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云廣
在人類的固有印象中,鳥類是比較愛干凈的,于是有了“愛惜羽毛”的說法。然而,為了更好地生存,戴勝鳥和穴鸮選擇了親近糞便。
“星點花冠道士衣,紫陽宮女化身飛。”唐人賈島的詩句中提到的這種小鳥就是戴勝鳥。戴勝鳥頭頂上有漂亮的羽冠,平時折疊起來不太明顯,而當豎起之時就會像一把打開的扇面,所以它又有花蒲扇、雞冠鳥等好聽的名字。
但與戴勝鳥高顏值不相稱的,是它那腥臭的氣味。戴勝鳥腥臭的原因大致有兩個:一是雌鳥在孵卵期間會從尾部腺體中排出一種刺鼻的油狀物;二是對于雛鳥排泄的糞便,親鳥一般會視而不見,不加清理。
為此,戴勝鳥另有臭咕咕、臭啄木鳥等地方俗名。前一個俗名是因為它會發(fā)出咕咕咕的叫聲,后一個俗名是因為它的體態(tài)與啄木鳥相似,常常有人“直把戴勝作啄木”,而兩個俗名都有一個“臭”字作為定語。
戴勝鳥對于雛鳥糞便的不作為自有它的道理。戴勝鳥常常選擇樹上的天然洞穴或者被啄木鳥棄用的洞穴作為育雛之地。這些洞穴多數(shù)比較醒目,難有濃密的枝葉遮擋,再加上親鳥的進進出出,勢必容易招來天敵入侵。不過,如果有惡臭從洞穴中傳出并擴散到四周,情況就不一樣了,難聞的氣味會讓一些天敵因為無法忍受而選擇遠離。
如果說戴勝鳥利用鳥寶寶的糞便進行被動防御,那么穴鸮則是主動收集其他動物的糞便為自己謀利。
穴鸮又名穴小鸮,是一種小型的貓頭鷹。它主要生活在美洲,其育雛的洞穴不在樹上,而在地下,主要是土撥鼠、兔豚鼠等小型嚙齒目動物棄用的,或被穴鸮搶占的洞穴。如果沒有合適的洞穴可以利用,穴鸮也會自行在相對松軟的地方打洞。
穴鸮的菜單非常廣泛,開闊草地和農(nóng)耕平原上的昆蟲、蝙蝠、鼠類、小型鳥類等小動物乃至仙人掌的果實都在它的食譜內(nèi),但是昆蟲通常占比最高。
穴鸮在15℃左右的地下巢穴中可以產(chǎn)下6至9枚鳥蛋。雖然少數(shù)幼雛可能會有傷亡,但大部分得以幸免的幼雛要在這里生活四十多天才能離開巢穴獨自營生。這段漫長的時間也是穴鸮最辛苦的時日,面對如此之多,而且食量越來越大的小家伙們,親鳥必須想方設法提供足量的食物。
飛到遠處去尋找獵物,然后回巢喂養(yǎng)饑腸轆轆的雛鳥,這是一件既費力又效率不高的事情。于是,窮則思變的穴鸮想出了一個應對的策略,那就是收集其他動物的糞便。
穴鸮會把美洲野牛等大型動物的糞便分散放置在距離家門口不遠的地方。這些糞便是一些小甲蟲,特別是有著“自然界清道夫”之稱的蜣螂的最愛。一批批無法抗拒糞便誘惑的蜣螂循著氣味爬過來,這不僅大大節(jié)省了穴鸮捕獵的時間和空間,還為初具行動能力的小穴鸮提供了練習捕獵的絕佳機會。
與此同時,小甲蟲的出沒也會吸引一些以此為食的動物,比如大型蜘蛛,而后者則是穴鸮更具捕獲價值的獵物。如此一來,無需長途飛行消耗大量的卡路里,只需戶外短距離散步就能大快朵頤了。
原來,居家之安全無虞與外敵侵擾之間,生活之輕松美好與奔波勞碌之間,就差了一些糞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