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憶
(雅安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 雅安625000)
尊敬的《蜜蜂雜志》編輯部:
我是在《蜜蜂雜志》2015年第5期和第8期上分別登載過《GN箱的張氏用法》及“問與答”的雅安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張憶,是該雜志的忠實讀者,在養(yǎng)蜂生涯中也是龔教授的學生。
龔教授逝世的噩耗傳來之后,我及家人及時趕到他家中悼念。當時,我們感到萬分悲痛!龔老師是一位品行端正、品德高尚、十分敬業(yè)的好老師。他既是我們尊敬的老師,也是我們家人的好朋友。他的逝世,我們不但失去了一位尊師,同時,蜂友們及養(yǎng)蜂愛好者也失去了一位好朋友。
1996年,我家飛來了1群蜜蜂,從此就與蜜蜂接下了不解之緣。剛開始,也不知怎么弄,就隨便用幾塊木板釘了1個箱子,鉆幾個孔就將蜜蜂趕進去,開始了蜜蜂的飼養(yǎng)。之后,經朋友介紹找到了龔老師,他十分熱情,我向他說明家里飛來了1群蜜蜂及飼養(yǎng)現狀,第二天,龔老師就帶上他們夫婦發(fā)明的GN式蜂箱幫助我過了箱,從此,我就用上了GN式蜂箱飼養(yǎng)蜜蜂,并接受了龔教授的技術指導。
之后,自己操作連續(xù)飼養(yǎng)多年。當時,住家周邊有一些農田、菜地,蜂群離蜜源較近,蜜源豐盛,獲得過好的收成。但蜂群始終養(yǎng)不強,群勢不大,同時還容易出現病害。后來,隨著城鎮(zhèn)化建設進度加快,城市面積不斷擴大,城中蜂群周邊蜜源變得十分稀缺,同時在飼養(yǎng)和管理方法上又沒有新的突破,病害更加頻繁,效果十分不佳,只有人工、物料和身心的投入,因此中途就停養(yǎng)了幾年。但自己已與蜜蜂結緣,始終不甘心就此放下。后搬了一次家,離山較近一些,經觀察,有一些小蜜源,所以,又喚起了我重新養(yǎng)蜂的念頭,于是,又重新購買蜂種,重操就業(yè)。起初,仍按原來的思維模式進行飼養(yǎng)和管理,仍是不理想,蜂群還是經常產生爛子和其他毛病,仍是不強盛,也找不出原因。之后,經過反復思考、反復觀察,結合野生蜜蜂布巢(下小上大,成“U”字型)、蜂巢通風透氣好的習性,干脆放棄了原來的管理模式,大膽創(chuàng)新、反復實踐,增加箱體或減少箱體,并在大蓋上一角開一10 cm見方的孔,增強箱體內的空氣循環(huán)和流動性,且針對蜂群的強弱,不同時期采取不同的飼養(yǎng)和管理方式,這樣,蜂群才逐漸強盛起來,最終形成一套用GN式蜂箱多箱體飼養(yǎng)中蜂的分區(qū)、春繁、越夏、秋繁、越冬管理、爛子病的觀察及治療、就地分蜂等飼養(yǎng)技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除越冬外,蜂群基本保持強盛狀態(tài)。
技術形成后,我主動與龔教授交流近期的養(yǎng)蜂情況和體會,龔教授也多次到現場觀察,將他在雅安培訓的部分學員帶到現場觀看。后來,龔教授認為這些經驗和方法很有價值,值得向全國推廣,應該在《蜜蜂雜志》上發(fā)表,讓全國使用GN蜂箱的蜂友及養(yǎng)蜂愛好者享受這一新的技術成果。但我不想這樣張揚,只想自己把蜂養(yǎng)好就行了。后經龔教授多次、反復做思想工作,我也表示贊同。龔教授說:為了顯示其特點,就叫《GN式蜂箱張氏養(yǎng)蜂法》,所以蜂友們才在《蜜蜂雜志》2015年第5期、第8期上見到了關于《GN箱的張氏用法》及“問與答”的(實用技術簡介)。之后,我在此基礎上,又對養(yǎng)蜂管理過程及其細節(jié)進行了詳細的文字匯編,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資料。
2016年5月,受浙江省淳安縣畜牧局、浙江省農科院、杭州市農業(yè)技術培訓中心和方勐鴿先生的誠摯邀請,我在淳安縣千島湖齋堂村對近100名養(yǎng)蜂愛好者進行了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術的培訓,受到了好評。
在《蜜蜂雜志》2015年第5期《GN箱的張氏用法》一文中,我提出分區(qū)管理的概念,即將蜂群分為撫育區(qū)和貯蜜區(qū)。根據蜂群強弱情況,撫育區(qū)可以由單獨的巢箱組成或由巢箱和第一繼箱組成并加平面隔王板,隔王板之上的所有繼箱都為貯蜜區(qū)。當初想,這樣分區(qū)以后,就可以不管或少去管理蜂群了,在撫育區(qū)內由蜂王自己去管理,這樣可以節(jié)省時間。所以,在雜志上出現了“懶式管理蜂巢”的說法。當時,按分區(qū)管理布巢后,有一段時間就沒有去檢查、管理蜂群,但是始終有點不放心,同時也懷著一種好奇心,想看看效果如何,于是就決定對蜂群進行1次檢查。到現場時,在巢門外觀察發(fā)現有些蜂群蜜蜂出工積極性不高,檢查后發(fā)現是出了新王,老王的尸體掉在箱底上,蜂群沒有以前那么強壯了。當時判斷,是久了沒有去管理,新王出來后又出不去交不上尾,所以就出現了斷子、垮群和積極性不高的現象(這時,就應及時放新王出去交尾)。經過這次教訓后,我就放棄了原來“不管或少管”、“懶”的想法,一有時間就到蜂群周邊去觀察。有一天中午剛到蜂群邊,就發(fā)現有1群蜂不正常,大量的蜜蜂向巢門外涌出,出現了分蜂。待蜂群安靜了一段時間后,經檢查發(fā)現是已有成熟王臺。判斷是老王感受到新王的信息想帶著蜂群分蜂,但由于有巢門隔王片,蜂王出不去,所以分蜂失敗。
由此,自己也在反思,這種分區(qū)布巢之后,絕對不能一懶了之,放手讓蜂王去“自治”管理是不行的。尤其是強群,大流蜜期,也是大量繁育期和分蜂高發(fā)期。這時如果蜂王對撫育區(qū)內檢查不仔細,又長時間不去人工管理,就會產生新的王臺,出現前面提到的2種情況。如果經常出現這2種情況,對蜂群的發(fā)展是極其不利的。所以,盡管實行分區(qū)管理,為了使蜂群隨時處于正常狀態(tài),還是要定時進行人工檢查、管理。后來我的做法是:一般7~10 d最長不超過12 d必須檢查1次。例行檢查后,上述的2種情況基本沒有再度出現。所以,2016年5月,我在千島湖培訓時就沒有提及“懶式”這個概念。
檢查時,只要是產卵王較年輕且產卵又正常,發(fā)現新王臺就人為地把它破壞掉;如果需要換王,就將王臺留在撫育區(qū)。如果是雙箱體撫育區(qū),在撫育區(qū)內的巢箱上再加1張平面隔王板將王臺留在巢箱內,將老王調入第一繼箱(還是在撫育區(qū)內);如果只有巢箱作為撫育區(qū)的,將王臺直接留在巢箱即可,將老王調入“塘區(qū)”。待新王出來交尾成功產子后,將老王留著當儲備王或將老王淘汰掉。
“懶式管理蜂巢”實質上不是“懶”,只是布巢理念上發(fā)生了改變。要想把蜂群養(yǎng)強盛,其管理過程還是不能缺少的。
分區(qū)管理不同于傳統(tǒng)管理。雖然前期處于摸索階段出了一點小偏差。但出現偏差或一些小問題并不可怕,只要我們熱愛它、不放棄,努力探索,總是能找到解決的辦法。所以,我的最終處理方法是——定期檢查。
這種分區(qū)布巢的管理方式,我認為至少有三大好處:
好處一:擴大了蜂王活動空間,不易產生傷熱爛子。這種方式與傳統(tǒng)方式相比:一是增強了撫育區(qū)的空氣流動性,再加之在大蓋上又開了空,整個箱體內空氣流動性更好;二是蜂王可以在2個箱體內活動,尤其是繁育期,可增加幼蜂的出產量。由此,這種布巢方式不易產生傷熱爛子,強群會更加強盛,一般群勢會越來越強。
好處二:子脾豐滿。在撫育區(qū)內基本上能保證是整版封蓋子脾。也就是說,將撫育區(qū)與貯蜜區(qū)分開后,撫育區(qū)內蜂王在頻繁活動,蜂蜜基本上不會放在撫育區(qū),或有也是少量,至少不會出現大面積的糖壓子。當然也免不了有少量的糖子混合脾,但絕對比糖脾、子脾混合在一起效果好得多。
好處三:搖蜜不傷子。搖蜜時,只需將貯蜜區(qū)內的脾取出搖蜜即可,根本就不會動撫育區(qū)內的蜂脾。這樣既不會損傷幼蟲、幼蜂,又可以保護蜂王的安全。
上述,一是對龔教授的緬懷;二是自己養(yǎng)蜂的簡單經歷和對“懶式管理蜂巢”的一些新的認識。當然,這也只是個人見解,如有不妥之處還望蜂友見諒。如機會合適,我愿將《GN式蜂箱張氏養(yǎng)蜂法》的后續(xù)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