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飛 (江蘇灌云縣伊山中心小學)
學生沒有家國情懷,容易被外來文化侵蝕。輕則崇洋媚外,重則受外國反華勢力操縱而參與暴動,這一切都是教育出了問題?!凹覈閼选笔侵腥A文化傳承中不可忽視的基因密碼。教育部印發(fā)的《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家國情懷應位于教育的首位。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古典詩歌最具代表性,篇幅雖短,卻意蘊深遠,是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實現(xiàn)價值認同的首選。
情感是具有感染功能的,在教學中教師通過“以情育情”,可以讓古典詩歌中的“情”在師生中流轉(zhuǎn)。教師作為成年人,自身的家國情懷水平會直接影響對古典詩歌的解讀,也影響著學生對古典詩歌中家國情懷的理解。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學生、文本三者間的對話過程是家國情懷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教師居于引導性地位,只有教師自身具有飽滿的情緒和感染力,才能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交流。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授古典詩詞的過程中,要用開放的姿態(tài)、合理使用肢體語言、運用飽滿的情緒將古詩詞作者的情感傳遞給小學生。
古詩詞創(chuàng)作的年代久遠,語言表述簡練、留白多,與白話文差異較大,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因此在學習古典詩歌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古詩詞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經(jīng)歷,以此為基礎(chǔ),促使學生更好地去體會作品內(nèi)在的家國情懷。
例如:【唐】張繼《楓橋夜泊》。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上冊。
《楓橋夜泊》背景:楓橋夜泊是中唐詩人張繼的名篇。其人生平不詳,只知其在天寶十二年(公元753 年)考取了進士,到了天寶十四年(公元755 年)爆發(fā)“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公元756 年)六月玄宗倉皇奔蜀。當時國家的文臣攜家眷南逃避亂,張繼也是南逃避亂的文士之一。在安史之亂年間的某個秋天,張繼懷著旅愁夜游姑蘇楓橋,寫下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張繼存世的詩歌不多,共存不到50 首,《楓橋夜泊》就是其中之一。
作者情感、性格分析: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轉(zhuǎn)折點。天寶年間,國家富裕、人民安居樂業(yè),京都的權(quán)貴們把持朝政,不喜巴結(jié)權(quán)貴的張繼,只能成為“京漂”,從古至今,京漂都是很苦的,進士張繼亦是如此。中唐的官員制度,五品及五品以上由皇帝任命,五品以下由吏部篩選授官。而作者張繼就是考上了進士,但是仍然在等待國家分配的那一批文人,這一等就是十年(公元753 年中進士,公元755 年安史之亂,公元762 年10 月,政府軍才收復兩京),其中前兩年在京城漂流候命,后八年京都戰(zhàn)亂,流寓吳越。在唐代,大文豪、名家比比皆是,權(quán)貴更多。以張繼的才氣,在危難之際仍心系國家的人,總有出頭之日,平亂之后做官,后被錄用為員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死前官至檢校祠部員外郎。
其友劉長卿在《哭張員外繼》寫道:“秋風鄰笛發(fā),寒日寢門悲。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鼻镲L蕭瑟,鄰居們在鳴笛作樂,而張繼只能整日窩在家里睡覺打發(fā)時間。世界上最痛苦的莫過于想回家而不得,家里有人去世而無錢入土為安,這兩樣張繼都占了。說明張繼是一個清貧、有傲骨、正直的好官。
作品的家國情懷分析:基于《楓橋夜泊》作品背景,作者情感和性格的分析,我們再來品味《楓橋夜泊》中作者表達的情感。在這姑蘇“月落烏啼”“江楓漁火”“夜半鐘聲”有聲有色的美景中,作者將自己擔心國家前途命運、身處亂世無歸宿的苦悶之情勾勒得淋漓盡致。
其他作品輔助學習:唐詩中還有一首杜甫的《春望》,也是作于安史之亂期間,“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是飽含家國情懷。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講述的是前線傳來安史之亂結(jié)束的捷報,作者一家喜悅之情躍于紙上。均可以讓五年級學生作為課外作業(yè),簡單學習。
綜上所述,古典詩歌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各個時代文學家們畢生心血的濃縮。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具有代表性的古詩詞來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讓學生像古人一樣對“家國”產(chǎn)生認同,愛家鄉(xiāng)、愛故土、愛國家、愛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