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佛塔,又名浮屠(梵語“佛陀”的音譯),傳入我國時,曾被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等,由于佛塔被用來供奉舍利、經(jīng)卷或法物等,因此也被音譯為“圓?!?、“方墳”。直到隋唐時,才以“塔”作為統(tǒng)一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佛教傳入中國后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逐漸被漢化從而形成了漢傳佛教,塔作為佛教建筑中的一種形式,也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被我國的建造工匠們將其與亭、臺、樓、閣等傳統(tǒng)建筑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了新穎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樓閣式塔、亭閣式塔、密檐式塔、花塔等種類繁多的塔。其中樓閣式塔在中國的古塔中歷史最為悠久,形體最為高大,保存的數(shù)量也最多。在我國五行文化的影響下,樓閣式塔的塔層均為奇數(shù),一般有三層、五層、七層、九層、十三層等。據(jù)《周易》說:“陽卦奇,陰卦偶。”在古代數(shù)學中把“一”、“三、”“五”、“七”、“九”等單數(shù)稱為奇數(shù),作為陽的象征;把“二”、“四”、“六”、“八”、“十”等雙數(shù)稱為偶數(shù),作為陰的象征。塔是陽的象征,所以就取奇數(shù)了。盡管我國古塔的造型種類多種多樣,但它們的基本構造都大體相同,一般都建有地宮、基座、塔身和塔剎四個部分。永祚寺內(nèi)的宣文佛塔便是這樣一座由佛教信徒——萬歷皇帝母親李太后資助而修建的十三層樓閣式空心磚塔,是一座具有觀賞性和標志性,且獨具特色的明代樓閣式佛塔,是中國建筑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類型。
宣文佛塔屹立于永祚寺塔院的西北隅,是一座典型的樓閣式空心磚塔,修建于明萬歷三十六年至四十年(1608—1612),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宣文佛塔為晉藩王朱敏淳邀請五臺山的著名高僧、建筑大師——妙峰法師修建,在建塔時因萬歷皇帝的母親宣文慈圣李太后出資佐助,故以李太后尊號命名,稱為宣文佛塔。傳說宣文佛塔內(nèi)供奉有舍利子,因此也被人稱為舍利塔。它與永祚寺塔院東南方的文峰塔巍峨對立、高聳入云,雙塔之名聞名遐邇,歷來為世人所矚目,被譽為晉陽奇觀,歷代的地方志書都把“凌霄雙塔”作為太原城的八景之一,是明代晚期具有觀賞性和標志性的時代產(chǎn)物。
宣文佛塔高54.78 米,為十三層全磚仿木結構建筑。十三在佛教中被認為是一個吉祥的數(shù)字,代表功德圓滿。該塔平面呈八角形,最底層邊長4.6米,且每一層均為空心塔室,是一座典型的樓閣式空心磚塔。宣文佛塔塔身為一色青磚砌就,白灰抹縫,每層高闊依比例同步縮小,呈角錐形,蔚為大觀。一至七層的磚仿木斗栱,無論從它的形制還是結構看,都與主殿大雄寶殿同為“五踩重翹”,上承橑檐枋、椽、飛,組成塔檐。隨著塔身的拔高,塔層的上升,每層的高度逐漸降低,斗栱的形制也隨之變小。到八層以上,斗栱結構則改為一跳(即三踩),塔身亦出現(xiàn)了明顯收分,使得塔身的整體輪廓造型呈現(xiàn)出流線型,十分美觀。宣文佛塔每層的八個角,都鏤刻有磚雕的裝飾性蓮花垂檐柱,而在垂柱與垂柱之間,用磚砌的闌額左右相連,在垂柱上方,磚雕的雀替、枋頭、華板等構件上面,還刻有細膩逼真的卷草紋、云紋等,圖案富麗,鏤工精細。每層塔檐均以青色琉璃瓦剪邊,青色屬木,是一種生命力的體現(xiàn),代表了萬物生長,它象征著堅強、希望,這也是我國傳統(tǒng)器物和服飾常常采用青色的原因。塔的檐角為磚質角梁,各角梁又都懸掛有一只鐵質風鈴,微風徐來,叮當之聲不絕于耳,更為宣文佛塔增添了些許靈氣與神秘。在宣文佛塔的一層塔檐下,斗栱與斗栱之間鐫刻有“阿彌陀佛”四個字,一句“阿彌陀佛”,反映出了我國凈土宗佛教的信仰格局,獨尊念佛,一枝獨秀,體現(xiàn)了濃厚的佛教色彩?!鞍浲臃稹笨套植粌H增強了塔身墻面的裝飾性,為塔的外表增添了一份璀璨奪目的風采,也說明了該塔與東南隅的文峰塔屬性存在著實質性的區(qū)別,又突出了宣文佛塔的莊嚴肅穆,讓人不由地產(chǎn)生一種恭敬、肅然的心情。
我國佛塔的下面一般都建有地宮,以便埋藏舍利子、供奉經(jīng)書等。宣文佛塔的底層西門即為地宮門,現(xiàn)早已用青磚壘砌封閉。東門為半圓形拱券門,朝東南向開。從東門拾階而上,迎面是石砌的佛龕,龕中造像早已毀于戰(zhàn)火。由右側方的塔門直接進入塔內(nèi)便是磚質階梯,設于塔室與塔外壁之間,由階梯盤旋而上,塔內(nèi)一層為平坦的塔室,頂部簡單地以青磚層層疊澀而上,形成下大上小的天井,井上加木制欞窗井蓋,上下貫通,仰視則可見最上一層之天井。宣文塔每層開八窗,有兩個明窗,其余六個均為磚質假窗,呈交疊虛掩式樣。越往上走,塔外壁與內(nèi)壁之間的寬度便愈來愈窄。塔最高層塔室開四個明窗,在最高處憑窗俯瞰太原全城,一種豪邁之氣油然而生。正如明代詩人李溥詩中所寫:“三晉樓城俯首看,一聲長嘯倚欄桿。振衣絕頂青云濕,濁酒危樓白日寒。矗矗蒼龍擎宇宙,綿綿紫氣發(fā)林巒。我來欲把星辰摘,到此方知世界寬?!彼?nèi)最上方有兩根木柱嵌在塔身內(nèi)壁之中,木柱上橫搭一塊長方形木板,應該是作以登頂之用。
所謂無塔不剎,塔剎是塔頂攢尖收尾的重要部分。剎是梵文的音譯,它含有土田、國土、佛國的意思。一般造型規(guī)范的塔剎本身也是一座小覆缽塔的形制,可以分為剎座、剎身和剎頂三部分。宣文佛塔塔頂?shù)乃x是整座塔上最為顯著的標志,為八角攢尖,由銅、鐵兩種金屬鑄造而成。剎座為覆盆仰蓮式須彌座,用生鐵鑄成。剎頂則為銅質寶瓶式,置于覆盆仰蓮座中。在剎頂寶瓶的外壁上鏤刻著許多銘文,是研究宣文佛塔的重要文獻。下面我們摘錄幾段比較重要和代表性的銘文:
“山西太原府陽曲縣城東南郝莊宣文塔
萬歷三拾陸年吉月吉日興工至四十年吉月吉日工完
都統(tǒng)五臺山護國禪師總理宣文塔永祚寺主持僧福登
書寫入塔經(jīng)僧人 鎮(zhèn)澄”
通過這幾段銘文,我們知道這座宣文佛塔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三十六年至四十年,造塔總監(jiān)是當時蜚聲海內(nèi)在沙門中頗有影響力的著名高僧福登和尚(即妙峰法師),書寫入塔經(jīng)的僧人為鎮(zhèn)澄。鎮(zhèn)澄是明代五臺山獅子窩的高僧,俗姓李,字月川,別號空印,金臺宛平桑峪(今屬北京市)人。
宣文佛塔以磚仿木制,將木制建筑的結構特色完美地融入青磚雕琢之中的建筑技藝,使整座塔的外形建筑與雕琢融為一體,構成了雄宏中見富麗,粗獷中含精細的磚石建筑,深刻地反映和代表了明代磚仿木結構建筑的藝術風格,為明代磚仿木建筑中的優(yōu)秀作品。
我國傳統(tǒng)建筑的方位非常重要,而且講究,尤其是在皇家建筑、寺廟等建筑的選址方面,佛教的建筑形式逐漸被漢化,早與我國的五行堪輿融合在了一起,成為我國古代建筑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堪輿家言太原西北高于東南,左痹不勝右,因此文明不開,故以傅霖為首的縉紳學士們在太原東南方修建文峰塔,昌文風興文運。文峰塔建成后九年,妙峰法師在文峰塔西北又建宣文佛塔。按照五行方位來說,東南方為巽,五行屬木,為風,西北方為乾,五行屬金。乾為天,為父,為君王,象征龍,是形成一切的宇宙世界,它廣袤無垠、無窮無盡、復雜精妙。乾卦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一卦,乾統(tǒng)率著大自然,萬物才能夠生長,兩塔方位有向上生長發(fā)展,風調(diào)雨順,谷物滋長的寓意。
按照五行相克法則,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在五行中,金不是單純的指液體水,也指一種資源,這種資源包括金屬礦產(chǎn)等物質資源。所謂金克木,東南屬木,西北屬金,金有肅殺之意。萬歷時期,全國賦稅征收繁重愈演愈烈,萬歷皇帝在全國范圍內(nèi)聚斂民財。他派出大批宦官,分赴全國各地充當?shù)V監(jiān)、稅使,肆意搜括民脂民膏。而縉紳學士是這個時代一個特殊群體的存在,他們往往把握著地方的經(jīng)濟權和政治權,在當時社會上占有絕對優(yōu)勢。明代仕宦和縉紳之家享有免役特權,無優(yōu)免特權的地主和農(nóng)民常將自己的田地寄在這些人家的名下,以逃避賦役。這種情況嚴重影響國家田賦收入,而明朝的經(jīng)濟來源于賦稅。同時,由于巨額的軍費和宗祿支出,以及統(tǒng)治階級的奢侈浪費,財政支出與日俱增。加之“國本之爭”中,萬歷皇帝與文官集團多年的對峙,以及文官對萬歷皇帝的步步緊逼,宣文佛塔的方位無形中也暗寓皇帝想要壓制并統(tǒng)領文官集團,獨掌大權的心態(tài)。同時,在宣文佛塔西北方又建大雄寶殿,而宣文佛塔則巧妙自然地位于大雄寶殿東南方,乾位變巽方,塔以太后尊號宣文命名,取宣揚文化之意,與東南方的文峰塔遙相呼應,有異曲同工之妙,成為了一座昌文風興文運、彌補地形不足的,有振興風水之意的佛塔。不得不說,古代的建造者們用他們的智慧,將我國五行風水文化的精髓與建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為我們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古建筑文化色彩。
宣文佛塔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成為軍閥閻錫山固守太原的重要據(jù)點,他的第四十三軍炮兵的觀察哨就設在宣文佛塔上。1949年,我軍為解放太原與閻軍爭奪雙塔要塞發(fā)生激戰(zhàn),為了遏制閻軍的炮兵火力,由彭德懷和徐向前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十九、二十兵團用重炮從東山轟擊雙塔防御陣地,導致宣文佛塔二至八層被炸飛半邊,幾乎傾覆。宣文佛塔自問世數(shù)百年來,幾經(jīng)冷落,幾經(jīng)凋敝,飽經(jīng)人間滄桑,到新中國建立前夕,早已是老態(tài)龍鐘、滿目瘡痍。1982年由國家撥款對其進行修復,在古建筑專家的指導與全面修復下,才使這座古老的宣文佛塔重獲新生,再放異彩。如今,宣文佛塔修舊如舊,正以新的姿態(tài)傲然挺立在晉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