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揮五弦
瑯琊王氏在東晉初年相當顯赫,一度擁有“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地位。作為瑯琊王氏在東晉的第二代子弟,王羲之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的職務確實不算太高。不過王羲之之所以不滿意,倒不是因為官位不高,而是因為另一件事。他向來看不起晉陽王氏家族的王述,可是后來卻被王述壓過一頭,甚至還成了自己的頂頭上司,這讓王羲之覺得很沒面子。
費了不少心思運作,終究改變不了這一尷尬局面。王羲之心懷慚愧而又無可奈何,只好對幾個兒子說:我并不比王述差,但地位低于他,應該是因為你們沒有王述的兒子王坦之優(yōu)秀而已。
自己不如人,卻怪兒子不行,估計王獻之、王徽之哥幾個口服心不服:我們不如王坦之,還沒怪老爸你不如人家老爸呢,我們沒拼爹,你倒拼起娃來了。
“二王”之間的矛盾
王羲之成名很早,為一眾大腕人物所看重。王敦、王導作為族中長輩,對王羲之器重自不待言,王敦的主簿阮裕名重一時,也認為王羲之是瑯琊王氏最佳的三位子弟之一。太尉郗鑒到王家選婿,眾多子弟中就挑中了王羲之。他的仕途起步也很順利,從秘書郎起步,很快就做到了寧遠將軍、江州刺史。
大概是成功來得太過容易,王羲之心態(tài)有點飄,便看不起看上去有點傻而大器晚成的王述。其實從門第上來看,王述并不比王羲之遜色,不過即使王述后來被人發(fā)現(xiàn)并不傻,王羲之也沒有改變態(tài)度。
王述先于王羲之任會稽內(nèi)史,后來因為喪母去職,在郡內(nèi)服喪。正好王羲之在護軍將軍任上苦求外放宣城任職,朝廷便安排王羲之任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接任王述的職務。
王羲之到任后,禮節(jié)上應當去王述家吊喪。不過王羲之只去了一次,勉強意思了一下而已,便再也不理睬了。其后數(shù)年王羲之在郡內(nèi)巡視,即使經(jīng)過王述家,也從來不肯上門,讓王述非常失望。
可是不久后王述就升任揚州刺史,正好管著王羲之的會稽郡。于是王述以牙還牙,巡視會稽郡時走遍郡內(nèi)地界,就是不造訪王羲之這個一郡長官,讓王羲之很沒面子。后來更是盯著會稽不放,對民政、刑罰等諸般事務嚴格檢核,讓王羲之疲于應對,苦不堪言。
兩人矛盾由暗轉(zhuǎn)明,正式公開化了。
平心而論,這完全是王羲之先看不起人。王述性子急,吃個雞蛋不順手,沖雞蛋大發(fā)脾氣,王羲之聽聞此事,將王述貶損得一文不值。而在王述母喪時禮數(shù)不周,更加顯得目中無人。按照《世說新語》的說法,王羲之多次聲稱要去吊唁,卻屢屢爽約,后來自己上門,又沒對主人回禮,明顯是存心羞辱對方,做得更加過分。
王述一開始還是主動示好的。哪怕是在母親喪事上已經(jīng)受到羞辱,聽到王羲之出巡的消息,還是趕緊打掃衛(wèi)生做好接待準備,表現(xiàn)得很恭敬。結(jié)果熱臉貼了冷屁股,這就不能再忍了。
王述任會稽內(nèi)史時,王羲之曾經(jīng)在賓客朋友面前奚落王述,聲稱以王述的資質(zhì),去地方當郡守沒前途,應該去尚書省當一個尚書,到老還可以憑資歷升至尚書仆射。沒想到王述升任揚州刺史,王羲之被啪啪打臉。而且還正好是自己的上司,穿不完的小鞋不說,這臉更沒地方擱。
為擺脫與王述的上下級關(guān)系,王羲之派人向朝廷請示,要求分會稽郡另立為越州。純粹為了私人恩怨而調(diào)整行政區(qū)劃,朝廷當然不會同意,這事還成為一個笑柄。后來沒有辦法,王羲之只得稱病辭職,并在父母墓前發(fā)誓不再為官。
政治才能略遜一籌
其實在政治才能方面,王羲之還真是不如王述。王羲之就時政發(fā)表過很多意見,不能說不對,不過終究不夠深刻。
永和四年(348年),王羲之接受殷浩的邀請,出任護軍將軍。殷浩當時是揚州刺史,協(xié)助會稽王司馬昱執(zhí)掌朝政,被朝廷寄予厚望,意圖與當時坐鎮(zhèn)荊州的強藩桓溫抗衡。王羲之認為內(nèi)和才能外安,勸殷浩和桓溫不要產(chǎn)生矛盾。問題是朝廷起用殷浩,擺明了就是這個目的,見殷浩不聽,王羲之隨即苦求外放。
永和八年(352年),殷浩組織北伐。王羲之先后兩次寫信勸阻,同時還向司馬昱上書建議量力而行,都沒被采納。其實殷浩和司馬昱一百個不想北伐,不過是被桓溫逼到?jīng)]有退路,硬著頭皮上陣而已。當時后趙大亂,確實是個撿便宜的好時機,所以桓溫提出北伐,朝廷沒有理由拒絕,但又不想桓溫北伐成功進一步增加威望,那就只能讓殷浩出馬了。王羲之的建議,不但戰(zhàn)略上不大對頭,也沒有看到司馬昱和殷浩的難言之苦,自然沒有效果。
升平二年(358年),豫州刺史謝奕去世,桓溫打算以其弟桓云接任。朝廷不愿意桓氏勢力繼續(xù)膨脹,雙方博弈一番,最終選擇了謝奕的弟弟謝萬。王羲之又寫信給桓溫,認為謝萬沒什么才干,當不起豫州重任。謝萬的能力不行,大家都知道,但這個時候任職豫州,能讓朝廷和桓溫都能接受。在朝廷看來,只要不是桓家的人,就不算失敗;在桓溫看來,這樣重要的地方,如果不是桓家的人,就不能太能干,免得對自己構(gòu)成威脅。王羲之的建議只是表面上的就事論事,雖然正確卻注定不會被采納。
再看王述,發(fā)表的意見不多,卻能看透本質(zhì)。因此不言則已,言則擊中要害。
隆和元年(362年),桓溫提議遷都洛陽。當時洛陽由桓溫北伐收復不久,在前燕的攻擊之下正在告急,還不知道守不守得住,自然不適合作為都城??墒钱敃r桓溫權(quán)傾朝野,實力強大,東晉君臣又不敢反對。正沒什么主意時,王述一語道破桓溫的真實意圖,點醒大家。王述認為,以桓溫的才干,不可能不知道此時遷都洛陽不合時宜,提議此事不過是虛言恐嚇朝廷而已,不會真要這么干,那么就不妨同意,看他怎么辦。朝廷依計行事,桓溫果然自動放棄。
將兩人在政治上的洞察能力一對比,王羲之確實差了那么一籌,名位上不如王述也不算冤,不服不行。
王羲之本人從政的態(tài)度也有點曖昧,含含糊糊不夠爽快。你說他想做官吧,又屢次不應召,自言沒有廟廊之志,看起來也不像是以退為進的把戲。你說他無意仕途吧,偏偏在位也好,賦閑也好,又喜歡對政事發(fā)表意見,不管這事和自己有沒有關(guān)系。
面對這樣的風格,估計朝廷也有點凌亂,總不至于求你做官吧,你王羲之又沒有像殷浩那樣,名氣大到不出山天下蒼生就沒法活的程度。最后既然又發(fā)下苦誓不再做官,那就更加不會勉強了。
而王述可是當仁不讓,不玩那虛頭巴腦的形式。錢不夠用了,就請求去當縣令,解決眼前的經(jīng)濟問題再說,一點也不覺得不好意思。朝廷安排任職尚書令,王述覺得自己配得上,便不搞故意謙讓推辭的把戲,毫不客氣地接受。
那么這樣看來,王述雖然起步比王羲之晚,但后來居上也在情理之中。
王羲之最終大概也想明白了,要和王述比官位還真比不贏,只能辭官退出競爭,這也是擺脫居于王述之下這一尷尬處境的唯一選擇了。只是王羲之在父母墓前發(fā)誓,依然怨氣很盛,并沒有對自己蒙受羞恥的原因進行反思,這就有點偏執(zhí)了。
苦誓一發(fā),那就徹底斷了官路,只能賦閑到底。只是莫名其妙被甩鍋的幾個兒子,只好老老實實地替老爸背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