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臺商投資區(qū)第十實驗小學 駱鐵蓉
眾所周知,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以最佳的時機切入問題,既能夠讓學生從小形成較強的質(zhì)疑意識,又能夠趁機訓練學生思維的敏銳性,能使學生養(yǎng)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并對文本內(nèi)容有深層次的解讀,更好地感知文本表達的情感。為此,作為現(xiàn)代化的小學語文老師,必須要加強對教學問題切入時機的研究,精設問題并捕捉最佳提問時機,提高課堂教學的藝術(shù)性及質(zhì)量。下面將針對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切入時機的相關(guān)內(nèi)容進行討論。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雖小,但好奇心卻是極強的,這就需要老師靈活運用學生此特點,在導入階段以懸念性的問題來切入,既能夠在情境中激發(fā)學生的思想意識,又能夠讓學生心生疑惑,想要快速進入課文之中弄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此導入階段的懸念性問題必須要精心設計。
比如在學習《狐假虎威》寓言故事之時,此篇課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深刻理解寓言故事背后蘊含的深層次內(nèi)涵。但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如果僅靠老師的語言講解,學生可能也會理解其內(nèi)涵,但此理解層次較淺。這就需要老師靈活設計導入問題:學生想象一下,如果你面前有一只老虎和一只狐貍,那么到底有什么樣的原因會導致老虎被狐貍牽著鼻子走呢?當問題拋出之后,學生快速進入到了討論活動中,片刻之后,學生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認為這只老虎可能就是一只紙老虎,并不具有攻擊能力;有的學生認為這只老虎肯定有把柄落在了狐貍手中……老師要對學生的奇思妙想進行肯定,并告訴學生:我們今天所學的這篇課文就是以老虎與狐貍為主角的,如果想要知道怎么回事,可以自己去尋找答案。學生在好奇心的驅(qū)動下,會主動參與到課文的閱讀、思考與解惑中,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每篇課文都有其重難點,這是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突破口,此階段如果老師能夠設計啟發(fā)性的問題,那么便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能為學生預留充分的自主感悟機會,實現(xiàn)由知識向能力提升的過渡,相信這是每位老師都期望達成的理想教學效果。
比如在學習《司馬光》相關(guān)內(nèi)容之時,此篇課文理解的重難點就在于司馬光砸缸的行為以及行為背后反映出的司馬光沉著冷靜和機智勇敢的品質(zhì)。所以老師就可以向?qū)W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從不同角度去思考一下,在當時急于救人的情景下,是否還有其他救人的方法呢?”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有效討論,通過學生思維的不斷碰撞,各小組想出較多救人的方法。在成果展示的過程中,學生給出了拿長凳子拉上來、小朋友一起往外舀水等方法,之后師生要共同去驗證方法是否可行。這樣的啟發(fā)性提問,既能夠有效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路,又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深度,能為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奠基。
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針對問題,老師常會給學生最標準的答案,讓學生去死記硬背這些答案,以此來加深對所學內(nèi)容的理解。此種教學過程并未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自然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這就需要老師轉(zhuǎn)變教學觀念,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在學生合作探究之時,向?qū)W生提出細節(jié)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創(chuàng)造表現(xiàn)機會,更好地感知課文情感,不斷感受成功學習帶來的樂趣。比如在學習《落花生》課文之時,此篇課文就是要讓學生懂得一個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而想要達成此目的,老師就可以讓學生針對“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這句話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從此句話你感受到了什么?之后各小組給出了“無私、不攀比”等答案。此種細節(jié)性提問能使學生深入去對比花生與其他鮮艷的果實,不僅在合作中得到了有效的答案,并且也感知到了作者對花生的贊美與喜愛之情。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由于經(jīng)驗及能力等的局限,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無法深入理解課文情感的情況,所以細節(jié)性提問就可以提升學生的思考感悟效果,并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共同解決問題,同時讓學生獲得共同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問題切入時機的重要性不可忽視,只有準確把握提問時機,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思維及創(chuàng)造興趣,讓學生獲得有效的發(fā)展。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必須要加強對此問題的持續(xù)深入分析與研究,更理想地把握問題切入時機,為課堂教學質(zhì)量及效率的持續(xù)提升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