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利 (江蘇灌云縣南崗中心小學)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推廣和普及,生本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有效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確保學生“智力”與“心理”的全面發(fā)展是學科教學的根本出發(fā)點與落腳點。然而,當前國內的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發(fā)生概率不斷增加,使得我們不得不將注意力轉向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解決上來,所以加強心理健康問題有效指導是當前值得深入探討的重要教育課題。
抑郁傾向心理主要表現為自閉、不配合老師或缺乏學習興趣等問題,影響了自身的學習成績以及身心健康發(fā)展。例如,如果小學生本身的性格比較內向,不善與人溝通,如果遇到某些自己無法理解或解決的問題,那么他們會不敢向其他學生或教師請教,以至于自己落下的數學知識點越來越多,這會直接影響自己的學習成績,進而會因為學習成績不佳而獲得不愉快或自卑等體驗,同時也會逐步產生厭學情緒。又如,平時學生的性格比較孤僻,喜歡自己獨處,不喜歡集體活動,“不合群”表現非常明顯,如在教師留置作業(yè)或其他任務后,常常不主動完成等,這些都是伴有抑郁傾向心理問題學生的具體表現。如果無法及時解決學生的這種心理問題,不僅會直接影響學生自身英語知識學習效果,同樣不利于他們心理健康發(fā)展。
對那些伴有抑郁傾向心理的學生而言,其平時會伴有沉默寡言,學習興趣不足等行為表現,為了糾正學生的這種錯誤心理,就必須要注意從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出發(fā),科學地設計教學方案。
例如,在“認識圖形”教學中,可以提前為學生利用多媒體展示或者親自動手演示利用“七巧板”拼接成各種各樣圖形與形狀的過程,如利用七巧板拼接成樹木、房子、兔子等多種圖形。通過直觀為學生展示這些圖形,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動手欲望,尤其是七巧板不同的色彩也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這樣可以為他們后續(xù)的動手操作奠定堅實基礎。
在激發(fā)學生動手興趣的基礎上,為了幫助學生克服抑郁傾向心理,就需要使他們逐步體會到數學知識學習的樂趣,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避免因為學生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不足而影響了他們身心健康發(fā)展以及數學知識的學習效果。而為了輔助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教師可以靈活地應用手工游戲,借助這種方式來逐步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長方形”等幾何圖形部分知識學習期間,許多小學生可能會對長方形的邊、棱與角等缺乏比較明晰的認識,此時為了輔助他們理解和認識這些關鍵的圖形知識,教師可以靈活地利用手工操作,指導學生利用橡皮筋與木棒來自主制作長方形。通過動手操作深化他們對幾何圖形的理解與認識,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提升他們的數學學習能力,有利于克服他們的抑郁傾向心理。
為了進一步糾正小學生的抑郁傾向心理,就需要進一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使他們可以客觀地評價自己,避免因為“想不通”而形成思維瓶頸。在平時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靈活地利用“手工數學”,指導學生通過操作各種手工物品的過程中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發(fā)展。
例如,在長方形面積求解部分數學知識教學期間,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自主利用小木棒等材料來制作一些正方形,并利用這些正方形擺出各種各樣的長方形圖案,指導學生利用已經學習的正方形面積求解公式去推導長方形面積求解,借助這種動手操作與自主思考和訓練的方式來逐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這種手工操作方式可以增強他們學習自信心,從而更有利于糾正他們的抑郁傾向心理。
總之,抑郁傾向心理是影響學生數學學習效果以及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心理問題。為了有效糾正學生的抑郁傾向心理,可以靈活地應用“手工數學”教學方式,從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輔助學生數學知識,促進思維能力發(fā)展出發(fā),不斷提升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和學習能力,促使他們身心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