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始豐街道中心小學 張玉萍
在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學生提高了思維能力,才能夠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見過的人、事、物。因此,教師可以采取智辯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思維能力。
有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只會盲目地認同課文上的觀點,他們既沒有批判性思維,不能對課本中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也不能對課本的知識內(nèi)容進行深入思考,提出相反的觀點。學生之所以不能夠運用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去對待知識,是因為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不足,不能看到與課本中知識不一樣的地方。因此,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智辯,讓學生發(fā)現(xiàn)與課本知識內(nèi)容與眾不同的地方。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不懂就要問》這篇課文時,很多學生在學習了這篇課文以后,很容易就接受了“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懂就要問”這一觀點。因為這是孫中山先生提出的觀點,所以偉人的看法一定是對的。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孫中山先生提出來的觀點到底對不對?能不能找到一些學過的知識支持孫中山先生的觀點呢?有一名學生經(jīng)過教師的點撥之后,引出了“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進行佐證,其它的學生也結合自己學過的知識來進行智辯,完善孫中山先生的觀點。通過這一次的學習,學生意識到了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學會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現(xiàn)有的觀點。在了解了一個觀點以后,要多進行自問:為什么作者要提出這樣的觀點?這樣的觀點對不對?它對在哪里或不對在哪里?
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時,如果沒有批判性思維,他們就不能夠整合學過的語文知識,對知識進行批判及再創(chuàng)造。教師要在引導學生智辯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學生能夠在提出批判或反思一個觀點的基礎上,支持一個觀點,或者否定一個觀點。在明確要智辯的主題后,為后續(xù)進行智辯打好基礎。
在智辯時,學生如果對描述的人、事、物,缺乏邏輯,那么大家就聽不懂他所要表達的意思,就不容易引起其他同學的共鳴。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智辯的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從邏輯嚴密的角度來說明自己要辨析的主題,并且描述出辨析主題的本質(zhì)。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秋天的雨》時,教師先引導學生智辯一個主題:秋天的雨很美嗎?剛開始,學生不知道該怎樣智辯這個主題。于是,教師進行了點撥: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說明了秋天的雨的特征?經(jīng)過思考,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從雨帶來的觸感、雨帶來的顏色、雨帶來的氣味、雨帶來的生機等方面進行了描述。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結合以上的內(nèi)容,概括秋天的雨具有什么特征。學生經(jīng)過思考,認為秋天的雨的特征就是帶來豐收與歡樂。在這一次的學習中,學生意識到,如果要描述一個主題,就要應用分類的方法,去說明這個問題的特征。最后,運用學過的一個關鍵詞概括出這些特征的本質(zhì),這就是分析與綜合思維的應用方法。
常見的邏輯思維有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演繹與推理、比較思維、因果思維這幾種思維方法。教師要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學會運用這些方法去描述主題,說明觀點。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完整地、有序地傳達自己的意思,說明自己的觀點。
學生在智辯的過程中,需要準確地概括自己要描述的主題。這是因為學生在辨析主題的時候,如果語句不生動、不形象、不吸引人,其他同學就不愿意聽他的智辯,更不會認同他的觀點。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讓學生能夠用生動的語言吸引大家,讓他人愿意聽自己的智辯,并且能夠認同自己的觀點。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不會叫的狗》時,讓一名學生說明為什么結局3 最合理?教師先進行點撥:要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夠吸引住大家,讓大家愿意聽自己的智辯?學生結合以往學過的知識,覺得可以用設疑的方法來說明自己的觀點。于是,學生表示自己提出的觀點是結局3 最合理——世上沒有不會叫的狗,只有不知道自己會叫的狗。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世上什么樣的狗不會叫?這個問題馬上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大家都認為是死狗才不會叫。這時,這個同學說:不僅僅只有死狗才不會叫,活的狗也會認為自己不會叫。為什么呢?這位同學通過舉例進行了說明:有一只狗,它覺得自己不會叫。于是,它在沒有狗的國家,對其它的動物“說”:我不會叫。但它其實已經(jīng)“說”過!那么這意味著什么呢?這意味著它叫過了。為什么它覺得自己沒有叫過呢?因為它覺得自己的語言和別人的語言是不一樣的,它以為自己說的語言不是語言,只有別人的語言才是語言。為了強化大家的體驗,這位同學又再次進行了舉例,將自己的觀點和一個大家都理解的事例進行了對比:這就像有一個只會說英語的人,到中國來,我們聽不懂他說的話,我們會覺得他說的不是“標準”的語言,只覺得他是在“哇啦啦”,我們不明白他在說什么。那么,即使他認為自己在說話,也沒有人會認可。通過這樣的思路,學生把自己的觀點講清楚了。然后,這位學生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總結:在一個沒有狗的世界里,狗覺得自己不會叫,因為他的叫聲別人聽不懂;這就如同在一個不懂英文的國家,大家都說英語不是語言,因為我們聽不懂。學生運用了這樣類比的描述方法,強化了對觀點的描述。最后,他概括出自己的觀點:除了死狗以外,世上沒有不會叫的狗。只要它找到能聽懂自己語言的世界,它就會發(fā)現(xiàn),它的叫聲就是語言。
總之,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智辯時,要讓學生學會運用設疑、舉例子等方法去闡述、去總結自己的觀點。同時,靈活運用語言藝術進行表達,才能有效增強智辯的表現(xiàn)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