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長洪
當前我國高等學校的經濟學教育中,西方經濟學在內容上仍然是大頭,且存在盲目“國際化”“與國際接軌”的現象,這種狀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要求很不相稱。這首先表現在西方經濟學教科書內容存在明顯的滯后性。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的科學,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經濟學,目前大學里起主導的經濟學教科書內容,形成于20世紀9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新古典經濟學和新凱恩斯經濟學理論的綜合體,其所反映的生產力發(fā)展和科學技術水平停留在20世紀。21世紀已經過去20年,今天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fā)展已經把人類的經濟活動空間大大拓展,網絡信息技術的運用,產生了數字經濟和共享經濟,形成了數字平臺和網絡交易,催生了新的市場化的公共經濟。而對這些新現象、新經濟的研究,都還沒有成為西方經濟學教科書的內容。其次表現在西方經濟學教科書內容存在明顯的立場缺陷。從根本上說,西方經濟學教科書所體現的立場導向是維護資本的統治,是為資本服務的經濟學理論。西方經濟學的立場和基本的價值觀與我們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顯然是矛盾的,毫無保留和毫無分析地使用其教材的內容,不利于我國當代大學生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塑造。再次表現在西方經濟學教科書內容存在明顯的理論局限性。西方經濟學及其教科書,是在總結歐美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實踐基礎上產生的理論和學術,對20世紀世界上一些發(fā)達經濟體的經濟現象和發(fā)展趨勢具有一定的解釋力,但對世界上多數發(fā)展中國家,特別是對中國這樣特殊的發(fā)展中大國,其解釋力是非常有限的。長期使用這種教材,將會像列寧所批判的那樣,“九分無用、一分有害”,不利于大學生學習和認識新中國經濟建設的實際發(fā)展,不利于滿足中國現代化建設對于經濟學知識積累的需要。這種狀況亟須改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體制和管理,以及中國經濟的發(fā)展路徑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在破舊立新的變革之中,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規(guī)律長期處于探索和不斷深化認識之中,許多創(chuàng)新性認識還不成熟、不系統,還需要不斷取得共識,因此中國經濟學教科書的編寫滯后于實際需要是可以理解的;在這個時期先引進西方經濟學教科書的內容以滿足教學需要并進行檢驗和識別也是必要的權宜之計?,F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中國基本經濟制度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各項制度均已比較成熟,總結和認識中國經濟內在規(guī)律的實踐依據已經基本具備。更重要的是,繼毛澤東思想之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已經形成了若干階段性發(fā)展理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于中國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和揭示已經有了明確的思想理論指導,這是中國經濟學理論體系系統化、成熟化和取得共識的根本保障。因此啟動中國經濟學教科書的編寫工作正當其時。編寫中國經濟學教科書的基本要求是:
1. 要揭示中國經濟發(fā)展的自身規(guī)律。要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特別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總結新中國經濟建設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在各領域中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揭示發(fā)展進程中的基本規(guī)律性認識,不僅應能解釋以往的發(fā)展現象和經驗,同時也能為未來的經濟發(fā)展提供實踐探索的理論指導。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能夠比較深刻地認識中國的國情及其經濟發(fā)展的規(guī)律,并啟發(fā)受教育者在中國自身的實踐舞臺上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避免言必稱希臘和眼高手低?;趯χ袊洕l(fā)展實踐的規(guī)律性認識,不苛求對其他國家的發(fā)展實踐具有同等的解釋力,當然更不應是拿現代西方經濟學的教義生搬硬套來解釋中國的發(fā)展實踐。能夠解釋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經濟發(fā)展的理論,其理論意義的一般性必定寓于特殊性之中。
2. 要有經濟學理論的基本支撐點。中國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支撐點,應當是由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領導人或黨和國家重要文獻中提出的重大經濟理論觀點或重大經濟理念所組成。世人皆知,中國經濟建設和發(fā)展,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其領導人提出的理論觀點和經濟理念是全黨智慧的結晶,有的是對以往經濟實踐的認識和總結,有的是應對未來經濟發(fā)展挑戰(zhàn)的實踐指南。無一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對實踐的認識抽象性。對于經濟理論研究來說,這是最珍貴的理論研究的“中間品”。這要比經濟學研究者個人盲目地在浩如煙海的實踐案例中抽象和提取最本質的研究對象無疑具有最高的效率和最準確的命中率。因此對這些重大的經濟理論觀點、經濟理念的研究和學理闡釋,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術的重要理論內涵。
3. 學術范式要三統一。中國經濟學的學術范式和敘述邏輯應當是現代經濟學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中國實踐邏輯的三者統一。理論邏輯是指對于現代西方經濟學,當然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它符合社會化大生產實踐的邏輯分析、符合市場經濟一般規(guī)律的概念和學理認識;吸收它順應貿易自由化、經濟全球化潮流的經濟理念和治理要求;吸收它一些場景適合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使之成為中國經濟學的組成內容。歷史邏輯是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也包括對事物的認知和對歷史事件的解釋。實踐邏輯是指黨和國家權威性文獻對中國發(fā)展事實的基本概括和解讀。中國經濟學教科書的敘述方式應當史論結合、以論帶史,不僅要適應中國經濟發(fā)展和改革不斷深化的新變化和新需要,還要使受教育者知道中國經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4. 要有比較與鑒別。建立比較完整的中國經濟學理論認識,還需要開展對現代西方經濟學的評價和鑒別。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轉述、翻譯或干脆直接引進大量西方經濟學教科書,基本缺乏對它們的評價和鑒別。許多對西方發(fā)達國家具有解釋力,但對發(fā)展中國家,特別是對中國這種特殊的發(fā)展中大國缺乏解釋力,對一些立場觀點都明顯錯誤的理論和教義現行教科書更缺乏鑒別和批駁。例如,對于“華盛頓共識”的理論內核——新自由主義和“經濟人”假設等經濟學教義,長期以來缺乏有說服力的批判。如果我們長期難以構建識別和評價西方經濟學理論的能力并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那么我們就難以實現理論自信。
編寫中國經濟學教科書應打破現在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的學科分類,而是主要根據目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fā)展和高校教學的實際需要。建議列入第一批中國經濟學教科書編寫的有以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發(fā)展經濟學、中國開放型經濟學、中國公共經濟學、中國金融學、現代西方經濟學評介(宏觀微觀合并)、西方經濟思想史評介、中國近現代經濟史(1840—1949)。
其理由是,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確立,需要有一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教科書描述它建立和完善的過程,以及揭示其制度和體制運行的基本規(guī)律。這也是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的期盼。早在1958年11月,毛澤東向全國各級干部發(fā)出了《關于讀書的建議》,推薦了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和蘇聯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兩本書,并且提出要撰寫中國自己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任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改革開放新的實踐相結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經濟理論觀點,對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產生了巨大的指導作用。1984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通過之后,鄧小平評價這個決定“寫出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初稿,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1)《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3頁。1992年,江澤民評價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fā)展??梢姡绾伟阎袊洕ㄔO中被證明是正確的經濟理論觀點上升為理論體系,成為具有學理意義的經濟科學,是歷代黨的領導人的期盼和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有關的論述更多、更具體。他在2014年邀請經濟學界專家座談經濟形勢時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自覺認識和更好遵循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不斷提高推進改革開放、領導經濟社會發(fā)展、提高經濟社會發(fā)展質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2)《更好認識和遵循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經濟參考報》2014年7月9日。在2015年11月黨的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指出:“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fā)展實踐,揭示新特點新規(guī)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fā)展實踐的規(guī)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3)習近平:《立足我國國情和發(fā)展實踐 發(fā)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人民日報》2015年11月25日。2015年12月,習近平正式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一學科概念,他指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堅持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主線。
由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主要是描述制度和體制的變革與完善,因此還不足以囊括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和市場經濟運行的各個方面,還需要有若干最主要領域經濟理論的具體闡述加以補充。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籠罩和指引下,還應當有一部專門描述和刻畫新中國70多年經濟發(fā)展的教科書,使之成為中國版的發(fā)展經濟學。而中國開放型經濟學則是一部專門敘述和揭示中國漸進式對外開放和貿易自由化進程規(guī)律的書,從微觀和宏觀以及全球治理等主要方面展示中國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基本理論。中國公共經濟學的教材建設是為了順應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需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愈來愈需要發(fā)展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特別是2020年初發(fā)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提醒我們以公共衛(wèi)生和醫(yī)療防控為主的公共產品的生產與供給水平亟須提高,其社會化再生產及其特定市場亟須完善,也更需要盡快將其理論認識引入高校課堂。中國金融體制和發(fā)展,以及中國近現代經濟發(fā)展的歷史,都與西方的制度、體制、道路有極大差別,需要有相應的教科書向我們的大學生普及這些知識,了解中國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發(fā)展的方向。至于對西方經濟思想和現代經濟學的評介,也應當成為教科書建設的重要內容。中華傳統文明不缺乏治國理政的文化遺產,但缺乏比較系統的經濟學邏輯思考和學理辨識。新中國建立后,我們不得不先后從蘇聯和西方引進經濟學教科書?,F在我們已經有70多年經濟建設的經驗,在實踐基礎上產生了大量經濟理念和經濟學觀點,對國外經濟學理論的學習和借鑒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完全有條件對現代西方經濟學如何為我所用進行評價和介紹。
教材編寫的組織方式,可以以一位知名專家牽頭,并由其召集三四位助手,負責編寫其中一本教材。要在吸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材編寫經驗的基礎上,避免幾十位知名專家湊集一起寫一本書,要么誰也不負責任,要么互不服氣,難以達成共識。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而且在高等教育的社會科學領域,同一本教材出現幾個版本和幾個編寫組是十分正常的現象,應當讓它們相比較而存在、相競爭而發(fā)展,形成一個由主管部門合理調控的“教材市場”。中國經濟學教科書的生命力不應直接靠行政命令來維持,而主要應當靠教師和學生的選擇。當然,我們也要營造有利于讓教師和學生選擇中國經濟學教科書的外部條件來支持它的成長。其中,教師的進修和培訓是最重要的,在這方面應當創(chuàng)造一些條件;同時應當廢止目前有些高校中存在的不合理規(guī)定,例如,不在國際刊物上發(fā)表論文或者不去國外(主要是西方國家)進修一年就不能評職稱。同樣道理,對于現在高校中已經存在的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不必急于替換和替代,也應當允許它們相比較而存在、相競爭而取舍。