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理平
隨著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和微信等社交工具的普遍使用,我們進入到了一個人人可參與的公共傳播時代。眾聲喧嘩是公共傳播時代的一個重要特點,面對海量的信息和便捷的傳播手段,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傳播信息,表達觀點,完成傳播過程。于是每當有重大公共事件發(fā)生,我們便可以看到網(wǎng)絡(luò)上立場迥異、觀點對立的信息如洪水般翻騰奔涌。
分享信息和交流觀點本來就是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的基本功能之一。通過分享交流,分布在天南海北的個人可以完成虛擬與現(xiàn)實的社會聯(lián)結(jié),參與社會進程,有效發(fā)揮自己的作用。但是,每個人參與社會進程都不僅僅是被動介入,而是具有強烈的主觀能動性。這在人們自我意識不斷強化的現(xiàn)代社會表現(xiàn)得異常明顯。于是,從選擇信息、分享信息到參與討論、表達意見,都會具備強烈的個性主觀色彩,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期待根據(jù)自己對世界的認知,試圖去影響甚至改變他人。而伴隨唇槍舌劍和激烈交鋒后的情感撕裂,卻是一種常態(tài)。于是彼此"拉黑",便成為許多人最終的選擇。這顯然與人們參與信息分享和觀點交流的初衷背道而馳。這種局面的出現(xiàn),與人們社交期待偏差有直接關(guān)系。所謂社交期待偏差,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試圖通過自己的言行尋求期待中的認同回應(yīng),但實際獲得的與期待的存在差異。
在公共傳播時代,人們的大部分交往會以線上方式進行,即實現(xiàn)"身體消失"的云中交往。云中交往同樣存在社交期待。人們通過自己的認知去選擇和分享信息,試圖以此去影響他人對世界的認知,并認同自己的觀點,但這種期待卻往往換來沮喪的后果。這樣的結(jié)局并不令人意外,主要原因有這樣一些:第一,社交影響的彼此消解。網(wǎng)絡(luò)社交中的參與者大都已經(jīng)形成自己相對穩(wěn)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家都是成年人”),社交媒體中的信息往往很難對其“三觀”產(chǎn)生實質(zhì)性的影響。并且,所有的參與者大都存在同樣的社交期待:用自己的信息和觀點影響他人從而認同自己的“三觀”,所以實際上這種影響會產(chǎn)生彼此消解的作用。第二,繁雜信息的彼此消解。網(wǎng)絡(luò)是海量的、多元的信息集納地。社交媒體的參與者每天都在接收觀點相近或相左的信息,這些信息共同作用,最終導(dǎo)致的結(jié)果往往令信息接收者無所適從。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社交媒體存在的信息繭房問題還會固化其既有的認知,從而最終堅守自己原來的"三觀"。第三,面子的堅守。中國社會是一個面子社會,所以,中國人歷來重視面子和名譽。這樣的文化傳統(tǒng)也深刻地影響了人們在社交媒體中的表現(xiàn)。在社交媒體中,如果大家觀點相近,一團和氣,彼此的面子和尊嚴都得到了良好的維護,就不可能出現(xiàn)撕裂情況。一旦"三觀"不同,討論中彼此的自我堅守和說服,很難形成共識。一方面,如前所說,每個人往往會堅持自己的觀點,另一方面,即使一方覺得對方有一定的道理,也很難讓其在有著眾多網(wǎng)民圍觀的情況下,放棄自己的觀點而"認輸"。最近一段時間,伴隨新冠肺炎疫情而生的,是社交媒體中人們觀點的嚴重分化和情感撕裂,并且這種情況在中外社交媒體中都嚴重地存在。基于以上原因,出現(xiàn)這種情況也許就不足為奇了。
社交媒體的基本功能是社交(當然也有借助社交媒體的功能進行學(xué)術(shù)討論這樣一種例外的情況),所以,要防止不斷出現(xiàn)社交期待偏差,就需要回歸社交媒體"社交"的基本功能,也就是說社交媒體主要應(yīng)該用于交流、分享信息。如果需要共同討論問題,討論的參與者必須擁有更加開放的心態(tài)和包容的態(tài)度,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切忌抱著強烈的社交期待,要求他人認同自己的觀點。和而不同,也許是一種最好的社交期待。
社交媒體的出現(xiàn)是新媒體送給現(xiàn)代社會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巨大紅利。我們需要用求同存異的寬容心態(tài),去擁有和享受這份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