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梅 鄧微薇(保山學院)
東巴文是古時納西族的東巴教根據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得,用最原始的文字符號記錄了他們對于天地、日月、山川、木石和鳥獸等物象的直觀感受。納西族位于我國云南的西南邊陲,是一個古老的民族,而文字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納西先人們將這種智慧融到了東巴象形文字里,隨著時間的流逝,人會逝去,但印記卻永遠存在。由于東巴文字形成的時間相對較晚,且由納西東巴世代傳承,這就使東巴象形文字比其它的象形文字保存完整,成為了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仍然被人們使用和保存完整的象形文字體系。
東巴文作為目前為止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被人類所使用著的象形文字,在其古時候的傳承方式也別具特色[1]。老東巴之間的傳承方式多為父子傳承,素有“只傳男不傳女”的習俗,這一神秘性使東巴文世代傳承下來,但這種傳承方式的弊端在于使這種文化只掌握在少數人的手里,即使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男女平等思想的提出對東巴的傳承方式有所改變,東巴文不再只為東巴所使用,不僅女孩可以學習,外族人也可以,但是原有的傳承模式已歷經這么多朝代,嚴重缺乏師資,久而久之,只有少數的老東巴能知意這些文字。再加之東巴文字涉及的種類繁多,東巴文的種類包括深化傳說、人文地理、生活勞動等多方面,就算是老東巴也不能完全解讀其中含義,而納西大部分的年青一代對于東巴文的熟悉程度和認知能力更是少之又少。隨著時代的變遷,漢族文化開始逐漸滲透到少數民族中,納西族學習漢族文化的熱情遠高于東巴文化,東巴文字的傳承面臨著巨大危機。隨著信息社會網絡的高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現代新媒體技術得到普及,數字動畫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尋求東巴文字這一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化科技動畫的契合點是非常有必要的。
麗江是云南省著名的旅游勝地,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是納西族的主要居住地,其中納西族的東巴古籍文獻是麗江三大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在崇禎十一年,也就是1638 年的年底,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文學家,有著“游圣”之稱的徐霞客先生,在昆明考察時收到了麗江土司——木增的盛情邀約,望他能到麗江進行考察。在昆明待了月把有于,徐霞客動身前往雞足山,木增還派遣了專門的侍從前往雞足山迎接,崇禎十二年,也就是1639 年的年初,年已54 歲高齡的徐霞客趕赴麗江,在麗江度過了十一天。其中主要考察了麗江一帶的山川地貌、風土人情、飲食習慣以及民族文化等方面,在他所撰的“徐霞客游記”里的麗江篇中也對這些方面作出了詳細描述[2]。徐霞客本次麗江之旅,不僅促進了納漢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他與納西土司木增之間的深厚友誼也被廣為流傳,同時徐霞客的“麗江日記”為后人研究明末清初時期的麗江提供了有力的事實依據和文獻資料。
東巴文成為現今還在被人們使用著象形文字的一大特征就是
它的繪畫性特征,它比其他的象形文字更像圖畫,也更加貼近事物本身,具備了動畫設計的繪畫特征。它獨有的繪畫性和文字產生中帶有的趣味性,能為動畫創(chuàng)作提供更多的動畫設計元素,豐富動畫的層次,增添動畫語言的趣味性。在本次《徐霞客麗江行》的動畫創(chuàng)作中,主要用到的東巴文字有人、王、山、石頭、樹、桌子、宮殿、大房子、村莊、說話、喝茶等。
《徐霞客麗江行》的主要設計思路就是將東巴文用在該動畫創(chuàng)作中,對于動畫中的人物、花草、建筑、山水等所需動畫元素皆由東巴文組成,將東巴文全面的融入到本次動畫創(chuàng)作中,充分地讓兩者結合,為人們展示出徐霞客筆下的麗江,體現徐霞客與木增的文化交流和納漢民族友誼。為了突出東巴文這一傳統(tǒng)文化,在動畫的整體色彩設定上偏明黃色調和復古民族風格,在動畫場景的設計上采用降低透明度和圖案與背景疊加的方式進行,在保持所需圖案里的素材完整性的同時將圖案融于背景色中,在人物角色的色彩設定上采用的是簡單大方的黑白色調。
本次動畫角色和道具的繪制是根據電子東巴文“人”“王”“樹”“山”“桌子”“房子”“宮殿”等基礎上進行打散操作后再根據人物特點結合動畫背景對其人物進行加工處理,主要是通過一些簡單但有代表性的裝飾,如發(fā)飾上的差異這些小細節(jié),進行人物的區(qū)分。
“徐霞客麗江行”動畫里涉及到的角色全部由手工繪制完成,采用簡單大方的黑色線條,根據東巴文人物原型再使用鋼筆工具繪制,以便后續(xù)的人物動作變形操作。
“徐霞客麗江行”動畫里涉及到“雞足山”“解脫林”“徐霞客與木增初見”“寫作”“拜師宴”五個場景,每個場景繪制都有其不同側重點。
“雞足山”場景使用了抽象化的表現方法將雞足山用動畫元素的形式展現出來,在該場景里有連綿的高山,青翠的樹木,具有民族特色的房屋等,這些都是在東巴文原始形象基礎上進行的再創(chuàng)作,讓它們更符合現代化審美。
“解脫林”場景將真實的歷史場景用動畫元素抽象的表現出來,賦予畫面的趣味性。在該場景里用到的東巴文字有房子、樹木、高山、石頭等,畫面里呈現出來的元素都是在東巴文的原始形象上的加再工設計。
“徐霞客與木增初見”場景,背景同樣采用黃色牛皮紙,使畫面具有年代感的古香古色,畫面動畫元素多依據東巴文原型進行的再設計,人物角色為徐霞客和木增,使用黑色的線條勾勒。
“寫作”場景主要表現的是徐霞客輔導木增四子木宿寫作,環(huán)境相對簡單,背景以深色的牛皮紙為底,屋內設有兩張桌子,桌子顏色選用和背景色相近的顏色,使畫面更具有屬相氣息。徐霞客落座后,下人便奉上筆墨,兩人隨即開始寫作。
“拜師宴”場景主要表現的是木增宴請徐霞客的場景,木增將徐霞客奉為座上賓,以佳肴美食款待,突出木增對于徐霞客的欣賞之情,席間把酒暢談,一片和樂融融的景象。
在“徐霞客麗江行”動畫創(chuàng)作中,為了使整個畫面更加流暢,使用了較多轉場效果,場景切換多使用漸隱為黑色和淡入淡出的轉場效果。
在人物動作制作上主要使用逐幀動畫原理實現人物的動作變化。如徐霞客與木增相互問候的動作就是利用插入關鍵幀的方式,在每一幀調整人物的細節(jié)動作。
在“徐霞客和木增初見”場景中有較多的人物動作,首先是在解脫林福國寺大門緩緩打開,文武大總管走出大門迎接徐霞客,徐霞客與兩人相互問候,然后進入二門,見到木增,相互行禮問候,隨后兩人走到桌邊坐下,把茶暢談,期間下人來更換了三次茶水。這一系列的動作皆由逐幀動作來完成,動作連貫性較高,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畫面的流暢性。
在將所有動畫制作完成后,需要為動畫添加背景音樂,從而豐富畫面的情感。同時為了保證動畫畫面的和諧和完整,需要反復的觀看動畫成品,找出其中有紕漏的地方和不協(xié)調的地方,對其進行修改,最后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動畫作品。
東巴文字在經歷漫長的文字演變史后傳承至今,是經過人類歷史長河的磨練、洗禮、檢驗后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象形文字,其所具有的研究價值和傳承意義都非常重大。本次對新媒體視閾下納西東巴文化的數字化傳承研究,讓我們看到了東巴文字的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東巴文的加入讓數字動畫的層次更加豐富,為其提供了眾多的動畫創(chuàng)作元素,同時數字動畫設計手段讓東巴文從平面枯燥的書本上跳脫到二維世界里,賦予了東巴文新的生命力,這是一次互利共贏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