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藥及用法:金蕎麥30克,桑白皮15克,黃芩、瓜蔞仁、生甘草、杏仁、桔梗各10克,橘紅5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主治:支氣管炎、肺膿腫出現(xiàn)咳嗽、氣喘、痰黃稠等癥狀者。金蕎麥性寒微苦,有較強(qiáng)的祛痰作用,是治療肺癰(肺膿瘍)的主藥。
(本方為江蘇名醫(yī)李則藩先生的經(jīng)驗方)
方藥及用法:細(xì)辛20克,干姜、半夏、炙紫菀各10克,水煎分2次服。
主治:咳嗽、哮喘,癥見痰白清稀者。
(本方為江蘇名醫(yī)嚴(yán)冰的經(jīng)驗方)
方藥及用法:五味子100克,開水泡服,每日1劑,10日為1療程,需連續(xù)服用3~4個療程。
主治:更年期綜合征。近年報道用本藥治療本病,效極佳。
1.干姜末3克,用粥送服。治水瀉。
2.炒車前籽3克,米1撮,同煎,等藥液涼后服。治水瀉。
3.番石榴鮮葉適量,用開水洗凈后,嚼爛吞下。治急性腸炎、痢疾引起的腹瀉。
4.金櫻子50克,水煎,飯后服,連服10天。治五更瀉(即慢性腸炎引起的下半夜泄瀉)。
5.五倍子適量,研末,用水調(diào)成糊狀,貼肚臍。治濕熱腹瀉。
6.白扁豆適量,研成粉,每次取12克,溫開水送服。治腸胃炎引起的上吐下瀉。
7.仙鶴草15克,水煎服。治飲食不潔引起的腹瀉。
8.地榆15克,水煎分2次服。治痢疾、腸炎引起的腹瀉。
9.白頭翁60克,水煎取液,加紅糖30克調(diào)服。治產(chǎn)后腹瀉。
10.大蔥100克,食鹽適量,共炒熱后,用布包好,熱敷于腹部、背部或腰部。治寒瀉。
1.烏梅肉2個,搗爛,加少許醋和鹽水調(diào)勻敷患處。
2.萬年青葉搗爛,敷患處。
3.大蒜頭1個,蔥白10厘米,花椒3~5粒,共搗爛,視雞眼大小,取適量敷患處,用布包扎,勿使漏氣。24小時后除去,3日后雞眼開始變黑,逐漸脫落,約半個月可脫完。一般1次即可,最多2次即可治愈。
1.五倍子研末,用陳米醋熬成膏敷患處,干后換藥再敷,以不癢為度。
2.鮮鵝不食草搗爛敷患處。
3.用生半夏泡醋搽患處。
4.苦楝皮9克,煎取濃汁,搽患處。
5.陳醋500克,濃縮至50克,以消毒棉球蘸藥搽患處。一般2~3天可見效。
(以上除具體注明出處,其他選自《一味中藥巧治病》《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
編后:偏方驗方數(shù)不勝數(shù),很多人自行應(yīng)用,有用對了的,也有用錯了的。由于每個人的體質(zhì)各不相同,不同的人患上同一種疾病,用藥也可能差異很大。因此,我們不主張讀者自行用藥,最好在醫(yī)生的指導(dǎo)下對癥、安全地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