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天天
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人口流動性的增強,城鄉(xiāng)二元體制藩籬進一步松動,越來越多的勞動者背井離鄉(xiāng)進入城市,成為外來務工人員。
我國在法律上對勞動者有諸多的保護,原則上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為要求,要求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依據該法簽訂勞動合同,形成勞動關系,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繳納社會保險費,使勞動者享受工傷保險等社會保險待遇。
但由于我國經濟形態(tài)多樣,在勞務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下形成多種用工形態(tài),除了基本的勞動關系外,還存在雇傭關系、加工承攬關系、無償幫工關系等,很多用人者基于自身行業(yè)的特性或出于成本考慮,不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也不給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只是給勞動者投保相應的商業(yè)保險,其中以團體人員意外傷害保險和雇主責任保險居多。 然而在司法實踐中,經常會出現(xiàn)勞動者在提供勞務過程中受到傷害,這兩份保險金歸屬發(fā)生爭議,以及受害人或者受害人家屬在得到這筆保險金后能否減輕雇主責任或者抵免用人單位未給勞動者依法繳納工傷保險而承擔的工傷保險待遇,這些問題在司法實踐中,由于司法認知不同,也存在相當的爭議。
工傷保險屬于社會保險,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調整,而團體人員意外傷害保險和雇主責任保險則屬于商業(yè)保險,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調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九十五條的規(guī)定,“保險公司的業(yè)務范圍:(一)人身保險業(yè)務,包括意外傷害保險等保險業(yè)務;(二)財產保險業(yè)務,包括責任保險等保險業(yè)務?!必敭a保險中的責任險,是指以被保險人對第三者依法應負的賠償責任為保險標的的保險。 責任險包括雇主責任險等,因此,雇主責任險應當定性為財產保險,適用損失補償原則。 團體人員意外傷害保險應當定性為人身保險,屬于給付性合同,不適用損失補償原則。
團體意外傷害險的被保險人是保險合同中約定的記名或者不記名雇員,實踐中一般在保險合同附件中列明被保險人名單。 而雇主責任險的被保險人是雇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十二條的規(guī)定,人身保險是以人的壽命和身體為保險標的的保險,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等條件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yè)保險行為。 財產保險是以財產及其有關利益為保險標的的保險,保險人對于合同約定的可能發(fā)生的事故因其發(fā)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作為人身意外傷害險的團體意外傷害險保險標的是被保險人即員工自身的人身利益;而雇主責任險的保險標的則是被保險人即雇主,對其雇員在受雇期間從事工作時因意外事故或患職業(yè)病導致傷殘死亡或其他損失的賠償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十八條規(guī)定,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險合同中由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 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可以為受益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三十九條,“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時須經被保險人同意。 投保人為與其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投保人身保險,不得指定被保險人及其近親屬以外的人為受益人。”團體意外傷害險屬于人身保險,具有受益人,受益人可以是被保險人,也可以是經被保險人同意的近親屬,但是雇主不得為受益人。 而雇主責任險屬于財產保險,所以法律上不存在受益人這個概念。
團體意外傷害險的保險金歸屬于受益人,一般為作為雇員的被保險人或者被保險人的近親屬或者被保險人指定的受益人。 該保險金是受益人基于保險合同關系而獲得的,是保險人依照保險合同承擔的合同責任,并不能抵償雇主依照法律規(guī)定應當向雇員或其近親屬承擔的法定的侵權責任。而雇主責任險的保險金則是支付給雇主的,并且該保險金的支付是以雇主對雇員承擔了相應的賠償責任為前提。 雇員并不能直接獲得雇主責任險保險金。
團體意外傷害險的保險金請求權從原則上應當為作為雇員的被保險人或者被保險人的近親屬以及被保險人指定的受益人,只有保險事故發(fā)生后,作為投保人的雇主已經向受益人承擔了賠償責任,且賠償協(xié)議上明確寫明該份保險合同所有受益人均同意將與本次保險事故相對應的全部或者部分保險金請求權轉讓給雇主后,作為投保人的雇主才能對該份團體意外傷害險享有保險金請求權。 否則作為投保人的雇主無權向保險人主張保險金以及無權起訴,不屬于適格主體,即使起訴也應當被人民法院裁定駁回起訴。①河南省博愛縣人民法院(2019)豫0822 民初312 號民事裁定書。
而雇主責任保險的保險金請求權從原則上應當為作為被保險人的雇主,因為首先,該保險合同的相對人為投保人雇主以及保險人,被保險人也為雇主自身,該保險標的為雇主應當對雇員承擔的賠償責任,該保險險種設計的目的也是為了減輕雇主賠償責任。 所以雇主向保險人行使雇主責任險的保險金請求權的前提是已經向雇員或者雇員的近親屬履行了雇主賠償責任,得到雇員或者雇員的近親屬的認可。從法律證據形式上,一般是與雇員或者雇員的近親屬簽署賠償協(xié)議并已經履行完畢,得到雇員或者雇員的近親屬的收到證明或者銀行轉賬憑證等履行證明。 本保險的性質為財產保險,適用損失補償原則,雇主只能在保險金限額內得到已履行雇主責任內的保險金,不能因此獲益,得到超出賠償之外的保險金。
從理論和保險理賠實踐中,由被保險人即雇主獲取雇主責任險保險金是通常的,然而在司法實踐中,雇員及其近親屬能否有權直接主張雇主責任保險保險金請求權,各地司法判例不一,最高院的意見是應當嚴格遵守合同相對性的原則,只有雇主享有雇主責任險的保險金請求權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裁定書(2017)最高法民申4058 號。。 雇員以及雇員的近親屬對雇主責任險不享有保險金請求權。 起訴的也以主體不適格為由,裁定駁回起訴。 然而在司法實踐中,部分法院在雇員以及雇員的近親屬對雇主提起的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中,將承保雇主責任險的保險公司作為共同被告合并審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六十五條之規(guī)定,認定雇主責任保險屬于責任保險的一種。 在雇主責任保險范圍內,雇員在為雇主服務過程中遇害,保險人可以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或者合同的約定,直接向雇員賠償保險金。 雇員損失確定的,根據雇主的請求,保險人可以直接向雇員進行賠償。 雇主怠于請求的,雇員有權就其應獲賠償部分直接向保險人請求賠償保險金。 以此判決保險公司在雇主責任險的保險金額內向雇員承擔保險賠償責任,不足部分由雇主承擔③河南省焦作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8)豫08 民終2810 號。。
從法律分析來看,部分法院在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中,將承保雇主責任險的保險公司作為共同被告合并審理,賦予雇員以及雇員的近親屬對雇主責任保險的保險金請求權是存在爭議的,因為這突破了保險合同的相對性,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中,當事人可以同時起訴侵權人和交強險、商業(yè)險保險公司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六條規(guī)定,而雇主責任保險不同于第三者責任商業(yè)保險,雇主責任保險并沒有法律或者司法解釋明文規(guī)定可以直接向第三者賠償保險金,且雇主責任保險合同條款也未明文規(guī)定可以直接向第三者賠償保險金。 所以人民法院無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六十五條之規(guī)定,隨意突破合同相對性,賦予雇員對雇主責任險的保險金請求權。 應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以及保險合同條款的約定,嚴格遵守合同約定,保障雇主權益。 雇員作為第三人無權以自己名義向保險人主張保險金,其與本案無直接利害關系,訴訟主體也不適格,起訴時人民法院應當裁定駁回起訴。
在現(xiàn)實用工領域,商業(yè)保險中的雇主責任險很好地起到減少雇主賠償責任的作用,使雇主賠償責任最終由保險公司承擔。 但其作為商業(yè)保險不能替代社會保險中的工傷保險,一旦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被認定為勞動關系或者事實勞動關系,用人單位必須承擔工傷保險待遇,這是用人單位的義務。 而商業(yè)保險非強制性投保,為用人單位自愿為其職工投保,應當視為職工福利。 因此,商業(yè)保險不能取代工傷保險,二者不存在替代或包容關系。 商業(yè)保險賠償金不能從工傷賠償款中扣除。 用人單位應當重視用工風險,原則上應當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繳納社保。 只有基于特殊情形,不存在固定的用工關系的,為減輕雇主賠償責任,雇主選擇投保雇主責任保險,將雇主賠償責任轉嫁給保險公司,如果為員工投保意外傷害保險,這只能視為單位為員工購買的福利,保險金只能由員工及其近親屬獲得,不能減輕雇主相應的賠償責任④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5)陜民提字第00009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