(guān)道里之注記是相對應(yīng)的。據(jù)此可以推斷這九幅圖是《圖經(jīng)志》的一部分。圖文并茂展示各地方位、道里等內(nèi)容,正是圖經(jīng)的特點所在。

      三、述城池變遷

      廣州建城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曾有“楚庭郢”、“五羊城”、“南武城”、“越城”、“趙佗城”、“番禺城”等謂稱,其形制、境域變遷及城名由來,于宋代形成東城、子城、西城之三城格局和增筑雁翅城等事件,在圖經(jīng)中皆有記載。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〇六“城池”條下引廣州府《圖經(jīng)志》,重點記述宋代以后廣州城池建置及其變遷情況:

      廣州,趙佗城古跡,在州之東。宋慶歷四年(1004),經(jīng)略使魏瓘筑子城 ,時城圮壞,方議修筑,霖雨頹城角,得古磚志云:“委于鬼工瓘?!庇墒桥d版筑周五里,東西南為甕城門三:曰鎮(zhèn)南,曰行春,曰有年。熙寧二年(1069),轉(zhuǎn)運使王靖因趙佗古城舊址,于子城之東筑東城,周四里,為門三:曰迎薰、曰拱辰、曰震東。四年,經(jīng)略使程師孟于子城之西增筑西城,周十有三里,一百八十步,為門九:曰朝天、曰朝宗、曰威遠、曰和豐、曰善利、曰金肅、曰素波、曰杭海、曰沖霄,是為三城。三城計二十二里,一百八十步,周圍二千七百五丈七尺五寸。嘉定四年(1211),經(jīng)略使陳峴于城東南 、西南筑兩翅臨海,以衛(wèi)城南,居民曰雁翅城,城上各有樓,城外環(huán)以濠,東自平海門,由海道入,環(huán)繞至城西金肅門外通出海道。其外又有東西兩澳,由城內(nèi)達諸海,以通漕運,以泄渠脈。其東為清水濠,西為南濠。雁翅今廢。[6]

      清康熙版《番禺縣志》卷四“建置”記載廣州城,引《舊圖經(jīng)》敘述“南武”之名由來:

      廣州城。《舊圖經(jīng)》云:廣州城始筑自越人公師隅,號曰南武。[7]

      清康熙版《南海縣志》卷二“建置”引《舊圖經(jīng)》,分別敘述南武城、五羊城、越城、番禺城、三城、雁翅城等名稱由來及其所指:

      按《舊圖經(jīng)》,城自周赧王初,越人公師隅始筑,號曰南武,以高固相楚時有五仙乘羊啣谷穗于楚庭,遂稱五羊城。秦任囂、趙佗相繼增筑,是為越城。漢筑番禺城于郡南五十里。建安十五年(210)刺史步騭開番山之北廣焉。唐天佑末節(jié)度劉隱以南城尚隘,鑿平禺山以益之。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經(jīng)略使方滋修三城。嘉定三年(1210)經(jīng)略使陳峴以郡城之南為阛闠所處,無所捍蔽,創(chuàng)筑兩翅以衛(wèi)民,名曰雁翅城?!盵8]

      四、述山川古跡

      廣州作為千年古城,古跡眾多,歷代著述中引錄的廣州圖經(jīng)資料多有述及。這些資料對于考證廣州古跡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南宋方信孺《南海百詠》一書是目前可見的宋代文獻中引錄廣州圖經(jīng)資料較多的一部。是書收輯方氏游歷南海、增城、新會、清遠等地名勝古跡時創(chuàng)作的一百多首詩歌,詩前多有題注,記錄其根據(jù)親身游歷或征引各類書籍對名勝古跡的考證。書中番山、任囂城、藥洲、九曜石、法性寺、越臺井、石門、沉香浦、甘溪、葛蒲觀、覺真寺、鮑姑井、清遠峽、和光洞、龍磨角石、鳳凰臺、龍窟、金牛山、仙涌山等18條下,皆引用了圖經(jīng)資料。這些圖經(jīng)文字,有的重在說明古跡位置。如:

      番山?!秷D經(jīng)》云:在今府學(xué)后;禺山,在清海軍樓,雉堞下,是番在南,而禺在北矣。

      沉香浦?!秷D經(jīng)》云:亦在石門西華寺,在浦之傍,故有亭曰‘沉香’。

      有的重在考訂地名由來,并多載有傳聞奇說。如:

      石門?!犊尽芳啊秷D經(jīng)》云:呂嘉拒漢,積石江心為門。

      清遠峽。《圖經(jīng)》云:黃帝二庶子采昆侖竹為黃鐘管,居于此山,故名。

      和光洞?!秷D經(jīng)》云:其上有五色榴花。皇祐中,前永定縣尉安昌期所隱題詩處也。中有“我與眾生寧計較,逢人一味是和光”之句,故名。

      龍磨角石。《圖經(jīng)》云:闊三丈余,文緻而澤。耆舊相傳,每歲春時,有群龍集于此,磨腳,其上。浪跡斑斑。然水落而痕可見,竟莫詰其所以然。

      鳳凰臺。在增城縣?!秷D經(jīng)》云:熙寧七年(1074),有鳳凰飛集于法華寺,羽毛五色,光彩陸離,高六尺,長九尺,百鳥隨之,食傾,從西北去,觀者如堵。程公師孟以聞李公思義,遂創(chuàng)臺其上。

      龍窟?!秷D經(jīng)》云:每雷雨大作,有龍在其上,破空而出,踴躍震動,習(xí)以為常。至今或遇亢旱,禱之輒有靈驗。

      金牛山。《圖經(jīng)》云:昔此山濱水,有漁者見一牛,其色與索皆金也。光芒閃爍。方欲抿岸,為漁者所驚,遂入此山,有廟尚存。

      仙涌山。在新會縣西七十里,《圖經(jīng)》云:舊無此山,一夕,風(fēng)雷震怒,涌出數(shù)峰,林巒周具,因此仙涌名,且取其名以建寺。其地在新會西。[9]

      《永樂大典》卷二二七〇引《舊圖經(jīng)》記述雙女湖;卷一一九〇六引《古圖經(jīng)》《圖經(jīng)志》諸書,記述綠凈丹井、羅漢井、雙井、鮑姑井、六脈渠等;卷一一九八〇引《廣州府圖經(jīng)志》,記述七星嶺、順頭嶺、開口嶺、捲蕂嶺、凹頭嶺、大龍嶺、麻龍嶺、五馬嶺、峰梅嶺。其中有的古跡未見著錄于其他志書。如:

      綠凈丹井?!豆艌D經(jīng)》云:綠凈堂,舊名濯鮮堂。今奉貞觀。曾運使靈招方士云集,蓋取葛仙煉丹藥洲之義,因以丹井名。[10]

      清康熙版《番禺縣志》卷一“山”記述番山、卷一六“古跡”記述達摩泉時,引《圖經(jīng)》《舊圖經(jīng)》?!堆虺枪赔n》卷二記述番山,《嶺南叢述》記述甘溪、沉香浦、藥洲、虎跑泉、九眼井等,亦引《圖經(jīng)》《舊經(jīng)》等。清康熙版《廣州府志》卷八、《南??h志》卷一記荔枝灣時,皆引《古圖經(jīng)》。

      嶺南山水志中也存有圖經(jīng)資料。清康熙末年廣州府清遠縣知縣孫繩祖,在清初清遠邑人夏云所撰志書基礎(chǔ)上整理修纂的《禺峽山志》中有《禺峽圖經(jīng)》,[11]內(nèi)繪有六圖。文曰:

      二禺山,一名中宿山,源發(fā)衡庾,脈聯(lián)韶石,襟曹溪而負二羅,七十二峰延袤磅礴。當(dāng)百粵上游,為六傳要衝,距清遠城三十里,兩山穹窿,對峙如擘,束湞、湟諸水而赴于海,故曰“峽”。世傳軒轅帝二庶子,長大禺,次仲陽,降居南海,是為姬姓。與其臣曰初、曰武,俱隱于此。二子善音律,采山中阮俞竹協(xié)黃鐘管,感五羊之瑞,故嶺南無大饑。帝既遺弓,二子亦不返。禺居峽南,陽居峽北,故山號二禺。宋景定間,敕初為靈祐侯,武為靈惠侯。按《山海經(jīng)》云:南禺之山,鹓雛是出?!睹┚齼?nèi)傳》載為方輿第十九福地。

      孫澹翁曰:稽古,河出圖,洛出書,而后文明啟,圖與書相表里也。今《禺峽山志》書成,而舊圖疏略掛漏,懼無以發(fā)山澤之輝,爰悉訂正位置,以畀繪事者,為圖凡六。[12]

      圖經(jīng)文獻記載山川古跡,可為時人出行提供指引。唐元和十四年(819),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經(jīng)過韶州時,賦《將至韶州先寄張瑞公使君借圖經(jīng)》一詩云:“曲江山水聞來久,恐不知名訪倍難。愿借圖經(jīng)將入界,每逢佳處便開看。”張籍《送鄭尚書赴廣州》詩云:“圣朝選將持符節(jié),內(nèi)制宣時百辟聽。海北蠻夷來舞蹈,嶺南封管送圖經(jīng)。白鷴飛繞迎官舫,紅槿開嗇宴客亭。此處莫言多瘴癘,天邊看取老人星?!笨梢妶D經(jīng)在文人士大夫中廣為流傳,并成為他們出行的指引。部分圖經(jīng)的編纂也與帝王游覽出行有關(guān)。如唐代元稹曾向唐穆宗(821-824年在位)上《京西京北圖經(jīng)》四卷,希冀皇帝“袵席之上,欹枕而郡邑可觀;游幸之時,倚馬而山川盡在”,隨時隨地皆可展卷,郡邑山川一覽無遺。[13]宋景德四年(1007)真宗詔令學(xué)士纂修《祥符州縣圖經(jīng)》,亦是因應(yīng)巡幸古跡之需。[14]

      五、述水陸通途

      關(guān)津、橋梁、門等是水陸交通要道。《永樂大典》卷一一九〇六“門”條下,引廣州圖經(jīng)資料,記錄三江門、將海門、東洲門、虎頭門。如:

      東洲門?!稄V州府圖經(jīng)》:“在廣州香山縣東八十里,中流有漩,潮退潮來,舟不可渡,潮平方可往還也。”[15]

      虎頭門?!稄V州府圖經(jīng)志》:虎頭門,在東莞縣之西南大海中,有大虎小虎二山相次,若虎踞之狀,故名虎頭門。風(fēng)濤觸石,舟過此甚驚。[16]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〇六“橋梁”條記載南海、番禺、東莞、增城、香山、陽山諸縣橋梁,介紹其位置、舊名等。如南??h下引《圖經(jīng)志》,記載太平橋、彩虹橋、菓橋、為政橋、鼎安橋、拱北橋。[17]

      同卷“關(guān)津”條引《圖經(jīng)志》云:“凡舟楫通濟處,謂之津渡。”記載南海、番禺、東莞、增城、陽山、清遠諸縣津渡名稱。“香山縣”條則引《圖經(jīng)志》云:“周圍皆海,不設(shè)關(guān)津渡?!盵18]

      六、述風(fēng)俗形勢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〇六“風(fēng)俗形勢”敘歷代廣州習(xí)俗及其變遷情形。其中包括廬舍修建材料、衣冠之習(xí)、喪葬墓祭風(fēng)俗、村市稱名、人民生活和生產(chǎn)方式、民間信仰、人民性情、婚嫁禮儀、飲食方式等。如記載自漢末至東晉年間,由于中原人多入嶺表,廣州地區(qū)的民俗稍變,但唐以前民廬多用茅竹修葺,有火宅之患。至唐代宋璟為廣州都督,始教民用陶瓦建筑房屋:

      然自漢末建安,至于東晉永嘉之際,中國人避地者,多入嶺表,子孫往往家焉。自是以來,其俗尚漸染華夏,稍變于古昔,而廬舍未有中州之制。至唐宋璟為廣州都督,見民廬皆茅竹所葺,時被火災(zāi)。遂□(教)民陶瓦,筑堵列肆,越俗始知棟宇之利。[19]

      七、敘氣候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〇七“氣候”下引《圖經(jīng)志》,介紹廣州的地理位置、地勢影響下氣候多變、瘴癘流行、四時風(fēng)候的特點:

      衡岳之山,衍為五嶺。自大庾南至于羅浮,地益卑下,春夏之交,溟海挹潤,風(fēng)暮北而朝南,時春寒而秋熱。一歲之間,暑熱過半,窮冬久晴,或至揮扇。晴晝則多燠,雨夜則多寒,盛夏多雨,即復(fù)凄寒。一日之氣候,或至屢變,于是有“急脫急著勝服藥”之謠。李西美《廣南攝生方論》有曰:嶺南瀕海,地卑而土薄,故陽燠之氣常泄,而陰濕之氣常盛。二者相薄,此瘴癘之所由生也。陽氣泄,故四時?;?,三冬少雪,蓋是嶺南諸州通號瘴鄉(xiāng)。然隨地所處,固有淺深,其山林回復(fù),草茅障蔽,炎氣郁蒸,嵐霧匽薄,故為害也深。若乃瀕海之地,氣恒舒泄,則瘴癘亦少。廣州南并大海,東西二江挾而趨焉。地頗夷曠,四山平遠,故視他州得為善地。至于商旅氓隸,觸熱征行,與夫飲食失節(jié),不善攝養(yǎng)者,或自有以取之也。若夫四時風(fēng)候,與中州不同。其風(fēng)之暴者,謂之颶風(fēng),颶風(fēng)將作,有斷虹之兆,曰颶母。颶風(fēng)者,具四方之風(fēng)也。故其初作,必自東而北,自北而西,自西而南乃定,謂之回南。蘇過《颶風(fēng)賦》是也。又有石油風(fēng),兆與颶風(fēng)同,但颶風(fēng)起止,俗謂對時。石油風(fēng)則例三日,如期而發(fā),初日甚鉅,次日漸微,故號三晡石油。他如海氣腥,亦暴風(fēng)之兆。舟人徙舟避之,大舶凜凜,云腳疏直,謂之風(fēng)路。俟收斂,舟乃行,三月以后為梅風(fēng),四月為小信,朱明氣至,后為大信。舟來自海南歸閩、浙,送風(fēng)而行,謂之參冬。[20]

      八、記錄戶口、田賦、課利等

      東漢但望向漢桓帝上疏時所引《巴郡圖經(jīng)》中,即記錄有戶口情況。圖經(jīng)中的記載可作為政事的依據(jù)。《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五十一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載:“初,兩浙轉(zhuǎn)運副使李椿年置經(jīng)界局于平江府,守臣直秘閣周葵見椿年,問之曰:‘公今欲稅耶?或遂增稅也?’椿年曰:‘何敢增稅!’葵曰:‘茍不欲增,胡為言本州七十萬斛?’椿年曰:‘若然,當(dāng)用《圖經(jīng)》三十萬斛為準?!笨梢姟秷D經(jīng)》的記錄為當(dāng)時征稅提供了依據(jù)?!队罉反蟮洹匪秷D經(jīng)志》記錄明洪武年間廣州府及諸縣戶口、田賦、課利等,永樂年間的相關(guān)情況附于其后。這些資料可為執(zhí)政者提供參考。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〇七“戶口”條引《圖經(jīng)志》,敘廣州府及南??h、番禺縣、東莞縣、新會縣、增城縣、香山縣、連州、陽山縣、連山縣諸縣戶口計數(shù)。如記錄廣州府總戶口數(shù):

      洪武十年分終數(shù)。本府南海等八縣,總計一十八萬六千五百八十三戶,六十五萬九千二十八口。[21]

      “田賦”條引《圖經(jīng)志》,敘廣州府及南??h、番禺縣、東莞縣、新會縣、增城縣、香山縣、清遠縣田賦。如記錄廣州府田賦整體情況:

      洪武十年(1377)分終數(shù)。本府南海等八縣,諸名項官民、僧道、學(xué)院等田地塘,總計三萬六千頃,三十三畝六分一厘一毫七絲四忽四微五塵九埃,每畝科米不等,計正耗米一十四萬一千一百六十六石九斗九升四合七勺五抄八撮四粟七微六塵六埃。[22]

      “課利”條記載鹽課、稅課情況。如記載廣州府酒醋課、茶課、窯課、魚課、水利、學(xué)院地租等項課程:

      酒醋課、茶課、窯課、魚課、水利、學(xué)院地租等項課程:總計錢一千八百二十七萬一千六百六十七文,折鈔一萬八千二百七十一貫六百六十六文。酒醋課計錢七百九十四萬四千四百六十文,折鈔七千九百四十四貫四百六十文。茶課計錢四百一十萬八千六百二十三文,折鈔四千一百八貫六百二十三文。窯課計錢九萬四千一百八貫六百二十三文。窯課計錢九萬四千一百三十三文,折鈔九十四貫一百三十三文。魚課計錢二百二十二萬七千八百文,折鈔二千二百二十七貫八百文。水利計錢六十八萬八千八百六十六文,折鈔六百八十八貫八百六十六文。舊學(xué)院地租計錢一百二十萬七千七百八十五文,折鈔一千二百七貫七百八十五文。鐵課計生鐵七十九萬二百斤。[23]

      九、記錄物產(chǎn)

      宋釋贊寧《東坡先生物類相感志》卷十一、高似孫《緯略》卷九介紹自西域移植于嶺南的耶悉名花,皆引《廣州圖經(jīng)》?!稏|坡先生物類相感志》卷十一云:

      耶悉名花。是西國花也,白雪然,交廣之間,胡人將到種,家家愛其香氣,皆種植之。《廣州圖經(jīng)》云:五谷無味則百花不香,舶上有耶悉茗油,蓋胡人取花壓油,徧宜引摩風(fēng)膏摩于手心,乃透于手背。故不誣也。[24]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〇七“土產(chǎn)”條引《圖經(jīng)志》,記載廣州的特色物產(chǎn):

      廣州土地所產(chǎn),惟草木、花菓、香藥、鳥獸、鱗介之屬,若夫五谷百花,與中州同有者,茲不備錄。在昔舶舟湊集,則珍異貨貝,來自諸蕃,今則無有矣。[25]

      除上述內(nèi)容外,廣州圖經(jīng)資料還記述星分野、坊里、墟市、學(xué)校教育等?!队罉反蟮洹肪硪灰痪农柫小靶欠忠啊?、“坊里”、“墟市”條?!胺焕铩睏l記錄南??h、番禺縣、東莞縣、新會縣、增城縣、香山縣、清遠縣、陽山縣的坊里;“墟市”條記錄南??h的墟市,反映了當(dāng)時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卷二一九八四引《廣州府圖經(jīng)志》,載錄揭傒斯撰《增城縣重修儒學(xué)記》,[26]記述增城學(xué)校修建歷史。

      綜上所述,廣州圖經(jīng)內(nèi)容豐富,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史料價值和文化價值,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圖經(jīng)作為古代地方志書的重要形式,其發(fā)展適應(yīng)了國家和地方治理政事、時人游覽出行等實際需要,是研究廣州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散見于各類書籍中的廣州圖經(jīng),對于研究地方歷史、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情況等,保存地方史料等具有重要意義,有待系統(tǒng)地輯佚、整理和研究。

      本文為2017年度《廣州大典》與廣州歷史文化研究專項課題“廣州圖經(jīng)輯錄與研究”(批準號:2017GZY08)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 [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自序》云:“余因暇日搜括天下地理之書,及諸郡《圖經(jīng)》,參訂會稡,每郡自為一編?!币娡跸笾骸遁浀丶o勝(第一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第3頁,2012。

      [2][3] [宋]王象之:《輿地紀勝(第七冊)》卷八十九,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第2172、2177頁,2012。

      [4]《永樂大典》卷一一九〇五載:“歸附始末?!秷D經(jīng)志》:廣州自元末,盜賊四起,侵掠城池,各據(jù)一鄉(xiāng)一縣。其后東筦何真糾率義兵防御城郭。丁未冬,聞大軍平定江、福建,遣其屬梁復(fù)初等納疑歸順。洪武元年春,朝廷調(diào)兵平定嶺海,命征南將軍中書平章廖永忠自福建統(tǒng)舟師由海道,至四月初九日抵廣城,指揮陸仲亨等率步兵度梅嶺,自雄韶沿江而下,先三日至。征南公令境內(nèi)撤圍壘,銷兵器,招來居民,各復(fù)生業(yè),浙江參政朱亮祖統(tǒng)兵平定廣西,相繼而至,其依險拒命者,征南公親督兵殄之,廣東州郡由是而悉定焉?!彼d歷史始自元末,止于明洪武年間。從而也可以推斷《永樂大典》所引《圖經(jīng)志》的纂修時間下限不早于明初。見《永樂大典》卷一一九〇五,北京:中華書局,第8359頁,1986。

      [5][6][10][15][16][17][18][19]《永樂大典》卷一一九〇六,北京:中華書局,第8370、8380、8384、2018-2019、2038、8385、8387、8393頁,1986。

      [7][清]孔興璉修,彭演等纂:(康熙)《番禺縣志》卷四,《廣州大典》第三十五輯史部方志類第三十八冊(總第276冊),廣州:廣州出版社,第340頁,2015。

      [8][清]郭爾戺、胡云客修,冼國幹等纂:(康熙)《南海縣志》卷四,《廣州大典》第三十五輯史部方志類第三十四冊(總第272冊),廣州:廣州出版社,第540頁,2015。

      [9][宋]方信孺:《南海百詠》,北京:中華書局,1985。

      [11][清]孫繩祖《禺峽山志》初刻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此據(jù)清光緒十年(1884)刻本錄。光緒本前有康熙五十九年孫繩祖《序》、咸豐十一年(1861)勞崇光《峽山志序》、光緒十年羅煒《重修禺峽山志序》。勞序云:“今年,峽山寺僧本凈出《峽山寺志》,蓋創(chuàng)于邑人夏云,修于邑令孫繩祖。今其板散佚且毀矣,幸有藏本,將謀重梓,乞余更定其書?!绷_序引寺僧云:“山舊有《志》,創(chuàng)自邑明經(jīng)夏君云,修之邑明府孫君繩祖。后遭寇散佚,許太守重加修梓,復(fù)乞勞制府纂定其書,作《序》以冠篇首,名勝瞭然在目。奈閱時久遠,不加愛護,板歸無何有之鄉(xiāng)?!绷_氏將舊本略加較訂后付梓。詳見清孫繩祖撰《禺峽山志》,清光緒十年(1884)刻本。禺峽,又名中宿峽、清遠峽等,位于清遠。清初清遠縣屬廣州府。

      [12][清]孫繩祖《禺峽山志·禺峽圖經(jīng)》,署“沈陽孫繩祖澹翁父纂修”。

      [13][唐]元稹《進西北邊圖經(jīng)狀》云:“《京西京北圖經(jīng)》四卷,右臣今月二日進《京西京北圖》一面,山川險易,細大無遺,猶慮幅尺高低,閱覽有須于睿鑒,屋壁施設(shè),俯仰頗勞于圣躬,尋于古今圖籍之中,纂撰《京西京北圖經(jīng)》,共成四卷,所冀袵席之上,欹枕而郡邑可觀;游幸之時,倚馬而山川盡在。又太和公主下嫁,伏恐圣慮念其道途,臣今具錄天德城已北到回鶻衙帳已來,食宿井泉,附于《圖經(jīng)》之內(nèi),并別寫一本,與《圖經(jīng)》、《序》謹同封進,其圖四卷,隨狀進呈?!币娞圃。骸哆M西北邊圖經(jīng)狀》,《元氏長慶集》卷三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社,第184-185頁,1994。據(jù)此可知,元稹撰寫《京西京北圖經(jīng)》的主要原因,是擔(dān)心先前進呈的《京西京北圖》尺幅太大,不便閱覽,于是從古今圖籍中查考資料,撰成圖經(jīng),希冀皇帝隨時隨地皆可展卷,郡邑山川一覽無遺。

      [14][宋]王應(yīng)麟《玉?!肪硎摹跋榉菘h圖經(jīng)”條載:“景德四年(1007)二月乙亥,命學(xué)士邢昺、呂祐之、杜鎬、戚綸、陳彭年編集車駕所經(jīng)古跡。庚辰(十三日,一云十四日敕),真宗因覽《西京圖經(jīng)》有所未備,詔諸路州府軍監(jiān),以圖經(jīng)校勘,編入古跡,選文學(xué)之官纂修校正,補其闕略來上?!币娝瓮鯌?yīng)麟:《玉海(第一冊)》卷十四,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第273頁,1990。

      [20][21[22]][23][25]《永樂大典》卷一一九〇七,第8398-8399、8404、8420、8427-8428頁。

      [24][宋]釋贊寧:《東坡先生物類相感志》卷十一,明鈔本。

      猜你喜歡
      永樂廣州
      自己睡覺
      沒有叫停!廣州舊改,還在穩(wěn)步推進……
      彩色筆動起來
      117平、4房、7飄窗,光大來驚艷廣州了!
      9000萬平!超20家房企廝殺! 2020年上半年,廣州“舊改王”花落誰家?
      多彩廣州
      小讀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4:08
      廣州路壹號院
      《永樂大典》所見明人佚集二種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8:40
      我與廣州這些年
      中國三峽(2017年2期)2017-06-09 08:15:26
      楊永樂油畫作品
      大眾文藝(2016年2期)2016-03-08 01:30:48
      兖州市| 通榆县| 绥芬河市| 崇左市| 海阳市| 南丰县| 连江县| 怀来县| 牟定县| 郧西县| 尚义县| 宣武区| 申扎县| 麻城市| 海淀区| 伊宁县| 唐海县| 成都市| 虎林市| 合水县| 大同县| 寻乌县| 喀喇沁旗| 株洲市| 白水县| 射阳县| 从化市| 建水县| 延庆县| 信丰县| 云南省| 共和县| 晋中市| 三门县| 滕州市| 萨嘎县| 腾冲县| 泸西县| 敦化市| 老河口市| 南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